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形态

论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形态<?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周 承 友

摘要:本文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问题的论述,结合二战后社会和时代的新发展,提出了“先以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包括红色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为主要对象、再以一般的资产阶级为主要对象的两阶段的社会主义革命”类型,走“马克思主义与工农大众相结合、首先与青年和知识劳动者相结合、重建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脱离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促使经济社会空洞危机化”的革命道路,采取“中小型武装、大暴动斩首”的革命形式。

关建词:无产阶级革命  新形态  大暴动斩首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而社会形态的更替一般地又是通过革命实现的。那么,什么是革命?革命的原因、作用、任务、主体、类型、条件、时机、道路、形式及其与改良、改良主义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又是怎样的呢?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给予了基本的解决。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和世界形势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在革命问题上,我们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因为战后资本主义及其大历史时代的本质未变,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否则就难以适应并推动实践发展。

马克思指出:“每一次革命都是破坏旧社会,所以它是社会的。每一次革命都推翻旧政权,所以它具有政治”。“一般的革命——推翻现政权和破坏旧关系——是政治行为”。【1】恩格斯强调:“任何一次真正革命都是社会革命,因为它使新阶级占统治地位并让它有可能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2】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的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3】列宁说:“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4】“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一点,便谈不上自觉的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5】由此可见,所谓革命,是指社会革命,就是指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根本制度的转换。革命的首要的根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的转换,即国家政权从旧的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新的革命阶级手里。经济解放即变革生产关系,既是社会革命的起因,又是社会革命的归宿。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强大促进作用是和平时期所无法比拟的,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因为革命是质变、是飞跃,只有经过革命才能摧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象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眼光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6

革命的任务和主体不同,革命的类型也不同。一般地说来,有反对奴隶主阶级的奴隶革命和封建主革命,有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农民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有反对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由于时代不同,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发生革命的国家的情况不同,因而革命的发展前途不同。就资产阶级革命而言,有发生在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也有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有发生在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如1905年的俄国革命,也有发生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就无产阶级革命而言,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到来以后,随着一些国家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害怕无产阶级革命发生而不能完全领导和完成民主革命,当民主革命的领导权转移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手里时,也就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中国毛泽东开创的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上的无产阶级专政),并且不停顿的将革命推向新阶段。对此,马克思说过:“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7

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但革命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发生和取得胜利的,它要求“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具备和结合”,即革命时机的成熟。对此,列宁指出,革命形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统治阶级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护自己的统治;上层的某种危机,即统治阶级的政治危机,给被压迫阶级的愤怒和不满造成了一个爆破的缺口。(2)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3)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些群众在和平时期忍气吞声地受人掠夺,而在动荡时期,整个危机形势和上层本身都迫使他们去进行独立的历史性发动。”【8】可见,危机(包括战争)时期往往是革命形势的形成时期。所谓主观条件,就是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形成可以摧毁反动政权的革命力量,如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熟及其正确的革命纲领和道路、形式的提出。

正确的革命道路和形式的提出,对革命的发动和胜利至关重要。在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首先厘清了革命与改良和改良主义的关系。所谓改良,就是在不根本改变原有社会性质和统治阶级性质的前提下的社会改进运动。只有改良,社会将永远停留在某一种社会形态之中,而不可能出现从一种社会形态发展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飞跃。在此,革命的作用是改良无法取代的,改良与革命是对立的;但又不是绝对的。列宁指出:“改良的概念,无疑是同革命的概念相对立的;忘记了这个对立,忘记了划分两种概念的界限,就会经常在一切历史问题的推断上犯最严重的错误。但是,这个对立不是绝对的,这个界限不是一条死的界限,而是一条活的、可变动的界限,要善于在每一个具体场合确定这个界限。9】因为改良毕竟不是倒退,它往往是通向革命的一个步骤 ,并且当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革命和改良都可以成为无产阶级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的两种方式。所谓改良主义,就是企图以改良取代革命的一种资产阶级思想。对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来说,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可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10】因为资产阶级同历史上的一切反动阶级一样,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如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都带来革命的成功。当然,革命导师也认为,如果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无产阶级不应当拒绝通过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因为它对无产阶级和整个民族是有利的。但他们总是强调作好暴力革命的准备。可见,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的主要的形式。当然,它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和平的民主的多种形式。但通过和平的或议会民主的形式取得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事例在国际共运史上至今还未出现。至于那些通过民主方式取得执政地位的共产党等,实际上已经离开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无产阶级革命将怎样发生发展呢?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资本主义国家至少是欧洲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例如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11】因为那时资本主义还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表现还不明显,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还没有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发展到极端尖锐化的程度,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世界体系把各国联系起来了,因而各国资产阶级也容易采取联合行动,共同镇压革命。所以那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列宁根据对帝国主义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首先胜利的观点。如1915年列宁在其《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或者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12】也就是说,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和各种矛盾焦点的个别国家(不一定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当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形成时,无产阶级革命完全可以取得胜利。同时,列宁和斯大林还阐述了“一国胜利”与“最终胜利”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20世纪上半期的实践证明,列宁和斯大林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是正确。

另一方面,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资本主义和世界形势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战结束,社会主义阵营扩大,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和军事强国的二度建立(1949年还拥有自己的原子弹),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移(不再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旧殖民体系开始崩溃,特别是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迫使资本主义实施重大改良,并因此发展到又一个新阶段:社会资本主义(新帝国主义)阶段。在那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其社会客体关系和主体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生产力高度发达,国家调节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现象出现,经济上美日欧“三足鼎立”和一体化,政治上(美国)盟主化,军事装备的打击力、杀伤力极大增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统治泛滥,社会福利政策实施,新殖民主义代替老殖民主义,“中产阶级”突起,无产阶级的生存状态明显改良,其构成边界出现模糊,革命意识大多淡化等。同时,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增强,社会主义大国(如苏联和新中国)若都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精诚合作,大力支持甚至扭转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方向,那么共产主义事业将更为壮观。但事实上,苏联新领导人赫鲁晓夫等却紧随前南斯拉夫走上修正主义道路,还推行霸权主义,导致中苏大论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大分裂,终于形成了战后到80年代的“两种制度、三个世界”的格局。特别是因为修正主义在社会主义阵营的泛滥,导致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东方(苏联东欧和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和资本主义复辟,加上一系列第三世界国家主动转入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全球化,以及80年代兴起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如信息网络技术),促使资本主义及其全球化获得了更深入的发展,再次改变了战后世界格局:资本主义重新一统天下,美国独任第一世界,多国的军事装备的侦察力、远征力、杀伤力进一步增强,第三世界的变数和劫难增加。但2008年由美国而起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依然证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当今世界格局还处在演变之中,西方的俄国和美欧之间的矛盾,东方的中国与美日之间的矛盾,新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等世界主要矛盾和形势发展,促使我们必须重新谋划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

当前,世界形势的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看,仿佛回到了十月革命前的历史状态,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灭亡的必然性。因而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一系列论述的基本观点并没有过时。但战后新形势的发展也对其构成重大挑战。可以说,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问题的论述的挑战主要的就是:关于革命的含义、任务和主体、道路和形式等挑战。挑战,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发展。

关于革命含义的挑战,主要来自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贬低革命的政治和经济的变革意义,突出强调文化意识形态或阶级意识的革命。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革命的基本含义就是社会政治制度(核心是国家政权)和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的转换。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表现,主要的社会存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根本转换,必然以相应地社会意识(或阶级意识)的变革为前提,也必然伴随着社会意识的变革。如马克思提出的“批判的武器”,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这都说明,文化意识形态或阶级意识的变革也是革命的重要内涵。但社会意识(或阶级意识)又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没有与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转换要求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或阶级意识)的提出,没有社会经济关系或政治关系变革的广泛实践基础,就不可能出现相应的广泛的文化意识形态(阶级意识)的变革,更不可能真正取得文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苏俄和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才出现文化意识形态的大改造和大转变的历史事实就是其明证。可见,赋予革命的文化意识形态(或阶级意识)变革的重要含义是正确的,但由此轻视或忽视革命的更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的变革含义则是错误的,最终会走上抽象的革命论,结果等于取消革命。

关于革命的任务和主体的挑战,主要来自战后实践和形势的新发展。迄今所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基本上可区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主要对象,是反对封建主义即封建制度和封建地主阶级。而战后伴随民族解放运动和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时至今日,第三世界的多数国家(包括我国等前社会主义国家)里相对完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地主阶级已基本上不存在了。虽然那种集权专制主义还广泛存在,有的部族和教派制度还十分盛行,但它们的封建性内涵也面目全非。所以,对当今现实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已不再是第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种基本形式。同时,第三世界的现实还表明:“先以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包括红色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为主要对象、再以一般的资产阶级为主要对象的两阶段的社会主义革命”,可能是还没有真正民主化的第三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种主要类型。因为在还没有真正民主化的第三世界国家里还普遍存在或正在形成一个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并且它还是主要的当权阶级。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及其革命意识的培养,是当前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大困惑问题。首先,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看,战后出现所谓“中产阶级”突起,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了一个“中产阶级、阶层或群体”,因而有人说无产阶级消失了或解放了。其实,只要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出现根本改变,无产阶级就永远存在,也不会自动解放。恩格斯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注释中指出:“资产阶级就是占有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劳动阶级。”【13】可见,所谓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区分,是由其在资产(生产资料)权利关系(包括其所有权、经营管理权、收益权等)和劳动关系(而有别于财产关系)中的地位所界定的,那些不享有或表面上享有而实质上没有改变现存的资本权利关系并处于雇佣劳动关系中的人们就都属于无产阶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股份(证券)分散化、“人民化”和允许劳动者参与部分生产管理等改良措施,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而它并没有消灭无产阶级。同时,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新发展,也改变了战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构成边界:即战后资产阶级是由资产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构成,而且职能资本家队伍明显扩张;无产阶级由体力劳动者(蓝领)和脑力劳动者(白领)构成,并且脑力劳动者即知识管理者或服务业劳动者占多数。那种所谓“中产阶级”,即拥有中等收入和私有财产的群体或知识管理者,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阶级,其上层或少部分(高级知识管理者)实际上属于职能资本家的范畴,称他们为“新工人贵族”也不为过;它的大多数或中下层实际上属于无产阶级的范畴。于是,无产阶级内部也就出现了不同的阶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边界区分也就变得不明显。这里的关键在于:要正确区分和把握人们在生产再生产中的条件和地位与人们在生活中的条件和水平的二重关系。据此,大部分或中下层的所谓“中产阶级”,他们并没有脱离其无产阶级地位,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危机时期;但他们在生活上却逐渐趋向资本家(即职能资本家)的生活方式(部分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改良和劳动分工的结果,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对第三世界的剥削),所以他们在阶级意识上并不认同自己的无产阶级属性。再加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总体的生存需要(如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所以那里的自觉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特别是革命意识的形成并不明显。其次,从发展中国家来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有的还存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有的凭借丰富的资源输出而富裕起来,还有一些国家的工业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其多数的制造业和科技还比较落后,并且其经济半殖民地化,加上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都有了明显地发展和贫富分化严重,所以在发展中国家里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队伍都比较大,在阶级意识上两个阶级的阶级意识混杂,自觉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也不明显,在那些居民的生存需要基本解决的国家里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形成就更不容易。

由此可见,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消失。虽然无产阶级内部出现了不同的阶层或者无产阶级还没有与小资产阶级明确分开,自觉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特别是革命意识的形成不容易,但也并不是不能形成。列宁曾经指出:“当工人还没有学会在实践中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估计一切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活动和生活的一切方面的表现时,工人群众的意识是不能成为真正的阶级意识的……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14】可见,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抗议运动,如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青年学生运动,为自觉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包括革命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过切实的广泛的教育,自觉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包括革命意识是能够形成的。如对现实资本主义制度(包括修正主义)的本质和矛盾的揭示,对现实的广大劳动人民所处地位和生活境遇的科学分析,特别是对“革命并不是要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要改造社会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等教育,其意义就十分重要。当前,伴随2008年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而来的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兴起的群众抗议运动,就是自觉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的好机会;只是缺乏指引者。由此,我们的方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工农大众相结合、首先是与青年和知识劳动者相结合、重建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时,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无产阶级革命主体主观条件的成熟,既有一定的前提和基本标准,又没有绝对的标高。革命的客观形势(如动荡、分裂、危机、战争等局面)的存在是其成熟的前提。革命阶级或群众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的大大提高;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和成熟,并提出可行或正确的革命纲领和道路、形式,掌握一定的组织和物质力量,是其成熟的两个基本标准。但正是革命阶级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的展现在革命形势存在的条件下是难测的,所以革命的主体主观条件的成熟就没有绝对的标高。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可知,在群众的发动及其革命力量的展现上,中国革命的深广度要超过俄国革命。如俄国十月革命中,当时起义的队伍主要由武装起来的工人、农民和前沙皇的反战士兵组成,素质参差不齐;十月起义到1921年前,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抵制活动,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反布行为,俄共曾失去了1917年秋得到的大部分代表的选票,农民不满和农民暴动的出现(包括党内的不断争论)等。这都说明:革命阶级或群众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并非要达到多高多高;在关键时期,革命政党能够组织起相当的群众和力量去推翻旧政权旧阶级的统治就可以。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城市化率较高,大中城市人口密集,一旦有事,群众的力量比较容易爆发。因而,在革命的主体主观条件的成熟上,我们没有理由悲观。

关于革命的道路和形式的挑战,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欧州共产主义”)和修正主义,也来自战后社会和时代的新发展。从第二国际后期至今的修正主义,主张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自然长入、和平过渡,混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实质区别和对立面,当然是错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西方社会的特点,民主传统的存在等,主张走和平的民主(议会民主)的革命道路或文化意识形态革命道路。但资产阶级同历史上的一切反动阶级一样,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不会自动放弃他们所获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的,除非存在强大的外在压力。从实践上看,走和平的民主(议会民主)的革命道路,至今还未有取得革命成功的事例。所以无产阶级暴力或强制力革命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当然,随着实践的新发展,它也必然有新的发展。如传统的比较完整的大型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形式,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形复杂的国家可能依然有效,而在另一些国家可能很难取得胜利。

战后社会实践和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经济上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形成了“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围(发展中国家)”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且出现“中心”国家产业发展的“空洞化”趋势(即第一二产业或实物经济比重轻、服务业占优势、经济虚拟化)和“中心”与“外围”经济上的直接依赖关系。在此情况下,若割裂或脱离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就可能带来“中心”与“外围”各自的经济危机或崩溃,创造出革命条件;而且革命后仍可以实现继续发展,如苏联和中国等早期社会主义阵营并没有融入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而仍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从军事上讲,随着现代武器装备的新发展,军队的侦察力、远征力、杀伤力极大增强,因而在军事强国里,传统的农村包围城市和游击战取胜的难度加大,开展比较完整的大型武装斗争也比较难。从社会发展上讲,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口和主要政权集中在城市,开展都市革命比开展农村革命容易取胜。因而,采取先动摇和稳住军队,通过大规模的群众暴动和中小型武装斗争,也可能达到“斩首”而取得国家政权,如1979年伊朗革命的胜利。这些新情况表明: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可以走出新道路、采取新形式:即可以走“脱离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促使经济社会空洞危机化”的道路,采取“中小型武装、大暴动斩首”的革命形式。因为当代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或暴动往往凸现出现存政权合法性代表地位的丧失,军警也可能不再听命于现存政权。虽然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形成相互对立的几个大的政治军事集团,新的世界大战短期内不可能出现,但局部性或个别国家间的战争却并没有停止。重大危机和局部性战争同样可以创造出成熟的革命条件和时机,并且“个别国家首先胜利”和“多个国家同时胜利”都有可能发生。

综上所述,战后社会和时代的新发展,也造就无产阶级革命的新形态:如走“先以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包括红色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为主要对象、再以一般的资产阶级为主要对象的两阶段的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与工农大众相结合、首先与青年和知识劳动者相结合、重建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脱离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促使经济社会空洞危机化”的革命道路,采取“中小型武装、大暴动斩首”的革命形式。当夺取政权后,应随即建立起民主化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民主化的公有制经济。

注释: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1卷,第448页。

2】:《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18卷,第614页。

3】:《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一版,第2卷,第82-83页。

4】:《列宁选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616页。

5】:《列宁选集》中文第二版,第3卷,第19页。

6】:《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9卷,第98页。

7】:《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一版,第2卷,第434页。

8】:《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21卷,第189-190页。

9】:《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17卷,第97-98页。

10】:《列宁选集》中文第二版,第3卷,第188页。

11】:《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一版,第1卷,第221页。

12】:《列宁选集》中文第二版,第2卷,第709页。

13】:《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272页。

14】:《列宁选集》中文第二版,第1卷,第284-293页。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