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拿着唯物主义的大棍子乱抡,好像自己是唯一的唯物主义尊主,动不动就给别人乱扣唯心主义的大帽子,搞的“唯物主义者”人人自危,无可适从,其实这种人自己早就已经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了,只是他还不自知罢了。
哲学既是世界观、方法论,又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还是科学学总的指导原则,所以,哲学既处于所有学科总体最高位置,又体系庞杂丰富、纷繁多样、研究领域非常宽泛;由于受哲学自身的这个“既高又宽”重要特点的影响,要想让哲学发展的前景更加光明,就必须要对哲学的总体布局和领域范围进行彻底重新“划分”,即把哲学放在“统领”地位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必要的“区间和段位”上的划分,否则,如若依旧按照原来老样子固步自封的话,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就必然出现困难。诸如,若不改变哲学现状的话,哲学的“自相矛盾、各类机会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修正主义、唯心主义、绝对唯物主义”等等各类、各方面哲学上的错误问题的出现的机率就会大大的并逐渐增加,这样的话,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就必然走向死胡同。我认为,要解决以上难题,对哲学必须要按照主体论、认识论、控制论三个体系或者是三大块总体布局要求来重新划分和重新认识,“‘三论’标准”就是对哲学进行必要的“区间”和“段位”重新划分的最科学最严谨的划分标准(原则)和划分方法,哲学只有在“三论”总体、全方位的“统御”下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精准的发展质量(方向)。所以,这样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上之前的那种“唯物主义”所处“霸主”地位的局面就必须有所改变;相比之下,“‘三论’标准”的划分比“唯物主义标准”的划分在哲学总体布局的划分方法上来说会更严谨更完整更全面些。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只有在“‘三论’标准”的“区别对待”和“分段统领”的科学方法“管理”之下,方可保证“唯物主义者”才能不会再犯或者少犯一点“唯心主义”的错误。因为,我们过去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及其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本质的认识和对唯物主义所处地位的判断本身就有偏差,所以,导致混乱就在所难免。
一、主体论
从主体论上来说,人本身就是主体意识(精神物质)与主体物质(非精神物质)的结合体,在人自身来说,精神与物质是无法分离的。从广义的物质概念角度来说,人的主体意识(精神)也是物质的,站在人自身来说,物质与精神是相互对待的关系,人本身就要受到人自身物质条件的制约;同时,从另一方面来看,人的精神因素才是最具决定意义的第一位的“人性”的东西,人的物质方面相比人的精神方面,物质属于被动之物应排在精神后面,属于第二位。
从人的主体地位与客体物质世界对立关系的角度来看,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就指的是人与“客体”物质的关系。在这里,为什么要在“物质”前面加一个限制词“客体”呢,这是因为,与人的活动无关的物质存在在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认识上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普遍物质”概念与人的主体意识活动不存在对等关系,这类的“普遍物质”与人的“主体意识”之间是根本扯不上关系的。由此看来,物质决定意识是有条件的,事实是物质条件制约着意识活动,意识活动又主导着人的行为,物质只是决定了意识活动的方向,而且,这个方向还是由物质与意识共同决定的,而不是那一方单独决定的,物质对意识的完全“全面决定论”就是极端错误的观点。
归根结底,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包括这么几层意义:1、人的主体活动方向正确与否最终都要接受客体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检验,客体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限制人的活动的最高原则,遵守这个原则就是唯物主义,违反这个原则就是唯心主义;2、同时,由于受主体自身条件的限制,客体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很难把握的,主体自身素质、立场、环境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把握客体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决定因素在于主体因素的质量与作为方面而不在客体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方面本身;3、人本身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因此,人人都有唯物唯心两面性,所以只要是人都会“犯唯心主义错误”;4、唯物、唯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把唯物主义绝对化本身就是违反唯物主义原则的唯心主义论调。
另外,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互对立关系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大体应该是这样的:1、由于人的活动范围的扩大,分工越来越细,人的活动所产生的文化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人类文化(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本身就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产物,文化既有精神性特征又有物质性特征。2、凡是脱离物质“客观实在性”标准的文化就是唯心主义的“错误”文化,凡是符合物质“客观实在性”标准的文化就是唯物主义的“正确”文化。3、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就逐渐的产生了脱离“物质(客观实在性)基础”的腐朽统治阶层及其文化,这个腐朽统治阶层的统治剥削文化就是异化了的脱离物质“客观实在性”标准的唯心主义的“错误”文化。4、站在马克思主义主体论原则立场上,唯物主义正确文化的核心就是坚持阶级性、革命性原则的无产阶级文化,除此之外的一切剥削阶级文化都是异化了的唯心主义的错误文化。5、由此可知,在主体论方面来看,唯物主义原则只是主体论的一条分支成分,唯物主义只能与唯心主义相对立而存在,绝对的唯物主义是不存在的,绝对的唯物主义本身就变成了唯心主义的东西。6、人本身只能在唯物与唯心之间活动,不唯物就必然要唯心,所以,坚持唯物主义只能是坚持相对唯物主义,其核心要义就在于“意识主导”,“物质标准”(即: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就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天则”)。
二、认识论
从认识论上来说,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就是其核心问题。但是,意识在这里共包含三个意思:精神(主体意识)、认识、真理(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意思所指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的解释就是:意识是人脑机能对客观物质的正确反映,这里的意识好像指的是意识就是真理在人脑机能中的暂存状态,也就是说,这里的意识就指的是主观真理(真理本身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这种解释好像也不太准确,那只有放在认识的过程中去认识这个问题了。过去,我们有这样一个公式,就是认为认识的过程就是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如此往复循环,这完全错了,这样就有点“同义反复”之嫌,因为认识与实践意义相近。
认识的过程其实是由两个阶段四个环节组成的。两个阶段就是指实践阶段与“记录”阶段。光有实践没有记录不就白忙活(实践)了吗?记录就是对实践所产生的“文化符号”进行整理记录,这个整理后的文化符号就是真理。四个环节就是“主体意识(精神)、实践、记录、客体物质”这样四个环节,认识的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往复循环过程。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客体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特征,对这个特征的记录整理描述的物化形态就是真理。
我们再来看物质是怎样决定意识的。“物质决定意识”指的是客体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决定着主体意识的认识“活动前提(以客体物质的存在为前提)、活动方向、活动范围、活动结果或者标准(与客体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相吻合的程度)”,除了这四个方面之外,物质对意识再也决定不了什么,而更不是指物质对意识本身的全面决定,物质决定意识只是相对真理标准(客体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才有决定意义;认识的目的是为了产生真理,真理是主体意识与客体物质共同结合的产物,不是哪一方面单独能决定得了的,真理标准当然是由客体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决定的,但是,怎样才能“产生真理”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却是由主体意识的“质量”(人的综合智能素质)和动能决定的,人的自主活动是完全受着主体意识自主支配的,物质支配不了意识。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意识活动是由人的主体意识能动性本身与客体物质终极目标方向性共同决定的,单纯的绝对的物质决定意识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其实,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相对于客体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而言的,除此之外,就不存在谁第一性谁第二性的问题,主体意识与客体物质在认识论领域内是同时存在的,没有先后之分,至于说“非客体物质”(就是与主体意识活动无关的一切物质形态)它的存在与不存在对于主体的存在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判断这个问题正误的一个关键前提就是要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放在“认识”中去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撇开“认识”这个前提,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毫无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里的一个最大错误就是没有厘清这个大前提,它把“‘普遍’物质”概念与“‘客体’物质”概念给弄混淆了,在陈述时存在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这样就必然导致出现错误的结论。
在认识论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如果把“标准”一词当作是假借词来理解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句话就是正确的,因为,实践是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和唯一方法,除此之外,认识就无法进行,这里的“标准”就指的是认识途径、认识方法和认识标准(客体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唯一性;反之,这句话就是错误的,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客体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一条标准,再没有第二条检验真理的标准可言。
在认识论上来说,物质决定意识是相对的。失去了“绝对‘物质决定论’”这个根基,“‘绝对’唯物主义”就自然存在不住了,“‘相对’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唯物主义”观点,绝对唯物主义本身就滑到唯心主义那边去了。
三、控制论
从控制论上来说,主要讲的就是信息真实,结果有效。实用主义在主体论与认识论上来说是错误的观点,但是在控制论上来说,它就是科学的观点。控制论注重的就是物质运行的有效性,有效就是真理,无效就是谬误。从主体论、认识论、控制论三论的特点比较来看,控制论是最讲“唯物主义”的,因为控制论是把“客观实在性”直接作为最高标准。但是,物质系统的运行不论怎么“唯物”,它还是要为主体发展目标服务的,只要有主体意识的介入,唯物主义只能是相对的,绝对唯物主义不可能存在。
主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是“我——识”关系,主体论与控制论的关系是“体——用”关系,认识论与控制论的关系是“知——行”关系;主体论的核心是主体“正名”,认识论的核心是发现真理,控制论的核心是完善系统,三者之间各有各的“正事”,各有各的领域,千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必然导致混乱、导致自相矛盾。同时,“三论”之间必须按照主次顺序排列,决不可乱了顺序,顺序是这样的:主体论第一、认识论第二、控制论第三,其中,主体论处于最核心的统揽全局的重要位置;“三论”之间又是三位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只要一方出现重大错误,其余两方必然出现连锁反应,也必然出问题。比如说,用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作比较,用“三论”标准判断的话,就可很清楚的看清他们各自时代的问题具体出在了哪里。毛泽东时代,主体论原则把握的比较好,特征就是阶级意识始终不能丢,所以,毛泽东时代主体上是没有问题的,毛泽东时代存在问题主要是控制论方面的,就是不注重“实用”,基调定的太高,所以,导致系统运行总体把握上有点乱;邓小平时代就是典型的控制论主导型的实用主义发展模式,这就是有些人为什么推崇邓小平的主要原因,因为邓小平路线带来的眼前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但是,这种路线的预后恶果却是难以预料的,因为,他的根本缺陷就是失去了主体论原则导向,就等于变成了“无头的苍蝇”。
从以上论述来看,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看作是哲学基本问题,这种认识是根本错误的。人的意识活动不唯物就唯心,纯粹的唯物主义和纯粹的唯心主义是根本不存在的。相对唯物主义是真理,在相对唯物主义指导下,人犯唯心主义错误是在所难免的,绝对唯物主义本身就把唯物主义变成了唯心主义的奴隶,因此,把唯物主义原则放在最高位置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唯物主义只能置于“三论”之下。
在“三论”哲学体系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谁是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以上对“三论”与唯物主义关系的解剖,判断标准只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核心就是阶级性、革命性,凡是高举无产阶级革命旗帜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者。
原文地址:[url=http://zhaohunzhenren.blog.163.com/blog/static/13831753320111219305588/]http://zhaohunzhenren.blog.163.com/blog/static/13831753320111219305588/[/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