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小论意识形态

小论意识形态

涤苹
序言:两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以前也被大部分人认为是“空想”的。

在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的流放地,斯潘达良病死了,还有个叫杜布罗文斯基的有名的布尔什维克在绝望中自杀了。就是列宁在二月革命爆发前还对战友们说:“我们这些老头子也许等不到未来的革命了”。但是二月革命就是爆发了…十月革命胜利后,当然了,“狂热分子”出现了。

在第一次全球共运高潮的时代,“共产主义者”中的小资产阶级倾向人士确实很多,他们对共运是作出过很大贡献的!他们的“妥协性”表现也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虽然从1848到1917经过了那么多年,但无产阶级的整体觉悟还很低(狄慈根、斯大林这样“极高修养”或“较高修养”的无产者实在太少了,主要还是因为无产阶级的贫穷导致整体受教育不足)。这时候小资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就在发挥着他们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的很多作品比如《资本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写给当时的小资产阶级看的,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对“小知识分子”们作出了“对未来的许诺”。但是很多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却始终没有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本质(说到底还是阶级立场原因),而是形而上学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政治经济学”的追求“绝对平等”的“终极目标”的乌托邦思想。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这也算是乌托邦主义的“新发展”吧~

乌托邦主义好比一块“美丽”的但却是被封闭的坟场,表面上它似乎剔除了所有“丑陋”的东西,但实际上它也剔除了事物发展的过程,而只剩下一个“美丽”的静止的“结果”。理论与实践在这里“衰竭”,在这里“死亡”,在这里“腐烂”。思想中过度的乌托邦主义出于“完美主义的洁癖”必然惧怕“最粗俗”的革命无产阶级的直接行动。历史上的托派,只要是无产阶级有组织的革命他们都会反对。即使是卡斯特罗对托派也是持坚决否定的态度,托派那时是怎样歇斯底里地疯狂攻击古巴的社会主义的!托派像小学生一样惊恐地呼喊,他们的“重大发现”就是所谓“官僚”。但实际上无产阶级只要有革命组织存在就必定会有“官僚”。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唯一武器就是组织,而托派却连这件无产阶级仅有的武器都要“协助”资本主义没收。革命无产阶级如何克服“官僚主义”呢?主要还是要从意识形态(生产文化)斗争出发解决,而不是像托派认为的从“体制”(指望一劳永逸)出发,因为“体制”是人制定的。 托派内部的宗派斗争也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说穿了托派的“组织”最多也就算是自由主义左派的“论战俱乐部”,从来都是只有“路线”而却不“走路”,他们的“理论”包装得再好也还是一种无政府主义。伟大的社会民主主义者托洛茨基可能也没“先知”到他所“创立”的“托洛茨基主义”最终会演变成这样一个资本主义怪胎。托派让我联想到了达利的画作。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本质是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直接导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阶级斗争)学说。列宁的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马克思主义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理解一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实践是辩证统一的。资本主义的“不平等”是一个表象,其本质是资本主义限制劳动群众的发展。无产阶级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不间断的革命性实践中争取平等争取全人类的解放。

可以说马克思实际上创立了两种“马克思主义”,一种是“幻像”即“通俗”的小资产阶级倾向人士“理解”的“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主义”,而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们总是利用这种“形而上学的误解”来攻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即指导无产阶级进行不间断革命性实践的马克思主义。

鉴于现在一些“左派”朋友可能一时还克服不了形而上学的“终极目标综合症”,倒是可以先“设定”一种“暂时”的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终极目标”,那就是中国道教所谓的“天人合一”,这个“天”指的就是自然。当然马克思主义与道教的两种“天人合一”是有本质区别的。道教的“天人合一”是“出世”的,它对人际间的不平等(剥削)现象视而不见,妄想靠个人的“力量”,靠“修炼”来“得道”,也是一种形而上的自欺欺人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的“天人合一”则是“入世”的,这个“入世”其实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实践,只有依靠无产阶级这一最革命的阶级的斗争与解放,才能扫除“天人合一”的障碍。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绝不是什么“理想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是革命无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根据无产阶级的现实需求而制定的,不是某些满脑子“乌托邦主义”的人事先“想”好后可以直接套用在无产阶级革命上指望一次成功的。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到底有哪些不足,那要用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实践来完善。需求即理论,实践即真理~全世界战斗着的布尔什维-毛主义者万岁!

小论意识形态

1“集团意识”

说到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即自由主义,最容易使人联想到的是“个人主义”、“博爱”这些词,一句话自由主义所标榜的是“个人自由”。但我认为倒是可以把自由主义归为“集团意识”。

我对“集团意识”的定义:在处理“问题”时习惯性地把“个体”(人)放入一个个“由客观同类组成的集团”中进行“多方位”的比较与定位。这里的“习惯性”是一种“动物性的直觉”,是条件反射,当然了在自由主义那叫做“潜意识”。其实无论是“个人主义的特立独行”,还是“利他主义的博爱”等等都只不过是“比较与定位”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

这种比较与定位使“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客观环境,这就造成“唯心”。实际上这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是完全“唯心”的,只有“唯物”的多少之分。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经验,形成的哲学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解决了“唯心”的问题,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始终站在革命的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最彻底的客观态度对待自然界。其实,“唯心”“唯物”都是由于人类的“实践”需要而“设定”出来的。资本主义“保持现状”的企图必然导出哲学唯心主义,而无产阶级要进行解放自身的革命性实践就必然导出哲学唯物主义。

由于自由主义的这种“唯心”,它就会把某种人际间的“比较与定位”当做“生产”。“比较与定位”的过程就是这一个个“集团”内的剥削与被剥削,因此“集团意识”就是认同剥削的意识。自由主义在宣传“博爱”和“特立独行”等“理念”时,就是在宣传剥削合理。

2意识形态的演变

说到集团意识的起源,这可能已经超出人类的历史了。可以说猩猩、猴子等具有较高智慧的“社会性”生物都是具有“某种程度”的集团意识的。

2.1从“神学”到“人学”—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

在封建社会时代,“神学”即否认自然的精神(上帝)一元论之所以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因为当时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掌握程度非常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际间野兽般的较单一的“比较与定位”不可避免,而宗教可以非常有效地维护剥削阶级在这种较单一的“比较与定位”中的优势处境。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掌握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快,更先进的生产关系也逐渐形成,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十四世纪后半叶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通过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集团意识开始从“神学”向“人学”(自由主义)过渡,而这实际上就是哲学上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过渡。

“人学”并不像精神一元论那样否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但把人的“精神”与自然“分开讨论”即“二元论”。这实际上还是肯定了“不必要的比较与定位”在生产中的作用。但这比起精神一元论的意识形态是更加进步的,因为它能够以更客观的态度对待自然界,在当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2“逆流”—非理性主义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即自由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受到反动势力的顽固阻挠。这里提一下康德。

康德称自己的哲学为“先验唯心主义”,这里的“先验”是很耐人寻味的,还应了解一下康德所处的历史条件:康德主要是生活在十八世纪的德国,当时德国处于封建分裂状态,任何宣传“唯物主义”的行为都被视为“大逆不道”,而康德又是个一辈子体弱多病的象牙塔中的教授,他当然没有列宁所说的“党性”,所以他在他的著作中只是“偷运”唯物主义。由于历史局限性,康德只能永远地“二律背反”。但至少他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和后来的《纯粹理性批判》表明他在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内更接近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

从康德开始,哲学的两条道路已经非常清晰了。一条是沿着康德理性主义的道路走下去的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最终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路线;另一条是仍然顽固地站在精神一元论立场上妄图“消解”康德“自在之物”的非理性主义的道路,其本质是反对资本主义社会对封建社会的进步,主要代表是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等人。

叔本华的话:“一切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世界是我的表象。”这就是唯意志论。叔本华哲学的主题是“痛苦”,他向往的是“死亡”。如果说叔本华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恐惧”是表现为“小声抽泣”的话,那他的“后继者”尼采就是在丧心病狂地嚎叫了。

人类历史上极度反动的“哲学家”尼采是人型野兽的代名词。尼采说:“上帝死了。”他这么说可不是“无神论”,他其实是撕去了反动阶级的最后一层伪装,而把自己当作上帝了。尼采极力宣扬奴隶主的所谓“超人哲学”而污蔑劳动群众为“群畜”。尼采的“哲学”把“奴隶主”当作“主体”,而把劳动群众当作“客体”,无视除“人”之外的一切客观条件。这是一种狭隘到极点的个人主义,是“集团意识”达到最顶点的表现,这种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因为它的出发点就是要剥削他人),把最原始的野兽直观的“比较与定位”作为它“唯一的人生目标”。这种意识形态已经是退回到最野蛮的奴隶制社会了。照尼采的说法,人类历史不是在前进,而是在不断地向以往所经历过的阶段倒退,最终是要回到“神话时代”。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尼采主义这种荒谬幼稚反动到极点的“思想”成为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所利用的官方哲学。历史上很多法西斯分子如莫索里尼、毕苏斯基之流虽然最初都是以“左派”面目出现的,但是他们一掌权马上就“极右化”了,就是因为他们的“集团意识”极端严重。

2.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自由主义的巩固

1908年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可能是迄今为止哲学唯物主义最强硬的宣言,他非常彻底地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倾向的“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界限,列宁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书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即布尔什维主义在思想上的成熟。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但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大增,实际上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自由主义的巩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段里的几个“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打引号?可参看前面的序言:两种“马克思主义”。

像托派这样乌托邦主义的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意识形态是应该归入自由主义的。所谓乌托邦主义,其本质是幻想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而忽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托派的行为可以归为一种对于“平等”的“比较与定位”,争取平等是无可非议的,但托派表现得近乎于偏执狂,无产阶级争取平等的前提是进行不间断的“改造”世界的革命性实践,这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而托派虽然口头上不断重复“不断革命”的口号并且还发展出一套“理论”,但是他们从来都是只有“路线”而不“走路”的,他们似乎也很乐意这样,因为“左倾”也算是一种文化时尚吧。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改造”世界的革命性实践的反而是斯大林、毛泽东这些被托派诬蔑为“官僚主义者”的人,托派可能会把托洛茨基搬出来,但是实际上托洛茨基在行动上更接近的是斯大林和毛泽东,而不是托派。曼德尔时期的托派只剩下一个反“斯大林主义”(“斯大林主义”是不存在的,只有布尔什维主义与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之分)的空壳了。

多元化是自由主义的特点(因为自由主义游离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像托派这样的“左派”构成了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由主义左派既批判最保守的法西斯主义,也“批判”最激进的布尔什维主义,自由主义需要这股批判力量来巩固自己在地球这个文化的“场”中的影响力。

列宁逝世后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苏联人民粉碎了纳粹法西斯。这也是一次意识形态的胜利,十月革命后“神学势力”的垂死挣扎以失败告终,大势已去。而“人学”即自由主义扩大了自己的影响,成为西方国家的文化主流,自由主义的文化多元化成为大趋势。

3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

3.1无产阶级应不应该有自己的文化?

在这个问题上列宁斯大林与托洛茨基有严重分歧,前者认为无产阶级需要自己的文化;后者则认为根本不会有什么无产阶级文化,还纵容当时苏俄文化界“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托洛茨基的这种想法和他形而上学的乌托邦主义是辩证统一的,他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的而不是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在那个时代,很多小资产阶级的进步“小知识分子”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传教士”的身份出现的,他们对无产者有较强影响(肯定有不好的影响,因为小资产阶级的整体思想本来就混乱),此外无产者还要受到“纯粹”的剥削阶级文化宣传的影响(比如宗教、尼采主义),剥削阶级妄图把无产者转化为流氓无产者(我对“流氓无产者”的定义:“集团意识”特别严重的无产者),甚至进而转化为“黑帮分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广大俄国劳动群众的生存条件急剧恶化,劳动群众的“革命的觉悟”迅速提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点,实际上列宁当时也并未“预计”到劳动群众“革命的觉悟”提高得如此之快,所以他在二月革命爆发前会说:“我们这些老头子也许等不到未来的革命了”。但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坚决果断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在俄国这个较落后的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然而所谓有“革命的觉悟”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有“保卫革命的觉悟”也并不代表有“继续革命的觉悟”。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都知道柯察金也曾加入过“工人反对派”(无政府主义者),这反映了当时劳动群众的“觉悟”还是比较低(当时由于无产阶级受教育不足所以在文化上仍然依附于小资产阶级),仍然是自发的而不是真正自觉地投入自己的事业。而革命者中的社会民主主义小资产阶级分子具有妥协性,因为他们思想上不同程度上存在乌托邦主义的幻想,无法领导抗击由法西斯主义武装起来发狂了的帝国主义势力。

每个社会制度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基础即文化基础。资本主义推翻封建制度不但经历了政治经济的“原始积累期”,而且也经历了文化上的“原始积累期”即形成本阶级文化基础的过程。 要把这种劳动群众暂时的“觉悟”“保存”下来继续提高就必须进行文化上的“原始积累”即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形成无产阶级自己的文化,不是说“无产阶级”“改造”“小资产阶级分子”的意识形态,两者的“意识形态改造”是要在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指导下同时进行的。

3.2苏联的文化革命

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夺取政权之后,驱逐了大批“文科知识分子”,其中包括马尔托夫和高尔基。列宁说过:“我们要清理俄国,管很长时间。”这就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第一阶段,即排除非马克思主义的“文科知识分子”对劳动群众的“直接”影响。

这里要提一下高尔基。把早期的高尔基等进步作家当作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代表是一种误解。列宁为什么要驱逐高尔基?就是因为高尔基当时强烈质疑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与专政,他竟然认为无产阶级“不人道”,要知道那时帝国主义是多么的猖狂,他能代表无产阶级的文化吗?斯大林把他请回来那是后话了,当然了回来以后高尔基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他声称:“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狂汗~这是“大肃反”中最著名的口号。

无产阶级形成真正自己的文化是在斯大林和日丹诺夫的“文化管制”与“现实主义文艺”时期。毫无疑问,现实主义文艺是唯物主义的是能够代表无产阶级文化的。但是也应注意,这种唯物主义的文艺应是“辩证”的而不是“素朴”的。无产阶级的文艺必须与生产联系在一起,其唯一的作用就是为阶级斗争服务,脱离了这一点就是形式主义,就会变质,剥削阶级艺术的特点就是形式主义,“百花齐放”只是假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与托洛茨基等人的政治斗争中获胜后,立即开始了著名的两个“五年计划”,他的两个著名口号“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在这两个口号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苏联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化的教育”,这个教育分两方面,一是科学技术,二是“意识形态”。 关于苏联在科学技术教育上的成果到现在都可以从已经衰弱的俄罗斯那里略见一斑。苏联的科学技术几乎是拔地而起的。数量惊人的苏联大学生从学校里毕业,斯大林说他们都是“自己的、社会主义的、与工农血肉相连的”新知识分子。 那这些“自己的、社会主义的、与工农血肉相连的”新知识分子怎样被培养出来的呢?来看看苏联政府灌输了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有错吗?没有错,共产主义必定是集体主义的。但从“苏联式集体主义”看到的是“只为他人而活”这个概念。那这和自由主义宣传的“利他主义”或者说“博爱”又有何区别呢?但是还要看到一点,那就是当时的历史条件。

1927年斯大林在讲话中断言:“新的帝国主义战争,这一问题是现时的基本问题, 这是几乎不能怀疑的了。”斯大林在此之后就开始“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即重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大肃反”等一系列措施,至今仍令“右”的或“左”的自由主义者们咬牙切齿,称之为“臭名昭著的苏维埃政权”或“斯大林主义的工人官僚国家”。纳粹进攻波兰(其实就是一个强大的法西斯攻打一个弱小的法西斯)后,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实际上直到纳粹进攻苏联为止,苏联政治与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仍然没有完成。在这种条件下,不难想象为什么斯大林要强调“集体主义”。但实际上这种“集体主义”是有自由主义隐患的。

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基本上完成了政治与经济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但是文化上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远未完成,“苏联式集体主义”培养出来的却是“小资产阶级倾向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只不过在前面加了块“苏联牌”。而斯大林一直用“周期性清洗”来威慑技术官僚,维护党和政府的廉洁性,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无奈之举。斯大林逝世后,新的联共领导人赫鲁晓夫之流不但没有继承列宁、斯大林不断进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传统,反而大开历史倒车,在官僚主义的基础上推行“自由化”,那些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官僚再也没有束缚了。到勃列日涅夫(由流氓无产者转变而成的苏联式资产阶级的代表)上台后,苏联政府已经完全是资产阶级的政府了。

3.3转入低潮的关键时期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不久,中国就爆发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在斯大林逝世后全球共运转入低潮的关键时期为未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性实践指明了方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所表现出的一定程度上的无政府主义和所谓“个人崇拜”倾向是当时劳动群众的阶级觉悟还不够高而造成的。

某些托派似乎也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津津乐道,他们宣称这是他们与“毛主义”的共同点。但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托派那里被形而上地理解为社会无政府状态;而毛泽东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根本目的则是为了提高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排除资本主义文化的干扰,从而使无产阶级自觉地全力进行阶级斗争,自觉地全力发展生产力,自觉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4自由主义文化多元化中的策略

发达国家的“左派”们总是抱怨劳动群众的阶级觉悟不够,缺少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意识”。这一方面是因为发达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其国内的劳动群众基本生存条件较好;另一方面自由主义的文化多元化也起了一定作用。

4.1文化中“异化”的感知

无产阶级分子是如何获得“革命意识”的呢?是通过对“异化”的感知。

自由主义的文化多元化趋势似乎是不可阻挡的,各种“文化势力”博弈的实质是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利益冲突的斗争与妥协,这也算是资本主义“自我完善”的“本能”吧。

传媒大量“制造”信息,人们看到听到的是“多样化”的文化(“文化观”)----“大众”的、“高雅”的,“世俗”的、“信仰”的,“历史”的、“后现代”的等等等等,以及“种类”越来越“丰富”的“竞技项目”。甚至“左”与“右”,现在都是有“商业价值”的------“比较与定位”的符号。

然而,无论自由主义如何灌输其意识形态,劳动群众的现实生存与传媒的文化灌输总是会有“冲突”(“求生实践”与集团意识的冲突)的地方的,这就使劳动群众能够从文化中感知到“异化”。小资产阶级由于整体受教育较多,所以对文化中“异化”的感知力可能更强一些,因此他们往往“先于”无产阶级成为“左派”,-----小资产阶级是“左翼”复兴的风向标。而且由于小资产阶级在“文化”上的优势,他们甚至在无产阶级革命性实践中更多地扮演“领导角色”。

历史上,托洛茨基、格瓦拉这样的革命者的“救世主”情结是很重的。小资产阶级倾向人士在“心理”上对于无产阶级其实是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的,这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剥削意识,是其妥协性的根源。

4.2感知“异化”后“革命”的两条路线

第一条是“乌托邦主义”路线,即“类托派”的道路。

第二条是唯物主义路线,即布尔什维-毛主义的道路。

这第一条路线实际上就是“唯心主义”的路线,啊不过“托派”们打死都不会承认自己是唯心主义者的(当然了啊,唯心主义那可就是“反马”啊,这是“本能”的自我保护措施)。托派“同志”们总是会感叹:啊~!你们不了解我们,你们不了解我们的理论~!(其实大部分“托派”连自身都不是很了解耶~)

“托派”“以为”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可是他们在感知“异化”后的“变化”只不过是重新进行了“比较与定位”罢了(他们只是“局部”感知(或承认)了文化中的“异化”)。“托派”在唯心主义的游泳池里游来游去,看上去是从“右”游到“左”,可就是游不出去耶(真正的“左”在游泳池外面)~

我上面这段话中所说的“托派”其实是指一些年轻的“托派分子”,他们没有经历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巨变”,他们中很多人是“误入歧途”的。而一些年纪稍大的“托派”实际上是由那次“巨变”中持“民运”立场的人转变而来的,虽然他们由“右”转为“左”,但是其“民运人士”的立场并未改变(斯大林教导我们:一切以条件为转移嘛-----“右”的吃不开就来“左”的,很有灵活性的哦~)。

而劳动群众如何走上这第二条路线—真正革命无产阶级的路线呢?

4.3革命无产阶级与流氓无产者

流氓无产者是指受剥削阶级文化影响的,有较严重的“集团意识”,有较强妥协性与反动性的无产阶级分子,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会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实践的,但他们也可能会充当资本主义的工具,比如很多纳粹党徒和黑帮分子。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爆炸”的世界,各种有用的无用的信息冲击着人们的感官,无产阶级如何分辨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客观规律,而什么是垃圾信息呢?那就要靠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打好“认识”的基础。

革命无产阶级是指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改造”世界的革命性实践的无产阶级分子。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无产阶级的个体意识”。

无产阶级的个体意识:无产阶级排除一切剥削阶级文化的干扰、努力掌握科学客观规律的意识,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上的“虚无主义”。

“无产阶级的个体意识”与“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强调了人际间的“比较与定位”,是“集团意识”的表现;而“无产阶级的个体意识”强调了无产阶级进行“改造”世界的革命性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4.4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意义

目前全球大多数无产者的世界观并不完整,他们或多或少受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自由主义的文化多元化就是“比较与定位”的多元化,就是“集团意识”的传播,反复的通过垄断的主流传媒向无产阶级灌输“集团意识”灌输“博爱”、“特立独行”等“理念”,妄图使无产阶级产生条件反射(自由主义所谓的洗脑)。这是为了麻痹无产阶级的思想的精神毒品,是要使他们产生“阶级意识的错位”。自由主义想把无产阶级转化为“流氓无产者”或至少是混乱无产阶级的思想,要阻止无产阶级掌握真正的科学客观规律,延缓无产阶级的行动。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文化革命能够突破文化多元化的防线。

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成功”的前提是需要一个强大的文化“场”即劳动群众本身需要具备一定“认知水平”。无产阶级文化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没有足够“知识”就无法“辩证”,最多只能被灌输接受“素朴的唯物主义”的文化。

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意义就在于激发“无产阶级的个体意识”(对文化中“异化”的“全面认识”与克服),排除一切剥削阶级文化的干扰,努力掌握科学客观规律,并在阶级斗争中真正团结起来。注意!不是要消除文化中的“异化”,而是要克服文化中的“异化”。(企图“消除”文化中“异化”的是乌托邦主义者。)

4.5无产阶级文化的宣传

无产阶级文化的宣传应该重视农民工与扩招大学生这两个群体。

拿农民工来说,当很大一部分城市无产阶级还在做小资产阶级梦时,这些来自农村的无产者已成为新的中流砥柱。广大中国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无产阶级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这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乃至全球共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广大农民工自己看来,在城市里扎根可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而实际上广大农民工在城市扎根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掌握科学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他们开始为生活奋斗了马克思主义就能争取他们,当然剥削阶级的文化也在争取他们。现在某些人“批判”什么“农民意识”,这是反动分子对农民的恶意诽谤!所谓“农民意识”是中国农民受教育不足造成的,这不是中国农民自身的阶级特点,中国大部分农民属于无产阶级。歪曲宣传农民的“农民意识”是反动分子有意分化瓦解劳动群众的手段,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现,是“集团意识”的灌输。

而部分能够进行“脑力劳动”的大学生被排斥在“脑力劳动”之外,这就使他们可能成为中国真正的第一代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现在看来毛泽东当年的人口政策使全球共运获得了一笔极其宝贵的遗产。

5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与无产阶级民主

托派一直在用所谓“无产阶级民主”攻击布尔什维主义,实际上无产阶级民主的前提是无产阶级不间断地自觉地进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工作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可以最顺利地进行。

无产阶级如果没有排除一切剥削阶级文化的干扰(集团意识)、努力掌握科学客观规律的意识(无产阶级的个体意识)就不能谈所谓“民主”,反动分子可以用“文化多元化”,可以通过“制造”“社会舆论”,使劳动群众产生“阶级意识的错位”来分化瓦解广大劳动群众,来“终止”无产阶级的革命进程。

没有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就没有无产阶级民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而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总路线即布尔什维主义就是反对无产阶级的民主,就是为资本主义辩护。

无产阶级专政一定代表着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生产力,但前提是必须不断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使无产阶级克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干扰,全力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