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留下的问题

列宁留下的问题

马凡

“十月革命”之后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立即进行了立宪会议选举,其结果是布尔什维克以压倒性的多数票战胜孟什维克。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通过民主的方式取得苏维埃的执政权,可谓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虽然俄罗斯建立了代表无产阶级的政权,但是这仅仅说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有决心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表示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
列宁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真分析了俄罗斯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并认为其经济成分包括:(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农民经济;(2)小商品生产,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进一步,列宁认为在俄罗斯这样的小农国家占优势的,必然是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因为大部分甚至极大部分的种地者都是小商品生产者。那么,取得政权的布尔什维克的政策是什么样的呢?在革命胜利后的1918年,苏维埃很快将经济结构中的上层,如大银行、大企业等集中国有化,即将作为产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生产资料国有化。在此基础上,列宁认为俄罗斯应该学习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因为它对于俄罗斯的小生产状况是一个进步。列宁对于国家资本主义非常重视,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可是,到底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它应当怎么规定呢?
我们回到列宁早期的一部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其中列宁对德国垄断国家资本主义有比较多的分析。德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生产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集中,资本的集聚集中达到很高的程度,金融被极少数几家大银行垄断,并且出现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溶合,再加上政府,他们三方互相交错参与任职。作为全国经济结算中心的银行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职能,即依靠贷款获取稳定的利润,而是到了必须对工业进行协调管理和监督的干预地步。这在当时的学界银行届都是公开争论的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全社会经济生产的组织、计划和结算中心,并对工业进行监督。苏维埃的国有化政策事实上在俄罗斯造成了类似的情况,只不过俄罗斯当时的工业实力比起德国则差很远。苏维埃集中管理的这一部分经济结构中的上层部分主要还是集中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地区占优势还是无序无组织的小生产。苏维埃要向德国学习国家资本主义,关键就是如何对待数量庞大的小生产、小资产阶级。1919年,列宁在论述《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里,就声称农民经济是小商品生产,是一个非常广阔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列宁引用苏维埃中央统计局整理的俄罗斯二十六省粮食生产与消费情形的统计材料,表明城市的粮食大约有一半是由国家粮食人民委员部供应的,另一半是由投机商贩供应的。并且,不少商贩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以致粮食的黑市价格十倍于国家规定的价格。城市工人购买国家的粮食比购买投机商贩的粮食要少付九成的钱。列宁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用推翻哪个阶级来达成,应该将小生产中的投机商贩从农民中划分出来,对他们进行监督和管理,甚至严惩。只不过,如何划分就是一个问题了,但这里至少点出了当时苏维埃俄罗斯面临的关键问题了。
1918年至1920年俄罗斯的内战和农业歉收,加剧了其国内经济的破坏程度,期间苏维埃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生活上完全采取供给制,无偿占有并支配农民的粮食及其他产品。投机商贩当然遭到严厉镇压。内战结束后,为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必须先改善农业才能进而恢复工业生产),列宁建议实行以粮食税、自由贸易、租让制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政策,恢复农民的小生产和商品交换,以此满足农民的需求。列宁为此批评了布尔什维克的那些知识分子和官僚们还根本不懂得如何组织成产,如何积累生产资料资本。苏维埃政府集中了全俄最优秀的工程师、托拉斯管理者、科学家等等专家制定了一部详细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却受到党的理论家们的嘲笑。列宁批评党的领导们,只知道开会下达空洞决议,而不知道如何具体的组织执行。同时,列宁要求党像商人一样精明,来经营社会主义经济。新经济政策主张对市场有限度的恢复,当然不是实行国家经济的完全市场化,对于大型银行、托拉斯工业等关键部门是国有化,不参与市场交换的。
新经济政策实施两、三年左右,列宁就去世了。正是这一政策的有效性,使得苏联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很快就得到恢复。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开始了农业集体化运动。苏共给出的理由无非就是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在小农经济状况下,国家无法顺利的得到足够的粮食和原料,统计数据很明显,同时期,集体农庄比小农个体提供的粮食比例要高很多。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即增加投入市场的剩余粮食产品量,是不可能的。用列宁提出的那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或者供给农民以他们所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来交换农民剩余粮食的办法,他认为也难以奏效。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无非就是要用集体农庄制度来为国家的快速工业化提取足够的农业剩余。后人对所谓的“斯大林体制”进行批判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似乎斯大林接班后抛弃了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但事实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农业剩余,粮食和原料。也就是列宁提出的农民中投机商贩的划分问题无法解决,只不过斯大林采取了某种“极端”的做法,集体农庄制度。我们知道,德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为统治阶级拥有庞大的金融资本,他们获取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根本不是问题,有印钱的本领哪还买不到东西。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当年的苏维埃俄罗斯根本就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多只能说那个政权决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决心向社会主义过渡。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来看,苏维埃更像是搞的国家资本主义,只不过它无法用市场交换的办法对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小生产进行垄断控制罢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既然同是国家资本主义,至于是用市场货币交换的手段控制下层还是用集体制度控制下层,这没有本质的差别。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造成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要完成国家工业化,自然也就采取不同的方法。至于,为什么当年的苏维埃俄罗斯的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美好希望的意识形态激励下,愿意为国家奉献,促成国家快速成为工业化强国,这恐怕只能如此理解,当时的人们经历过之前沙皇时代的残酷剥削才甘愿为新社会奋斗。这也许说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国家资本主义的。后人多批判斯大林,但他其实不应该承担如此之大的历史道德责任,他接手列宁留下来的苏维埃俄罗斯,做了他应该做的事,他成功的完成了列宁所说的学习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这一目标。人的一辈子是短暂的,斯大林有他们那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至于后来因此而遗留下来的一套行政体系蜕化为官僚资产阶级,那不是他的错。他的伟大,正如丘吉尔对他的评价,“约·维·斯大林出生时,俄国还用木犁耕地,但他离世时,这个国家却已经拥有了原子弹。”
明白了列宁留下来的国家资本主义这一问题,也就能理解中国革命胜利后的毛泽东时代了。近几年就有中国学者论述毛时代的集体公社体制,实质上就是为国家工业化提取农村剩余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并且由于中国的经济底子比当时的俄罗斯还要差得更远,虽然有苏联的大力援助,供应了大量的生产资料,但新成立的国家没有任何收入,无法支付工人的工资。那么,新中国征用几千万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搞基础建设和工业生产,还得无偿征用农民的粮食供给城市工人,这也是国家资本主义。新中国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通过苏联援助的不变(西方经济学的说法叫固定)资本,自身通过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激励下组织劳动代替了资本积累生产中必须的可变资本,因此顺利的完成了国家初级工业化。只不过,共产党人很明白,像希特勒、蒋介石那样通过货币资本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手段让农民来为工业化牺牲那是不可能的,否则就不会革命了。整个毛时代的多次社会运动,据此也就可以理解为国家资本主义势力与小资产阶级势力的冲突,那些乐此不疲的诅咒毛泽东的人,其位置就不难判断了。现在,全球所有主要国家,那十足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列宁说,跨过这一级,那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了。怎么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