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下到地上——当代无产阶级革命的井冈山道路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政治报路线从列宁贯穿到当代共产主义运动,核心关键就是革命运动最真切的怎么办——如何在反革命政府统治的社会中革命?政治报路线的回答是区分地上和地下。革命力量来源就是组织,组织能凝聚不散就是靠清洗一切引导组织走向解散的道路,直接同反革命政府组织对抗就是一种看起来谁也不会走向这条道路,但实际是就是机会主义左倾的表现而已,与投降主义是一体两面。
2、机会主义者最为擅长的就是“引经据典”地找出一段毛主席或是列宁在革命早期的探索阶段,在“党”的幼稚时期的弯路来为自己开脱,例如斗争公会、南湖划船等等。但无论是历史的经验,还是眼前佳士运动的惨痛代价,都充分说明了地上地下划分之于革命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没有井冈山时期的长期的、地下工作的锻炼,就不会锻炼出红军这一支地下暴力力量。如今机会主义者还妄称 “小组阶段是不可跨越的必经之路” 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背叛革命,要用“必要的牺牲”来为自己开脱潜心于自己的革命投机当中。

一、井冈山道路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的普遍性意义:只有围绕建设、发展巩固地下力量才能胜利

对于革命历史,赵修乃至机会主义者常从中抽取片段为其服务忽视表象背后的红线与脉络。而马列毛主义者从革命角度出发,说明现象及特殊历史背后指导革命胜利的普遍性原则。
毛主席等共产党员领导人民走到井冈山道路乃至全中国革命的胜利便是这样的一个宝库。

井冈山时期,就其时的社会、阶级性质来讲与现在完全不同,但其革命任务的一般性质——推翻反动政权建立革命新政权与如今无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革命力量、阶级组织程度如何在阶级斗争持久战中从小变强的问题也有着普遍意义。

革命中的路线斗争也是相伴的。是巩固建设红色根据地、建设红色网络,农村包围城市还是抛弃井冈山流寇式游击妄图通过攻打大城市单点突破,这些斗争在具体历史背景背后的原则性意义在于:是以地下为核心(地下革命家组织、地下斗争网络、地下暴力力量)围绕地下建设为中心还是抛弃地下(抛弃井冈山流寇游击)暴露地下(百团大战)把地上前线、政治影响当作是工作中心?

二、井冈山何以存在中的地下地上的政治划分原则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第一,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因为这种奇怪现象必定伴着另外一件奇怪现象,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从现象上看,中国的革命战争中,井冈山、延安这类远离反动派的农村根据地常常起着运动大后方的作用(比如延安最为中共中央驻地),井冈山、延安这类根据地与在前线的根据地有何不同?为什么能承担特殊作用?原因不在于井冈山、延安本身,其重大意义也不在于其是一块根据地(国民党军队打到延安,中共中央撤出,延安本身的物理环境也没有变化),而在于地上背后掩盖的地下力量(地下革命家组织、地下暴力力量(红军))。因此,强调巩固井冈山根据地反对流寇主义不能流于表面意义的理解,其强调的恰恰以地下革命家组织、地下暴力力量、地下政权的建设和巩固为核心

而井冈山这一片区域能够成为地下,原因在于其政治上远离反动阶级专政,难以被其暴力触及。在井冈山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这一原则的具体显示即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分裂和战争中,井冈山等偏远农村地带在政治上远离蒋匪,在一定时期内难以被其暴力触及,而国民党控制的城市、平原则是地上,是斗争的前线位置。因为原因并不在井冈山本身,所以当上述的政治条件发生变化时,地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载体就发生了变化:国民党五次围剿、逼近延安,此时井冈山、延安区域便成为了前线失去了地下得以存在的环境。

正因为地下地上的划分来源于政治,而不在于表面的区域、线上线下,所以地下的具体形式必然随着条件变化而变化: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地下指的是远离国民党的农村以及城市中配合农村武装斗争的地下组织;在十月革命里,地下指的是用书信层层掩盖起来的布尔什维克中央及其领导下的地下代办员网络和地下工人武装;在当代,地下指的是中修无力干涉的依托墙外匿名网络发展起来的地下革命家组织及其领导下的墙内地下代办员网络、地下暴力斗争力量以及地下政权(红色节点)网络。只有在地下的条件下,地下革命家组织才得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核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先通过打下井冈山等一片根据地再去输血地下发展地下力量的情况在如今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代赵国条件下,如果没有一个比较长的发展地下革命家组织、积累地下斗争力量、构建全国性地下斗争网络的阶段,而贸然就把弱小的地下力量去投入到地上融工、去领导少数地方的地上群众斗争,那迎来的只能是惨重失败。”

但同时,正因为井冈山道路的真正核心在于地上背后的建设——巩固地下力量、建设革命家组织与地下红军、政权,因此在当地无产阶级革命中,赵修难以触及的墙外网络环境在政治上与处于分裂间隙中的井冈山没有本质区别,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者依托墙外地下环境建设地下革命家组织、建设地下斗争网络与毛主席等革命者在井冈山上的革命斗争也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当代的井冈山道路就是: “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首先发展全国规模的地下革命家组织,由地下革命家组织构建全国性地下斗争网络。

三、突破大城市的表面分歧后的路线斗争——地下和地上,谁是运动的核心?

续前所述,毛主席等革命者强调巩固发展井冈山根据地不能限于地上的意义,而在于地上背后地下的发展和建设。而在这条正确路线下,革命家组织和红军力量也确实发展壮大起来,中国革命也蓬勃发展。在井冈山时期,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经受了遵义会议、张国焘事件的考验。在井冈山之前,陈独秀篡夺党的领导权造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惨痛失败,党组织、党员和工农群众被清除、屠杀,这反映的是彼时的共产党是一个幼稚的党,而在“上井冈山”后,在遵义会议中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获得了领导权,张国焘的分裂阴谋被粉碎,这无不反应着井冈山时期革命家组织的成熟和民主集中制的建设成果,由此中国革命能够转危为安。从地下暴力力量,即红军的发展来看,井冈山时期的三湾改编、古田会议确立了地下革命家组织对地下暴力力量的绝对领导,在红军中建立发展了民主集中制,打造了一支能够经受二万五千里长征考验的新式红军。没有革命家组织政治挂帅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长征的胜利是无从谈起的。

井冈山道路的胜利实际是地下领导地上以地下为核心的革命路线的胜利,而在此时期的众机会主义路线,也不是阳和平等一厢情愿认为的仅仅是认识不清的问题。主张打大城市的瞿秋白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以及搞百团大战彭德怀的机会主义路线都有着认识不清背后的共同错误路线——将地上置于地下之上

在打大城市与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对立中,除了对彼时中国革命性质和阶级特点的认识问题外,其背后隐藏着可以称作“土地革命时期版”的单点突破与全国一盘棋的对立:

“瞿秋白梦想在完成民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盲目地鼓吹"'一次革命’直达社会主义"。
瞿秋白提出了一系列极"左"的政策。他反对组织有秩序的退却,主张冒险进攻。他醉心于中心城市的工人暴动,制定了在上海、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举行总罢工、大暴动的计划,幻想革命在一个早上取得胜利。”

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他们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在福建、广东、江西之间的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同时也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此也就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

若了解过近几年内赵国泛左翼的话,瞿秋白如上的观点是不能不让人熟悉的——想要靠“革命奇观”式行为或通过“扩大政治影响力”来进行冲塔。但更应该说明白一点,瞿秋白或者其当代机会主义变种(冲塔论或所谓游击战)实际是想要通过地上组织及行动、地上暴力力量来对抗反动派营造政治影响力,反对通过坚实的地下组织、地下网络建设来赢得革命胜利。而相反,无论是毛主席所说的构建工农割据政权红色网络包围白区城市,还是布尔什维克在各城市、地区构建地下斗争网络发展地下工人武装,两者看似形式不同但其实都是地下地上路线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特殊形式。

但同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和沙皇俄国在统治的集中统一、镇压程度等方面与当代中国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当代中国革命中,只有在地下革命家组织发展到有足够力量能支撑全国性地下斗争网络时,才开展全国性的大规模融工,从而全面推进地下领导地上的群众斗争,使自觉的群众斗争一开始就在全国广泛布局、多点全面开花。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