我们来说说革命导师的那些操作干货,技术细节

额,现在信息网络比报纸的威力要更大吧

看来我这个帖子里应当写:不要摹仿。

23楼说的没错,把列宁的方案放到今天也是做不成事的。但是关键我们看的列宁实际的操作思路,这是有帮助的,对吧?

列宁想通过这张报纸做的事情很多:

  1. 报纸的作用并不只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争取政治上的同盟者。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2. 报纸可以比作脚手架,它借在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周围,显示出建筑物的轮廓,便于各个建筑工人之间进行联络,帮助他们分配工作和观察有组织的劳动所获得的总成绩。依靠报纸并通过报纸自然而然会形成一个固定的组织,这个组织不仅从事地方性工作,而且从事经常的共同性工作,教育自己的成员密切注视政治事件,思考这些事件的意义及其对各个不同居民阶层的影响,拟定革命的党对这些事件施加影响的适当措施。

  3. 单是技术上的任务——保证正常地向报纸提供材料和正常地发行报纸——就迫使我们去建立统一的党的地方代办员网,这些代办员彼此间要密切联系,了解总的情说,习惯于经常按时执行全国性工作中的各种零星任务,并组织一些革命行动以检验自己的力量。

简单地来说,我们的第一章快写完了,回顾一下:

报纸——>代办员网——>党组织

这种代办员网将是列宁所需要的那种组织的骨干。这种组织,其规模之大使它能够遍布全国各地;其广泛性和多样性使它能够实行严密而精细的分工,其坚定性使它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转变关头”和意外情况下都能始终不渝地进行自己的工作;其灵活性使它善于一方面在占绝对优势的敌人集中全部力量于一点的时候避免同他公开作战,另一方面又利用这个敌人的迟钝,在他最难料到的地点和时间攻其不备。

列宁觉得专制制度完全可能由于各方面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某一次自发的爆发或无法预料的政治冲突的压力而垮台,而且从历史上看来,这种可能性是更大的。但是,任何一个政党,只要不是陷入冒险主义,就决不会把自己的活动建筑在指望这种爆发和冲突上面。应当走自己的路,坚持不懈地进行自己的有系统的工作。

[ 本帖最后由 精读班 于 2011-6-1 14:52 编辑 ]

活学活用!

搬个小板凳坐下,有滋有味。

这种技术帖有点意思。期待继续写下去。

果然有奇人

复制+粘贴=革命操作?????

列宁虽然想出了这样一个思路,但是党内并不买账。这在一个组织内部很好理解。总是有两条路线的嘛。另外一个路线的人认为,他们说你列宁太天真了,“能为革命时期的战斗组织奠定基础的并不是这种工作,并不是一大批通俗传单,并不是一大堆宣言。必须在各地着手建立强有力的政治组织。我们还没有这种组织,我们过去主要是在有知识的工人中进行工作,而群众几乎只是进行经济斗争。”

这种理由绝对是我们现在论坛上很多人也会说的出来的,总有一些看起来无比正确的理由,但是呢,他们就是不做。

列宁笑了笑说:究竟怎样来培植和培植起这种组织!

换句话说:因为群众还没起来所以不会有革命形势,反过来因为没有革命形势,所以群众没起来

大家看看,这是多么高超的扯淡。而我们很多理论家就是像这样在扯淡!

“因为群众还没起来所以不会有革命形势,反过来因为没有革命形势,所以群众没起来”,所以,革命总是在不远的未来。

下面我来说说火星报的代办员主要是做哪些工作?

代办员首先是一个邮递员。由于当时国内环境太险恶,《火星报》不得不在国外——德国的莱比锡创办,后来又先后转移到慕尼黑和伦敦出版。为了让《火星报》能够与各地方社会民主主义组织见面,《火星报》每期都不得不由代办员们秘密运回国内。“为了避开警察的追踪和搜索,他们不得不经常改换运输路线。运输线有陆路的,有水路的,一期报纸往往要经过许多国家,运行几千公里,经过许多代办员的手,才能到达读者手中。”

《火星报》的代办员们除了尽到邮递员、推广发行员的职责外,还要完成努力为报纸征集稿件、向《火星报》反映情况等的任务。如代办员巴布什金不但自己为《火星报》写稿,而且还先后把莫斯科附近几个大工业区工人写的几百篇通讯转交给《火星报》。“《火星报》通过代办员和各地党的委员会取得联系,并通过他们与俄国广大劳动群众保持联系。这样,报纸就能及时地对俄国革命运动的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述。”为了使《火星报》能够持续出版,代办员们还要为《火星报》募集资金;而募集资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做群众工作——宣传《火星报》,组织、动员群众,密切他们与党组织的关系。可见,在这些工作方面,代办员们同报社的记者或通讯员的工作很相似,可以说在扮演着他们的角色。

既然代办员作为宣传员已经成功地说服了各个地方组织团结在《火星报》的周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的“意见领袖”,那么这些作为宣传员的代办员们再兼任组织员的角色——联络分散的各地方组织、筹备召开党代会就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因为:第一,由于环境险恶,代办员秘密潜回国内已经克服了很大的困难和冒了巨大的风险,有些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不宜再派专门的组织员来冒这个险;第二,代办员身上的“光环效应”使得他们容易取得各个地方组织的信任,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组织的任务。

我应该是表达得不好,其实我不是理解到要像列宁那样依靠报纸。
我那楼的意思是网络比报纸运作起来更具威力,所以就能用网络来替代报纸的宣传、组织作用。
像不知道我这样思路有没有问题?

抛开我上面思路,第一章这里列宁的思路就是要有组织基础,才能干出正事,这样的理解对么?

呵呵,这位同志理解的非常透彻。有机会的话,欢迎你来听我的课。

我们其实是回顾了列宁搞组织的一个思路。

对照现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幻想家,动不动要组个党,这难道不是天壤之别嘛

政党同国家一样是私有制的产物,同义可得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研究政党若不分析阶级斗争,势必得出荒谬的政治结论。政党在阶级社会里,总是表现为一定阶级或阶层为了取得、支配、保持政权(By the Power,Of the Power,For the Power)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

在我们的惯性思维里,政党似乎是近代才出现的现象。因为一个政治组织若被冠以“某某党”往往会联想到“党章”,“党纲”,“党员”这些概念。我们无法想象李世民或朱元璋是某党的党魁。但是问题在于,一定要有明确的“党章”、“党纲”,才配称的上一个党吗?我们为什么要玩这些过家家的游戏呢?为什么不能透过一些华而不实的虚名,来探索取得、支配、保持政权的政治秘密呢?

如果不认真分析一定阶级或阶层为了“取得、支配、保持政权”而采取的策略,不分析这些策略的根源,不研究这些策略的成败,反而固执己见于一纸空文,空喊什么“组党”,“建党”,那么幼稚的儿戏只会遭受到历史的嘲弄。

[ 本帖最后由 精读班 于 2011-6-1 21:43 编辑 ]

“为什么不能透过一些华而不实的虚名,来探索取得、支配、保持政权的政治秘密呢?”

[ 本帖最后由 五渡赤水 于 2011-6-2 11:34 编辑 ]

我的理解:第二章大概就是要以群众为基础,打好好群众基础,做好群众工作
这样才能在组织上积沙成堆,积水成河。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那现在论坛就是有这样一个重要的前期组织作用,然后慢慢强大起来。

统治要有阶级基础,力量也是必须的。就像不打地基建不起房子。我是这样想的。

列宁给出了干货,他针对党内的另一条路线,对那种华而不实的作风做出了评价:

现在所有的人毫无例外地都在谈论统一的重要性,都在谈论“集合起来和组织起来”的必要性,但是人们对于究竟应当从何着手和怎样进行统一这件事却往往没有任何明确的观念。想必大家都会同意:如果我们要把一个城市中各单个小组,比如说各区的小组“统一起来”,那就需要有共同的机构,这就是说,不仅极有“联合会”这个共同的名称,并且要有真正的共同的工作,要互相交换材料、经验和人员,不仅按区来分配任务,而且要按全城各种专业工作分配任务。每个人都会同意,巨大的秘密机构所要花的“本钱”(当然是既指物力又指人力)不是一个区可以支付得了的(假使可以用商业用语来表达的话),同时,专家的才能在这样狭小的场所也是无法施展的。几个城市联合起来的情况也是如此,因为即使是像单个地区这样的场所也显得过分狭窄,而且在我们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史上已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这一点我们在上面已经用政治鼓动和组织工作方面的例子详细地证明过了。必须,绝对必须而且首先必须扩大这个场所,在经常的共同工作的基础上来建立城市之间的实际联系

造就共同的组织。

列宁认为单是发行报纸的工作(假使这种报纸真是名副其实,即定期出版,不像厚本杂志那样每月只出一次,而是每月出三四次),就能开始把实际的联系建立起来。从全俄各地收集起来的政治揭露和经济揭露材料,将为各种职业和各种发展水平的工人提供精神食粮,将为举行各种各样问题的座谈和讲演提供材料和机会,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合法刊物上的暗示、社会上的议论、政府“羞羞答答的”报道中提出来的。每一次发动,每一次游行示威,都会在全俄各地得到各方面的评价和讨论,都会使大家不愿意落后于别人而要求比别人做得更好。经常的共同工作能训练人们习惯于使每一次进攻的力量同整个军队中的这支部队的实力相适应(现在,几乎谁也没有想到过这样做,因为进攻十之八九都是自发的),不仅便于从其他地方“调来”书刊,而且也便于“调来”革命力量。

有可能并且常常有机会把比较有才干的鼓动员或组织员从甲地调到乙地。人们起初是为了党的事务,用党的经费作短途来往,以后他们就会习惯于完全由党供给,变成职业革命家,把自己培养成为真正的政治领袖。需要一种使群众的自发的破坏力量同革命家组织的自觉的破坏力量接近起来并融为一体的工作。

从自发到自为。

综上所述,我们小结一下列宁的基本看法:

  1. 决不能把革命本身想象为单一的行动,而应当看作是比较激烈的爆发和比较沉寂的平静的若干次迅速交替的过程。因此,党组织的活动的基本内容,这种活动的中心,应当是不论在最激烈的爆发时期,还是在完全沉寂的平静时期都可能进行又必须进行的工作,这就是阐明实际生活的各方面、深入广大群众并在全俄范围内统一进行的政治鼓动工作。

  2. 不能由中央委员会指定代办员到各地去准备起义!相反,在创办和发行共同的报纸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起来的代办员网,却不需要“坐待”起义的口号,而会进行那种保证它在起义时最可能获得成功的经常性工作。正是这种工作会巩固同最广大的工人群众及一切不满专制制度的阶层的联系,而这对于起义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在这种工作的基础上会培养出一种善于正确估计总的政治形势,因而也就善于选择起义的适当时机的能力。

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