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面材料】韩德强:马恩原著体系批判

【反面材料】韩德强:马恩原著体系批判

[ 本帖最后由 斗争 于 2010-2-1 21:09 编辑 ]

韩德强:和谐社会及其实现过程
和谐社会的由来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内心三大矛盾和谐的社会。和谐并不是无矛盾。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论是矛盾论。矛盾论承认矛盾无处不在,但矛盾既有可能向激烈对抗的方向演进,也可以处于稳定有序的状态。一旦出现局部冲突的苗头,即有内在力量将其拉回到和谐状态。正如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互之间都存在生生不息的矛盾,但是在一个健康的人体中,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的矛盾稳定有序。一旦出现破坏这种有序状态的病毒,免疫系统即自动激活,杀死病毒,回复到和谐状态。
到目前为止,一切社会还都是不和谐的社会,而不和谐的根源在于人的利己意识,以及进而发展、渗透进各种思想体系的利己主义。利己意识之所以是以往多数人的行为准则,根源在于人的动物性(感性、消费性)。人是从动物演进而来,而且也的确是动物的一种。因此,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具有动物性,也就具有自我保存的本能。由于动物生存、繁衍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不可共享且有限,故争夺物质生活资料的冲突就必然形成,并日趋激烈。阶级、国家就是这样形成的,私有财产、私有制、权力、地位也是这样形成的。科学技术开辟了丰富的物质资料来源,但是,在利己主义价值观和私有制条件下,科学技术所开辟的物质资料成为加强个人与个人、阶级与阶级、国家与国家冲突的手段,并且使大自然成为人与人冲突的牺牲品,亦即人与自然的冲突随之加剧。
与此同时,人内心的冲突也在发展。人虽然是动物的一种,但却是一种特殊的动物,是有思想的动物。对于多数人来说,其思想是受动物性需要的支配,其理性是工具理性,因而从根本上说,与飞禽走兽并无根本区别。对于少数人来说,其动物性是受思想性支配,其理性是价值理性,他们可以置信仰与追求于动物性的生死之上。因此,从根本上说,后者已经不是动物,而是与植物、动物的区别相应的新的物种大类,是人,真正的人。为方便起见,我们称前者为人,以与习惯相适应,称后者称为新人。人内心的冲突为什么会加剧呢?因为工具理性在发展,人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在增强,认识自身的能力也在增强。受动物性的支配,人在不断地寻求物质财富,寻求长远地、稳定地占有物质财富,寻求与此相应的社会地位。但是,财富越多,地位越高,需要克服的困难越多,人与人的冲突越多,风险越大。最根本的是,人认识到,死亡随时可能降临,界时财富与地位都将化为乌有。因此,追名逐利与知足常乐两股内心力量就发生着越来越尖锐的冲突,这一冲突或者导致将工具理性发展至极点的极端利己主义,可以杀人如麻而面不改色;或者导致价值理性的诞生,导致动物性服从于思想性的新人的诞生。徘徊于两者之间的,则是内心冲突激烈,处于紧张、焦虑态的大多数人,其中有的人经不住折磨而成为精神病患者,有的甚至会选择自杀,多数人则可能会努力逃避冲突,在各种娱乐或麻醉品的刺激中虚度光阴。
在新的世纪之交,三大矛盾都正在加速向毁灭方向发展。工业革命两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就迅速耗竭了地球数亿年间植物生长所积聚的矿物能源,却形成了一个对物质和能源高度依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且破坏着地球脆弱的生态平衡。与此同时,世界上的南北差距日益拉大,少数人空前富裕和多数人贫困绝望有若天壤之别,地区冲突和全球危机不断加深,战争的脚步声再一次清晰可闻。在衣食无忧的人群中,荒淫无度与内心焦虑齐头并进,暴力和色情成为主要发泄或消遣方式,并成为所谓的邪教滋生的肥沃土壤。
现实迫使一切有良知和理性的人们寻求出路,为人类,为他人,也为自己。千百年来的世界各国的志士仁人们曾经提出过无数个解决方案。西方的基督教,东方的佛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柏拉图的理想国,老子的道德经,孔夫子的儒家学说,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直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无一不是想解决人类的三大矛盾。这些方案及其实践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过成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核心内容。它们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分配一道,构成人类历史演变的一个个或深或浅、歪歪扭扭的脚印。但是,时至今日,可以说,上述所有方案均以失败告终。在工具理性高度发达的时代,价值理性却严重失落。暴力渗透着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弱肉强食成为天经地义的逻辑,以各式“文明”武器和战争理论武装起来的各国、各阶级、各集团正处于野蛮的大博斗、大屠杀的前夜。
虽然如此,出路仍隐藏在这些方案中。这些方案的成功之时、有效之处,都在于产生出一批新人。这些新人的具体理念各有不同,但就其能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即其动物性受思想性支配,或感性受理性支配,或消费性受生产性支配而言,则是一致的。宗教自不待言。各国共产党能够崛起,虽然有赖于被剥削阶级的苦大仇深,但如果没有一批坚信“杀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慷慨赴死者,亦不能成就一段历时百年的浩大运动。但这些方案各有各的弱点。宗教过于软弱,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软弱的说教者最终成为强者麻醉弱者的工具。暴力革命过于强硬,结果以暴易暴,走不出历史循环。兼取两者之长,而撇除两者之短,或者能够让我们彻底摆脱弱肉强食逻辑,走出动物世界,走向真正的人类社会——和谐社会。

新人和新人社会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新人。前面把新人笼统地定义为是思想性支配动物性的人,从而把古今中外的超越自身利益的志士仁人都划入新人之列。但是,这只是表明,新人并不是高不可攀之人,超凡入圣之辈。事实上,即使是追名逐利的普通人,只要他想往上爬,他就可能懂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从而谨言慎行,克制欲望,使自己的动物性特点在较长时间里受长远发展的目标支配。新人之新,只不过其长远目标不是个人享乐、或功成名就、或发财致富,而是改造社会,重塑社会的价值观。
这样的新人之所以可能逐渐影响并改变普通人,其立足点即在人性中的理性。新人也有感性,只不过感性系统地受理性支配,从而生活呈现出有序、一致与和谐,从个人感受来看,则是生活的意义感强烈,充满激情和幸福感。普通人也有理性,只不过理性从根本上并且不时成为感性的俘虏,从而生活斑驳、混乱、自相矛盾,从个人感受来看,则是活着不知道为什么,充满悔恨、失落、无聊、焦虑。
但是,作为构成和谐社会基本单位的新人,除了新人的共性以外,还需有进一步的规定。这些规定既来自新人之间相互交往以及不断繁衍、成长、提高的需要,也来自彻底改造现实社会的需要,或简单地说,来自和谐社会成长壮大的需要。
为了改造社会,首先要认识社会。必须懂得,改变旧社会、建立新社会也是极为复杂的事情,一切简单的、想当然的观点虽然可能迅速吸引群众,但却不见得能使群众成为新社会的持久建设力量。在这个问题上,新人应有严格的科学精神,从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人类历史实践中,发现、总结三大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规律,运用规律去改变社会。作为新人,要了解三大矛盾的相互斗争、交织的普遍情景,也要懂得解析、处理局部的、具体的矛盾,或者说,要具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为此,新人的第一项任务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直至懂得三大矛盾体系的无比庞大和复杂,懂得改造社会的困难,但是又懂得化解一个个的具体矛盾,从而体会改造社会的要领。更进一步,懂得这个庞大的矛盾综合体的关键点和关键力量所在,组织运用关键力量,撬动关键点,即有可能用较少的时间和力量,占据矛盾体系的逐级制高点,从而逐渐改变社会。
新人既是独立自由的,又是相互关心、相互配合的,服从改造社会的整体需要的。在新人陆续出现之初,他们可能有各自不同的家庭、经济、社会、学识和地区背景,在现实社会中取得高低不同的经济收入。他们能够各自在独立的领域,或经济,或政治,或思想,或技术,或军事,发挥作用。无论在何处,在何时,他们都能以“外圆内方”的方式妥善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并且在可能的时候,以自身的活力和观念影响普通人,积累各种资源,提高认识水平,破解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神话。
“外圆内方”是新人与旧人相处,而新人处于弱势时基本方式。在新人成长之初,周围的旧势力往往是极为强大的。如果新人过早暴露出对现社会的批判态度,那么父母、朋友、同事、同学等各种旧人都会前来好言规劝,规劝不听则将新人打入另册。这一过程往往是新旧力量交锋的关键时期。在新人成长之初,旧思想即使在新人内心也还可能很强大,周围亲友的规劝与新人内心的旧思想结合,很可能将新思想和新人剿灭在萌芽状态。如果不能剿灭,则会使得亲友们,特别是父母不安。新人也是父母所生,父母不安则自己也会不安。问题是,父母常常也是旧思想的受害者。自己的新生如能带动父母的新生,这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但是,在父母眼里,子女总是不懂事的孩子,他们不太可能去倾听、理解子女的新思想,更不太可能接受。只有当作为人子的新人已经长大,在经济上已经能够独立,而且已经有充分证据使父母确信,子女的思想和选择是有根据的,认真严肃的,经得起生活考验的,即新人已经不再处于弱势时,父母才会考虑转变思想或至少接受子女的人生选择。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新人与父母相处时,也不得不“外圆内方”,即不当面反驳父母的意见,不向父母展示自己的真实追求,不与父母讨论社会话题,但是关心父母的身体,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和经济压力,让父母对自己的行为放心。
在这一阶段,新人之间还没有紧密的共同事务需要处理,只是在思想有深入交流和沟通,和经济上的相互帮助。但是,帮助者不应要求个人性的回报,被帮助者则不能形成依赖性。反过来说,当帮助者要求或暗示个人性回报时,被帮助者应当拒绝;而当被帮助方可能形成依赖性时,帮助方应当拒绝。新人承认相互间的经济收入差距的存在,但是这差距来源于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只要现实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缩小,新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自然就将缩小。尽管如此,新人之间经济上的差距应提前缩小,但是这个过程只能随着新人之间相互了解和配合的增多,而渐进解决。只要每一个新人都能将财富视作社会改造的资源,则这一资源无论是掌握在谁手里,在理论上都已经是公有化的。考虑到新人来源于旧人,需要渐进地处理好与旧家庭、旧朋友的关系,保持财富支配权的相对独立性暂时是有必要的。
当新人逐渐增加,相对集中,形成紧密分工合作的需要与可能时,各种方式的非永久性分工合作机制可能形成。在这些机制中,决策是在充分讨论基础上的民主表决。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而不是争夺个人利益的过程,因此完全可以做到在充分的民主基础上的高度一致。其基本理念是,当立场和出发点一致时,最好的解决方式往往是唯一的。尽管细节可能会有许多不同,但处理细节的权力属于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尽管有决策与执行之分,但新人之间是相互平等的。由于每一位新人都是在完全自觉的基础上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理想,实现理想成为其生活的本质需要,因此都是和谐社会的主动发起人,在这个意义上是平等的。他执行共同决策时,也就在执行他本人的意志。但是,由于认识水平、工作能力等差异的存在,在分工合作中,有的工作可能更重要,更不可缺少,有的则属于配合性、辅助性工作,对此,处于核心性岗位的新人并不以工作重要而有高人一等之感,更不以此要求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并且应努力帮助他人提高能力,处于辅助性岗位的新人亦无低人一等之感,也不因此而降低工作生活条件,并且注意努力学习锻炼。这样,当外部压力减轻时,核心性岗位和辅助性岗位就可以调换,从而使分工带来的不平等因素尽可能消除。
当新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时就出现了。由于新人在共同的理想追求中感受到生死的互换,死者的生命和追求在生者身上得以延续和发展,生者由于对死者的缅怀而更加勤奋学习和工作,新人之间将形成最深切、超越旧式亲情的感情。他们可以长期不见面,甚至从不相识,但只要属于这个群体,他们都能感受到对方的呼吸和心跳是与自己一致的,在必要时可以生死相托。如果子女能够成长为新人,父母能够转变为新人,则血缘关系将让位于新人之间的同志式关系。对于新人来说,如果血缘子女不能成长为新人,则子女将不属于新人社会。如果新人群体数量足够庞大,其子女的教育将公共化,新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将从孩子开始培养,新人亦将不独亲其亲,子其子。
和谐社会的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进行。但是,为了给个人的独立和自由留下空间,仍应当保留适当比例的由个人自主支配的时间和财富。这一空间的大小取决于新人群体的成长和成熟程度,也取决于新人群体的共同决策。在新人思想理论水平参次不齐时,这也是防止权力不适当地集中的有效措施。仍以人体作喻,动物神经系统是受思想支配的,植物神经系统是自主运行的。这样,人体能保持稳定与机动的平衡。
新人不避死。为理想而死,死得其所。不仅如此,死亡的阴影还是一种强大的工作动力。新人出现之初,人数很少,物质力量也极其有限,主要的资源是时间。只要抓紧时间学习工作,则任何时候都可以无憾而死。
新人不怕苦。苦难是对人的理性和意志力的锻炼,是成长的必修课。在消费时代,苦难甚至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品。自找的苦不算苦,碰上的苦才是苦。然而八十年代后成长起来的学生们受到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几乎没有算得上苦难的经历,故意志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严重不足,甚至连学习上的刻苦精神都日益退化。新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愿意经风浪,历风雨。当然,新人也并不总是自找苦吃,或者说,吃苦不是目的,而是改造社会和完善自己的手段。在改造现实社会的过程中,新人强调生产性远远大于消费性。和谐社会实现后,生产性和消费性就可以相对平衡,当然,仍然是生产性主导消费性。
新人视私人财产为改造社会的资源,而不是用于个人享乐。新人也有衣食住行的需要,但是这一切只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一切炫耀性、奢侈性、时尚性消费都与新人无关,一切稀有难得之货都与新人无关。
在由新人构成的和谐社会中,恋爱与婚姻只是工作与生活的一个普通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婚姻也可能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夫妻首先是同志,双方只是在生儿育女的意义上存在紧密的物质关系。家庭不再是一方的避风港和另一方的受气场,而是相互批评,共同提高的场所。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成为新人呢?关键在于,新旧两种思想体系、生活方式和人生取向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交锋,新的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即新的势力夺得了新旧矛盾的主导权,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时候,他愿意实践新的人生追求,参加社会改造的工作,愿意不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旧的习惯、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否就不存在了呢?不,它们还存在,甚至还仍然很强大,盘踞在反思和批评不到的地方。但是,只要旧思想不断暴露,就可能不断被发现,被击败。
因此,新人不是完人,但其缺点来自现实社会的影响,重要的是,新人愿意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随时加以改正。新人也并不都是能人,能力有大小,有差异,但新人愿意学习、锻炼,不断提高。在新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则遵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原则。新人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和谐社会战胜现实社会的过程。然而,新人决不只是洁身自好的道德高尚者,新人首先是社会改造者,甚至是人类拯救者。所谓“外圆内方”,其实已经包含着新人可能会在旧社会中表现得毫无新意,似乎也自私,也要名利。这一方面可以为改造社会积累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渐进地吸引并转变旧人,从而不会被旧人们标为“另类”而失去影响力。

从新人社会到和谐社会

原则上说,两个新人就可以构成一个和谐社会,形成新的思想方式和交往规则,一个新人群体就更是一个和谐社会。但是,这样的新人群体毕竟只是在现实社会的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小小孤岛,随时面临着被海水侵蚀、淹没的危险。当汪洋大海中的数十亿人民还生活在绝望和贫困之中时,当这个汪洋大海还面临着战争、生态和资源危机时,一个的独善其身的和谐社会孤岛只能表明其群体性自私。新人群体的根本特征在于始终面向改造社会,同时注意改造自身。
因此,由新人群体构成的互动可以称为新人社会,和谐社会这个名称还是留给大同世界。和谐社会的文化、经济和组织基因包含在新人社会中,但两者并不简单相等。因为和谐社会所涉及的人和事物将远比新人社会多,因此必然更加复杂细致。
怎样从新人社会走向和谐社会呢?有两大基本方式,第一条是柔性的,吸引、说服、教育,另一条是刚性的,组织现实社会的被压迫者、被剥削者改造社会结构。原则上说,如果有足够长的时间,例如一百年、二百年、五百年,主要依靠第一种方式也有可能逐步削减现实社会统治力量的抵抗,在思想上说服他们,在物质上战胜他们,进而改造他们。问题在于,现实社会的三大矛盾正在急剧恶化中,统治国家和阶级日益将恶果转嫁给被统治国家和阶级,他们在精神上用利己主义文化阻止被统治国家和阶级的团结,在物质上用胡萝卜(原子弹)和大棒(贷款、援助等)摧毁被统治国家和阶级的反抗意志,从而使第三世界人民和第一世界的下层人民吞下三大矛盾恶化的结果。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新人社会必须刚柔并济,一方面靠吸引、说服、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走上改造社会之路,成为新人;另一方面,则要调查、研究现实社会各个局部的矛盾斗争情形,揭露现实社会的剥削压迫结构,发动被压迫和被剥削的阶级、阶层、群体、集团,组织他们起来作坚决的斗争。
现实社会貌似强大,有军队、政权、舆论工具、特务机关,有庞大的经济、文化、政治网络,在各级各层都有维护现实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但是由于其弱肉强食的内在逻辑,在每一个机构,每一个层次上,都产生着大量的利益受损害的群体。这些群体虽然不一定希望彻底摆脱现存的社会制度,也不一定能受到新人社会的感召,但是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抗和改变社会的积极因素,是新人社会可以借助和团结的力量。也就是说,有可能形成一个广泛的改变现实社会的统一战线。不仅如此,由于弱肉强食、分赃不均,现实社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处于经济的、社会的或政治的、军事的危机,每一次危机都可能成为局部地、或全局地改造现实社会的契机,这取决于危机的性质、程度,新人社会的组织程度,以及新人社会对危机的处理和把握的分寸。
弱小的新人社会之所以可能战胜强大的现实社会,从进化论角度看,在于新人是真正的人,有大智慧,而旧人实际上只是动物,只有小智慧。从经济学角度看,新人具有强大的工作动力,和低标准的物质需要,是低成本高性能的竞争者;新人之间不存在勾心斗角,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分工合作的成本。从人生哲学的角度看,新人提供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给人以做人的尊严和自豪,满足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
由于新人新在其思想本质而不是其外部穿着、行为或标识,新人就有可能扎根于社会的一切领域和阶层,现实社会的统治机器将不太容易识别和破坏新人社会。其次,和谐社会的遗传基因根植于新人的内心,新人之间形成的结构随时可以重组,新领导人随时可以产生,这样,某一位领导人的去世或被捕都无损于新人社会的前进动力和方向。孙子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如果新人社会能够立足于不败之地,则战胜现实社会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新人社会战胜现实社会,意味着新人掌握政权,新人的思想、组织和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的新风尚,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优先关注,环境和资源问题得到重点解决。但这时社会还不是和谐社会,旧的统治集团还可能继续在活动,旧的思想也还可能继续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头脑,旧的生活方式也还依然统治着多数人日常生活。在新旧社会的交替斗争阶段,新人社会代表着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但又是主张渐进实施变革,完全有力量赢得绝大多数选票,但是旧的利益集团不会甘心失败,他们可能会组织军事政变,重新夺回政权。如果新人社会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处理不当,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但是,在新人掌握政权的前提下,新人的思想很可能更加迅速地传播,新人可能大批成长。只要新人社会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增长,旧社会复辟必然是短暂的。
在新人政权巩固后,新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斗争还将持续三代人左右,直到代表旧意识形态的那一代人完全退出社会历史舞台,也退出家庭舞台。但总的来说,由于新人早在取得政权以前就已经实现了内心文化革命,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具有彻底性,因而在这场斗争中新人的优势将十分显著,其胜利是毫无疑问的。这时,和谐社会才算是大功告成。
无论这场胜利是在哪一个国家实现的,它都将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胜利。以往的社会主义社会,即使在它们的鼎盛时期,也只是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而没有实现过价值观的彻底变革。权力代替资本成为社会的统治方式,权力崇拜代替了资本崇拜,人与人的等级关系和服从关系依然如故,而个人自由则受到过度的束缚。这些都是后来社会主义阵营崩溃的根本原因。如果新人能够在充分民主的前提下获得政权,能够在充分辩论的前提下改变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社会中的活跃者大批地转为具有自觉理想和主动道德的新人,他们兼具理智头脑和火热胸怀,那么,对于其他各国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很可能,早在新人在某一国家取得政权以前,新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早已传遍世界,世界各地已经陆续出现讲述不同语言的新人。这样,一个又一个国家可能为新人所接管,直至世界各国普遍新人化。这是真正的世界大同。
和谐社会并不是静止不变的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大量的历史欠账需要归还,也有大量的建设工作有待进行。一国成为和谐社会,则全国范围的国土整治、环境治理、规划成为可能;世界成为和谐社会,则世界范围内的土地整治和环境治理规划成为可能。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塔克拉玛沙漠,蒙古沙漠都将重新森林繁茂,草肥水美;多瑙河、刚果河、恒河等多国河流的两岸国家将能合理规划灌溉、发电;中国、印度、日本等国人口大量向澳大利亚、北美和南美、西伯利亚地区迁移。我们甚至可以想象,经过若干代节制生育以后,世界人口重新降低至10-20亿左右,只需要利用可再生能源就可满足全世界人舒适而不奢侈的生活水平的需要。那时候,每个人每周只需要工作一到二天,其余时间则可从事研究、创作、交流、游行,参加公共事务的讨论。在自然科学上,需要继承以往取得的成就,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领域,寻求对自然界更统一的解释,新能源、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也需要继续。但是,新技术或新产品是否一定应用,进入日常生活,则需要评估其全方位的影响,然后决定取舍。
在人与人的矛盾上,即使利益集团已经消失,成年人多数已经成为新人,矛盾也仍然存在。经济组织形式是协调经济,即多中心、多层次的相互协调,生产、运输、分配各环节仍需要分清责任,以最低的物质、能量消耗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满足基本需要的产品比例将大大增加,而满足炫耀性、奢侈性、时尚性的产品的比例则会不断下降。城市内部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个人小汽车将大量减少。城市间交通则以铁路为主,减少短距离的航班。在满足基本需要的产品方面,例如分工、地域局限与广泛兴趣爱好的矛盾,公共事务所需要的专业性关注与民主的矛盾等。由于没有利益集团,和谐社会没有政治家。但是,和谐社会仍然有大量的公共事务需要动议、决策、执行、检查、反省,仍然有必要形成民主而高效的决策程序和机制。这一切都有待探索实践。在社会科学上,以往的全部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等各领域的旧意识形态都需要重要研究整理,取其事实层面的合理性,去其价值层面的不合理性,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从而巩固新人社会的遗传基因。
在人内心矛盾上,特别是对于人的成长和变化规律,以及怎样更好地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新人,也有大量工作可做。考虑到体力劳动对人的意志、毅力、自信心和创造性的锻炼,有助于深切体会劳动创造世界,并且有助于缓和人与自然矛盾,和谐社会需要有选择地保留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青少年特别应该注重参加部分体力劳动,这是成长的必修课。

新人方案与其他社会革命或改良方案的区别与联系

以新人为核心实现社会改造和转变的方案,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似乎是唯心主义;在宗教看来,似乎又过分入世,具有暴力倾向;在保守主义看来,是违背自然规律,挑战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在平民主义看来,又似乎是精英意识过强,看不到群众的力量;在主张专政者看来,过于强调个人自由、自主;在自由主义看来,又带有救世主色彩,不符合自由演进原则。在道家看来,这是知不可为而为知,人为力量干预天道;在儒家看来,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新人不可能普及化,且新人社会理想高于血缘,违背人伦常情。
所有这些批判都有一定的理由。然而,新的思想正是在那些似非而是的地方产生,正是在那些按以往经验不可能的地方诞生。飞机上天,卫星登月,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进入千家万户,基因图谱开始查明,自然科学不断在突破以往的不可能。然而,与此同时,社会科学却似乎失去了想象力,或者成为各国统治集团的御用工具,或者陷入繁琐考据和论证,面对着战争、灾难、两极分化、道德崩溃、环境危机,无动于衷。试图面对问题者,又常常陷入重复先贤的理论或告诫,徒叹“黄钟毁弃,瓦釜长鸣”,或者局限于点点滴滴的改良,而束手无策。有鉴于此,新人方案最低限度可以起到重新激发社会创新的想象力的作用,最高限度则有可能真正开辟人类的理想未来。
新人方案与的确更强调主观世界的重要,但并未因此陷入唯心主义。我们同样认为,人由猿人演变而来,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不仅如此,我们还进一步承认,就个人而言,也是动物性存在先于精神性存在,并始终制约精神性存在。但是,我们强调,人一旦形成思想信仰,则思想信仰成为人的本质,支配人的行动、语言、衣着直至饮食男女等动物性,即动物性成为人的现象。更进一步,只有动物性存在成为现象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而动物性始终支配着思想性的人,则其动物性是本质,思想性是现象,或者说还是动物。思想性支配动物性的极限是自杀,或者牺牲、献身。殉道,殉情,或殉某种理念,这都是人的特有现象。萨特有名言,“存在先于本质”,强调物质性在先;我们可以补充的是,“本质决定存在”。两者合起来,构成我们的完整观点:“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制约本质”,而“本质决定存在”。由此可以延伸出一系列观点,例如,社会环境制约人的意识形成和变化,但人的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就人可以选择死亡而言,则可以超越环境的制约。“进一步山高路险,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日常生活中个人具有充分的选择空间,而不是只有一种狭路相逢的选择。《资本论》认为,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强调的是资本这种社会关系对于资本家行为的决定作用。但是,这就把资本家作为人的选择余地取消了。尽管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资本家的确唯利是图,但是的确也有部分资本家,例如恩格斯,能够超越积累利润的资本逻辑的束缚。在这个例子中,恩格斯不是资本的奴隶,而是资本的主人。用中国传统语言表述,即恩格斯做到了“物为心役”,而不是“心为物役”。进一步说,恩格斯是真正的人,而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则是动物。因此,《资本论》所阐述的是动物世界的逻辑。如果绝大多数人最终不能支配自身的动物性,则与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相对应,官僚将是权力的人格化。这样,消除资本主义后,只能起来官僚主义,新的社会就毫无希望。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这一表述看上去符合社会多数情况,但如将其推广为普遍规律,则必然排斥任何新社会的可能。因此,问题的真相很可能是,唯物主义被混同于物质主义了。
新人方案的确具有一定的宗教特点,但这是就广义宗教而言。思想性系统支配动物性者必然有一整套思想体系,这套思想体系无论是科学、哲学还是宗教,都属于广义宗教之列。但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也就成了广义宗教的一种。事实上,各国真正的共产党人都以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荣,崇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些特点都与宗教信徒相似。那些借马克思主义、圣经或佛经谋生糊口的人,表面上诵经念佛,一脸虔诚,却仍然不是信徒,而是俗众,是动物。由此更进一步,真正的人必然处于广义宗教态。人的思想转变,实际上是在广义宗教的不同种类间转换,或者在广义宗教与世俗理性间转换。大多数普通人的思想是零散的,无系统的,以实用的态度兼容各种思想的一鳞半爪,其指向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名利欲望,这种理性即世俗理性或工具理性。
有意思的是,在现代媒体的引导下,世俗理性渐渐地发展为世俗宗教。世俗宗教的特点是,表现上看俗人在做很多俗事,例如吃喝、名利、减肥、美容等,但这些俗事并非是一个人动物性的真正需要,而是社会时尚和习俗。世俗宗教也有教义,那就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声称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社会利益就最大化了。也有教皇或主教,这就是那些亿万富翁和富婆,他们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成为世俗信徒效仿、追逐的对象。也有牧师,那就是好莱坞和世界各地的演员,以及经济学教授。也有宗教裁判机制,那些不随俗的人将被视为“另类”、“异端”、“有病”、“老古董”,从而被周围人孤立。也有劝导机制,那就是形形色色的心理咨询机构,专门将那些不符合世俗宗教教义的心理活动纠正到“正常”状态。于是,看上去似乎每个人都很有个性,有自己生日、出生地,有自己喜欢的颜色、衣服、领带、钱包、车、酒、烟、女人或男人,实际上却是世俗宗教千人一面的信徒。事实上,如果听从动物性自我保存本能的要求,那些穷困潦倒、痛苦绝望者应该走偷盗抢劫杀人之路,而不是自杀。因此,大多数自杀行为属于世俗宗教的力量所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天理,灭人欲”。这正是世俗宗教的功能所在,即维护现存的压迫剥削秩序。从这个意义上看,欧美各国仍然是政教合一的国度,无非是俗政与俗教而已。在文化必然与政治、经济相协调的广泛意义上,任何一个稳定运行的社会都是政教合一的社会。
因此,新人方案的问题并不在于其是否属于广义宗教,而在于其学说的合理性如何、操作性如何。狭义宗教一般都有顺世宿命,劝人向善的特点,因而容易为统治阶级吸纳,成为统治秩序的有益补充。新人方案也劝人向善,但是首先强调分清敌我友。对我亲,对友善,对敌恨。谁是敌人呢?从根本上讲,敌人是恶,是名利欲望。从现实出发,首要敌人是维护压迫秩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统治精英,其次是这群精英的各层次追随者。新人方案也超越生死,视死如归,(佛教以死为涅槃,基督教视死为上天堂),但却以彻底改造社会为宗旨,强调斗争即幸福,希望将人间变为天堂,在人间如同在天堂。新人方案与狭义宗教的最大区别在于承认阶级斗争,而且要组织被压迫阶级起来斗争。新人方案认为,虽然旧人最终可以被教育转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这却以屠夫失去屠宰权为前提。要剥夺屠夫的屠宰权,则必须组织被屠宰者起来反抗。鉴于被屠宰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很容易被屠宰者分化瓦解,被屠宰者的成功组织必须有能够超越自身利益的领导人。这样的领导人可以从被屠宰者中自发产生,也可以通过新人思想介入而产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范围、长时间的组织很难是单纯出于利益考虑而自发形成,必须有思想理论和组织体系作保障。怎样实现被压迫和被剥削阶级组织并取得斗争胜利呢?关键在于凝聚、增强自己,瓦解、削弱对方,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由弱到强,直至战胜对方。凝聚的核心只能是一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想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新人方案又与马克思主义有十分相似。只是新人方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尚有内在逻辑缺陷,对历史现象的解释远不够准确和清晰。
平民主义者也可能不满意新人方案,认为它的精英意识太强,对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够重视,实际上还是英雄创造历史的那一套。对此,我们想指出一个基本历史事实,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虽然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但却是由剥削阶级在享受。剥削阶级的需要和幻想事实上主导着全部人类历史,主导着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当剥削阶级轻徭薄赋时,劳动者的日子就好过一些;当剥削阶级横征暴敛时,劳动者就会流离失所、饿孚遍野。当劳动者起来造反时,剥削者总是能轻而易举地夺取胜利的果实,或者新的剥削者会从劳动者中产生。因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说法,只在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意义上成立。就社会结构而言,人民群众始终没有摆脱作为历史客体的被动角色,而不能成为历史主体。就提升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说的确有意义,但这并不是事实。这更多地象是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的知识分子的说法,而不是人民群众自己的说法。更接近人民群众想法的是,“满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或如诗经云,硕鼠硕鼠,无食我粟,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新中国成立多年后,毛泽东曾批评苏联教科书,认为他们只讲劳动者享受的各种经济权利,而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毛泽东指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因此,毛泽东不断设法让人民真正拥有这些权利,四清、文化大革命都是为此目的,但都没有成功。这反过来证明,即使在这些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群众仍然是历史的客体,只是历史的主体从剥削人民的利己精英变成了服务人民的利他精英。承认劳动人民在过去历史中只是客体,并不是承认劳动人民永远只能做客体,相反,是要争取成为历史的主体。
必须承认,以往的革命实践事实上也是靠精英带领才成功的。列宁甚至承认,无产阶级意识必须靠灌输。谁来灌输呢?只能是先知先觉的精英。列宁有句名言,“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这个革命家组织就是社会革命中的精英。认识到精英的重要性,并不是否认群众的力量和作用,而是强调群众需要组织起来才能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革命精英离开群众当然将一事无成,群众离开革命精英也不行。其所以如此,因为人吃人的旧社会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矛盾综合体,结构正是其力量所在。只有新的结构才有力量打碎这个旧的结构,并实现新旧结构的转换,亦即新旧社会的转变。只要社会是有结构的,则必然有结构的核心和外围之分,处于核心的是精英,而处于外围的则是群众。
那么,能不能有一个无结构的社会呢?事实上做不到。因为人的年龄有大小,能力有差异,知识有多少,此外还有性别之分,健康与疾病之分等等,任何社会都无法消除这些差别。而只要有差别,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矛盾双方力量的强弱之别,主次之分,自然就形成结构。孩子相对与父母来说,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其生死、品性、才智均取决于父母。因此父母就是家庭结构的核心,而孩子则是外围。在打猎中,有的猎手力气大,射得准,他就成为围猎人群的核心,而其他人则处于辅助地位,是外围。人口越多,公共事务越多,社会越复杂,社会的结构就越复杂,核心与外围之间的区别就越明显。正是由于看到这一点,老子才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结绳而治”的时代,这样,结构不复杂,人与人之间冲突烈度才可能减弱,也才会更平等。现代的无政府主义者的主张其实是老子的现代版。为了消灭剥削,干脆消灭社会的复杂性,使社会分离成一个个范围不大、相互独立的自治小社区。但是,面对一个有复杂结构的统治集团,无政府主义的主张无疑是自断手脚,自己取消了改变旧社会结构的力量。
因此,新社会和旧社会的区别并不在于社会结构的有无,而在于社会结构的方式,以及处于结构核心的人群是否利用其核心地位谋取自身利益,或者通俗地说,是否将权力、知识、能力、经验等当作谋私的工具;作为其外在观察标志,这个社会结构是变得越来越扁平,核心与外围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还是向金字塔方向演变,核心与外围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上,新人方案的确是精英主义的。只是新人方案的精英是利他主义精英,而且能够普及化,达到“人皆为尧舜”的程度。为此,则需要精英群众化,而群众精英化,最后实现并生活于和谐社会。
这里需要补充对群众精英化的可能性的探讨。劳动者受压迫最深,最容易接受反抗压迫的新人理论。劳动者主要与自然界打交道,自然界诚实,“天道酬勤”,因此劳动者最少受剥削社会勾心斗角的污染。劳动过程能培养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品质,因此劳动者最具备生产性。劳动者也有缺点,视野比较狭窄,考虑社会问题比较简单,在思想意义上受统治文化影响较深。只要经过一定的教育,这些缺点是可以逐步克服的,特别是思想牢笼是有可能被迅速冲破的。一旦劳动者的思想被解放,他们将能具备坚强的主体性,成为历史的主体。
哈耶克式的自由主义者可能会批评新人方案是一个建构理性主义的新范本,体现了理性的狂妄自大,妄图代替上帝设计社会进程。毫无疑问,新人方案的基础是人的理性,是基于价值理性支配工具理性的协调,而且这的确是又一个新的乌托邦设想。但是,与以往的乌托邦设想不同的是,新人方案追求的恰恰是渐进成长,其质变是自然到来的。与灌输理念不同,新人的形成是基于启发和内省。新人将遵守现实社会的游戏规则,组织被压迫阶级起来斗争也将在现实社会法律框架内进行。任何规则都规定不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新人相信任何规则都阻止不了新人社会的壮大。当然,新人社会将在一个存在形式民主和形式自由的社会中更快、更好地成长。或者说,新人方案恰恰是想打开从形式民主和自由中生长出实质的民主和自由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新人又是政治自由主义者,而且是渐进理性主义者。
新人方案与儒家学说也有相似之处。《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直译即,大学的道理在于发扬美德,在培养新的民众,在达到善的最高境界。接下去就叙述如何“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经过儒家教育的人被称为儒生,或儒士,他们的最高理想是“平天下”,即达到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在解决社会问题需要造就新人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区别在于为什么造就新人,和造就什么样的新人。儒家学说的设计前提是“大道既隐”,其目的是帮助国君治理臣民,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各安其位的稳定社会秩序,其所要造就的新人是明君、贤相、慈父、孝子。孔夫子在世时到处奔走游说,希望有明君能采纳其治国方案。几百年后,儒家一度遭秦始皇“焚书坑儒”而衰落,又受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盛,在历史风浪中大落大起。和谐社会的新人则是为了根本改造社会,他们有独立于政权成长的能力,他们将不是游说政权,而是通过教育、组织人民而壮大。目的不同,新人的内涵也有不同。和谐社会的新人将视功名利禄如粪土,而以实现理想为生命,思想性彻底地支配动物性。儒生则重生,存光宗耀祖之梦想,也好财,无非是“取之有道”。这还是优秀的儒生。至于多数庸碌者更是把四书五经当作发财致富的敲门砖,叨念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但是,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值得特别尊重的,“格致正诚修齐治平”中所体现的成长规律值得我们充分体会借鉴。
和谐社会与老子的关系可能更加密切。老子有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从这个意义上,和谐社会接近“大道”状态。问题是,老子心目中的有道社会可能是与无知相联系的社会,因此守不住“道”。和谐社会则是要建立在人类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透彻了解上,得道不再失。更重要的是,老子的论述实际上是毛泽东矛盾论的哲学源头。与老子不同的是,在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上,老子主张消极无为,而新人方案则主张积极有为。老子主张小国寡民,而和谐社会则希望世界大同。
新人方案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最简单,基本上是全盘接收。然而,对于那种将自然科学泛化到社会领域而形成的所谓社会科学,新人方案则基本予以否定,虽然不排除吸收其中的个别结论。与此同时,新人方案强调对于人和社会的理解必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强调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换言之,历史和实践是社会理论的源头,也是社会理论的检验场所。事实上,研究和学习自然科学易,研究和学习社会理论难。自然科学涉及的因素比较少,每一因素具有相对静止和确定性,相互关系比较单纯,有规律可循。社会理论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人,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变动之中,其语言、行为与思想间的联系十分复杂,两个人的关系就很复杂,由众多人组成的社会和多人互动形成的事件就更是无与伦比地复杂,很难精确把握。更进一步,研究和学习社会理论都离不开以自身经历作参照系,生活实践经历与思想经历都比较单纯的青少年很难体会一个简单术语背后的复杂社会现象。因此,新人方案主张,少年时期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大学时期仍以自然科学为主,兼学社会历史和理论。大学以后才可能以后者为主。

[ 本帖最后由 斗争 于 2010-2-1 21:20 编辑 ]

略论道德市场经济

中国的希望在于重建信仰

重新认识历史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