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路线上引向机会主义,理论上背叛马列毛主义——中国社会性质之根本分歧及其由来

前段时间,半外围论者对拙文《帝国主义,还是半外围》进行了激烈批判。来而不往,非礼也。本文将对他们的批判进行全面的答复。看来这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辩论,还将继续下去。尽管贸易战的最新进展,已经实际上宣告了半外围论理论的破产,但估计半外围论者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谬论。而通过这场辩论,将帮助同志们厘清关于革命根本性质和基本路线的重要问题,因此,继续这场辩论仍将是有益的。

一、对争论的要害半外围论者一字不提

在《帝国主义,还是半外围》一文中,笔者已明确指出,争论的要害在于路线问题,即当前的无产阶级革命应该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争论只是脱离实践的对某国社会性质的抽象讨论,如果只是关于帝国主义和半外围概念以及“世界体系”理论的学术讨论,那完全可以让书斋中的学者去讨论研究个十年八年;如果我们在路线上没有根本分歧,仅仅是使用何种“术语”的分歧,那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各自保留意见,而不影响实际的工作。

问题就在于帝国主义论和半外围论引向了具有根本分歧的两条路线。

主张帝国主义论,就是认为当前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主力军是工人阶级,中下层小资产阶级是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而整个资产阶级都是革命的对象,资产阶级内部不存在可以在战略上联合、团结的集团(不排除在具体斗争中利用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革命的主要任务中,不存在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内容,相反,反对本国帝国主义压迫弱小民族、对外扩张争霸才是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作为帝国主义的某国已经总体上是压迫民族而不是被压迫民族。因此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不存在任何进步性,反而是无产阶级革命最凶恶的敌人和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必须坚决反对和斗争之。某国与外国帝国主义的关系,不是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的关系,而是帝国主义之间相互争夺又相互勾结的关系。某国对外的扩张、与外国帝国主义的争夺,不存在任何“反帝”进步性,而是帝国主义的争霸行为,无产阶级必须贯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革命制止扩张、制止争霸、制止战争”的路线,坚决反对争霸、反对一切帝国主义——首先是本国帝国主义,并充分利用帝国主义争霸造成的危机去推进革命,而不能以任何借口支持统治阶级争霸。

主张半外围论,就是认为某国仍旧总体上是被压迫民族,因此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解放,仍旧是当前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反对本国资本主义压迫弱小民族、对外扩张争霸不是革命的主要任务。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由于有着反对外国帝国主义民族压迫的性质,因此是有进步性的,是可以联合、团结的对象。而本国资产阶级中,主要以本土资本为经济基础、与外国帝国主义联系较少、并存在竞争关系的集团,是具有“反帝、改良”的进步性的,对这部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可以策略性地支持、联合。某国由于其半外围的性质,因此不存在对外扩张的行为、对外国帝国主义是一定妥协投降的。所以不存在“用革命制止扩张、制止争霸、制止战争”的问题,而只能是坚决反对某国对外的妥协投降。而如果某国一旦对外“强硬”起来,那么,就必须承认是具有“反帝”进步性的,无产阶级必须支持。

由上可见,帝国主义论和半外围论在路线上的根本分歧就在于:反对本国帝国主义扩张争霸还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对本国的民族压迫,何者是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有没有进步性,是斗争对象还是联合对象?资产阶级内部存不存在无产阶级可以策略性支持、联合的集团?是“用革命制止扩张、制止争霸、制止战争”,还是反对对外妥协、要求对外强硬、支持资产阶级的“反帝斗争”?

这才是争论的要害!而半外围论者在对《帝国主义,还是半外围》的批判中却对此一字不提!

在《帝国主义,还是半外围》一文中,我们引用了半外围论者的自白,他们坦率地承认:“在当今中国特殊背景下,批判民族主义和国有企业,既不是主要任务也不是明智的策略选择”!“无产阶级运动策略地支持薄XL和国企集团,一方面进一步压制利润率,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争斗,何乐而不为?”!(均引自井冈山卫士《从“贸易战”看“中华帝国主义论”的破产》)

对他们的自白,我们进行了批判:忽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威胁,难道不是无视事实、误导工人阶级忽视重大危险的根本错误吗?

“策略性地”支持资产阶级中的某一派,不是赤裸裸的机会主义吗?不是在制造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幻想,在妨碍无产阶级的觉悟,在让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内部争夺的炮灰吗?

关于《帝国主义,还是半外围》一文中我们对半外围论者之错误路线主张的质疑和批判,半外围论者也是一字不提!他们不是堂堂正正地进行路线的辩论,反而用莫须有的流氓逻辑、用种种诡辩来反对帝国主义论,这只能证明他们的心虚、证明他们的主张站不住脚!

二、贸易战的进程已经宣告了半外围论的破产

在贸易战刚刚开始、中美谈判刚刚启动的时候,半外围论者就抛出一篇雄文《从“贸易战”看“中华帝国主义论”的破产》,迫不及待宣告贸易战中某国已经屈膝投降、“一溃千里”。什么“中华物力,与国欢心:中国资产阶级的全局性妥协”,什么“从’中兴’到末路:中兴案与半外围国家企业",什么“丢人丢到家门口:中国地缘政治的溃败”——在雄文的这些标题中,半外围论者痛恨某国统治阶级“丧权辱国”的拳拳"爱国之心”简直要溢出屏幕。

然而半外围论者痛心得也太早了些。之后贸易战的进程,都是在不断地打半外围论者的脸。贸易战,并不是某国单方面投降,而是两国之间反复博弈。特别是贸易战的最新进展——中美之间谈判中断,两国资产阶级加紧斗争,使得半外围论者的种种某国“一溃千里”、“全面妥协”的论断完全破产,沦为了大笑柄。

今天再回过头看半外围论者的雄文,简直成了搞笑集锦。我们想问半外围论者:脸打得疼不疼?

半外围论者闹这样一个大笑话,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他们的根本理论错误所决定的。

半外围论者认为某国的社会性质是半外围国家,也就是说,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稳定地向帝国主义缴纳贡赋的被压迫民族。某国的统治阶级,总体上是买办性的。因此,面对帝国主义发起的贸易战(至于帝国主义在某国稳固地依附于它、且能稳定获得某国贡赋的情况下,为何还要挑起贸易战,这始终是一个谜),根本无力抗衡,只能全面投降,任帝国主义予取予求。当前某国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在帝国主义的进攻下,统治阶级只能丧权辱国。

而帝国主义论者认为某国的社会性质是帝国主义国家。某国与外国帝国主义之间,是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的关系。贸易战的起因,正是由于某国帝国主义实力上升,在世界市场和全球资本输出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使得帝国主义的霸主——美帝国主义感到了巨大的威胁,因此通过贸易战来遏制某国、来削弱某国的“份额”。而这正是列宁所指出的“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会由于实力对比的变化而发生对世界市场和势力范围的殊死争夺”之科学规律在当今时代的体现。某国的统治阶级,总体上是帝国主义的垄断资产阶级,独立性、扩张性是主要的。因此在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争夺中,必然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反复斗争(其中也不排除在实力对比不利的情况下的暂时的、局部的妥协),而不可能全面投降(除非战争中全面失败)、任外国帝国主义予取予求。

贸易战的整个进程,究竟是证明了半外围论者的论断,还是证明了帝国主义论者的论断?现在难道不已经是显而易见了吗?

而更关键的是,面对贸易战,无产阶级究竟应采取何种路线?

是按照半外围论者的理论,像鸵鸟一样闭眼不看现实,一口咬定统治阶级“一溃千里”、全面投降,坚持申讨统治阶级丧权辱国?

可是贸易战的最新进展,已经证明了这种论断的破产。继续宣传这种不符合实际的主张,只能欺骗自己、贻笑大方。

或者,要是把半外围论者的理论逻辑贯彻到底的话,那就必须得出结论:某国统治阶级在贸易战中敢于“亮剑”、敢于与美帝斗,表明某国统治阶级中存在“反帝”的进步力量,某国的贸易战具有反帝的进步性质。因此,无产阶级应该与统治阶级中的进步力量(比如“华为”)结成反帝民族统一战线,支持某国统治阶级强硬起来、打胜贸易战。现在,很多“泛左翼”中的机会主义老油条,正是这样主张的。半外围论者要是不纠正自己关于某国社会性质的根本错误,那就必然会走上这条路线。这是一条什么路线呢?这就是取消无产阶级的独立性,使无产阶级附庸于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贸易战之炮灰的机会主义路线。

而如果主张帝国主义论,那么就会认识到,贸易战的根本性质是帝国主义之间对世界市场和势力范围的争夺。无产阶级不应在贸易战中“选边站”,而应施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贸易战。反对统治阶级牺牲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当贸易战的炮灰。利用贸易战中帝国主义矛盾激化产生的危机,加紧推进本国无产阶级解放”的路线。

面对贸易战,究竟是走半外围论者所引向的支持统治阶级打贸易战的机会主义路线,还是走揭露贸易战实质、推进无产阶级的觉悟与解放的革命路线?这就是摆在有志于工人阶级解放事业的战士面前的严肃抉择。

何去何从?相信凡是真正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真诚奉行马列毛主义的同志,将是不难做出选择的。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揭露半外围论者歪曲事实、背叛马列毛主义的种种谬论。包括背叛列宁主义的“帝国主义革命渺茫论”,背叛毛主义的混淆垄断资本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论,以及对某国资本输出情况的歪曲,等等。

7 个赞

三、中国资本输出的“细节”完全证明了“半外围论”的错误

据“半外围论”者说:“魔鬼常常在细节中”。他们宣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细节”(主要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境外金融、避税中心”和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而对亚非拉不发达国家的投资只占少数)证明了中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然而他们所说的“细节”完全是对事实的歪曲和掩盖,根本经不起全面、深入的考察。下面,我们就如“半外围论”者所愿,好好抠一抠“细节”——我们会发现,“细节”恰恰证明了“半外围论”的错误。

1、从总量上看,中帝在资本输出流量和存量上快速增长、实现赶超,占据着越来越大的世界市场份额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资本输出的流量(即当年输出额)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到2016年连续14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35.8%),只在2017年有所下滑;从排名看,资本输出的流量从2009年以来就居世界前列,并且2012年以来已经连续6年居世界前三。这表明中国已经稳固地占据了资本主要输出国的地位,在资本输出上并不是昙花一现的,也不是波动很大、地位不稳的。

在资本输出的存量上(即历年输出留存额),同样呈现快速增长,2003年到2017年连续15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速31.4%);由于中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因此在资本输出存量上要追赶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仍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排名上的表现并没有资本输出流量那样突出。但可以看到,排名也是在稳定上升的,而且总体来看追赶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在2017年,中国在资本输出存量上,也已跃居世界第二。这表明,中国在资本输出存量的绝对值上,也已赶超了多数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中帝已成为世界资本的主要占有者之一。

中帝在资本输出流量和存量上的快速增长,并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实现迅速赶超,充分证明了列宁所总结的帝国主义发展规律:“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但是这种发展不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而且这种不平衡还特别表现在某些资本最雄厚的国家(英国)的腐朽上面。”——中帝崛起、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相对衰弱,正体现了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而这种发展不平衡必然带来新兴帝国主义国家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殊死争夺。

2、分地区看,中帝的资本输出在世界许多地区已占重要地位,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激烈争夺着势力范围

《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18》提供了世界主要地区十大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国或地区(根据2016年投资存量排名),见以下数据表格:




以上数据表格,从资本输出的角度鲜明刻画出了当代帝国主义体系的势力范围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几个主要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美、英、法、德、日)在较多地区的投资存量(即资本输出存量)中占主要地位,而美帝是当之无愧的霸主;而一些相对弱小的帝国主义国家,则只在较少地区占据主要地位(比如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韩国);还有一些所谓“新兴经济体”,根本上还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地位,但是资本主义以及资本输出也有一定发展,它们一般只在个别地区占据比较重要地位(比如巴西、南非、印度)。

那么中国在当代帝国主义体系的势力范围分布中占据何种地位呢?从以上数据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在资本输出所反映的势力范围上,远远超出“新兴经济体”的水平,也超过大多数相对弱小帝国主义国家水平,而呈现出与主要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激烈争夺着势力范围的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的面貌。

在资本输出存量上,2016年中国在非洲地区仅次于美、英、法而居第四位,在亚洲地区(除日本和独联体国家)居第一位,在独联体和前南斯拉夫地区(除波罗的海三国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仅次于塞浦路斯、法国、德国而居第四位,在最不发达国家居第一位、在不发达内陆国家居第一位。

而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中国的资本输出存量在2011年到2016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第二,《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18》仅提供了2016年的存量数据,而根据《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在2017年对外投资存量已从2016年的世界第6跃居世界第2,因此2017年中国资本输出存量在各地区的排名应会有进一步上升;第三,亚洲地区数据包含中国大陆对香港的投资存量,这是存在特殊性的(后面会进一步分析这一现象)。但是要看到,香港是中国资本的重要中转站,许多香港的资本输出实际上就是中国大陆的资本输出,而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区,香港的资本输出存量也占重要地位,这部分资本输出存量相当程度上也可以看做中国的资本输出存量。将这部分资本输出存量加上,中帝的资本输出水平将进一步明显提升。

从中国在世界主要地区的资本输出存量及其变化趋势看,中帝在当代帝国主义体系的势力范围分布中所占据的地位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中帝正迅速扩张其势力范围,在世界主要地区排挤着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着激烈争夺;第二,中帝正日益将亚洲地区作为自己的后院,在资本输出中力争霸主地位,与美帝、日帝激烈争夺;第三,中帝在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相对薄弱环节率先突破,占据了重要地位、甚至夺得了霸主位置。比如在最不发达国家、内陆不发达国家、非洲以及独联体和前南斯拉夫地区等;第四,中帝与主要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实力仍有一定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在多数地区,中帝资本输出存量排名仍落后于几个主要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截止2016年数据)。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存量中,中帝仍不占主要地位(与“半外围论”者的臆测正相反,当代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主要对象恰恰正是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后面还会详细说明这一问题)。在美帝的后院——拉丁美洲地区,中帝的资本输出存量也仍未占主要地位。

以上事实已经充分证伪了所谓“半外围”论。试问,如果中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而是所谓“半外围”国家,那为什么中国资本输出在总量上能够稳定地快速增长,并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实现赶超呢(这种增长和赶超是任何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没有的)?为什么中国资本输出的势力范围要远远超过“新兴经济体”国家和许多相对弱小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水平,而在世界主要地区占重要份额、甚至在一些地区占据霸主位置,并与主要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相竞争呢?这样的事实,是“半外围论”所完全无法解释的!

3、中国多数资本输出未投向亚非拉不发达国家,能证明中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吗?

“半外围论”者在资本输出方面反对帝国主义论的主要论据是:中国在资本输出中占多数的是对境外金融、避税中心和发达国家的投资,而对不发达国家的投资仅占总资本输出的少数,因此中国还不能算帝国主义国家。

然而半外围论者的论据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关于中国对所谓“境外金融、避税中心”的资本输出,“半外围”论者丝毫不做科学的分析,而故意歪曲和掩盖事实,将其全部断言为“资本外逃和洗钱”。而只要详细分析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资本输出的具体情况,就能识破“半外围论”者的错误。中国对"境外金融、避税中心“的资本输出,最主要的就是对香港的资本输出。2017年中国大陆在香港地区的直接投资存量达9812.66亿美元,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54.2%;当年对香港投资流量为911.56亿美元,占比57.6%。但同时要看到,香港也是中国大陆外来投资的主要来源地:2017年,中国大陆吸收香港直接投资945.10亿美元,占当年吸收外来直接投资的72.1%。这一进一出的数字,实际上表明:香港是中国资本的一个中转站。输出到香港的资本有相当比例又作为“外资”返回了中国大陆。这是中国资本为寻求“外资”政策优惠,为享受香港低税和自由港及国际金融中心的便利而搞的资本游戏。同时,在考察世界资本输出情况时我们可以发现,在许多地区香港本身也是重要的外资来源,而这其中也肯定有相当比例是中国大陆资本的化身(中国大陆资本已是香港资本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境外金融、避税中心中转来实现对外投资,是中国资本的一种重要操作。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方有着优惠的政策和比较自由的资本流动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对世界各地的投资有一定的遏制政策,而通过境外中转能够一定程度上规避这种遏制。除了香港,中国对其他“境外金融、避税中心”的资本输出情况也都类似——这些国家和地区成为了中国资本的中转站。一部分中国的资本输出又摇身一变为“外资”重新回到中国(比如2017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排名第二的英属维尔京群岛也是当年中国外来投资的第三大来源地),另一部分中国资本则通过中转来实现对其他国家的资本输出。所以在考察中国资本输出和吸收外资的现状时,必须考虑到“境外金融和避税中心”(特别是香港地区)作为中国资本中转站的情况。这绝不是单纯的“资本外逃”和“洗钱”,而是中国资本为了更加便利和优惠地投资国内与输出国外而搞的把戏。而半外围论者正是完全忽视了“境外金融和避税中心”作为中国资本中转站的作用,没有看到中国资本正是通过中转的手段来实现对内投资和对外输出。

其次,中国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要超过对亚非拉不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这也丝毫不能证明中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因为现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资本输出超过帝国主义对不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恰恰是普遍现象。我们从《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18》提供的发达国家十大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国或地区(根据2016年投资存量排名)就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主要外来直接投资都来自于发达国家本身,并且其存量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外来直接投资存量。再看美、日这两个最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具体情况: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统计,2017年美国对欧盟、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主要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66.5%;据《日本统计年鉴2019》数据,2015-2017年日本对欧洲、北美(美国和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的直接投资流量分别占当年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7.3%、73.7%、68.5%。可见,美国、日本这两个最发达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对象也是以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为主,而对亚非拉等不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只占少部分(除了对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美、日对“境外金融和避税中心”的资本输出也占一定比例。比如美国2017年对香港、英属维尔京和开曼群岛、新加坡的直接投资存量占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1.4%),那按照“半外围论”者的逻辑,岂不是美日的资本输出也只有“少部分可以算作剥削被压迫民族”,因此也可以不算做帝国主义国家吗?!由此可见“半外围论”的荒谬!

半外围论在这里实际上不自觉地站在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的立场,充当了他们的辩护士。只有垄断资产阶级才会从自身投资的比例来计算收益的来源,并以此证明:“明明我们对不发达国家的投资不占总投资多数,所获取的利润也不占总利润多数,怎么能说我们是剥削压迫不发达国家的帝国主义呢?”。而问题是恰恰要站在不发达国家人民的立场上——对不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是不是破坏了不发达国家独立发展的可能,使得不发达国家依附于外国垄断资本?在对所有不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世界市场”中,哪些国家占据了主要的份额?在各个不发达国家中,具体哪些国家的资本输出占据重要位置、对其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那些在对不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世界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的国家,那些资本输出在许多不发达国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就是不折不扣的剥削压迫不发达国家人民的帝国主义国家,而与其本身资本输出结构无关。而根据以上我们所列举的数据、所分析的情况,中国正是这样的不折不扣的帝国主义国家。

接下来,我们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批判“半外围论”背叛马列毛主义的错误,并对中国帝国主义的特征进行总结。

1 个赞

四、半外围论者的“帝国主义国家革命渺茫论”是对列宁主义的背叛

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辩论中,主张中国社会性质是“半外围”的派别有一个非常错误的理论,就是“帝国主义国家革命渺茫论”。他们从“世界体系”理论(而不是马列毛主义)出发,认为“中心国家”(即帝国主义国家)能够稳定地吸取“半外围”、“外围”国家的贡赋,因此有充足的超额利润收买工人阶级,使得整个工人阶级被改良主义所控制、丧失革命性,所以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是非常和谐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是渺茫的。

尤为无耻的是,他们还用流氓逻辑硬把自己主张的“帝国主义国家革命渺茫论”扣在持“中帝论”观点的同志身上。其流氓逻辑如下:他们自己认为帝国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前景渺茫——主张中帝论的同志认为某国为帝国主义国家——所以主张中帝论的同志就是认为某国革命前景渺茫。这种逻辑大概只有秦侩陷害岳飞的“莫须有”的逻辑能比得上。

实际上,“帝国主义国家革命渺茫论”完全是对列宁主义的背叛,是“半外围”论者的一个重大理论错误。

1、 “帝国主义国家革命渺茫论”背叛了列宁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理论

列宁帝国主义论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正是对认为帝国主义十分稳固、内部十分和谐的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列宁一再强调,帝国主义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发展不平衡,就是这种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就是这种实力对比变化导致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对世界霸权、对势力范围的殊死争夺。而正是帝国主义的争霸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最好的机会。

列宁说:“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瓜分势力范围、利益和殖民地等等,除了以瓜分者的实力,也就是以整个经济、金融、军事等等的实力为根据外,不可能设想有其他的根据。而这些瓜分者的实力的变化又各不相同,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企业、各个托拉斯、各个工业部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列宁说:“所以,资本主义现实中的(而不是英国牧师或德国‘马克思主义者’考茨基的庸俗的小市民幻想中的——笔者按:还可加上资产阶级教授的世界体系论及其在中国的徒子徒孙——‘半外围’论者所幻想中的)‘国际帝国主义的’或‘超帝国主义的’联盟,不管形式如何,不管是一个帝国主义联盟去反对另一个帝国主义联盟,还是所有帝国主义大国结成一个总联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两次战争之间的‘喘息’。和平的联盟准备着战争,同时它又是从战争中生长出来的,两者互相制约,在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的帝国主义联系和相互关系这个同一基础上,形成和平斗争形式与非和平斗争形式的彼此交替。”(引自《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下同)

因此帝国主义国家绝不是“半外围”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靠稳定地获取半外围、外围国家的“贡赋”而内外十分稳定和谐的,是革命前途渺茫的。而恰恰是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根本不是铁板一块,而本身就是分大小强弱的,并且这种大小强弱是在变化中的。这种大小强弱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实力上升、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实力下降。正如列宁所说:“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但是这种发展不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而且这种不平衡还特别表现在某些资本最雄厚的国家(英国)的腐朽上面。”——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正因为世界霸主地位、因为对超额利润的垄断,而更快地腐朽,从而导致实力相对新兴帝国主义国家下降。这种实力对比的变化必然使得新兴帝国主义国家要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争夺超额利润、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这种争夺使得帝国主义的内外矛盾都越来越尖锐。特别是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外有老牌帝国主义压制、内有更加尖锐的资无矛盾(因为新兴帝国主义国家所能用来培植工人阶级中的改良主义的超额利润较少,而且在当代帝国主义条件下,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制造业更为集中,工人阶级的力量也更为强大),从而成为帝国主义的薄弱链条,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最佳策源地。

而“半外围”论者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列宁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否定了当今帝国主义国家中存在因实力对比的变化而引起的新兴帝国主义和老牌帝国主义的争霸(试问,不承认某国的“崛起”和“争霸”,那当代帝国主义的发展不平衡性、帝国主义之间的争霸又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因此也就否定了帝国主义存在薄弱链条、存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从而也就否定了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列宁主义。

2、 “帝国主义国家革命渺茫论”是对工人阶级革命性的污蔑,背叛了列宁反对机会主义、争取帝国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路线

“帝国主义国家革命渺茫论”认为垄断资产阶级的超额利润收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使得帝国主义工人阶级被改良主义所控制,所以帝国主义国家革命前途是渺茫的——这表面上符合列宁对帝国主义国家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根源的分析,但实际上却是对列宁观点的歪曲。列宁分析帝国主义国家工人运动机会主义的根源,恰恰是要战胜这种机会主义,而不是得出帝国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丧失革命性、帝国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前途渺茫的结论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明确指出:“许多工业部门中的某一部门、许多国家中的某一国家的资本家获得了垄断高额利润,在经济上就有可能把工人中的某些部分,一时甚至是工人中数量相当可观的少数收买过去,把他们拉到该部门或该国家的资产阶级方面去反对其他一切部门或国家。”这里说的是工人阶级的少数,而绝不是说整个工人阶级都被改良主义控制 。列宁说:“其实,机会主义特别迅速和特别可恶的发展,决不能保证机会主义取得巩固的胜利,正象健康的身体上的恶性脓疮的迅速发展,只能加速脓疮破口而使身体恢复健康一样。在这方面最危险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不愿意了解: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如果不同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密切联系起来,就是空话和谎言”。这里说的是帝国主义国家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是可以战胜的! 列宁说:“帝国主义意味着瓜分世界而不只是剥削中国一个国家,意味着极少数最富的国家享有垄断高额利润,所以,它们在经济上就有可能去收买无产阶级的上层,从而培植、形成和巩固机会主义。不过不要把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反对机会主义的那些力量忘掉,这些力量,社会自由主义者霍布森自然是看不到的。”很明显, 帝国主义国家革命渺茫论 ”者也是看不到反对机会主义的工人阶级革命力量的。

垄断资产阶级的超额利润,从来只能收买工人阶级的“上层”,而收买不了整个工人阶级,占工人阶级多数的下层群众,是无法收买的——除非垄断资本家不赚钱、不剥削工人剩余价值。超额利润的收买、分配方式上的某些改良都改变不了工人阶级在生产关系中的根本地位,改变不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根本对立,否则帝国主义就不成其为垄断资本主义了。而工人阶级生产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根本阶级地位不改变,工人阶级作为资产阶级掘墓人的革命性就没有改变。

像“帝国主义国家革命渺茫论”所认为的“超额利润收买了整个工人阶级、帝国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总体上丧失了革命性”的观点,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工人阶级在帝国主义国家已经消失、已经被资产阶级同化”、“帝国主义国家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阶级矛盾”又有什么根本区别呢?事实上他们就是一丘之貉 ——都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机会主义。

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仍旧是受到资产阶级剥削压迫的阶级,是帝国主义国家劳动群众的主体。帝国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中蕴藏着深厚的革命潜力,一有机会就会爆发出来。从一战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浪潮到1968年革命,都证明了这一点。

特别是相对落后的、缺乏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国家,可用于“收买”的超额利润较少,内部资无阶级矛盾就更加尖锐、工人阶级革命性更强,从而成为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在这样的薄弱环节,完全有可能率先取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上一波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就是在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沙俄率先取得了突破。新一波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浪潮,也完全可能在相对落后的、成为帝国主义链条薄弱环节的帝国主义国家中率先突破。

那为什么除了沙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迄今都没有胜利呢?“半外围”论者可能会这样质问。可这不能证明“帝国主义国家革命渺茫论”。按照“渺茫论”的观点,既然工人阶级整体被收买,那帝国主义国家应该一直是一派和谐的,是不会存在重大的阶级冲突和社会危机的——历史恰恰相反,在“没有胜利”背后,是多少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阶级斗争?!

按照“没有胜利就是劳动群众整体被收买、丧失革命性”的逻辑,那世界上大多数不发达国家迄今也没有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不是可以说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工农群众也被收买、也丧失了革命性?! “半外围”论者不是在自相矛盾吗?

除沙俄之外帝国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迄今没有胜利,绝不是因为工人阶级整体上丧失了革命性。而是一方面,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阶级相对更为成熟和强大,革命胜利的确难度更高;另一方面,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和大多数不发达国家革命未取得胜利同样的原因——是革命先锋队的主观原因:工人阶级先锋队上层产生机会主义、修正主义,使得革命运动偏离正确路线从而断送无产阶级革命,这是导致无产阶级革命无法胜利的根本原因。

而对机会主义、修正主义产生根源的科学认识以及反修防修的科学方法,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经过历史上长期的、反复的教训,才由毛主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相关思想)初步总结得出的。因此要使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绝不能像“帝国主义国家革命渺茫论”那样走到否定工人阶级革命性的失败主义、取消主义邪路上,而是要在全世界无产阶级中贯彻马列毛主义反修防修的革命路线,重建扎根群众的无产阶级革命党,以此来战胜机会主义,从而充分发挥出工人阶级的革命性,争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才是对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帝国主义国家革命渺茫论”否定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否定帝国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在事实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上走向取消主义和失败主义,是完全错误的。背叛列宁主义的“帝国主义国家革命渺茫论”可以休矣!

五、半外围论者混淆官僚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对毛 泽东 主义的背叛

列宁说:“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列宁进一步论述道:“如果不忘记所有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一切方面的联系,就应当给帝国主义下这样一个定义,其中要包括帝国主义的如下五个基本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溶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业已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以上正是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科学定义。而半外围论者却大言不惭地说列宁的科学定义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半外围论者所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是什么意思呢?他们是这样论述的:“在列宁时代,世界上的垄断资本主要集中在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因此,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作为帝国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符合实际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趋势。现在,距离列宁的时代已经一个世纪了,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不仅在核心国家早就实现了,就是在绝大多数外围、半外围国家也基本实现了。今天的世界上,恐怕已经找不到任何一个较有规模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经济成分,还是家族式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即使以‘本国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统治地位’来说,在大批外围和半外围国家中也是常见的经济现象。”也就是说,无论帝国主义国家还是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都是垄断资本主义了,所以,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已经过时了!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在否定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就是赤裸裸地背叛列宁主义!

列宁说:“所有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一切方面的联系”只是说明:(1)定义只能概括事物的主要特点,而不可能反映事物的一切方面;(2)随着事物的发展、特点的变化,事物的定义也可能需要局部的修正。但这绝不意味着一个事物的科学定义可以因为事物的发展被否定,因为事物的根本性质具有稳定性,科学定义正是对事物的根本性质的概括。除非这一事物已经发生了质变、已根本不成其为原事物了,否则科学定义是始终有效的 。否认了事物根本性质的稳定性,就不存在任何“科学的定义”了,因为事物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正是列宁对帝国主义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只要帝国主义不灭亡,这一科学定义是始终有效的。而半外围论者以所谓“相对性、有条件性”为借口,直接否定了帝国主义的这一根本性质,这不就是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直接否定吗?!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定义被否定了,那什么是帝国主义就可以由半外围论者任意定义了,就可以用世界体系论代替列宁主义了!

帝国主义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当然有许多变化,但是帝国主义的根本性质没有变,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的基本观点没有过时,这就是我们马列毛主义者的结论 。而半外围论者却很不老实,他们号称遵循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却用什么“相对性、有条件性”否定了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贩卖“世界体系论”的私货。这是我们与半外围论者的一个根本的分歧。

半外围论者的谬误,就在于混淆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官僚买办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而这也是对毛泽东主义的背叛。

正是毛主席首先对半殖民地国家的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科学分析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他们当权的二十年中,已经集中了价值达一百万万至二百万万美元的巨大财产,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个垄断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但压迫工人农民,而且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中等资产阶级。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日本投降以后,达到了最高峰,它替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这个资本,在中国的通俗名称,叫做官僚资本。这个资产阶级,叫做官僚资产阶级,即是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除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以外,在国内,就是要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毛主席《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毛主席逝世后,全世界马列毛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了半殖民地国家官僚资本主义理论。其中以秘鲁共产党及其领袖贡萨洛同志为代表。贡萨洛同志指出毛主席对于官僚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是对一切半殖民地国家普遍适用的。 他还指出了官僚资本主义的五大特:1)官僚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在欠发达国家造就的资本主义。它包括大土地所有者、大银行和大资产阶级巨头的资本。2)官僚资本主义剥削无产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限制中等资产阶级。3)它经历了一个官僚资本主义和国家权力联合起来并成为国家垄断的买办资本主义的过程,它在第一阶段发展成为私人垄断的大资本,在第二阶段,与国家权力结合,发展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4)当它达到发展的顶峰时就造就了革命的沃土。5)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对于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和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具有决定性作用。

根据马列毛主义者的观点,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虽然表面上都有“在本国经济中占有垄断地位”共同点,但实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官僚资本主义不是本国资本主义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半殖民地国家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由本国封建、买办统治阶级所发展的一种畸形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基础是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由半殖民地国家的大买办、大地主、大官僚控制的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基础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落后的、没有独立完整工业体系、没有实现工业化的经济。

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就是说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一般而言是本国资本主义自然发展(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产生占据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的产物。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基础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是由具有独立性的、完全或主要依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本国大资产阶级控制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基础是发达的现代化经济,即工业化的经济(大国一般还具有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就是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而半外围论者无视这种根本区别,说什么“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趋势。现在,距离列宁的时代已经一个世纪了,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不仅在核心国家早就实现了,就是在绝大多数外围、半外围国家也基本实现了。”也就是说根本否定了毛主席关于官僚资本主义的科学理论 。他们不把半殖民地国家的官僚资本主义看成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由本国封建买办统治阶级发展的畸形资本主义,而认为也是由于“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这一“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从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这就是根本不承认官僚资本主义的特殊性,从而背叛了毛泽东主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否定根据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来确定一国的社会性质(是帝国主义还是半殖民地),而用世界体系论的所谓在资本主义世界交换体系中的不同地位来划分社会性质(“中心”、“半外围”、“外围”)。

笔者在《帝国主义,还是“半外围”》一文中(导刊130期),总结的判断帝国主义国家的基本标准(第一,该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本国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第二、该国垄断资本进行了重大的资本输出,对世界市场进行了争夺)正是严格遵循了列宁的科学定义——“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正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特征。而官僚资本主义绝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是帝国主义压迫下产生的封建的、买办的、畸形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恰恰是资本主义不发展的表现。

半外围论者驳斥笔者这一基本标准的论据就是所谓“半外围、外围国家垄断资本也占据统治地位”,而这实际就是混淆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对毛泽东主义的背叛,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在这里,我们倒要请问半外围论者:你们是否承认毛主席官僚资本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否承认半殖民地国家的官僚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具有本质区别?

当今中国的垄断资本主义,究竟是半殖民地国家的官僚资本主义,还是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呢?只要我们遵循马列毛主义的科学理论考察历史与现实,而不是追随半外围论者的谬论,是不难得出结论的。

中国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基础是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密切结合着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吗?中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基础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落后的、没有独立完整工业体系、没有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吗?

不,根本不是这样! 如果得出以上结论,那当今中国和1949年前的中国有什么本质区别呢?那伟大的中国革命究竟有什么成果呢?

正是因为中国经历了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从而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压迫、争得了民族解放,彻底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地主阶级、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就根本改变了中国在帝国主义全球体系中的地位,改变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

中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在于它也不完全是资本主义自然发展的结果,而首先是资本主义复辟后、资产阶级篡夺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产物 。在1976年资本主义复辟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庞大的、独立完整的、具有现代技术基础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就蜕变为了垄断资本,成为了中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这一基础,决定了中国在帝国主义全球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决定了中国资本主义总体上的独立发展(而不是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的畸形发展)——一句话,决定了中国的帝国主义性质。

正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果,使得复辟后中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基础不是与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密切结合的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是与封建生产关系毫无瓜葛的、比较发达的、总体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使得中国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基础不是依附的、落后的、不完整的、未实现工业化的经济,而是具有现代技术基础和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化经济。

所以中国垄断资本主义从复辟伊始就不是半殖民地国家的官僚资本主义,而正是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当然,中国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在复辟后也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所以中国的对外资本输出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但正是由于复辟伊始就具有了帝国主义的根本性质,才使得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帝国主义全球体系中能得到可观的发展,能够改变帝国主义力量对比,成为挑战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霸权的新兴帝国主义国家。而一个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半殖民地国家,只能发展畸形的官僚资本主义,而绝无可能从半殖民地直接发展为帝国主义。

而半外围论者正是把未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封建生产关系和地主阶级仍占重要地位,没有实现工业化、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印度、巴西等国的官僚资本主义和中国的垄断资本主义相提并论,这实际上是对中国革命伟大成果的否定。 半外围论者口口声声信奉马列毛主义,却否定了马列毛主义的实践成果,而这是他们实际信奉的世界体系理论的根本错误所导致的。世界体系理论正是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没有根本改变中俄等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外围、半外围性质,是实际上的革命无用论。

六、关于中帝的主要结论

第一,中国 社会性质是帝国主义;第二,中帝是新兴的、相对弱小的、内外矛盾尖锐的,从而有望成为薄弱链条、率先实现革命突破的帝国主义。这就是我们关于中国帝国主义的主要结论 。这一结论,我们早在2010年前就已经得出了。在2010年的《中修帝国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一文中(见导刊39、40、41期)就已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此后又曾多次论述过(比如2017年的“从《战狼2》谈谈中帝的历史与前途”一文)。而半外围论者竟荒谬地说什么我们关于中帝内外矛盾尖锐、是无产阶级革命重要策源地的观点抄袭了他们,这简直让人喷饭。半外围论者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当年我们提出中帝论的时候,还根本不知道半外围论是哪颗葱,当时我们的主要论战对象,还是半殖民地论者(即认为中国是半殖民地者)。半外围论实际上不过是理论更加精致的半殖民地论罢了。

帝国主义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中帝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同样的普遍性——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革命的主要动力和主要对象。像半外围论者那样不承认这一点,就会在根本方向上跑偏,在帝国主义三大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帝国主义与被压迫民族之间、帝国主义之间)的推动下,如不改弦易辙、放弃错误理论,就会最终倒向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以“反帝”名义追随统治阶级争霸、背叛工人阶级;而新兴、相对弱小、内外矛盾尖锐,是中帝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决定了中帝有望成为帝国主义的薄弱链条,成为新一波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策源地。

半外围论者否认中国的帝国主义性质,把革命胜利的前景完全寄托在他们所认为的半外围国家的脆弱性上,这实际上是对无产阶革命缺乏信心的表现。他们口口声声说中国无产阶级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却完全将这一革命潜力与半外围的社会性质捆绑起来,实际对无产阶级根本没有信心(他们认为帝国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都是被收买的,是无法摆脱改良主义的——前面我们已经揭露了此种观点:这完全是背叛列宁主义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理论)。

而我们马列毛主义者坚信,在帝国主义时代,所有国家的无产阶级都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关键在于用马列毛主义战胜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建立深入群众的先锋队,把无产阶级的革命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在帝国主义全球体系中,诚然半殖民地国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突破口。但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也完全是可能的。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根本阶级矛盾,无产阶级总体上仍旧是与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是能够实现社会革命的伟大力量。 所以我们敢于展望中帝称霸的前景(虽然我们认为这种前景是极其渺茫的,但马列毛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而必须科学研究一切历史可能性),这恰恰是为了论证帝国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恰恰证明我们对帝国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潜力的信心。我们的结论是即使中帝争霸成功,也绝不会拯救帝国主义灭亡的命运,反而会大大激化帝国主义全球体系的矛盾,加速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胜利。而半外围论者把我们的结论歪曲为“对中国称霸有信心”,是十分无耻的。

而由于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帝国主义争霸的必然性,必然会在帝国主义国家中产生内外矛盾尖锐的薄弱链条。在这样的薄弱链条,无产阶级具有更为强大的革命潜力,有条件率先夺取革命的胜利。中帝就是当今世界帝国主义的薄弱链条,有望像当年的俄国一样,为新一波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打响第一枪。

而由于中帝“德俄兼备”的特点,使得无产阶级革命一旦在中帝取得突破,就能对帝国主义全球体系造成更致命的打击,就能为世界革命提供巨大的支援,就能有良好的阶级和生产力条件去建立成熟、完善、充分发挥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就可能产生“指数效应”、“一天等于20年”,在较短时间内就彻底埋葬帝国主义,迎来人类解放的曙光。

要把这一伟大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工人阶级先锋战士树立正确的路线、深入工人群众、开展不懈的斗争。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当年德国和日本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在争霸过程中内外矛盾十分尖锐,但无产阶级却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会,输给了法西斯主义,为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如果像半外围论者那样不承认帝国主义的社会性质,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勾勾搭搭,那就一定会丧失对法西斯主义的警惕性,甚至会直接堕落为法西斯主义的帮凶,成为工人阶级死敌。所以,我们对半外围论者的批判,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最后,我们要再一次大声疾呼,希望能够唤醒某些被半外围论蒙蔽的同志。世界上主要的马列毛主义革命力量,都已把中国定性为帝国主义国家。而半外围论者奉为圭臬的世界体系论,却没有任何一个无产阶级革命组织采用 。请问半外围论者,你们为什么要“独树一帜”,坚持世界体系论的破旗来反对马列毛主义?为什么要用站不住脚的半外围论反对科学的帝国主义论?希望被蒙蔽的同志,赶快猛醒,只要改正错误,就有光明的前途。而如果死抱着错误理论不放,那就必然走向反动和堕落。

6 个赞

中国的状况更像是美国早期的规模和沙俄的性质,这么说是因为相比德国这种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源地,拥有相当数量的顶尖科学家(如哥廷根学派),在基础科学和技术应用如化工机械和材料上都可以算世界先进,但中国并没有那种登级的优势,反而很多地方被卡脖子,其工业只能说部门全面,还有点“工程师红利”导致的规模大,在生产链条上勉强比殖民地好些(实际上摆脱殖民地分工也没几年),很有点“帝国主义之耻”的意思,这部分还有经济性质上像沙俄。
至于像美国,第一是规模,这点不用细说;第二点是资本的野蛮程度有点像镀金时代;最后是对于殖民地,虽然也不是什么好鸟,但比起老资还是吃相好看不少的,也会喊口号,这里尤其像早年的美国。
另外,争霸是必然的,但是我认为中帝取胜(或者说成功打破英美的超额利润)客观上对革命更有利,因为入关之后牛排豪斯不翼而飞的愤怒和失望对广大群众来说是一种认清现实的极好教育(以中帝的规模,即使完全夺取了超额利润,收买的效果也会远差过英美),也是革命的必然土壤,支援独立战争回国的老兵也绝不甘心做波旁家的顺民。另外一点则是猜想,即革命能否发生在一种没有“干涉军”的状态下,能否在争霸的双方同时爆发从而避免被民族主义带上法西斯邪路,同时也为革命本身恢复建设争取相对宽松的环境,避免革命政权从一开始就被迫高度极权所带来的先天病。

1 个赞

“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主力军是工人阶级,中下层小资产阶级是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 后半句不太同意。由于小资阶级是用自己的劳动与收入(工人和资本家的工资和利润)交换,因此活动领域主要为流通领域(市场),无产阶级在由厂内斗争向夺厂斗争的过程中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二者的活动范围不同从而导致在夺厂运动中争取和团结的可能性很小。
普遍的夺厂运动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成功的前提条件,而这种前提条件又是以无产阶级具备接管生产为基础。而这种运动如何没有将整个无产阶级联系起来的先锋队的存在,它是不可能运动起来的。社会物质生产是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的,没有物质生产就不可能存在人类社会,因此这种普遍的运动将直接剥夺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是作为生产资本(是其他资本的来源)的核心之一而存在,意味着剥夺资本,而没有资本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也就不复存在。在工人具备接管生产的前提下,生产领域即工厂(生产剩余价值的部门)具有薄弱性和坚固性两种种特点,薄弱性体现在工人通过夺厂运动能够取得工厂,而坚固性体现在国家暴力能够镇压夺厂斗争的成果或运动成果变为资本主义企业的成果,而这种坚固性只能由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产生出来的先锋队才能克服。厂内斗争越是接近它的最高形式–夺厂斗争就越是排斥一切形式的厂外斗争,而到了夺厂运动时,这种运动为厂外斗争提供了物质条件,而厂外斗争的广泛的发展同时巩固了运动的成果。无产阶级夺权是无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集中表现。
在革命高潮的过程,中下小资产阶级在客观形式的胁迫下才会向无产阶级靠拢,无产阶级对于他们的靠拢不应该拒绝,而要要求他们是作为无产阶级的身份来参加革命的,如果他们是作为小资产阶级的身份来参加革命,那么在革命成功后,作为革命者要求取得应有的革命成果,这就为保留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即小生产提供了依据,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当然由无产阶级独享。正应如此,当代学生不是知识分子,而是各阶级的后备军。学生进厂,不是作为革命知识分子的身份,而是作为无产阶级后备军转变为无产阶级现役军。当代无产阶级(本来就从学生时代过来的)的社会主义意识不是由非无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进行灌输,而是无产阶级自我灌输,自我教育,自我组织,这也是无产阶级具备接管生产的表现。

“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主力军是工人阶级,中下层小资产阶级是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 后半句不太同意。由于小资阶级是用自己的劳动与收入(工人和资本家的工资和利润)交换,因此活动领域主要为流通领域(市场)。工人运动按照自身规律由日常斗争,罢工斗争以及最后的夺厂斗争三个发展阶段组成,从日常斗争到夺厂斗争的过程中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而罢工也可以在流通领域把法律作为武器通过游行示威来实现这阶段的运动,在这种罢工条件下才可以争取团结小资产阶级。除此条件以外二者的活动范围不同而在社会主义运动第一阶段即准备阶段争取和团结的可能性很小。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第二阶段即革命阶段需要一定的条件即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则是将各个分散的无产阶级组织起来的成熟的先锋队的出现。 列宁说过:“单是被剥削被压迫群众认识到不能照旧生活下去而要求变革,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剥削者也不能照旧生活和统治下去。只有下层不愿照旧生活而上层也不能照旧维持下去的时候,革命才能获得胜利。” 而这便是客观条件。而这种客观条件是由社会物质生产遭到破坏所引起的结果。 使社会物质生产遭到破坏有两种形式:一方面是资产阶级自身所造成的,如一战二战。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主动创造出来的,即剥夺资本(主要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属性)的方式破坏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从而将客观条件创造出来。因此普遍的夺厂运动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阶段的的客观条件,而这种前提条件又是以无产阶级具备接管生产为基础。而这种运动如何没有将整个无产阶级联系起来的先锋队的存在,它是不可能运动起来的。社会物质生产是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的,没有物质生产就不可能存在人类社会,因此这种普遍的运动将直接剥夺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是作为生产资本(是其他资本的来源)的核心之一而存在,意味着剥夺资本,而没有资本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也就不复存在。由于无产阶级的优势力量集中在生产场所的,因此生产场所(为资本家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具有薄弱性和坚固性两种种特点,薄弱性体现在无产阶级通过夺厂运动能够取得生产场所,而坚固性体现在国家暴力能够镇压夺厂的成果或着运动成果变为资本主义企业的成果,而这种坚固性只能由先锋队才能克服。厂内日常斗争越是接近它的最高形式–夺厂斗争就越是排斥一切形式的厂外斗争,而到了夺厂运动时,这种运动为厂外斗争提供了物质条件,而厂外斗争的广泛的发展同时巩固了运动的成果。革命的土壤是剥削压迫的存在,不是吃不饱饭的存在(而它正是剥削压迫的结果)。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革命正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一定条件下的)反抗形式。
在革命高潮的过程,中下小资产阶级在客观形式的胁迫下才会向无产阶级靠拢,无产阶级对于他们的靠拢不应该拒绝,而要要求他们是作为无产阶级的身份来参加革命的,如果他们是作为小资产阶级的身份来参加革命,那么在革命成功后,作为革命者要求取得应有的革命成果,这就为保留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即小生产提供了依据,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当然由无产阶级独享。当代无产阶级(主要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的社会主义意识是由无产阶级的进步分子进行灌输,因此是无产阶级自我灌输,自我教育,自我组织,这也是无产阶级人才济济具备接管生产的表现。(修改版)

其实国际上的资本中转站主要是荷兰https://www.taxjustice.net/2014/11/10/netherlands-worlds-largest-source-fdi/.

仅就2023年而言,明确表态将中国定性为帝国主义国家的马列毛主义革命政党和组织至少有以下31个:

菲律宾共产党(见菲共首席信息员Marco的文章

挪威革命共产党人(见该组织发表的文章

2023年五一联合声明的所有署名方:
哥伦比亚共产主义工人联盟(马列毛主义)
加利西亚毛主义共产党建设委员会
意大利毛主义共产党
阿富汗共产党(毛主义)
印度共产党(毛主义)
尼泊尔革命共产党
伊朗红色道路毛主义小组
东孟加拉无产阶级党
土耳其共产党-马列主义
保加利亚工农党
斯里兰卡毛主义革命联盟
俄罗斯毛主义者
瑞士共产党
瑞士青年共产主义联盟

国际共产主义联盟(ICL)的所有成员(见ICL的2023年五一声明):
奥地利(毛主义)共产党建设委员会
巴西共产党
智利共产党(红色派)
哥伦比亚共产党(红色派)
无产阶级权力-哥伦比亚马列毛主义党组织
厄瓜多尔共产党-红太阳
芬兰毛主义委员会
法国毛主义共产党
德国红旗委员会
墨西哥共产党重建委员会
重建挪威共产党组织
秘鲁共产党
西班牙毛主义共产党
瑞典共产主义者同盟
土耳其共产党/马列主义

没有任何一个国外马列毛主义政党和组织采用红中网的“世界体系论”。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