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汇总: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是如何点燃的

《太平天国》主题曲

流血的伤口不流泪

举旗的杆子不下跪

攥紧的拳头不松手

过河的卒子不后退

人活一口气

难得拼一回

生死路一条

聚散酒一杯

何以成败论英雄

浩浩乾坤立丰碑。

[b]主题音乐在线听 :[ur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PoD-Q1zxo/[/url][/b]

明末农民起义(一)

天启七年(一六二七年)二月十五日黄昏时,知县张斗耀正坐堂比粮,怒火填膺的农民们各持利器,从西门拥进公堂。张斗耀见势头不好,吓得躲进私宅,被郑彦夫等人追上乱刀砍死。澄城农民抗粮杀官的消息迅速传布开来,各地的农民、饥军纷纷响应,一场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燎原大火就这样点燃了。

关于澄城农民起义,有的史籍描绘得非常形象。《鹿樵纪闻》说:“崇祯改元之岁,秦中大饥,赤地千里。白水王二者,鸠众墨其面,闯入澄城,杀知县。”

《烈皇小识》写得更是有声有色:“先是天启丁卯,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耀采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有王二者,阴纠数百人聚集山上,皆以墨涂面。王二高喝曰:‘谁敢杀张知县?’众齐声应曰:‘我敢杀!’如是者三,遂闯入城。守门者不敢御,直入县杀耀采。众遂团聚山中。”

这里的问题是,澄城的农民起义是否就是白水县民王二领导的起义?据顺治《白水县志》载,“崇祯二年,自河北王二、种光道倡乱。官兵以不谙地势陷败。后结连延、庆诸贼,至流毒天下。”

上引澄城起义的原始记载,只提到郑彦夫其人,并没有说王二是这次起义的领导者。而《白水县志》在记载王二起义时,又没有涉及澄城杀官事。可能这是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个事件,被某些史籍的作者揉合为一了。在这些情节上的差异没有考定的时候,用澄城农民抗粮杀官的提法,比白水农民王二领导澄城起义要妥当一些。

明末农民起义(二)

在崇祯初年群雄并起的历史条件下,张献忠、李自成这两位后来在明末农民战争中起了巨大作用的人物也先后参加了起义。关于他们的家庭、早期经历和参加起义的情况,各种史籍的记载很不一致。由于起义农民的领袖人物大抵出身于社会底层,在旧王朝统治下他们是被人忽视的芸芸众生.因此要弄清他们“微时”的经历相当困难。

张献忠,陕西延安人,一说属军籍延安卫柳树涧人(31),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一六○六年)九月十八日(32)。他的家庭情况众说纷纭,但都缺乏可靠的根据。有的记载:“张献忠,亦秦人。父业履,母织席。献忠自少读书不售,遂与逃兵三百人起而为盗,转掠豫楚间,号八大王。”(33)有的说他“儿时随父贩枣至四川内江。以驴系绅坊,粪溺污其石柱。绅仆骂之,鞭其父,令以手掬他所。时献在边,怒目不敢争,誓云:‘我后来时尽杀尔等,方泄吾恨。’后入蜀,内江民无噍类。”(34)还有的记载说,“张献忠,陕西肤施人,阴谋多狡。父快,屠沽而贱,母沈,并早死。献忠依丐徐大为活。尝窃邻人鸡,偶见詈之。献忠曰:‘吾得志,此地人亦如鸡焉。’其残忍之心,少年已萌。及长,益无赖。适流贼王嘉胤作乱,献忠投之,号八大王,又号黄虎。”(35)另一种说法是:“张献忠,本铁匠子,年少刚狠,承造军器,官吏有陋规,而煤铁有馀。后煤铁既少而陋规日增,工食克扣而限期更迫,匠不堪命,因以倾家,而追逼复首及之。乃入王嘉胤党,贼中称为八大王,自称为西王。”(36)吴伟业在《绥寇纪略》中叙述张献忠事迹时,开头就说,“张献忠,不知其所自起”,接着又介绍了一种说法:“相传献忠肤施人,隶延安卫籍,固将家子。少时从军犯法,得总兵陈洪范救免,刻楠檀为洪范像事之。其为贼也,与汝才同起……。”(37)关于张献忠曾经在明政府军中服役的说法流传得很广,但并不大可靠(38)。

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材料来看,张献忠的家庭情况,仍然是弄不清的问题之一。某些比较可靠的文献表明,张献忠少年时代大概曾经受过一些教育,达到粗通文字的水平。例如,乾隆《宝丰县志》记载了这样一段逸事,崇祯十五年五月十三日,献忠所部起义军攻克河南宝丰县,“劫集诸生于城东河仄龙王庙。各问姓名,令勿惊怕。操土音云:‘咱是斯文一气,老子学而未成。’欵语良久,遣各入城,遂拔营去。”(39)张献忠在青年时期曾经当过延安府的捕役,常常受到同事的欺侮,有不胜压抑之感,乃“拊髀叹曰:嗟,大丈夫安能久居人下耶!”(40)于是决然舍去,参加了农民起义(41)。在同官军作战中,他“临战辄先登,于是众服其勇”(42),很快就成了一支队伍的领导人,自号西营八大王。从这时起,直到崇祯十六年建立大西政权,“八大王”的旗号出现在黄河、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在各部起义军中是一支名震遐迩的部队。

李自成,陕西米脂县人。明朝末年,这里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早在万历年间,米脂县的农民就在明政府的赋税重压下大批地逃亡。当时的一位知县张可立,对米脂的困苦情况作过这样的描写:

“本县原额地粮草站,除免征奏豁,其实征之数,开载别册,一览了然矣。先以十三里之民,耕种前地,办纳前粮,尚多荒逋。矧并里之后,暵疲之馀,在者仅二里耳。地之愈荒,粮之愈逋,无怪也。且宽衍川地,尽属军屯;峻塉山冈,方为民产。春当种而冻弗消,秋未收而霜已降。糊口实难,竭泽奚忍?目今催督之令,急于星火,参罚之例,严于震霆。有司即工于催科,如罄室之民何哉!……未荒者因荒粮之赔而尽荒,未逃者因逃粮之加而尽逃。窃不知县事所终矣。边地之荒,边民之苦,人人知之、悯之。其招来之法,非不明且具也。行之数年,效未一睹,何哉?抛荒之册甫上,督征之令已下,不曰荒者难征也。抚字之望甚殷,参罚之章□贷,不曰存者赔难也。岂惟百姓剥肤,有司亦束手矣。因荒荒熟,因亡亡存,民之苏也,其何日之有?”(43)

在万户萧疏、百姓流离的环境中,李自成经历了人世间最早的磨炼。万历三十四年(一六○六年)八月二十一日,他出生在米脂县双泉里的一个农户家里(44)。祖父名叫李海,父亲李守忠,母亲的姓氏有金姓、吕姓诸说(45)。家境十分贫寒(46)。自成乳名黄娃子,一作黄来儿,幼年曾经被舍入寺庙,唤作黄来僧(47),后来又到地主家放羊(48)。成年之后,应募到本县圁川驿充当驿卒。按照谭吉璁的说法,自成“二十一岁应募银川驿马夫”(49),如果所言有据,则当为天启六年(一六二六年)。

史籍中保存了一些李自成参加起义以前,备受官府和豪绅欺辱的情况。费密《荒书》记载说:“父亡,自成年长无依,为米脂县圁川驿马夫。艾乡绅之门有石坊,艾送客忽见自成坦卧其上,怒之。他日又溺于艾乡绅门墙,擒入,箠楚乱下,系于庭柱。艾之季子出,手持饼啖。自成饥甚,向艾子乞余饼。季子骂曰:‘我宁饲狗,岂以与汝?’投饼于地,脚踏而去,自成深恨。艾乡绅又送官责治,适自成骑死驿马二匹,追赔比较甚严,又骑死一匹。遂欲走亡,无可依者。”

郑廉在《豫变纪略》里,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

“(自成)为驿卒,能得众。时岁洊饥,邑官艾氏贷子钱,自成辄取之。逾期不能偿,艾官怒,嗾邑令笞而枷诸通衢烈日中,列仆守之,俾不得通饮食。盖欲以威其众也。诸驿卒哀其困,移诸阴而饮食之。艾仆呵骂不许。自成忿然曰:‘唉,吾即死烈日中何害?’则踉跄力荷其枷仍坐烈日中,竟不饮食,虽惫甚不少屈也。众益哀之,不胜其忿,遂閧然大哗。毁其枷,拥自成走出城外,屯大林中,不敢出。然犹未至伤人也。而县尉则乘羸马率吏卒执弓刀而往捕之。林莽箐密,不敢入。相持良久,日且暮,众不得已,杖白梃一閧而出。县尉惊,堕马死;吏卒溃而奔,弓刀器械悉为其有。是夜遂乘势袭城,奋袂一呼,饥民群附,一夜得千馀人,出而走,转掠远近。旬日间其势益众,又与盗相通为声援,往来奔窜,号曰闯将,俨然自为一部矣。”(50)

李自成后来在发布的《永昌元年诏书》中曾经说,“朕起布衣,目击憔悴之形,身切痌瘝之痛。”(51)看了上面的两段引文可以知道,这决不是无根之语,而是如实地反映了他在明王朝统治下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涯。

崇祯二年,明廷下令裁减驿站经费,作为驿站马夫的李自成又身受其害,被迫离开了驿站。次年陕西灾荒更趋严重,隔河的山西省又以“防寇”为名,禁止把粮食卖往陕西。陕北的米价涨到六钱银子才能买到一斗米。饥民们大批流亡外地,参加起义的不少。“米脂人从贼者十之七,邑几空。”(52)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李自成领着本村一批走投无路的群众,参加了不沾泥领导的队伍,踏上了农民革命的征途(53)。康熙《米脂县志》说,“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54)这段话多少说明了明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导致了劳苦群众的揭竿而起,为自身的灭亡造成了一大批掘墓人。

在起义农民的队伍里,李自成号称闯将,他领导的那一支部队称为“八队”(55)。史称自成“猛勇有胆略”;“御众严,号令一,领一军不敢仰视,以故制胜,雄于诸寇。”(56)英勇战斗加上纪律严明,这就是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逐渐在明末农民战争中崭露头角,创立丰功伟绩的重要原因。

在黄巢之前,还有次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起义。《新唐书·南诏传赞》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由此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为什么唐帝国灭亡的导火索不在藏龙卧虎、群雄林立的中原,而在偏处于岭南一隅之地的桂林呢?
要讲桂林戍卒起义,首先讲讲唐朝的兵制,因为这次起义就是跟兵制有关。
唐朝建国后实行的是府兵制。其府兵制本身有其特殊性,在中国古代兵制史上相当罕见。关于这一点,可以拿与唐朝同样有声色的汉朝来作比较:汉朝是寓兵于农,全农皆兵;唐朝只能说全兵皆农,就是说,每个士兵都要种田,但不是所有种田的人都要当兵。
唐朝先将全国的人口做调查统计,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分为九等人。下三等的人没有资格当兵,上等和中等才有当兵的资格。作为补偿,朝廷会免去当兵家庭的租庸调。这样,当兵是地位的象征,所以,富裕人家愿意当兵,这就是府兵。府兵自己有田有地,因此不需要朝廷出钱来养军队。那么,府兵制是怎么破坏的呢?
各地府兵要轮流到京师宿卫一年,唐太宗时,太宗李世民经常亲自教习这些府兵骑射,府兵们都觉得荣耀,愿意为国家出力。后来,天下太平无事,在京师宿卫的府兵无事可做,逐渐沦落为达官贵人的苦工,受人轻视,因此,再有府兵下一轮宿卫,便千方百计地逃避。
再说边境上的府兵。府兵原来是三年一代,但因为边防战事频繁,戍期延长。前面提过,府兵都是家境富裕之人,到边关时,往往携带不少绢匹(唐朝以绢作币),这是他们的私房零用钱。边将见财起意,便想方设法地侵吞士兵财物,还强迫士兵服苦役。这样,由于边将贪污,朝廷腐败,直接导致没有人再愿意当府兵,发生了大面积府兵逃亡事件。这种情况发生在玄宗一朝,正是唐帝国国力鼎盛的时期。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廷只好停止征发府兵,开始实行募兵制,其实就是雇佣兵。唐帝国此时财力雄厚,有钱有势,出得起大价钱雇人当兵。招募来的士兵,军器、衣粮都由朝廷发给,长期服兵役。而这些被招募的士兵,绝大多数都是番人。正是大量使用少数民族番人当兵当将,而没有采取任何提防措施,才造成了后来“安史之乱”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言归正传,唐懿宗时,徐州一带“风土雄劲,甲士精强”,那里武风极盛,人的性格也比较刚烈。当时,唐朝廷为了加强西南边防力量,调派了部分徐州兵(雇佣兵)去守岭南,其中有八百人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驻防。开始调防时,朝廷与这些徐州兵约定,三年一轮换,就是说,只要他们在岭南守够三年,就可以重新回去家乡徐州。
到了后来,朝廷因调防费用大,迟迟不予轮换。到了咸通九年(868年),这些徐州兵守桂州已经有六年之久。他们思念家乡,怀念亲人妻子,自然对唐朝廷深为不满。最可气的是,徐州都押牙尹戡不顾群情汹汹,为了讨好上级,向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建议说:“以军帑空虚,发兵所费颇多,请更留戍卒一年。”意思是换防要花很多的钱,而朝廷现在没军费预算,不如让这些徐州兵在桂州再多守一年。崔彦曾是宰相崔慎由的侄子,性情严酷,为人刻薄。唐朝廷因为怕徐州士兵骄横难制,特意任命苛刻的崔彦曾镇抚徐泗。崔彦曾听从了尹戡的建议。
消息传到桂州后,徐州兵群情愤怒。这些兵当中,都虞候许佶、军校赵可立、姚周、张行实几人以前都是徐州附近著名的群盗,因为地方官府无力征讨,于是招安他们出山,充在军队中任职。这些人曾经为盗,作风彪悍,自然更加怒火冲天。刚好此时桂管观察使李丛被调往湖南,新任观察使还没有到任。这些徐州兵更加觉得自己被朝廷抛弃了。咸通九年(868年)秋七月,许佶等人去找都将王仲甫理论。王仲甫不但不安抚,还趾高气扬地训斥众人。许佶等人气愤不过,一哄而上,杀死了王仲甫。
这下事情闹大了,许佶等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推举素所信服的粮料判官庞勋为都将。庞勋见大家已经把王仲甫杀了,难以置身事外,再说他也渴望早日回到家乡徐州,于是被逼上了梁山,做了徐州兵的首领。庞勋带着众人冲入监军院,夺取了兵甲,武装起来结队北还,打算自行回去徐州老家。
事情到此地步,还没有十分恶化。不过是一群离开家乡六年的士兵,渴望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而已。不过,这些徐州兵因心中忿怒,在所过之地四处劫掠。因为他们都是职业兵,训练有素,地方州县根本拿他们没办法。唐朝廷得知消息后,派大宦官张敬思来安抚徐州兵,表示不追究前事,由官府资送他们回归徐州,于是徐州兵停止了沿途抢劫。
事情到此,应该就已经解决了,皆大欢喜。然而,徐州兵到了湖南后,宦官监军用计策诱骗他们,让他们将武器全部交出。山南东道节度使崔铉则派兵严守要害之处。
在这样的情况下,庞勋与许佶等人计议:认为朝廷赦免他们,是怕他们沿途攻击抢劫地方,又怕他们溃散到山野为盗为匪,一旦他们回到徐州,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早已设好的罗网。徐州兵心中恐惧,不敢继续北上,于是乘船沿长江东下。一路上,众人为了防备朝廷突然袭击,都拿出自己的钱打造兵器。
此时,徐州兵仍然没有反叛的意思。庞勋甚至多次派人向上司徐泗观察使崔彦曾送申诉状,信使一个接着一个,申诉状的言辞都相当恭敬。然而,崔彦曾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这大概与他苛刻的性格有关。这些徐州兵原来都是他的部下,出了这样的事,他自觉脸上无光,势必要铲除这些徐州兵而后快。崔彦曾如此态度,朝廷也无法知道更多的真相,自然也不可能得到庞勋的申诉状,更不可能安抚这些只想早日回到家乡的徐州兵了。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庞勋等人显然已经无路可退。渡过淮河以后,庞勋向众徐州兵宣称:“我辈擅自归来,不过是因为思念妻儿,日夜想与他们相见。听说已有皇帝的密敕到了徐州,一旦我们等回到徐州,将被肢解灭族。大丈夫与其自投罗网,为天下人所笑,还不如大家同心协力,赴汤蹈火干一番大事业。这样不仅摆脱祸殃,还可求得富贵!更何况徐州城内的将士都是我们的父兄子弟,我们在外一声高喊,他们在城内必然响应。”众人听后都欢呼雀跃,拍手称好。
于是,一场本来不该发生的大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徐州兵只有将士赵武等十二人不想参与起义,企图逃跑,结果被庞勋处斩。庞勋随即派人将赵武等人的首级送给崔彦曾,并再递上申诉状,宣称是被赵武等人骗归。不久,庞勋再次申诉,要求停掉徐州都押牙尹戡的职,然后,将他们这些从桂州回来的将士“别置二营,共为一将”。这说明庞勋起义仍然是想求自保,在他心底深处,仍然希望能平平安安地回到徐州,大家和睦相处。由于当时通讯条件所限,唐朝廷不可能及时了解到情况,所以在这个时候,徐泗观察使崔彦曾的态度就相当重要了,和与战,其实就在他一念之间。
崔彦曾召部下商议,诸将都觉得徐州治下的兵出了这样的事相当丢脸,都哭着喊着要去与庞勋义军决一死战。崔彦曾当然知道他自己这一决定将左右许多人的命运,还是很犹豫,因为他看得出,庞勋等人并没有反叛朝廷的意图。
这时候,徐泗团练判官温廷皓站了出来,慷慨地说了一番话。他先指出了崔彦曾犹豫的原因:“目前讨击桂州戍卒有三大难处:皇帝已经颁下诏书释免戍卒的罪,我们不能擅自讨击,这是第一大难处。这些桂州戍卒的亲人都在徐州城内,而我们率领戍卒的父兄,去讨击他们的子弟,人情难违,这是第二大难处。戍卒犯罪,牵连的枝党多而复杂,追究起来判刑和处死的人必然很多,这是第三大难处。”本来众将都以为温廷皓是要站在庞勋等徐州兵一边了,不料他话锋一转,又列举了如果不讨伐庞勋的五大害处,从而促使崔彦曾下定了决心。
当时徐州城内只有四千三百名士兵,崔彦曾派都虞候元密统兵三千人拒庞勋,又命宿州(今安徽宿县)出兵五百扼守符离(今安徽宿县北符离集)。庞勋义军随即抵达符离,两军在睢水之上激战。双方都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对方军中各有不少人或是亲戚或是朋友或是相识。当然,庞勋义军此时有家不能回,正是义愤填膺、勇气倍增之时。狭路相逢勇者胜,交战结果,唐官军大败,望风而逃。
庞勋随即回军进攻宿州。当时宿州缺刺史,观察副使焦璐掌摄州政事务,宿州的军队被调去符离后溃败,城内不再有军队,已经是一座空城,即攻即下。焦璐狼狈不堪地逃出宿州,得免一死。庞勋将城中的财货全部聚集在一起,让老百姓随意来取。“一日之中,四远云集”。然后庞勋再从中选募丁壮参军。“自旦至暮,得数千人”,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庞勋分兵守城,自称兵马留后。
两天后,都虞候元密引唐官军前来围攻宿州。官军在城外驻营。庞勋用火箭射燃城外茅舍,火势延及官军营帐。庞勋军突然杀出城来,袭击官军,杀死三百人,然后从容返回宿州城中。当天晚上,城里民众协助守城,妇女持鼓打更。庞勋事先搜集宿州城中的三百艘大船,装满粮食,乘流而下。元密以为庞勋义军一定会固守宿州,毫无防备。
第二天天亮后,官军才知庞勋已经冲出重围,狼狈追赶,连早饭也没吃,人人饥乏不堪。这时,突然发现庞勋的船只列于堤下,岸上几队义军发现官军来到,纷纷躲入堤陂。元密以为庞勋临阵畏缩,驱兵进击。不料庞勋军一路从舟中杀出,一路从堤坡间杀出,两路夹攻,从中午杀到傍晚,官军大败。元密引兵败退,陷入菏泽,庞勋军追到,元密等诸将死于乱军之中,官军死约千人,其余人都投降了庞勋,竟然没有一个人得还徐州。
崔彦曾知道元密战败的消息后,大惊失色,慌忙写信请求邻道发兵救援。随后下令紧闭城门,选城中的丁壮入伍守城。徐州城内外一片恐慌,人们普遍同情庞勋义军,没人愿在城中坚守,都想逃走。崔彦曾部下劝他投奔兖州,崔彦曾倒还有些骨气,愤怒地说:“我身为元帅,城若被攻陷,只有死而已,守城是我的职责。”将劝他逃走的人斩首。
庞勋探问降卒,得知徐州空虚,立即引兵北渡濉水,迂山进攻徐州。此时,义军已经有六、七千人的样子,击鼓喧噪,声音震天动地。庞勋军对城外居民好言劝慰,毫不扰侵,于是人们争相归附。义军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下徐州城。崔彦曾被俘虏,囚禁于大彭馆。民愤很大的都押牙尹戡、教练使杜璋、兵马使徐行俭等人都被杀掉。当天,城中愿意参加庞勋义军的就达一万余人。而附近诸州百姓听说庞勋招募军队后,争先恐后地赶来参军,甚至父亲送儿子,妻子勉励丈夫,农民们把锄头磨得更锐利,扛着它作为武器来应募。义军人数激增到十万以上。庞勋声名大震。
曾经力主剿灭义军的徐泗团练判官温庭皓被庞勋召来,要求他起草给朝廷的表。温庭皓说;“这件事关系重大,不是顷刻间可以完成的,请让我回家慢慢地起草。”庞勋准许他回家去写。第二天早上,庞勋派人去温庭皓家取表文。温庭皓空手来见庞勋说:“昨天所以不立即拒绝起草表文,是想回家看一下妻子儿子,今天已经与妻儿决别,现在就是来送死的了。”庞勋看了温庭皓几眼,笑着说:“书生敢顶撞我,不怕死吗!我庞勋能攻取徐州,怎么怕找不到人为我起草表文!”竟然没有杀温庭皓,而将他释放。
庞勋起兵后,一系列的军事指挥相当漂亮,取徐州如探囊取物一般。但庞勋没有野心家的本质,他最早与朝廷对抗的原因,不过是要回到家乡,现在,他终于回到了徐州,目的达到了,他也就心满意足了。只不过他现在的身份,是在与朝廷对立的面上,所以,庞勋便希望能得到朝廷同情和理解,最好让他当个徐州节度使。这也是他找温庭皓起草上奏朝廷的目的所在。也正是这种不坚定的意志,成为他日后失败的根本原因。他盼望招安的心理,被敌人最大化地利用了。
之后,为了拱卫徐州,庞勋确实也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先后派军攻取淮南道的濠州(治钟离,今安徽凤阳县西北)、滁州(治清流,今安徽滁县)、和州(治历阳,今安徽和县)。还动员了一万余人围攻“当江、淮之冲”的泗州。显然,庞勋始终只是在徐州周遭困守,并无取天下之心。所以,从开始到最后,义军始终只有徐州一个根据地。这样,一旦被包围,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困守的结果只能是坐以待毙。
对唐朝廷来说,泗州当江淮要害,关系到江淮漕运。如果泗州被义军控制,唐朝廷的经济命脉就将被切断。唐朝廷惊恐万状,开始了大面积的调兵遣将:任命康承训为义成节度使(即徐州节度使)、徐州行营都招讨使,王晏权为徐州北面行营招讨使,戴可师为徐州南面行营招讨使,率诸道军及沙陀、吐谷浑等族部众,镇压起义军。
因官军调动费时费力,于是戴可师先率三万士兵,紧急增援泗州。
当时,泗州东南的都梁城(今江苏盱眙县东南)已经被义军控制。戴可师官军一上来就猛烈围攻都梁城,庞勋义军在半夜悄悄撤出。第二天,戴可师官军进入都梁城,才发现不过是一座空城。戴可师认为义军胆怯,不战而逃,因而十分得意。此时,天降大雾,丈外不能看清人的面孔。数万义军突然重新杀入,官军大败,戴可师和监军(宦官)被杀,三万官军只有数百人侥幸逃脱,器械、资粮、车马丧失殆尽。
此时,义军声势极大,淮南为之震动。老奸巨猾的淮南节度使令狐綯(令狐楚之子,李商隐旧交)生怕义军进入他的地盘,想出了一招缓兵之计,派人向庞勋表示,愿意代为向朝廷奏请徐州节度使节钺。庞勋等人起兵的本意原先只不过回乡心切,因此内心深处总是存在着适当的时候让朝廷招抚的心理。他也不想把事情弄得更大,觉得能当个徐州节度使已经相当不过,于是停止进兵,等待令狐綯的消息。庞勋等人由于对朝廷存在幻想,结果坐失战机,渐渐的变主动为被动,形势日趋不利。
这时候,汴河已经被义军切断,庞勋乘胜围寿州(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因“江淮往来皆出寿州”,寿州这里财富如山,诸道贡献及商人财货都囤积在这里。在巨大的物质面前,庞勋陶醉了。加上前面与官军战无不胜,自认为无敌于天下,开始享受起来,“日事游宴”。
戴可师全军覆没后,唐朝廷重新做了部署,改由兗海节度使曹翔为徐州北面招讨使。魏博节度使何全皥也派遣魏博大将薛尤统兵一万三千人,开赴徐州助战。曹翔和薛尤两支官军互相配合,采用口袋战术,逐渐往东向徐州外围收缩。另外,包围徐州的官军还有徐州节度使康承训统率的七万官军主力,沙陀酋长朱邪赤心率领的三千精骑。
而义军内部这时候也开始分化。庞勋部将孟敬文守丰县,因手下军队多而强悍,便起了异心,自己暗中制造符谶。当时魏博大将薛尤进攻丰县,庞勋派心腹将领率三千人增援孟敬文。孟敬文与援军相约共袭官军,由援军当先锋打头阵。结果,庞勋新派的援军与官军交战时,孟敬文悄悄率军队走,致使庞勋新派的援军全军覆没。庞勋知道后大怒,假意要让孟敬文镇守徐州,孟敬文十分高兴地赶去徐州,半路被庞勋预先埋伏好的士兵杀死。
眼见官军大兵压境,庞勋有些沉不住气了,先派将领王弘立率主力三万,前去抵挡官军。王弘立出师不利,遭到沙陀精骑和康承训官军的夹击,全军覆没。王弘立只身逃回。
康承训随后率军进逼地势险要的柳子,与义军柳子守将姚周交锋。姚周有勇有谋,双方在一个月之间交战数十次,各有胜负。恰值大风刮起,官军趁势四面纵火,姚周不得不弃营逃走。沙陀军以精锐骑兵于半路邀击,将义军屠杀殆尽,自柳子到芳城,死尸遍野。这场战争中,沙陀朱邪赤心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甚至一度救出陷入叛军包围之中的唐朝统帅。
义军将领姚周冲出重围,只带领麾下数十人南奔宿州。然而,义军宿州守将梁丕平素与姚周有私仇,先开城门让姚周进来,之后杀死了姚周。庞勋知道后,责怪梁丕擅杀姚周,撤了梁丕的职。在这个时候,庞勋犯了另一个错误,改派徐州旧将张玄稔代理宿州州事。。
庞勋经过前面的几次挫败后,这才明白他一直盼望的朝廷招安是不可能来了,于是接受了谋士周重的意见,杀了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及徐州监军张道谨等,表示从此与唐朝廷誓不两立的决心。他之前之所以迟迟不杀崔彦曾等被俘虏的将领,就是为了给招安留后路。
庞勋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打算先对付徐州北面招讨使曹翔和魏博大将薛尤的军队,解除西北方向的威胁。庞勋留父亲庞举直和将领许佶等留守徐州,自己亲率大军出击包围丰县的魏博军。庞勋在半夜来到丰县,魏博军队毫无觉察。当时,魏博军分为五个营寨,其中靠近丰城的一个营寨屯驻有数千人。庞勋纵兵将这个营寨团团围住。其他魏博四寨闻讯赶来救援,庞勋早在要道上设下伏兵,四路援兵都被杀退,各自败回本寨。当晚,庞勋见被围营寨一时难以攻克,便解围离去。离奇的是,魏博军反而因此而人心躁动,惊恐不安,又听说庞勋亲自领兵到来,都惊骇不已,于是不战自溃,纷纷趁天黑逃走。更离奇的是,其他四个营寨也都乘夜溃逃。
此时,徐州北面招讨使曹翔正在围攻滕县,听说魏博军队大溃败,心中惊恐,不敢继续交战,率军退保兗州。
[乾符五年(878年),河东发生变故,地方的土团因没有拿到军饷,杀死马步都虞侯邓虔。唐朝廷撤了河东节度使窦浣,任命曹翔为河东节度使。七月,曹翔上任,将杀害邓虔的土团士卒十三人逮捕并诛杀。九月,曹翔到晋阳上任两月后,突然神秘暴亡。昭义军趁机作乱,在晋阳城中大肆抢劫。晋阳百姓毫不惊慌,自发组织起来,共同讨击乱军,杀死昭义军千余人,昭义军自溃。历来乱军劫掠,都是杀人放火,百姓遭受惨重损失。晋阳百姓却能扭转形势,为当时一大奇事。]
至此,对义军西北方向的威胁完全解除。庞勋随后引兵南下,直奔柳子寨,准备与驻扎在这里康承训官军主力决战。为了一战而平,庞勋事先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不料庞勋军中的淮南俘虏逃到官军一方,将作战计划给康承训。康承训得以事先作好准备,秣马整众,设伏等待。结果可想而知,义军陷入官军重围,损折了数万人,尸体布满十几里。庞勋解除衣甲穿短衣逃走,收集溃散的士卒三千人,退入徐州。
最早庞勋起兵时,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土豪郑镒聚众三千,自备资粮器械,热烈响应义军。郑镒见庞勋此时兵败,立即以下邳投降官军。蕲县(今安徽宿县南)土豪李衮也杀死义军守将,举城降唐。沛县裨将朱玖趁义军守将李直赴彭城议事,举城降唐。宿州守将张玄稔杀起义军将领张儒等,开城门降唐。宿州城内有精兵三万人,康承训配以精骑数百,直趋符离。符离守城义军还不知道张玄稔已叛变,开门延纳,结果被张玄稔顺利拿下符离。
庞勋遭受一系列的失败后,引兵西击宋州(州治宋城,今河南商丘县南)、亳州(州治谯县,今安徽亳县),打算吸引官军西进,以解徐州之围。咸通十年(869年)九月,庞勋率起义军二万西出,袭破宋州南城,又渡汴水,南攻亳州。康承训率步骑八万,由沙陀部落朱邪赤心率数千骑作前锋,追击庞勋于亳州。义军大败,全军覆灭,生脱者才千人,庞勋也在此役中战死。
在庞勋军败之前,张玄稔进围徐州,崔彦曾的老部下路审中开城迎接官军,庞举直、许佶等义军将领悉数被杀。官军大力围捕桂州戍卒的亲族,受到株连被杀的死者达数千人。一度轰轰烈烈的桂林戍卒起义,就这样失败了。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初三,河南颍州(今安徽阜阳市)白鹿庄挤满了临乡临县集拢来的人,看样子,少说也有三千。多数是青壮年汉子,也有妇女老人和孩子。他们头裹一块红布,或把红巾扎在腰间,还有的在手持的枪矛棍棒锄头叉把上绑一块红巾。人们衣服破旧,灰、白、黑、赭,色调暗淡,但是,在人群中跳跃攒动的那些血红血红的颜色,却像是花海波涛,火舌滚动。天气燥热,人流拥塞,许多喜庆的脸上,渗出汗珠,泛出红晕。那边厢在起灶烧水做饭。灶房旁边,风箱鼓动,炉火融金,砧锤撞击,彩花四溅,那是匠人们在打制兵器。将近正午时分,螺号吹起,众头目从一座大瓦房中走出,把人群带进一个大场院里,四周的空地里也挤满了人。第二声螺号响动,便见几个汉子簇拥着一个穿黄色道袍四十上下的人走向临时搭起的高台。台下前面的人首先跪拜下来,接着,像风吹麦浪倒,由前向后伸延。这是白莲教徒朝拜教主的礼仪。这位黄袍教主就是白莲教世家韩山童。陪伴在他身旁的是几个大弟子,有颍州人刘福通,颍上人杜遵道以及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宗、韩咬儿等。刘福通做了一个手势,人们陆续站起身。场内依然鸦雀无声。这时杜遵道走上前去,朗声说道:“北国达子乱中原,搅得天怒人怨。这些年,黄河决口,淮水倒流,地震山崩,黄沙黑风,旱蝗连年,日月无光。十个门户九家空,哪里没有人吃人。眼见的是胡运要完了。灭胡人的是谁呢?你们知道宋代有位邵康节邵先生,那真是称得上前知八百年后知八百载的老神仙,他临死时候留下十首《梅花诗》,预言后代兴亡。其中一首说:‘云雾仓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这就是胡元代宋,真是一毫不差。接下来一首又说:‘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为赵氏忟。一院梨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这个‘赵氏忟’就是说的达子终究要将中原交还给赵氏。今天我在这里告诉你们两个人。一个就是这位刘福通刘大哥,他就是赵宋高宗皇帝勅封杨国公刘光世的后人。这一位,是我们的教主,弥勒佛转世,同时,也就是当年被达子掳去的宋徽宗皇帝的八世孙。那一天,弥勒佛托梦给我,要我访寻宋朝皇帝的后人,好好辅佐。我拼着元朝的官不做了,去各处查访。也是大宋王朝该兴,让我们君臣终于相遇。弥勒佛厌恶世间黑暗,投胎转世,亲自复兴宋朝,驱逐北国达子,我们老百姓眼看得救了。”杜遵道口若悬河,只说得台下,一阵惊一阵喜。原来这个杜遵道曾经做过元朝枢密院的椽史,负责管理文案,能说会写,很有才干,他的谋划建议不能被上级采纳实施,遂愤而辞职,回到老家颍上,做了白莲教的首领,进行反抗元朝的各种准备。 杜遵道见台下情绪激昂,便继续说道:“今天,我们到这里来,就是要祭旗告天告佛祖,宣布我们红巾军的成立。后天,癸丑日端午节,正午午时,我们各路弟兄,同时并起,直捣幽燕,把北达子赶出去。”说罢有人牵来了黑牛白马,几个壮汉用绳索捆好,一刀刺下,鲜血冲出,流入木盆,而后端上台去,韩山童、刘福通、杜遵道几个人各饮了血酒,又拿来一面大旗,血染了四角,而后在一根长杆上挑起,只见上面写道:“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立时,台下欢声雷动。
正当人们沉浸在节日般的兴高采烈之中,忽然自正北州城方向扬起一片路尘,说话间,一队马兵首先冲到,场内立刻大乱。拥挤、践踏,没有还手之力。骑兵队直取韩山童,显然是有叛徒告密指引。几经接战,韩山童终究被俘。白鹿庄被淹没在一片血污与火海之中。
然而,韩山童他们所组织的这场暴动,如同地行之火,一旦窜出地面,就无论怎样也扑不灭了。
韩山童,原是中书省栾城(今河北栾城)人。世代传习白莲教。他的祖父曾因此被谪迁于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永年)。但是家族的宗教信仰和传袭是相当顽强的。韩家的传教活动从来没有休止, 并且门徒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广。到韩山童时候,已在河南、江、淮间拥有相当的信徒。元璋在河南汝宁府的息县、汝阳、颍州、固始、光山、信阳等地区所接触到的白莲教,就是韩山童和他弟子们的杰作。元末,官贪吏戾,灾疫流行,民不聊生,社会黑暗,韩山童乘时鼓动,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降生”,其他各种谣言,各种谶语很快被制造出来,又很快传播开去,使社会进一步浮动。元朝皇帝的龙椅实际已经放在了火山口上。
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暴溢,平地水深二丈,先是白茅堤决口,而后金堤决口,河水北侵安山,突入会通河和运河。河患越来越严重。至正十一年 (1351)四月初四,朝廷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制河防使,调集十五万民夫,两万军队,投入治河工程(一说“起集丁夫二十六万余人”)。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把几十万人集拢起来,放在一些极度贪残腐败的官吏督责之下,则是相当危险的。果然,河工工食被克扣。工地怨声载道,情绪激愤。韩山童师徒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派人四处散布“弥勒佛降生,天下大乱”,又造出谣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让黄河南北的孩子们各处传唱。同时,真的凿了个一只眼的石人预先埋在黄陵冈地方。四月底,这个石人突然从河底挖出,它的背后又赫然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几个大字,便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挑河工地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官吏们越是禁止议论传扬,人们越是觉得蹊跷神秘。人们普遍觉得,确实要天下大乱了。
紧接着就是五月初三白鹿庄聚义。它虽然被州县兵勇所扑打,但是,四溅的火星却立即引起江、河、淮、泗一带的漫天大火。杜遵道、刘福通等逃到颍上县,树起大旗,很快有几万人响应。他们沿淮河西上,向汝宁府白莲教徒的集中区进发,一举攻克朱皋,夺得政府粮仓,随即开仓放赈。部队一下子发展到十几万人。几个月之间,攻陷固始、光州、颍州、光山、罗山、息县、确山、上蔡、信阳、汝阳,整个汝宁的府县衙门都由这些头扎红巾的庄稼汉任情出入。人们称这支部队为红军。又因他们多是烧香拜佛的白莲教徒,又称为香军。
这年八月,河南行省蕲州罗田(今湖北罗田)人徐寿辉和黄州麻城(今湖北麻城)人邹普胜起兵于蕲州。徐寿辉原籍湖广,因做贩布生意经常来往于蕲州与黄州之间。蕲、黄等地也盛行白莲教,不过它的教主不是韩山童,而是彭莹玉。这个彭莹玉是湖广浏阳(今湖南浏阳)人,自幼在江西袁州慈化寺出家,人称彭和尚。彭和尚自立白莲教,以极通俗的偈颂劝化,每晚燃上高烛,聚众烧香礼拜,诵念弥勒佛号。有一年,袁州发生瘟疫,莹玉煮一些中草药加进山泉的泉水,称为圣水,为人治病,更受到百姓的信仰。人们还传说他能“撒豆为兵,飞茅成剑”。 莹玉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位神僧。元顺帝至元四年戊寅(1338),彭莹玉和他的弟子周子旺集合徒众五千余人定于寅年、寅月、寅日、寅时造反,每个人的上衣前后都大写一个“佛”字,说是能够刀枪不入。不久,这次举义被袁州地方驻军所镇压,周子旺及其母亲佛母,儿子天生、地生都被处死,彭莹玉逃到淮西,白莲教徒们争相隐匿,官军始终未能捉获。 这徐寿辉和邹普胜,就是彭莹玉的弟子。邹普胜,原是麻城县一名铁匠,后来成为本地白莲教首。在茅子元所制定的“普觉妙道”名辈中居普字辈。至正十一年 (1351)五月间,他听到淮西的反讯,以为彭祖师又干起来了,便积极活动。一天,徐寿辉拿一块从山中捡到的钢(自然钢)铁来见普胜,说要打两把锄头。普胜一见寿辉那雄伟魁梧的身躯就产生一种泰山压顶的感觉。说话之间,寿辉蹲在他的铁砧子上,看上去像一头雄狮。这情景猛然间勾起普胜昨夜的那个梦,他梦见黄龙蟠在他的铁砧上。此时的情景便不由得令他暗暗称奇。于是对寿辉说:“当今这个年月,还要靠锄头过活吗?我当用这一块好铁打一把宝剑赠给你。”寿辉先是一怔,后来话渐投机,各述宿志,随结交为兄弟,共谋大事。为了推寿辉为盟主,提高他的威望,普胜造出许多谣言,在徒众们中间广为散布。说一天,寿辉在塘中洗浴,见他身上直冒毫光。弥勒佛降世,就应在此人身上。又说,一天,寿辉住多云山的圣人堂中,溪水每天两次涨潮,来朝拜寿辉。溪水旁边有一块怪石,像舟船模样,寿辉在上面凿一个洞,插上桅杆,冥目祝祷:“如果老天佛祖保佑寿辉,此石当飘扬出溪口。”祝毕,但闻山石轰鸣,溪水扬波,石舟果然往前行了十余丈。 这样,寿辉便俨然成为当地白莲教兄弟们眼中的一位佛尊。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刘福通、杜遵道他们搅翻了汝宁府,毗邻的黄州、蕲州也四角震动,似乎看到了野火照天。于是徐寿辉、赵普胜一声号令,那些头扎红巾的百姓们便从四邻八乡满山遍野呐喊着冲杀出来。他们很快攻下蕲水县城,而后占领黄州路衙门所在地长江边上的黄冈县。九月,徐寿辉在蕲水称皇帝,建国号为天完,年号为治平。以邹普胜为太师。到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长江沿线湖广行省的兴国路、武昌路、汉阳府、岳州路,江浙行省的江州路、南康路,河南行省的沔阳府、中兴路,乃至河南的安陆府、江西的袁州路、瑞州路、江浙的饶州路、信州路、徽州路等,纵横四省区数千里的地面,如飓风卷地,神佛魔法,似乎在一夜之间便插遍了徐寿辉天完皇帝的红旗。
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河南归德府萧县(今安徽萧县)芝麻李及彭大、赵君用也聚众造反,举起义旗。芝麻李,原名李二,颇有些家财,那年灾荒饥馑,李二将家中储存的一仓芝麻献出来赈济贫民,受到百姓称道,人们因而送他一个芝麻李的外号。这位芝麻李也是一个白莲教徒,放赈救济的善举,使他成了本地的白莲教首,设在他家的白莲教堂香火相当旺盛。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颍上红巾军起事的消息传来,芝麻李十分振奋。这时,萧县的老百姓多被征去挑河,他们吃不上应得的粮饭,还经常受到责骂鞭打。怨恨和愤怨在明滋暗长。那一只眼的石人的消息在黄河岸边百姓中不胫而走,给萧县的百姓带来许多安慰和遐想。芝麻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与他的邻居也是他们村社的社长赵君用商议起义。芝麻李说道:“眼下百姓穷困,朝廷又妄兴土木,岂不是伤处撒盐,冰上加霜。百姓已是走投无路,人心思变。我听说颍上香军起事,一夜之间,聚人数万,十几万征讨官军,持戈不前,望风披靡。当此之时,真是男子汉大丈夫取富贵之秋。”赵君用慷慨相允,告诉他,哪些人可以马上去联络。并说:“城南彭大有勇有胆,是条好汉,与我交往已久,我自会劝他入伙。”说罢二人各去准备。芝麻李即去串联教徒,并让他们广布谣言,不久,野村荒郊大街小巷的孩子们就唱起了“挖了石人眼,当时木子反”的童谣。赵君用的事也办得很顺利。那天,他走进彭大的家门,见他正在磨斧,问道:“磨这么快的斧去干什么?”彭大说:“你看这连年歉收,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了。日夜盼着州县赈济,可官府哪里是靠得住的。没办法啊!想砍点柴挑到城里换几升米吃。”显出一脸无可奈何的样子。要在往常,赵君用会好言劝慰,并慨然解囊。今天却把脸沉下来,呵斥道:“好一个男子汉!不空长一身力气,会拿它砍柴换饭吃了!”彭大被说得丈二和尚摸不住头脑。君用换一副嘴脸说:“凭你的本事,眼下这个情景到哪里不得一顿饱饭,用得着下这种笨气力吗?你但能依我,不光是衣食无愁,取什么样的富贵,还不是由你!”彭大这才恍然解悟。沉吟片刻,问道:“芝麻李干不干?”君用笑道:“他正是头领。”于是同去见芝麻李。刚好芝麻李联络的人都在,共八条汉子。大家便歃血为盟。说话到了八月初十,八个人扮成挑河夫,夜闯徐州城。因为人心浮动,流言四起,所以门禁很严,无法进城。他们便对门卒哀告,说是挑河夫,到城里借宿一夜,求军爷给个方便。赵君用还有意把河上吃的白面饽饽露出篮子的一角。一个军卒借口搜查,把篮子留住。正在你嚷我夺中,赵君用已带着彭大等四个人抢进城去。半夜四更,城内燃起四处大火,城外见着火光,也燃放四堆作为呼应。于是赵君用、彭大等夺了军仗杀死门卒,打开了城门,城外芝麻李四人呼啸着一拥而入,四处冲杀。城中即刻大乱。州中大小官吏军中大小头目闻风胆丧,一个个抱头鼠窜。待到天明,树起大旗募军,但见锄头枪棒,八面云集,一下子集合近十万人。接着便是攻州打县,萧县、宿州、灵壁、五河、虹县,北及丰县、沛县,南到泗州、濠州、安丰,如秋风扫叶,纷纷陷落。
十二月,便是邓州王权,人称布王三,与张椿等起兵。攻陷邓州,进据南阳府,分兵北上,略嵩州,汝州,直下河南府府城(今洛阳市)。称为北锁红军。一个月以后,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襄阳孟海马起兵,攻下襄阳以后,连下均州、房州、归州、荆门州、陕州。控扼长江、汉水上游。称南锁红军。
从至正十一年五月颍州白鹿庄发难到至正十二年二三月,十个月之间,接连五次大举,参加的民众近百万,攻略土地,北起黄河,南越长江,东际濠、泗,西抵荆、襄。鄱阳、洞庭之滨,浙西、赣南之地、莫不烽火连天,头系红巾手持刀矛的庄稼汉,千里驰驱,如入无人之境。到处在杀官劫府,到处在削木为兵。大股几万,小股数千,十百成群的草窃小盗不知其数。芝麻李等八人,赤手空拳,夜闯徐州,竟能天明坐衙,聚众十万。元朝政府派出几十万大军,奔逐于黄河江淮之间,畏葸不敢接战。将军沉湎酒色,军士但务剽掠。显出元朝政权的穷途末路,腐烂已极。

众所周知,朱元璋靠明教起家,等到自己当了皇帝,搞起了修正主义,所以对明教这类组织十分之忌讳。而田九成就是沿用了明教早期的一些做法。高福兴、田九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集众四、五千人,活动于沔县(今陕西勉:县)、略阳、两当、徽州(今甘肃徽县)、阶州(今甘肃武都)、文县等地,杀官吏,占州县,给明王朝及其地方政权以沉重的打攻。可是,关于这次农民起义,长期以来,未引起史学工作者的注意。全面地研究这次起义,对进一步认识元末农民起义的影响、朱元璋的蜕变及其登上皇帝宝座之后所推行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政策的反动本质,是有一定帮助的。论文摘自张德信《明初陕西高福兴、田九成农民起义》。

田九成(?~1397),羌族,宁羌卫人(时卫所驻徽州,本县政属沔县辖),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幼年家境贫寒,无以生计,入秦岭南麓云雾寺剃度为僧。洪武末年,政乱民困,加之山区荒僻,汉羌杂居,连年灾荒,人心思变。田九成啸聚灾民,发动起义。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二月,九成联络沔县(今勉县)县衙书吏高福兴、农民黄金刚奴、何妙顺等以白莲教义组织群众,揭竿而起。九成自称“汉明皇帝”,建元“龙凤”。高福兴称“弥勒佛”,黄金刚奴、何妙顺号称“天王”。县教谕王朴得知向卫衙告发,官兵追捕,九成率义军转战到巴山一带,以马面山(今县城东南10里)为据点,制造刀枪,作法练武,壮大力量,四方民众纷纷响应,势力很快扩展到阳平关。义军屡败官兵,声威大振,复乘胜挥师北上,攻克略阳县城,杀死知县吕昌。又西渡白水,攻打徽州(今甘肃徽县),即宁羌卫驻地。官兵负隅顽抗,义军奋勇攻杀,城遂破,焚徽州,诛戮学正颜叙彬。一时威震秦陇,各少数民族和其他劳苦民众闻风来归。

朱元璋闻报大惊,急令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分兵进剿。经数月战斗,终因双方众寡不敌,义军连败,退守后河(今宁强县城西南后河村),高福兴被俘。田九成撤至原根据地——马面山,收罗残部深沟高垒以拒敌,官军乘势如潮水,掩杀而至。田九成率众奋起与敌血战,双方死伤惨重。九月,天气萧索,风寒霜厉,义军食乏衣单,矢竭力尽,田九成及其下属被俘者4000多人,朱元璋下令“诏诛同谋,遣散胁从”。这次起义,虽然历时短暂,失败惨重,但朝野震动颇大。

方腊(?一1121)宋代睦州青溪县万年乡土曷村人。雇工出身,会箍桶。他利用明教组织群众,于徽宗宣和二年秋举行起义,聚众百万,攻占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十四州,是一位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我国历史上的北宋王朝,长期执行“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内压制,盘剥,对外屈辱求和。赵佶即位(徽宗),为了满足宫廷的“丰亨豫大”,大搞竭泽而渔的掠夺政策。最突出的事例,便是那臭名昭著的“花石纲之役”。此外,还巧立名目,强增官租,再加上那屈辱性的岁奉岁币,使广大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所承受的苛刻剥削,日益沉重。因此,作为当时主要税区的两浙路,便成了倍受压榨和掠夺的重灾区。

“不付身丁钱,手脚上钉大堂牵;拖欠身丁钱,砍了头颅哪个怜?”民怨沸腾、思乱者益众,方腊终于下定了用暴力推翻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决心。他以宗教为纽带,秘密发动群众,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里正方有常察觉到方腊有“谋取天下”的行进,“恐累及其身”,越令次子世熊、三子世庚,相继鸣首于官”。青溪县尹陈光,暂将世熊留县,以防走露风声(谱牒载:陈光不信其言,反诬系狱)。方有常不明真象。惟恐反遭不测,即举家逃往七贤村(属歙县)躲避。方腊恨其不相迥护”,“即将其家四十二口尽皆诛戮。仅得脱世熊世庚及孙文忠文毅”。宣和二年十月初九发生在七贤村的这场斗争,揭开了方腊起义的序幕。十月底(一说十一月初),方腊聚集数百名同村农民,在方有常家的漆园里誓师,正式举行起义。

他在誓师讲话中,列举宋廷穷极奢侈,疯狂掠夺,对辽夏屈辱求和,岁奉岁币等罪恶,指出:“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号召大家“仗义而起”,齐心协力,半年之内大定江南”,“十年之间终当混(统)一”遂以帮源、样桐为据点,不断向外扩展,数日后,起义队伍的人数增加到几万人。方腊自号“圣公”,建元“永乐”,“以期为正月”,与北宋王朝分廷抗礼。以方肥为宰相,汪公老佛为军师,杨八桶匠、方七佛、郑魔王等为大将,余为六等,以不同颜色的头巾相区别,士兵则一律扎红巾作标志。在县官陈光的告急声中,两浙都监蔡遵、颜坦率领五千地方官军,赶到了青溪。十一月二十八日,起义军在息坑源(今样桐口)“诱敌中伏”,激战一夜,全歼官军五千,自逞能战的蔡遵、颜坦也相继丧命。后入把这一威震敌胆的漂亮仗,叫做“息坑大捷”。

十一月二十九日,起义军攻占了青溪县城。接着,在睦州郊区消灭了童淑的五百名刀斧手,知州张徽言出逃,起义军攻占了睦州城,寿昌、分水(武盛)、桐庐、遂安等县相继而下。这时;仙居人吕师囊首先聚义响应,攻占了仙居;东阳人富求道人,还用方腊的“永乐”年号,起兵攻占了东阳、义乌、武义、浦江等县,控制了婺州的外围。十二月二十三日,西取歙州的方腊主力,在歙州城外与宋军激战,阵斩郭师中,一举攻克歙州。尔后,又攻克休宁、黟县、绩溪、祁门、婺源、宁国等地。除派出两支偏师北取宣州、南取信州(上饶)外,方腊亲率大部向杭州进发。与此同时,东取杭州的方百花部,也早巳陷新城、下富阳,兵临杭州凤山门外。知州赵霆惊叫:“哪有这么厉害的军队,不到两月就占了这样多的地方!”于是率先潜逃,一大帮赃官酷吏也跟着逃之天天。剩下两浙制置使陈建和廉访使赵约率部固守。十二月二十九日,方腊回师杭州与方百花会合,发起攻势。在突破涌金门的激战中,方百花先身士卒,不幸中箭身亡。起义军开进杭州后,处决了妄图以“自缚请降”保全“富贵”的陈建和赵约,为东南人民除了一害。

方腊起义军占领杭州的消息,鼓舞着两浙各路的劳苦大众永嘉人俞道安,方岩山(今温岭县西北)的陈十四,?则县(嵊县)人仇道人(裘日新>,缙云人霍成富,兰溪人朱言、吴帮,以及苏州石生和归安(吴兴)陆行儿等,相继聚义响应,先后攻占乐清、瑞安、?刻县、新昌、松阳(西屏)、龙泉、遂昌,以及对处州、湖州、秀州、苏州发起攻势,大小百余战,给予宫军以沉重打击。为了扩大战果,方腊命方七佛率部六万人下崇德、北取秀州(嘉兴);郑魔王等率部南下,在当地起义队伍配合下,下婺州(金华)、衢州、青田、缙云,智取了有二万官军据险困守的处州;与此同时,先期占领婺源一带的起义军,也已攻克开化、常山、江山等地,兵临信州(江西上饶)城下。至此,北自苏州城郊,南抵信州城下,东起温州湾畔,西达黄山之颠,起义军遍及两浙各路的杭、睦、婺、衢、处、苏、湖、秀、越、温、台和江南东路的歙、宣、信十四州的广大地区,聚众百万,攻占了六州五十二县。报警奏章,吓醒了沉洒在朝歌夜弦、声色犬马中的徽宗赵佶,急急忙忙发兵围歼方腊起义。以领枢密院事童贯为江浙、淮南宣抚使,谭稹为两浙制置使,刘延庆为都统制,以王禀、刘稹、王涣、杨惟忠、辛兴忠、王渊诸将为各路统制,率领先期为“联金攻辽”而集结于汁京一带待命的西北劲旅,湖南枪牌手和京师禁卫共十五万人,渡江南下,以金陵(南京)和镇江为大本营,分兵两路,东西合击,妄图把方腊起义的主力部队逼回青溪,就地围歼。

宋军迅速渡江南犯,暴露了方腊起义的战略失算。起义之初,谋士杨八桶匠(一说陈箍桶)就提出过“长驱渡江”的大胆进攻计划;起义军攻克杭州后,在富阳参力口起义的前太学生吕将,又提出“直据金陵,先立根本”的建议,主张先夺取没有重兵把守的金陵,扼守长江,然后趁势夺取东南州、县,这的确是建立东南根据地的重要一着。方腊却过于乐观地认为,腐败已极的北宗王朝不可能很快地派出重兵,起义军可以从容地夺取江南。因此,大部主力回师南下,只顾攻取两浙州县;而在独挡要冲的北面,只派了方七佛的一支偏师,这样,既失去了夺取金陵以求得更大发展的战机,又分散了兵力,使起义军在宋军大举反扑面前,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

方七佛率部攻陷崇德后,于一月二十四日开始围攻秀州(治嘉兴),屡攻不下,起义军伤亡很重。二十八日,由统制王禀率领的宋军东路主力,在苏州郊区击败石生的起义队伍后赶到秀州,对正在攻城的方七佛部来个反包围。起义军与数倍于己的宋军展开了拼搏,最后剩下二万余人突出重围,撤回杭州。这时,由统制刘稹率领的宋军西路主力,也正在自宣州(宣城)泾县南下,向歙州地区的起义军进行反扑。

事实上,方七佛的秀州之战,便成了方腊起义从进攻转入防御的转折点。二月七日,宋军对杭州进行反扑。当时,只有方腊所部六万人和方七佛所部二万人守杭州,在军力对比上,居于劣势,加之粮草不足,若困守一城,势必更加被动。谋士吕将进言“立即撤出杭州”,认为这是“唯一可行之计”。方腊却不愿放弃血战得来的杭城;只是在后来粮草将尽、伤亡日增的情况下,才先行率部撤离杭州打“外援”,留下方七佛部坚守杭城。二十八日,城内粮草断绝,方七佛被迫率部开城突围,一场激战,只剩下一千余人随着方七佛杀出重围,经富阳等地,退回青溪。

二月一日,方腊率部反攻杭州失利南撤。由于沿途均有村民策应,得以进行了有力阻击,使尾随宋军不敢贸然轻进,直至三月二十四日,宋军才以“死伤惨重”的代价,攻入桐庐。三月二十七日,统制王禀派人挖地道,用火药炸塌睦州城墙,起义军撤离睦洲。四月初,起义军相继在睦州南郊,在水渡(今白沙),在青溪(贺城)一再阻击宋军,四月十九日,起义军主动放弃青溪县城,撤回起义者根据地帮源、样桐一带。与此同肘,歙州一带相继失陪,起义军在末军西路主力反扑下,也转入了艰苦的防御战。刘稹所率西路主力,于三月十三日攻入歙州,十六日东犯,由于沿途不断遭到起义军阻击,整整化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靠近与歙县一山之隔的青溪帮源。当方腊起义军主力在浙西地区节节抗敌之际,浙东地区的形势也转向恶化。首先是处州发生了叛变,窃据处州地区起义队伍领导的洪载,把处州城池拱手献给宋军。

当时,宋军南路从信州扑向衢州、婺州;北路从上虞南犯,中路从浦江东犯。衢州、婺州相继失陷。东面的吕师囊起义队伍,在四月上旬曾数度猛攻台州城,下旬还一度攻占了天台、黄岩两城,这一局部攻势虽说不能扭转日趋危急的战争全局,但是,它显示了起义军自始至终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至此,睦州、歙州一带的起义军主力部队大都退回青溪根据地。敌军也从东西两面包抄而来,形成了合围的态势。四月二十三日傍晚,刘稹率领的宋军西路主力率先向帮源门户箭门岭(又名箭门山)发动攻势。箭门岭的地形内陡外缓,一旦突破山口就把守不住。当时,方腊只顾把重兵放在岭北要道,而忽视了岭南那个隐蔽山口,只派一支小部队防守,让狡诈的刘稹钻了孔子。方腊闻讯率部增援岭南,竭力把宋军挡回去,然而战机错过,宋军早已长驱直下了。岭南山口的突破,使起义军抑发处于被动。几经掩杀,箭门岭最终落入敌手。为了保卫帮源的门户,军师汪公老佛和成千上万的起义军将土一起,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后人便把这座山岭叫做“血污岭”,这次战斗叫做“血战箭门”。四月二十四日,凌晨,宋军各路主力会合,向帮源、样桐发起全面总攻。二十万起义军将士奋起抗敌,把这一带方园四十里的山山水水,村坊茅舍,都当作抗敌的前沿阵地。杀声震天,奋斗不息,傍晚时分,帮源、样桐的大部分阵地被宋军占领,趁黑夜,方腊率部分将士隐入洞源里的一个人迹罕至的岩洞,准备天明突围。二十五日,凌晨,宋军收拢了包围圈,开始搜山,使方腊失去了重新突围的战机。二十六日,宋军王渊部稗将韩世忠侦知了方腊的下落,全力突袭这个岩洞,几经格斗,方腊、吕将等五十二人不幸落入敌手。统制辛兴宗截洞口,“掠为己功”,与韩世忠发生械斗,吕将等十三人乘机得脱。次日,童贯派重兵把方腊、方肥、方腊妻邱氏、子方毫等三十九人监送到汁京邀功请赏。吕将等人得脱后,又投入了战斗。这时候的帮源、样桐一带,尚有不少起义军在据险抵抗,大约七万起义将士,为保卫根据地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吕将,这位文武兼备的农民起义领袖,在身负重伤的绝境中拨剑自刎,为起义贡献了自己的生命。帮源战役一结束,宋军加紧进攻浙东的起义根据地。各支起义队伍在被分割,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下,仍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保卫战。仙居吕师囊所部,在最后的一个多月里,辗转作战于仙居、黄岩一带的七十余响(即山谷),顽强地抗击敌人;五、六月间,?刻县仇道人(裘日新),东阳富求道入,永嘉俞道安等几支起义队伍,也分别在新昌、?别县、义乌山地和永嘉山谷,奋勇抗敌,几乎全部壮烈牺牲。这几个领导人,也都为这次起义而献身。宣和三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1121年10月7日),领导这次农民起义的主要首领方腊,面对赵宋王朝的屠刀,坚贞不屈,在汴京(又称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壮烈牺牲。整个方腊起义,从宣和二年秋帮源漆园誓师首义算起,至宣和四年夏秋间吕师囊、方七佛余部失败止,共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各地农民奋起反抗赵宋王朝的斗争并没有停止。隐藏下来的起义军余部,有的利用明教组织,维持秘密的联系;有的还乘官府不备,进行突然的武装袭击。

公元1129年在严州,1131年在衢州和严州,又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这几次起义,有的是方腊余部发动的,有的是明教组织的,都可以说是方腊起义的继续。方腊起义的英雄们,用自己的脉搏谱出一曲悲壮的农民起义的战歌,用鲜血写下一个农民起义的不朽的篇章;而领导这次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首领方腊的英名,则世代留存于这一不朽的篇章!

方腊起义及其政权

一、漆园誓师

方腊,出生年月不详,祖籍安徽歙县,后迁居于睦州青溪,家庭出身极贫苦,他少而替富人放牛,成年后长期在一户地主家里当佣工,北宋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与剥削,把方腊和他的穷伙伴们逼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

北宋末期,封建统治更加腐朽,宋徽宗在位时,依靠一批奸臣如蔡京、王、童贯这些人,他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犯下了一系列滔天罪行。徽宗奢侈荒淫,蔡京之流刻意迎合,提出了个"丰亨豫大"口号,要把北宋朝廷和宫殿的场面,装修到前所未有的富丽堂皇程度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下令征集天下的奇花异石到首都开封,装饰宫殿,构建园林,以供他们观赏游乐。开始,童贯在苏、杭两州专设"造作局",集中东南地区各类能工巧匠数千人,生产和加工象牙、犀角、金玉竹藤、雕刻、纺织等工艺品,其所用之原料器材,皆取自东南民间。三年后他们又设"应奉局",其唯一的职能,就是向东南各地居民搜刮花草竹木和珍稀物品,其主管人是苏州籍地主官僚朱面力。老百姓家 里只要有一草一木可借赏玩,就全被他们强行征收,即使在搬迁时要拆屋毁墙也毫无顾惜。 朱 面力及其手下人还乘机敲诈,弄得许多人家破人亡,倾家荡产 。应奉局把搜刮所得用大量船只装运到开封,每十船为一纲,特称为"花石纲"。北宋朝廷 还建立了一个专门掠夺私人土地的机关叫"西城括田所",名义上是没收天荒、外逃和死绝 家户的土地,实际上到处强占民田,逼人为佃,贪官污吏乘机大发横财。如朱 面力的田产,就跨连郡邑,每年收租谷10万余石;他家的房舍和园林,几乎占了吴郡的一半。到被没收家财之时,朱面力家仅田地一项 即达30万亩,另外金银财宝、房舍宅第,也都不计其数。这是朱面力 长时期残酷剥削、疯狂聚敛的结果。封建地主阶级沉重压迫与剥削,激起了人民的 无比愤恨,直接导致农民起而造反。

作为地主的佣工,方腊直接经受剥削的痛苦,饱受贪官污吏勒索的危害,于是他走上了宣传发动穷苦人民,举旗造反的道路。首先,他以摩尼教为掩护,开展深入的宣传工作。摩尼教虽然是波斯人所创立,但却很早就传到中国来了,并且成为民间比较流行的秘密宗教。该教的教义是"光明一定能战胜黑暗",所以该教又被称为明教。它主张"是法平等,无分高下",信教者都是一家,同时还主张吃素断荤,节省钱财,教友中实行互助。因为明教主张较符合群众愿望,所以信教者很多,活动也相当频繁。方腊的居住地区就是摩尼教在浙西一带的活动中心,方腊本人就是摩尼教的"魔头"。他不辞辛苦到处传教,吸收了大批教徒, 这些人后来成为起义军的骨干力量。

青溪,作为浙西的一个县,因为物产丰富,且珍稀甚多,所以受到北宋统治更为严重的勒索与骚扰,人民群众受害极为深重,已经到了活不下去的程度;另一方面,摩尼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徒众特多,具有很大的实力,这就构成了农民起义的重要政治、思想、组织条件。
而且,青溪境内地形相当复杂,林木茂密,山谷幽险,还有梓洞、帮源洞等天然山洞,庞大幽深,可以藏龙卧虎,构成农民起义军开展军事活动很好的地理条件。

1120年11月,方腊在漆园召开会议,与会重要教徒100多人。方腊在会上启发大家说,我们老百姓耕种纺织,成年累月地艰辛劳苦,生产出来了粮食与布匹,却被皇帝与官老爷全部抢去,供他们挥霍享受。官府稍不满意,就鞭笞虐待我们,甚至随意处死我们。对于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我们谁都不能忍受。会众觉得方腊说得对极了,便都静静听方腊的讲话。方腊继续说:如今赋税沉重、徭役频连,贪官污吏加重盘剥,我们单靠农桑不能过日子,只好兼营漆楮竹木,可是这些现在也被官府和富人抢夺去了。他们这样虐待我们,我们能不愤怒吗!皇帝和官老爷们声色犬马、穷奢极欲,已经弄得我们活不下去了。可是还要给北方 的敌人进贡,每年都送去许多银两布匹,这些也都是我们老百姓身上的血汗。我们整年艰苦劳作,老婆孩子却还是受冻挨饿,穿不上一件好衣服,吃不上一顿饱饭,我们已经活不下去了。大家说说我们该怎么办?这时群情激愤,都一致向方腊表示:听您的命令!

看到这种情形,方腊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起义,与会者一致表示拥护。到这时,主腊又进一步向大家分析解释:东南地区的老百姓,长期以来遭受深重剥削,这几年又加上花石纲的严重侵扰,人们更难以忍受。我们仗义率先行动,各地群众就必然会闻风响应,不出十天半个月,就可以聚集万人以上的队伍。我们一举攻下江南各郡,扼守江南,减免老百姓的赋税、徭役和其他不应有的负担,就会得到广大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胜利,不出十年便可统一全国。听到这里,与会徒众人人信心百倍 、个个摩拳擦掌,立即分头去做起义前的各种准备工作。这就是有名的漆园誓师。

第二天清早,方腊便带领着1千多人的起义队伍,高举起义旗帜,呼喊着"杀死贪官朱面力"等口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起义者们很快决定建立自己的政权,大家公推方腊为"圣公",立年号为"永乐",建制将士官级和其他制度,并 立即向统治阶级发起攻击。起义军首先袭杀了当地豪绅及其爪牙,继而攻占青溪县城,诱杀 县令。这时,起义队伍已达10万以上,且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赵义军攻占睦州后,方腊将部队兵分两路,一路向杭州方面发起攻击,另一路则穿过千里岗山和天目山之间的峡谷,进入歙州(今安徽歙县),逼近宣州(今安徽宣城),形成了浩大的声势。地方上的贪官污吏一时毫 无招架之力,各自只顾东躲西藏。宋帝及朝廷官员闻报,一时间也惊惶失措,不知道该怎么 办才好。

二、汴京就义

方腊起义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起义军所到之处,凡捉到贪官污吏,便一律处于死刑,决无饶恕。这些人平日欺压人民群众,作威作福,被人民群众所切齿痛恨,杀掉他们, 广大老百姓拍手称快。对于土豪恶霸,起义军也对他们实行坚决镇压,樊毁其院宅,没收其家财并分给老百姓,因而群众拍手称快,积极参加起义军的对敌斗争活动。另一方面,起义军纪律严明,对群众秋毫无犯,因而老百姓对起义军总是热烈欢迎。起义军每到一个地方, 老百姓总是象接待亲人一样,主动为起义军烧火做饭,替伤员换药治伤,端茶倒水,竭尽支持,军民之间感情极为密切。起义军每从一个地方出发,人们总是依依惜别,远道相送。现浙江桐乡县乌镇,有个亭子叫"哭送亭",就是当年群众惜别起义军的纪念。在很短时间里,起义军取得了系列战斗成果,自身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正如当初方腊所 预料的那样,一旦有义旗高举,人们便会闻风响应。起义仅仅几天,起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 10 万多人,除摩尼教徒外,普通群众也踊跃参军。在起义军内部,政治上彼此平等,不分上下 尊卑,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经济上凡钱财物用一概公共享受使用,没有你我之分;思想 上大家都痛恨封建统治,追求着翻身解放、报仇雪恨,真所谓同仇敌忄气。所以,起义军具有 很强的战斗力。

短短的三个月之后,"圣公"的"永乐"大旗,已高高飘扬于睦、歙、杭、 处、婺、衢等6州25县。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许多农民群众,也纷纷自发地组织起来,响 应起义。其中主要有:浙东兰溪的朱言、吴邦等人,以及郯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苏州石 生、归安陆行儿等。

另外:湖、秀、常、苏渚州所辖范围内,还有许多的乡村农民自动地集 结在一起,分别都在"窥伺州县",已作好配合工作,准备迎接方腊及其农民起义军。各地 响应起义的群众,都打着方腊的旗帜,只要喊一声"方腊来了",所在之处随即归附。到这时,起义军的人数已在百万以上(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第59页)。这时有人向方腊 提出建议,应当乘胜进攻金陵,如果能占领金陵,东南诸路郡县便可以传檄而下。可惜,方 腊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放弃了积极进攻的战略,失去了抓紧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时机。 ?1121年,北宋政府派遣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令其率西北劲兵15万南下,还从湖南 调 遣鼎澧枪排手前
往协同作战。童贯所率领的部队,是北宋禁军的精锐。宋军渡江后,一路指 向杭州,另一路杀向歙州。杭州起义军由方腊亲自指挥作战,但兵器与人员数量均处劣势。 在激战中,起义军没有一个人投降,而是与敌军拼死搏斗。失利后,方腊只好放弃杭州,撤 回青溪。这时,歙州也被宋军攻占。方腊起义军撤回青溪后,继续坚持斗争,与宋军对抗3 个多月。到最后阶段,童贯采取血腥屠杀政策,下令凡能斩首以献者既授以奖赏,而不问被杀 者是否确系起义军将士。此令一出,官军凡遇来往行人即予杀戮,甚至闯入居民家中,恣意 滥杀无辜,然后取首级请赏。对起义军将士及其家属子女,更是倍加迫害。起义军退守帮源 洞后,对宋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由于粮食消耗殆尽,军械日益缺乏,战斗力逐渐丧失。宋军最后攻入洞中,方腊不幸被俘并很快被押解汴京。不久,方腊在汴京英勇就义。一曲悲 壮的历史剧,至此落下帷幕。

浩浩乾坤
《太平天国》主题曲

流血的伤口不流泪

举旗的杆子不下跪

攥紧的拳头不松手

过河的卒子不后退

人活一口气

难得拼一回

生死路一条

聚散酒一杯

何以成败论英雄

浩浩乾坤立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