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Telegram: Contact @longlivemarxleninmaoist 4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此篇时评生动地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了地主阶级革命旧的奴隶主阶级制度的运动过程。拿周礼去约束秦汉时的人民群众已经走向反动了,当时的机会主义者项羽集团在灭秦时投机于地主阶级革命,却因为自身的奴隶主阶级利益而毫不犹豫恢复分封制做诸侯王之长,如今的机会主义者如果不被不久将来的无产阶级组织彻底肃清,无产阶级革命会额外付出血的代价。
2、既是在讲古代楚汉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也是在讲当代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先进的阶级必将战胜落后的阶级,脱离阶级空谈问题,只是从表现总结出表现,而将一切斗争庸俗化,模糊化,很显然,无论是特色的史学家,还是机会主义者,都不外乎此类,当然也必然会在无产阶级的革命进程中被彻底肃清。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对现实问题的看法也体现在对历史的评判上,对历史的解释又服务于现实的需要。在马列毛主义与机会主义的路线斗争中,机会主义者抛出几个“毕业生”的“惨痛遭遇”,想要以人情世故来模糊路线斗争,政治造谣为错误路线博得同情。为此机会主义者不惜用起了自由派和赵修所用的宫廷权斗史观,这些唯心主义史观也发挥着掩其罪恶欺骗人民的作用。对中国古代史的解释就成为了赵修向人民进攻的史学武器。
资产阶级用宫廷权斗代替路线斗争,用人情世故模糊路线斗争,用英雄喜怒哀乐创造历史代替人民创造历史的必然规律。清朝入关用作服务赵修的帝国主义争霸,对楚汉之争等历史解释为英雄的优缺点决定历史,从而服务于赵修的“老爷自我革命”。马列毛主义者要扫清这些毒草害虫,以唯物史观站在无产阶级分析历史,从中吸取革命的经验。楚汉之争,刘邦由弱变强,项羽从强变弱不表明历史是由英雄的性格和意志所决定的,而说明了: 先进阶级必然胜利,历史前进不可阻挡。思想政治上路线的正确与否决定一切。
一 中国何去何从?两个阶级两种回答
第一个封建统一政权秦朝复辟覆灭后,在当时中国何去何从的问题似乎没有确切的答案。秦始皇死后赵高等篡夺了政权,推行了复辟反动的政治路线,致使阶级矛盾激化最终被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所推翻,最终短短十五年而亡。农民起义直接为历史发展扫清了障碍展示了剥削阶级没有的力量,但因其局限性不能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因而中国的道路斗争就落到了新兴地主阶级与参与六国奴隶贵族阶级上。斗争的焦点在于“继秦制”——建立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走封建发展道路,还是“复周礼”——退回到分封制旧贵族专政的尊卑秩序的奴隶社会。 这两条路线的斗争就集中表现为楚汉的斗争,两条路线的挂帅人物体现为刘邦与项羽,这两条路线也具体体现在两人政策措施之上。
资产阶级史观不仅抹去楚汉斗争的实质——新旧两个阶级,前进还是复辟的道路斗争,而且将刘邦项羽等人物的阶级性抹杀,将他们的成败归结于个人性格:如刘邦善用人,项羽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等等,而看不见这些人物的“人性”是由其阶级性决定的。考察阶级社会中的人首先是看人物的阶级性,人的阶级性统帅着人的其他社会特性,那么刘邦项羽的阶级性如何呢?
首先能简单查到这样的记载:
刘邦(前256年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男,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人
其实这一小段材料已经反应出二人身份的悬殊。姓表血缘,刘邦姓刘,刘并非春秋战国的贵族大姓(如姬、芈等);项羽姓姬,是西周贵族之姓,彰显着周天子的血脉。氏明尊卑,刘邦无氏,而项羽氏为项,据史记记载源于其祖先在楚国的封地——项,该氏地位可见一斑。刘邦和项羽的具体家庭背景也应证了这一点。刘邦出生时其家庭为一般编户的农户,拥有土地但仍参与生产,可以视作庶族地主。项羽则出身于楚国大贵族家庭,其亲属如项伯项梁等也在楚国地位显赫。
两人的阶级性也影响他们的政治道路选择,简单来说就是刘邦要当皇帝,而项羽则要当霸王。对刘邦这类庶族地主阶级来讲,法家的路线即破坏周礼的旧尊卑秩序、土地私有、专制统一的封建国家符合其阶级利益,而对于项羽这类贵族来讲,其不仅陶醉于旧有的荣耀,而且其阶级地位也依赖着奴隶制分封制的残余,因而儒家路线即恢复分封恢复宗法秩序符合其阶级利益。刘邦想要建立继承秦制的封建统一(郡县制)国家,而项羽则想恢复春秋战国甚至西周时的分封制,自己则当类似齐桓公一类的霸主。
资产阶级史学混淆二者的差异,说成是狗咬狗争天下,实质是掩盖历史的发展与进步阶级的性质。资产阶级学者宣扬毛泽东与蒋介石没什么质的差别,不过一个是超人一个是废物,因而造成历史的成败,而像某某书记者这样的能人或能人集团就应该担当大任,而“暴民暴动”则对历史毫无作用甚至扰乱正常秩序。
但资产阶级的话术终归是假的,先进阶级一定要战胜落后阶级的历史规律是不以资产阶级意志为转移的。不论资产阶级像旧贵族骂秦制一样骂文革千百遍,被无产阶级专政的命运仍然要落到他们的头上。楚汉之争的结果不是狗咬狗的胜利,而是先进阶级的先进路线战胜落后阶级的落后路线,也正因如此刘邦弱小却能变强以至获胜,项羽看似很强但最终被他瞧不起的贱民刘邦所战胜。楚汉之争的结果说明历史规律是不可阻挡的
二 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思想、政治上路线的正确与否决定一切
刘邦项羽二人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因而选择的政治道路不同,从而在一系列问题上产生着根本且对立的分歧也就是两条路线的对立。这两条路线的焦点首先体现在上文所说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秦朝短命而亡,究竟是好的很还是遭的很?旧贵族及其文人帮闲们以此为依据说到:“治世必须法古,不法古就亡了,人心向古不可阻挡啊!”或曰:“中国太大了,搞郡县制还是条件不充分,秦朝搞了十几年也没搞清楚什么是封建制,可能赵高搞分封思路比较好,可惜后来被推翻了。”或者说:“秦朝是先先有六国后统一的,现在秦亡了,还得再搞一段七国争霸的阶段,毕竟历史阶段不可跨越…
如上文,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刘邦选择“秦制”/法家路线,而代表旧贵族势力的项羽选择了周礼/儒家路线。在这个根本问题的选择也体现在一些小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如:刘邦入关后废除严刑峻法,对投降的以子婴为代表的关中地主阶级采取保护措施,取得了关中地主阶级的支持,同时派萧何整理秦的法律典章。项羽则出于六国旧贵族的阶级报复(秦灭国之恨)“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项羽挖秦始皇坟墓,火烧阿房宫,大肆抢掠,。公元前二○七年,项羽凭借暂时的军事优势,一下子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封章邯等三人为王,“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刘邦列数项羽的十大罪状,痛斥项羽"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 ,项羽恼羞成怒,但无言可对。
二者在对待处理关中秦地上截然相反的态度并不是简单由于个人性格,而是由于政治路线,政治路线决定了具体措施的方针。刘邦要建立封建统一国家,因而整理秦典,安抚关中地主。项羽出于旧贵族利益,另外其也没有占据关中腹地称帝的打算,故采取复仇主义态度,烧杀抢掠以出被秦地主阶级统一的恶气。
两个阶级两条路线对二人具体措施也体现在鸿门宴这一事件上。
据史记:“沛公左司马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 关中 使子婴 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可见项羽要杀刘邦,核心原因就三,其一有威胁抢了项羽当霸王的头功(按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而关中富裕,在此称王就可称霸于诸侯),其二是保护使用自己的阶级敌人,其三占据珍宝。项羽并不是因刘邦想要称帝成为秦始皇一样的皇帝而发怒,相反项羽自己不想称帝也不相信任何人尤其是刘邦这种“贱人”能够作秦始皇第二,这从鸿门宴项羽放刘邦也可见。
刘邦在鸿门宴摆出卑微的地位,依次消除了项羽的核心关注点的怀疑:如樊哙曰:“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项羽见刘邦不会威胁自己的政治道路——当霸王,于是将刘邦释放。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范增以刘邦可能为天子来屡次劝项羽,但项羽也不在乎,这也由于项羽自身的政治路线,而不是仅仅是刚愎自用轻视敌人的性格缺陷。可以说项羽轻视敌人就在于其戴着贵族路线的高贵“有色眼镜”,不仅如此,旧贵族路线的眼镜也导致了其用人的刚愎自用。
项羽刚愎自用不用贤人,这是常见的观点,但项羽为何不用人才呢?一是陶醉于自己的“贵族家族荣耀”,二是看不上。看不上能力吗?不,而是看不上阶级地位。而这两点都是由其路线决定的。
项羽好"礼",儒家之徒都麇集到他的旗帜下来了。他任人唯亲,“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项羽最初被封为鲁公,也决不是偶然巧合。项羽死后,“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按照儒家的"礼义",标榜为项羽"死节",但不久"乃降" 。可见,项羽依靠的是六国旧贵族和反动儒生。韩信有才却不被项羽重用可是一个很好的应证。
刘邦与项羽在用人问题上完全相反,采取法家的“唯才是用”路线。刘邦一生"不好儒",认为"为天下安用腐儒"(《史记·鲸布列传》)。团结在刘邦周围的,基本上都是下层小官吏如萧何、曹参、夏侯婴,以及一部分劳动者 身的人如周勃、樊哙、陈平等。他们坚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刘邦善用人才,项羽刚愎自用?可以说这是对的,但更应该说刘邦的地主阶级法家路线决定了他善用人才的特点,项羽的奴隶贵族阶级儒家路线决定了他刚愎自用任人唯亲的特点。掩盖在英雄性格背后的是阶级斗争,是路线斗争,而这也是赵修、自由派包括现在的机会主义者们所做的。
三 路线斗争,历史规律不可阻挡
法、儒两条路线是根本对立的,这两路线的斗争也体现在汉与楚两个政权的斗争上。在斗争伊始刘邦占据下风看似弱小,但落后的阶级错误的路线终归是纸霸王。
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并“轰轰烈烈”地分封六国旧贵族、秦朝降将和他的部将等十八人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居巴蜀、汉中一带。项羽封秦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为雍王、翟王、塞王。其他割据各地的六国旧贵族,也有被封为王。还有项羽部将如申阳封河南王等等。从此,国内又出现了各诸侯王拥兵割据的分裂局面,破坏了秦始皇的郡县制。 这种分裂割据,必然会进一步引起奴隶主复辟势力之间的矛盾斗争。例如原齐国旧贵族田荣,由于项羽没有封他为王,就在山东起兵,自立为齐王,建立起独立王国。项羽率兵东攻田荣,刘邦利用时机在关中一带积极准备,挥军向东。
此时刘邦在各个方面都不及项羽且处于偏远川地,但在先进路线下其由弱变强由弱胜强。典型如成皋之战:
"成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如汉楚成皋之战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这一战役使项羽和刘邦双方的强弱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刘邦由弱变强。成皋战役中,汉楚败,集中地反映了儒法两条不同的路线和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
刘邦为了改变楚强汉弱的不利形势,一面坚持正面防御,一面在楚军侧翼和背后开展一系的军事活动,对楚军造成威胁。同时,刘邦积极扩充兵员,筹备军粮。经过两年的准备,于公元前203年十月进入决战阶段。刘邦抓住项羽率军东打彭越的时机,举兵进攻军事要地成皋 ,大破楚军。
成皋战役之前,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刘邦不过几万军队,居于巴蜀、汉中一隅;项羽统帅大军四十万,控制着战略要地和全国大部分领土。刘邦所以能以小攻大、以弱胜强,关键在于他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推行法家路线,团结各种力量,符合历史潮流,得到人民的支持。项羽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复辟势力,军纪败坏,“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史记·高祖本纪》)。他违背历史潮流,不得人心,日趋孤立,终于由多数变为少数。
在军事上,刘邦发展了法家的军事思想,对战略全局处理得比较恰当。他注意抓关中根据地的建设,废除了秦朝赵高的苛法,做好夺取战争胜利的物质准备。
——中国古代史(1975)
短短四年,叱诧风云分封全国的西楚霸王却被名不见经传的“小人”刘邦所战胜。短短几年,就在旧贵族幻想“周礼的伟大复兴”时,复辟的局面也土崩瓦解。“不是人民怕赵修,而是赵修怕人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规律不可抵挡,赵修美帝终要灭亡。”刘邦为代表的地主阶级虽然有进步性但毕竟有剥削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动员人民破旧立新,汉朝建立后仍有分封制的反复和波折。无产阶级与他们不同,是最先进的阶级力量,在先锋队领导下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的创造历史夺厂夺权推翻一切反对派,镇压一切复辟势力和企图。刘邦战胜了项羽,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不是历史英雄的偶然而是阶级斗争的必然,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们在历史上抹来抹去也不能掩盖这样的历史规律:从历史的全过程来看,新制度终究要代替旧制度,即使反动派复辟的阴谋一时得逞,那也只能是短命的,暂时的。 历史的车轮是不能倒转的。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在斗争中取得胜利,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题外话
机会主义者在童润中、老左乃至如今的几个“毕业生”的问题上以人情世故的模糊路线的对立,用政治造谣来欺骗群众对其的同情。机会主义者玩着资产阶级的文革史观,但这把戏在斗争中不断被群众识破,于是机会主义者为自己的路线装璜“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历史阶段不可逾越!这些机会主义者在秦亡后恐怕会说要再来一次战国七雄才能再统一,因为历史阶段不可逾越。这些机会主义者在三大改造时会跟在刘少奇屁股后唱“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不能跳过资本主义,要进行“补课”,因为历史阶段不可逾越。而如今机会主义者说到:我国自发斗争是不如俄国的,小组是不如俄国多的,因而必须搞小组阶段然后才能搞先锋队。可惜第一批移民到北美没有顺次将奴隶制封建制社会都过一边,而是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美利坚,如今无产阶级革命也不需要再经历小组的泥泞,而应当吸取泥潭的教训远离泥潭走向建设先锋队的列宁主义道路。
楚汉相争的一个教训也可以送给机会主义者:凡属倒退行为,结果都和主持者的原来愿望相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