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每一个国人都无法回避的重大转折以及《中国不高兴》的核心观点

一个每一个国人都无法回避的重大转折以及《中国不高兴》的核心观点

海军航向--“深蓝”

2009年04月20日00:21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四月十九日电 题:航向“深蓝”的中国海军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二00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六十三岁的中国海军司令员吴胜利肃立在南海舰队榆林基地的码头上,目送他的八百多名将士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那里的海深平均约四千米,是水兵最向往的深蓝色大洋。

国际上习惯把近岸防御型海军称为“黄水”海军,把近海游弋的海军称为“绿水”海军,而把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称为“蓝水”海军。执行远洋护航任务,被军事专家认为是中国海军航向“深蓝”的一个重要跨越。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近海走向远海,从蔚蓝走向深蓝,中国海军驶过了整整六十年的航程。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中国海军从此诞生。后来,四月二十三日被中央军委确定为海军成立纪念日。

宣告成立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中国海军装备是这样一幅场景:荒废、冷落的港口,清朝年间的“楚”字号炮舰,民国初年下水的“永绩”号炮舰,此外还有被打捞的早年沉船。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海军装备的起步必须从零开始。

一九五四年,中国政府在中央财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拨出巨款,采购了苏联制造的四艘驱逐舰。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建立了军用造船工业基础,仿制了多种型号的鱼雷快艇、高速巡逻炮艇、轻型护卫舰、潜艇、反舰导弹等海战装备。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自力更生地研发急需的海战武器装备,不但自行批量生产了高速导弹艇、护卫艇、猎潜艇、常规潜艇、军辅船等传统武器,而且研制成功了导弹护卫舰、导弹驱逐舰、核潜艇、水陆两栖坦克等急需的新型装备。

改革开放以后,海军装备从传统武器向高技术武器转变,一批新型武器装备完成研制并交付海军各兵种部队使用。近年来,有着“中华神盾”美誉的新一代国产导弹驱逐舰问世,新一代导弹护卫舰、导弹艇、猎潜艇、扫雷舰、远洋综合补给船也陆续装备部队,使中国海军的远洋综合作战能力得到大幅跃升。

“如今的海军装备建设,正向着导弹化、电子化、核能化、自动化方向迈进。”国防大学军事专家印全云说。 为了提高综合作战能力,近十年来,中国海军先后组织了三十多次海上作战集团战役演习,近三年又先后三次组织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的综合演练,海军一体化综合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随着国家利益拓展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海军担负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日益增多。中国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介绍说,经过六十年的建设发展,海军已能随时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

军舰是流动的国土。改革开放后,中国海军逐步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威武文明之师的形象。迄今为止,中国海军先后派出三十三支舰艇编队共四十多艘军舰,出访了五大洲的三十多个国家。

作为国际性军种,中国海军与外军的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展。自二00三年以来,中国海军多次与外军举行联合演习。去年,还派出四批军官学员,参加了巴西、智利、厄瓜多尔三国海军和日本海上自卫队组织的远航训练。

六十年风雨兼程,中国海军从长江岸边的白马庙出发,驶向深蓝色的大海,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支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和陆战部队五大兵种组成的“海上钢铁长城”。

挺进“深蓝”,是中国海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时代课题。中国,这个几千年的陆地大国,也正尝试着一步步实现向海洋大国的转型。 (责任编辑:张勇) [我来说两句]

-----------------------------------------------

本文摘要:

“国际上习惯把近岸防御型海军称为“黄水”海军,把近海游弋的海军称为“绿水”海军,而把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称为“蓝水”海军。执行远洋护航任务,被军事专家认为是中国海军航向“深蓝”的一个重要跨越。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近海走向远海,从蔚蓝走向深蓝,中国海军驶过了整整六十年的航程。 ”

“ 改革开放以后,海军装备从传统武器向高技术武器转变,一批新型武器装备完成研制并交付海军各兵种部队使用。近年来,有着“中华神盾”美誉的新一代国产导弹驱逐舰问世,新一代导弹护卫舰、导弹艇、猎潜艇、扫雷舰、远洋综合补给船也陆续装备部队,使中国海军的远洋综合作战能力得到大幅跃升。”

“军舰是流动的国土。改革开放后,中国海军逐步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威武文明之师的形象。迄今为止,中国海军先后派出三十三支舰艇编队共四十多艘军舰,出访了五大洲的三十多个国家。”

“六十年风雨兼程,中国海军从长江岸边的白马庙出发,驶向深蓝色的大海,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支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和陆战部队五大兵种组成的“海上钢铁长城”。

挺进“深蓝”,是中国海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时代课题。中国,这个几千年的陆地大国,也正尝试着一步步实现向海洋大国的转型。 ” “随着国家利益拓展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海军担负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日益增多。中国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介绍说,经过六十年的建设发展,海军已能随时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


附录:《中国不高兴》的核心观点:

1、中国应该有什么样的大目标? 第一是要在这个世界上除暴安良; 第二是要管理比现在中国所具有的更大更多的资源,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

2、持剑经商:崛起大国的制胜之道

3、解放军要跟着中国核心利益走 “未来解放军的任务绝对不是现在说的国土防卫,而是应该跟着中国的核心经济利益走,中国核心经济利益到什么地方,解放军的力量就应该覆盖到什么地方。现在覆盖不到,是现在做得不好、不够,要努力改进。”

4、未来的资源分配:谁厉害谁说了算 “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英雄集团带领我们这个民族,完成在这个世界上管理、利用好更多的资源,并且除暴安良的任务。”

[ 本帖最后由 nahan 于 2009-4-20 11:25 编辑 ]

楼主罗列了材料之后,你的观点是什么?

我与下面这篇文章的观点相同。

“和谐国”究竟是不是帝国主义国家?

作者:清源

(一)不认为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观点

下面是《国际马列毛主义组织纪念反修斗争50周年宣言》中的关于“和谐国”是不是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段话。

“有证据表明中国已经全面复辟和倒退成为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大买办、新殖民主义的助手。中国已经完全把自己绑在了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帝国主义全球化政策的战车上。但是中国自己也试图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帝国主义国家,并在非洲、拉美和亚洲扩张自己的经济投资和政治影响。这让人回想起布尔什维克革命前落后而又贫穷的帝国主义俄国。”

国内不少的左派认为,“和谐国”是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附庸,还够不上帝国主义国家。有的则赞同上面《国际马列毛主义组织纪念反修斗争50周年宣言》中的观点。

(二)认为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观点

“和谐国”究竟是不是帝国主义国家?

1、先看列宁给帝国主义所下的定义

列宁说:“如果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列宁接着说:“关于简短的定义…毕竟是不够的。…同时也应该给帝国主义下这样一个定义,其中要包括帝国主义的如下五个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59年单行本80页)

列宁又说:“资本输出成了鼓励商品输出的手段。”(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59年单行本58页)

以上列宁给帝国主义下的定义归纳起来就是:帝国主义就是垄断,就是商品、特别是资本的输出。

2、再把此定义来对照一下“和谐国”。

“和谐国”在垄断上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和谐国”根本就不需要经过一般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自由竞争阶段来发展到垄断阶段,而是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在一夜之间不费吹灰之力的就把原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部经济据为己有而直接进入到垄断阶段,所以,它们因此也叫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和官僚垄断资本。

在商品和资本输出上也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和谐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现在已经遍布全世界,虽然其输出的重点在亚洲、非洲、拉美和南美洲,仅在非洲,不算工业资本和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结合体-金融资本的输出,仅就银行资本对非洲的输出就超过西欧北美的总和而达到2300亿美元之多。但在西欧、北美、日本和俄罗斯同样有它大量资本输出的身影。并且“和谐国”现在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也同时是对美国进行资本输出最多的国家,中国持有美国债券1.06万亿美元,其中包括五千多亿美元美国国债券和四千多亿美元(政府支持)机构债券。这就是左右全球经济的四大怪兽(跨国公司、对冲基金、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主权资本--外汇储备和石油美元)之一的中国主权资本(外汇储备18000亿美元)对美国和欧共体的输出。最近中投又砸600余亿美元巨资抄底海外,继续投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资本市场,收购其产业,并且首次进日本证券市场,“和谐国”的海外投资又现高潮(见附文1)。这是“和谐国”资本输出的又一力证。而正是“和谐国”对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这一点,一般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误以为“和谐国”仅仅单纯的是西欧北美的资本的被输出国和殖民地。

在实际上,中国既是资本的被输出国,同时又是资本的输出国,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开始阶段就已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在资本主义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也就是资本主义的交往方式发展的更加紧密的今天,这种现象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司空见惯了。

3、有别国的资本输出是否影响对被输出国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定性?

不错,“和谐国”里现在到处充斥着其他国家的资本输出,但这里首先要指出的是,是否是帝国主义国家,标准不是资本输出国对其有无资本输出,而是列宁上面那个帝国主义的定义和标准。被其他国家输入资本,这并不妨碍其是帝国主义国家。请看列宁的相关论述。“英国为了巩固它在反对自己的敌人西班牙和法国的斗争中的阵地,保护了葡萄牙及其殖民地领土。英国以此换得了商业上的利益,换得了向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输出商品、尤其是输出资本的优惠条件,换得了利用葡萄牙的港湾、岛屿、海底缆等等的便利。”(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59年单行本78页)这里列宁说的是英国(甲国)对葡萄牙(乙国)的资本输出和殖民情况,而葡萄牙(乙国)同时又是中国等国(丙国)的殖民者和帝国主义国家。列宁又说:“法国的情况不同,它的国外投资主要是在欧洲,首先是在俄国(不下100亿法郎),并且多半是借代资本即公债,而不是对工业企业的投资。”(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59年单行本57页)当时法国对俄罗斯的投资多半是借代资本即公债,这一点与现在的“和谐国”对美国和西欧的资本输出是类似的。我们有些人只看到西欧北美对“和谐国”的资本输出,却没看到“和谐国”对前者的资本输出。如果说资本的被输出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和以此为是否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标准的话,那么美国现在是“和谐国”的最大的资本被输出国,那岂不是美国这个当今的头号帝国主义国家就不是帝国主义国家了?所以,有别国的资本输出并不是是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标准,资本被输出国并不影响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定性 。

4、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是否影响对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定性?

关于这一点,其实列宁早已有明确的结论,列宁说:“另一方面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法、英),它们近来的进步比前面几国慢得多;另外还有一个经济上最落后的国家(俄国),这个国家的最新资本帝国主义,可以说被资本主义前的关系的层层密网缠绕着。”(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59年单行本73页)列宁在这里清楚明白的指出了当时非常落后的俄罗斯是“最新资本帝国主义国家”。

那种认为“和谐国”落后而不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说法,其实并没有搞清什么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点,《国际马列毛主义组织纪念反修斗争50周年宣言》也说:“但是中国自己也试图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帝国主义国家,并在非洲、拉美和亚洲扩张自己的经济投资和政治影响。这让人回想起布尔什维克革命前落后而又贫穷的帝国主义俄国。”《宣言》中的这一句话正好与列宁的结论相一致而与这个《宣言》本身的结论相矛盾,那就是有其他资本输出国的资本输出,而且经济落后的国家,这并不影响对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定性。

5、对资本输出、势力范围、工业原料特别是对石油的争夺,是当前“和谐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的显著特点。

根据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思想和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历史和现实,帝国主义时代就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就是根据各自的实力瓜分世界和根据各自实力的消长、变化而重新瓜分世界。(见附文3)由于利益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同盟和勾结和妥协是暂时的、相对的,其争夺是绝对的、永恒的。不是吗?“和谐国” 不正是在对资本输出、势力范围、工业原料特别是对石油的争夺方面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争夺正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展开着吗?(见附文2)“试问,在资本主义基础上,要消除生产力发展和资本积累同金融资本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分割这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状况,除了用战争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呢?”(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59年单行本89页)所以,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目前,上合组织与北约之间的矛盾和争夺终有一天会演变成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因为这是资本的本性使然,是帝国主义的本性使然。

结论:

综上所述,“和谐国”完全具备了一个帝国主义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垄断、商品和资本输出,这完全符合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定义和标准。更符合列宁的“社会帝国主义者,即口头上的社会主义者,实际上的帝国主义者”(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59年单行本99页)的社会帝国主义国家,而不是“试图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帝国主义国家”,更不是单纯的其他资本输出国的被输出国和殖民地。

弄清“和谐国”是否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意义。

下面是列宁关于在帝国主义战争中本国无产阶级应采取的态度的两段话:

“革命的阶级在反动的战争中只能希望自己的政府失败。……促使自己的政府在这场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关于自己的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的失败》(1915年7月13日),《列宁全集》第二版第26卷第297页

“关于‘自己的’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的失败主张自己的政府在这场战争中胜利的人和主张‘不胜不败’口号的人,同样都是站在社会沙文主义立场上。革命的阶级在反动的战争中不能不希望自己的政府失败,不能不看到自己的政府在军事上的失利会使它更易于被推翻。……社会党人应当向群众说明:他们没有别的生路,只有用革命推翻“自己的”政府;他们应当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利用这些政府在目前这场战争中的困难。”《社会主义与战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对战争的态度)》(1915年7—8月),《列宁选集》第三版第2卷

认识了“和谐国”已经是帝国主义国家以后,在和谐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出现矛盾、争夺或发生战争的时候,本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列宁以上说的使本国的统治者归于失败的正确态度,而不是象韩德强张宏良等相当数量的人那样,去站在所谓的民族主义立场来支持和帮助本国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