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问题讨论汇总(专题讨论)

阶级问题的相关帖子比较分散,现将链接汇总于此,便于同志们查阅。同志们也可集中在此帖中就阶级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张角:我们时代的阶级图景
[url=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201&extra=page%3D2]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201&extra=page%3D2[/url]

游击队员: 对张角同志<阶级图景>一文的正式回应
[url=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261&extra=page%3D1]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261&extra=page%3D1[/url]

专题讨论:俄罗斯17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态澄清(跟贴中有对阶级问题的大量讨论)
[url=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139&extra=&page=1]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139&extra=&page=1[/url]

游击队员:对阶级划分的最后发言
[url=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300&extra=page%3D2]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300&extra=page%3D2[/url]

列兵甲:关于办公室结构的几个探讨
[url=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372&extra=page%3D1]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372&extra=page%3D1[/url]

angbayan:从统计数据看当代和谐各阶级分布
[url=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308&extra=page%3D2]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308&extra=page%3D2[/url]

阶级问题参考资料: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层:悖论的社会形态

[url=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305&extra=page%3D1]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305&extra=page%3D1[/url]

十月:革命低潮时国内部分地区部分企业产业工人状况
[url=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409&extra=page%3D1]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409&extra=page%3D1[/url]

讨论:商业体制下的职业运动员属于哪个阶级
[url=http://www.mao1968cn/bbs/viewthread.php?tid=4449&extra=page%3D1]http://www.mao1968cn/bbs/viewthread.php?tid=4449&extra=page%3D1[/url]

十月:谈阶级和阶级分析——对阶级讨论的补充(最新)
[u][url=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539&extra=page%3D1]http://www.bu1917.info/bbs/viewthread.php?tid=4539&extra=page%3D1[/url][/u]

[ 本帖最后由 列兵甲 于 2009-4-16 15:51 编辑 ]

我们时代的阶级图景——马列毛主义的阶级学说(下)
张角
第三篇 两种结构下的具体模型 第一章 媒体的阶级分析
第一节 结构陈述
在这个模型里,最高层是社委会,社委会下设的编委会属于业务部门,经委会属于来钱 的创收部门,一个出内容,一个圈钱。
手绘这张结构图的人非常瞧不起印刷部门,所以在印务那里只画了一个框,底下印刷厂 的工人全都被忽略掉了。这其中还有一个隐情,在一般报业人士心目中印刷是报纸最不入流 的环节,而绝大多数印刷业务是外包给不同的印刷厂,报业人士借此可以货比三家。
财务和人事部门,无论是“办公室结构”还是“工厂结构”都大同小异,不再赘述,详 见一般模型。
但是我们要分析整个报纸的生产过程,却不能忘记印刷环节,缺了这一环节根本就不会 有报纸。同时,我们还要分析报纸生产各个必要环节,以此来阐明平面媒体的阶级格局。
第二节 对印刷工人与投递员的阶级分析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张报纸。第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字印在纸上。这个需要印刷工人劳动。第二重要的是运输,因为我们不可能都去印刷厂去取。第三重要的是内容,没有编辑记者的劳动,我们啥都读不到。(这个应该是第一重要吧?既然“没有编辑记者的劳动,我们啥都读不到。”,为什么是“第三重要的是内容”?仅仅是为了体现体力劳动优先于脑力劳动?这个原则是马克思的吗?)除了这些,其他环节如果以纯粹生产的眼光来看,完全都可以用奥卡姆剃刀剔除。
以上所论的三大环节,都需要辛勤的劳动才能凝结成最终的成果,即一张报纸。 但是隐藏在报纸背后的阶级压迫,就留待我们去探究:
先看一个兰州晚报 2008 年 5 月 1 日的新闻标题:《印刷工人手被卡,消防兵锯开印刷机取出一只手》。请记住这件事情发生在五一劳动节(这个事件本身可以反映阶级压迫吗?社会主义社会就没有工伤事故?需要表达的是这样的事件是偶然的还是常规的,以及经常发生的工伤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这样没有因果联系地简单描述阶级压迫,简直是给右派进攻的口实!)。
下面这张表是上海市相关印刷企业的统计数据(数据编号 a2,下文若有引用,均简称 a2)
印刷工人的生产的环境也是很恶劣的:
目前印刷行业中广泛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溶剂型油墨,溶剂型油墨由颜料、连结料、溶剂、 填充剂和辅助剂组成,所用的溶剂主要是芳香烃类、酯类、酮类、醚类等有机溶剂,这些溶 剂大都具有毒性,有较浓的刺激性气味,会污染环境并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有机溶剂易燃 易爆,存在着生产安全隐患(是不是社会主义就不用这些来印刷了?现实生产条件差和可以改善生产条件但是由于利润原因不改善是两个事情!只说前面不说后一点,不是只说生产力不说生产关系吗?这样可以证明资本主义的缺点吗?)。
说完了印刷工人,我们再来说说运输环节的劳动者。
印刷工人从事体力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者。运输环节的劳动者则参与到剩余价值的转移过程(马克思说了什么“剩余价值的转移过程”吗?是“剩余价值的转移”还是“剩余价值的实现”?后面已经对运输过程进行了分析,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创造一个不确切的概念?),虽然运输并不增益劳动产品,但是运输使劳动产品发生了位移,便于其得到实现,是生产的延伸。所以这种劳动也可以定义成生产性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只有使用价值得到实现,价值才实现,商品没有到达使用者手中,没有进行交换,又怎么实现使用价值?运输又怎么可能不是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何必说“也可以定义成生产性的”?)。
每天早晨 5 点多钟,投递员就要到报社门前分检报刊杂志,然后分发到万家。据调查, 运输环节的投递员工资:正式人员 1000-1500,临时人员基本工资加提成也就 300-700 左右。 也即正式投递员的年收入在 12000-18000 之间。
结论:印刷工人与投递员的劳动形态主要是体力劳动,他们被忽略,被压在“模型一”结构的最底层,日复一日地辛劳以维持再生产,他们再生产都是围绕着再生产出劳动力,以便维持现行的不公平结构,(这样的结论完全是废话,都知道的事情。而且前面有什么地方论证过“维持现行的不公平结构”?前面证明过这个“结构”“不公平”吗?这个结论是和前面的论述有因果联系吗?)印刷工人与生产资料分离,投递员与生产资料绝缘(投递员怎么就与生产资料绝缘了?什么叫“绝缘”?是不使用生产资料还是不占有生产资料?投递员是工人,当然不占有生产资料,但为什么假定全部的投递员都是自己走着送报纸,一点都不使用运输工具?),印刷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投递员转移剩余价值以帮助实现剩余价值(不知道什么叫“转移剩余价值”,如果说商品本身包含剩余价值,因此,商品的空间位置变化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空间“转移”的话,那就是逻辑问题了。)。在整个分配体系中,他们只分配到了满足生存的必需品,养育子女的生活必需品(这一点,是马克思的经典结论,前面的论述中完全不能体现出来这个结论,为什么:正式人员 1000-1500,临时人员基本工资加提成也就 300-700 左右。 也即正式投递员的年收入在 12000-18000 之间。就是只是“分配到了满足生存的必需品”?没有给出社会现阶段的生活资料的价格的时候,这样的结论即使在事实上是正确的,也完全没有说服力。)。印刷工人与投递员都是无产阶级的一员。
第三节 对编辑、记者、编委会的阶级分析
现在我们要说说内容提供者。 编辑和记者,作为媒体内容的提供者,对于媒体的物质载体本身并不起关键作用。例如报纸上文字无非是印刷油墨,这些油墨能够印到报纸上,需要印刷工人开动机器才能完成。
内容(含思想和创意)并不能给物质载体增加一个分子乃至原子,而只是使油墨的排列组合表达出一定的含义,然而这种含义并不是超阶级的。(不知道要说明什么?非要“给物质载体增加一个分子乃至原子”才是劳动?)
举例如下:
暂时抛开那些公然标榜为中产阶级服务的报纸,我们选取了两份标榜市民化的报纸,老百姓是他们一直挂在嘴边上的,但是这份报纸究竟有多少老百姓的内容?
我们看不到印刷工人,也看不到投递员。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报纸,报头旁边是移动通信商的显眼广告。
本市新闻,经济新闻,法制新闻,社区新闻……风尚杂说,煮妇必读…… 综合新闻,科教卫新闻,市场之窗,国际新闻,体育新闻,奥运读秒,文娱新闻……
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和谐体系,他们可以热爱抽象的老百姓,离他们很近,甚至于飞到他们家里去,然而他们可以忽略具体的印刷工人,忽略他们恶劣的生产环境,也可以忽略投递员的辛苦劳作,忽略他们的衣食住行。
他们可以细致入微到“顽童被狗咬伤后,狗主人赔数百元”,他们可以深入生活到“劝 架者摔倒骨折,互殴双方共赔偿”,但是不会报道工人的不满和牢骚,不会报道底层的无助与愤怒。日复一日,他们制造着庞大的内容,年复一年,这些内容要靠印刷工人和投递员印 制和分发,在整个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上,他们离得很近,然而他们赖以生存的结构却离得很远。
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是制造和谐内容的编辑记者,他们自己的辛酸苦辣,他们自己的加班加点,也很少在媒体上体现,偶有牢骚也都分散在文化副刊的犄角旮旯里,自从有了互联网, 博客和 BBS 也成了他们宣泄的地方,但是他们永远成不了内容的主角。
虽然编辑记者制造的内容并不反映“工厂结构”内劳动者的心声,他们作为整个资产阶级国家的喉舌,对于“办公室结构”却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他们,整台和谐大戏就要变成一幕哑剧。所以资产阶级国家要把编辑记者牢牢捆在办公室结构里,使他们恭顺乃至臣服。
(这里说的是报纸的内容问题,是上层建筑的问题,但是阶级分析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上述的分析和列宁的阶级定义几乎不沾边。完全是在发牢骚。)
在办公室结构里,并不是清一色的小资产阶级。判断的标准就是劳动。小资产阶级一般还要从事辛苦的脑力劳动,而资产阶级却可以不劳而获。(判断的标准是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和由此而确定的分配方式。在这样的大问题上,应该严格地按列宁的阶级定义,除非先发展列宁的阶级定义。)
以 a1(市场化日报组织结构图)为例: 编委会下各个部门,囊括着大量的编辑记者,他们要抢新闻,争稿源,奋笔疾书,激扬文字,这些都算是一种劳动,虽然不算作生产劳动,虽然具有伪生产性(什么叫“伪生产性”?马克思对每个名词都有定义的,并在与对立物的关系中进行说明,不能随便创造名词但不说明,那是资产阶级忽悠人的专用办法。),但是都耗费了体力与脑力,没有这些内容,没有吸引人眼球的炒作,资产阶级国家就没有遮羞布,就没有欺骗人民的素材。他们替资产阶级进行欺骗,自己也被欺骗。
他们有极大的生存压力,庞大的小资产阶级后备军(失业大学生等求职大军)使得他们随时担心自己的饭碗,他们必须好好干,往上爬,谋得一个更稳定的地位。
考评办,总编办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监工作用,但是只要他们也以脑力劳动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也应当归在小资产阶级的范畴(判断的标准是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和由此而确定的分配方式。在这样的大问题上,应该严格地按列宁的阶级定义,除非先发展列宁的阶级定义。),这只是阶级内的不同职能。
编委会下各个部门的主任,是小资产阶级的上层,有的阶级意识接近于资产阶级,有的则倾向于小资产阶级,这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还从事一线的采编劳动。
编委会的成员基本不从事一线的采编劳动,或者只有附带的轻微劳动(入撰写社论等), 这些人都可以归为资产阶级。
编委会的成员基本上都干一些什么事呢?他们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 举个例子:
YSF,1949 年出生,曾下乡当知青,后调四川省会东县文化馆及县委宣传部工作。1977 年恢复高考,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1982 年初分配到荣耻日报社,历任记者,版面主 编,国内部负责人,国内部主任兼研究所副所长,编委兼工交部主任。1990 年被评为全国 优秀新闻工作者时,是报社最年轻的高级记者。YSF 思维敏捷,善抓热点,敢碰难点。1991
年 2 月 23 日,YSF 写的述评《逼向大海》,这是新闻媒体较早提出让企业走向市场的文章, 思路鲜明、新颖,中央党校随即将此文收进教材,供学员参考,文章被多家报刊转载。他善 动脑子,喜出点子,积极参与策划和组织深度报道及系列报道,为办好荣耻日报"拳头产品" 尽心尽力,撰写了一批有思想性和超前性的文章。他勤于学习,肯于钻研,对新闻理论及新 闻采编实践有一定见解。他曾以《第二种翻译》为题,在荣耻日报业务演讲会上演讲并获一 等奖,并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记者》等刊物上发表了《经济记者的角色意识》、
《怎样把新闻写活》、《让人读得轻松些》等论文。这些论文因视角独特、有新颖见解而被一 些省市新闻刊物转载。现为和谐日报海外版总编辑。
YSF 也是从小资产阶级逐步爬到资产阶级的。从记者到主编到部门主任,这一阶段他
还要不断地出成绩,勤写还要巧写(迎合资产阶级国家的大政方针)。他在《荣耻日报》完 成了阶级转型,但并不是每个小资产阶级都能完成这样的转型,然而整个“办公室结构”却 需要大树特树这样的典型,以激励小资产阶级的劳动,目标就是“脱产”成为统治阶级的一 员。
对于小资产阶级而言,追求成功是最值得钻营的。那么对于资产阶级而言,他们又处于怎样的生活状态呢?他们要解决哪些问题?他们对于报纸究竟有哪些作用力?我们来看YSF 的一段话:
有时别看我们小小一篇文章,常常会引起很大反响。所以我常说,办报无小事,导向 要看清。世界看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已经不是只看北京奥组委的工作,而是看 中国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因此,对外传播也是站在了一个很有挑战也很 有意义的平台上。媒体宣传从来都是双赢的,宣传搞好了,自身的影响力和地位也提高了。 宣传奥运的同时,媒体自身也能“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对外传播有它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必须抓住、抓准,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真实地告诉世界。
这段话里展现了喉舌的很多作用,但是有一个关键词则是最重要的:导向。可以有各种不同特色的媒体,可以有以报道呆板政客为特色的媒体,可以有以打情骂俏混淆视听为特色的媒体,可以有标榜中立、客观、建设性为己任的媒体,但是他们的导向只能有一个,即巩固资产阶级国家秩序。(这个是一个马克思的经典结论,和文章要说明的问题有什么关系?)
小结:对于业务部门进行阶级分析,基本标准就是劳动,谁劳动谁不劳动很容易判断出来(首先标准不正确,其次,既然“谁劳动谁不劳动很容易判断出来”,那么阶级分析就一目了然了,还写这个文章干什么?直接这句话就完了。但是前面说了那么多,却完全没有论证这句话是否是正确的。)。在办公室结构里不劳动即剥削。我们在分析资产阶级时,须注意资产阶级的个体形象可能并不是凶神恶煞的,但是他们作为整个阶级时却是人类最反动的力量(前文中没有一句话是论证“他们作为整个阶级时却是人类最反动的力量”的,这里不过是把马克思的话当口号再喊一遍,如果不用新的材料来证明这一点,提出这个阶级的新的反动事例,有什么用?)。

就评价到这里,不说对“两大结构——工厂与办公室”的分析了,其后的问题基本类似:废话多,口号多,在不全面掌握马列毛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自己断章取义地定标准,不是在现有的理论上进一步深化,而是不断创造新的名词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按资本主义学者的套路把“模型”奉为“理论创新”的标志,不停地拿一个假想的框框套世界,而不是从世界中提取规律性,结果到了分析“党政机构与暴力机器”中的具体人员的阶级性的地步,难道不正是“党政机构与暴力机器”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的性质吗?这样的分析,形而上学已经到了极点!
用网上 “双履带装甲车”的文章“从上海察警到刘翔 看阶级斗争从幕后走到前台”来说: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当“上海警察”们沦为官僚(与买办)资本主义用来对无产阶级进行专政的工具的时候。它也就成为了与无产阶级对立的暴力机器。在这个群体里的单个的人无论其人格多么高尚都已具备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性。
再来进一步解释:被杨佳杀死的警察是该死的吗?那么与之对应的一句话应该是:难道洪洞县里就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好人的人吗?再引申一下:难道当初杀进南京的鬼子里就没有一个人还保有人性,都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与国共对垒的伪军里个个丧尽天良,全部死有余辜?所以说关键问题不在于个人的修为如何,而在于其是为谁服务的,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想想看:当两军对阵的时候,面对向你扑来的敌手,你还要先搞清楚对方是不是“好人”再选择下不下手?

我个人认为毛泽东的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分析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是否可以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因为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中,应该是资产阶级,毛泽东认为农民可以,而且中国革命是经过分阶段的革命来完成的。现在如果进行阶级分析,那么,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找到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那么首先要问:中国现在处于什么社会发展阶段,下一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不按此出发,分析半天也是在打转转。

我个人认为毛泽东的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分析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是否可以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因为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中,应该是资产阶级,毛泽东认为农民可以,而且中国革命是经过分阶段的革命来完成的。

任何革命人民都是革命的主力军,这个难道还要分析吗,还是好好分析一下刘翔是什么阶级,好争取他也革命

我不知道,资产阶级革命时要不要先进行一下阶级分析,好象还没有听说哪个资本家要进行阶级分析来完成资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准备。
一个国家的人民是不是要革命,要不要进行阶级战争,这是由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情况决定的。而不是由阶级分析决定的。即使是进行了阶级分析,但是阶级的发展和循环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马列主义交会了我们如何进行阶级分析,其实没有阶级分析,我们闭着眼睛也能知道,工人、农民、小资、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哪个阶级的人数比较多。那是不是说会阶级分析,就是马列主义者呢?显然不是这样的。马列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科学体系。阶级分析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在旧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阶级是处在动态当中的,当然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上升为统治阶级;比如工人阶级的后代和其它劳动阶级的后代,是可以通过各种办法,上升为新的小资产阶级或者民资甚至于上升为新的统治阶级;这正是这个社会发展过程可以不断重复和死灰复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只要人们的头脑中还有上升为小资和民资的想法,那么这个循环过程可能还无法打破。这也是为什么发生和平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社会结构是很稳定的,是金字塔型的。马列主义设计出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扁平型的社会结构。也就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结构。
阶级分析是马列主义者寻找进行社会变革的力量来源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基本上不用作什么新的修改。我们就是分析了刘翔是什么阶级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总想一次性的解决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既然是这样想,那我们就要想如何打破这个循环过程。

[ 本帖最后由 红旗漫卷西风 于 2008-8-24 20:27 编辑 ]

十月革命和中间阶层问题
毫无疑问,中间阶层问题是工人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中间阶层就是农民和城市小劳动者。被压迫民族也应该算在里面,因为它们中间十分之九是中间阶层。可见,按经济地位来说,这是一些介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层。这些阶层的重要性是由下面两种情况决定的:第一,这些阶层是现今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或者至少是数量很大的少数;第二,它们是资产阶级从中招募军队以反对无产阶级的重要后备力量。如果没有中间阶层首先是农民的同情和支持,无产阶级就不能保持政权,在我们共和国联盟这样的国家内尤其是如此。如果没有使这些阶层至少保持中立,如果这些阶层还没有脱离资本家阶级,如果这些阶层的大多数还是资本的军队,那么无产阶级就休想夺取政权。由此就产生了争取中间阶层的斗争,争取农民的斗争,这一斗争像一根红线贯穿在我们1905年到1917年的全部革命中,这一斗争还远没有结束,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1848年法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没有得到法国农民的同情和响应。巴黎公社崩溃的原因之一,就是它遇到了中产阶层首先是农民的抗拒。1905年俄国革命的情形也是如此。
以考茨基为首的一些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欧洲历次革命的经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间阶层,首先是农民,好像生来就是工人革命的敌人,因此必须采取比较长期发展的方针,使无产阶级成为各民族中的大多数,从而为工人革命的胜利创造实际条件。这些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这个结论,他们向我们预言俄国十月革命必遭失败;他们的论据是:无产阶级在俄国人口中占少数,俄国是个农民国家,因此工人革命在俄国不可能取得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本人对中间阶层首先是对农民的评价完全不是这样的。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农民抛开,让他们在政治上完全受资本支配,并且大叫大嚷地夸耀自己“原则性很强”;可是马克思,这位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间原则性最强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坚定不移地劝告共产党不要忽视农民,要把他们争取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要保证在未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中取得他们的支持。大家知道,在五十年代,在法国和德国的二月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并通过恩格斯转告德国共产党说:
“德国的全部问题将取决于是否有可能由某种再版的农民战争来支持无产阶级革命。”
这是对五十年代的德国这个农民国家所说的话,当时德国的无产阶级人数极少,并且不如1917年俄国的无产阶级那样有组织,德国的农民由于自己所处的地位,不如1917年俄国的农民那样愿意支持无产阶级革命。
毫无疑问,十月革命是“农民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完满结合,关于这种结合,马克思已经不顾一切“有原则性的”空谈家的反对而论述过了。十月革命证明,这种结合是可能的,而且是可以实现的。十月革命证明,只要无产阶级能够使中间阶层首先是农民脱离资本家阶级,能够使这些阶层由资本的后备力量变为无产阶级的后备力量,它就能够夺取政权并保持政权。
简单地说:十月革命是世界上一切革命中第一次把中间阶层问题首先是农民问题提到首要地位的革命,他不顾第二国际英雄们的一切“理论”和哭诉而胜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就是十月革命的第一个功绩,如果这里可以叫功绩的话。
但是,问题不限于此,十月革命还要更进一步,它力求把各被压迫民族团结在无产阶级的周围。上面已经说过,各被压迫民族中十分之九是农民和城市小劳动者。但是,这还没有把“被压迫民族”这一概念概括无遗。被压迫民族通常不仅作为农民和城市劳动者受压迫者,而且作为民族,即作为属于一定的民族,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劳动者受压迫。双重压迫的压力不能不使被压迫民族的劳动群众革命化,不能不推动他们去同压迫的基本力量作斗争,去同资本作斗争。这种情况就成了无产阶级不仅能够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同“农民战争”结合,而且能够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同“民族战争”结合的基础。这一切不能不使无产阶级革命的活动范围大大地超出俄国国境,不能不使资本的最深远的后备力量受到打击。如果说争取统治民族内部的中间阶层的斗争是争取资本的最接近的后备力量的斗争,那么争取被压迫民族解放的斗争就不能不成为争取资本的某些最深远的后备力量的斗争,就不能不成为殖民地各族人民和没有充分权利的各族人民摆脱资本压迫的斗争。后面这一种斗争还远没有结束,它甚至还没有取得第一批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但是,由于十月革命,这个争取深远的后备力量的斗争已经开始了,并且它一定会随着帝国主义的发展,随着我们共和国联盟的实力的增长,随着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进展而一步步扩展开来。
简单地说:十月革命真正使无产阶级从被压迫的和主权不完整的国家的人民群众中争取资本的深远的后备力量的斗争开始了,十月革命第一次举起了争取这些后备力量的斗争旗帜,——这就是十月革命的第二个功绩。
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把农民争取过来的。农民从无产阶级手中得到了土地,在无产阶级帮助下战胜了地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参加了政权,因此,他们不能不感觉到,不能不了解到他们的解放过程过去是而且将来还会是在无产阶级的旗帜下,在无产阶级的红旗下进行。这种情况就不能不使从前农民所害怕的社会主义旗帜变成了吸引他们注意并促使他们摆脱愚昧、贫困和压迫的旗帜。
关于被压迫民族也应该这样说,而且更应该这样说。争取民族解放的呼声,这个由解放芬兰、撤回驻波斯和中国的军队、成立共和国联盟以及给土耳其、中国、印度斯坦和埃及人民公开的道义上的援助等等事实证实了的呼声,是从十月革命的胜利者口中的一次发出的。在被压迫民族的眼里,俄国从前是一面压迫的旗帜,而现在,在它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就变成了一面解放的旗帜,这一事实决不能认为是偶然的。十月革命的领袖列宁同志的名字,现在成了殖民地国家和主权不完整的国家里受压抑受摧残的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口中最爱戴的名字,这也不是偶然的。如果说从前,在极辽阔的罗马帝国内,基督教被认为是受压迫受摧残的奴隶的救星,那么现在的情形是:在帝国主义的极广大的殖民地国家中,社会主义可以成为(而且已经开始成为!)千百万群众解放的旗帜。不用怀疑,这种情况大大促进了同一切反社会主义的偏见作斗争的事业,并给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一条通向被压迫国家最遥远的角落的道路。从前社会主义者很难在被压迫国家或压迫国家的非无产阶级的中间阶层中公开露面,现在他们却可以公开地在这些阶层中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希望人们倾听他们的话,希望人们也许会听从他们,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像十月革命这样一个有力的论据。这也是十月革命的成果。
简单地说:十月革命为社会主义思想扫清了通向各民族和各部落内的中间的、非无产阶级的农民阶层的道路,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旗帜变成了这些阶层所欢迎的旗帜。这就是十月革命的第三个功绩。
载于1923年11月7日 选自《斯大林全集》第5卷
《真理报》第253号 第279-283页
署名:约•斯大林

声明1: 张角文的无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划分标准,应当制定得更加精准与科学,建议重拟。

声明2:对与倒计时讨论《商业体制下的职业运动员属于哪个阶级》,不想继续讨论下去,理由详见“站内信”,有关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原理,另专文详述。

声明3: “阶级划分”想就一个具体的产业资本运动来展开分析。初步定“汽车产业资本”,提纲如下:

汽车业资本分析结构:

(G-W) 国家政策,高速公路,标准,消费税
(G-W) (W’-G’)政策,法规,标准:安全,环保,节能

(G-W)进出口贸易,原材料与能源对价格的影响,自主品牌

(P)石油,能源,电动汽车

(G-W) (W’-G’)研发,调研,分析

(P)制造:整车,零件,附加设备,修理,洗车,停车场

(P)供应链:整车厂与供应商

(W’-G’) 销售,车展,租赁,互连网,广告业,豪车炫富,赛车,出租车

(G-G’) 金融(贷款,保险)

先学习,暂不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