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报:糧食安全形同虛設 金融安全漏洞百出

這次暴風雪,內地糧價瘋漲,很多地方大米與食用油漲價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比如,在貴州災情嚴重地區,一斤大米售價達到二十元。其實,天災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因素,真正的問題是糧食安全體系已形同虛設。

當年中美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達成協議後,北京遲遲沒有公布協議內容。後來美方公布了,中方迫於壓力才公布,但內容很模糊。即便如此,當時就有學者指出,中國讓步太多太大了,中國今後將在農業、金融等方面付出沉重代價。以目前的現實來看,當年的這一預測無疑是正確的。比如中國在大豆領域承諾,到二○○六年實現大豆油的貿易自由化,過渡期內實行的關稅配額制和準國家專營制從二○○六年起取消,只徵收百分之九的關稅;對大豆的進口不設配額制,關稅限定在百分之三。換言之,在大豆領域,中國基本不設防。

僅兩年間,中國進口大豆數量暴增,國產大豆不斷積壓,本土大豆加工企業接連倒閉,外資對中國大豆及大豆壓榨行業的控制力愈來愈強。目前,跨國糧商控制中國四成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和九成的大豆進口量。這不僅使上游種植業遭受嚴重打擊,而且下游養殖業也難逃厄運,影響城鄉農副產品價格。在這次通脹中,由於國際大豆漲價,國內壓榨行業無豆可榨,令食用油價格大幅飆升。

主權易手 安全失控
外資對農業的衝擊,大豆並非特例,中國棉花進口正在步大豆的後塵。二○○○年,中國棉花進口量僅為七千噸,到二○○五年,棉花進口量就達到二百五十七萬噸,佔中國產量的四成五,四千萬棉農的生存直接受到威脅。所以,正是由於當年在加入世貿過程中過度承諾,中國的玉米、小麥等土地密集型大宗農產品都將面臨與大豆同樣的命運。中國的糧食安全已形同虛設,價格上漲只是悲劇的開始。

糧食問題如此,金融問題更嚴重。長期以來,中國的金融改革開放目標,就是以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金融體制做參照,不僅是作一般參照,而且請美國人、美國金融機構設計金融改革與開放的道路。把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作為中國金融機構走向現代化、與國際接軌進入全球化、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法寶,美國次按危機顯示美國金融機構、金融監管當局同樣存在嚴重的道德風險。從花旗、?豐、美林、法國興業等金融機構的困境顯示,這些西方的金融機構同樣存在嚴重的管理問題。中國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向西方看齊的金融改革開放思路與指導方針,已經進入了誤區。

一旦糧食安全與金融安全失控,中國的經濟主權將易手,國人的衣食住行受控於國際壟斷集團。今次美國次按危機,給重建國際經濟新秩序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關鍵是當局能否很好的把握住,這是保障中國長治久安的關鍵。

http://the-sun.on.cc/channels/news/20080202/20080202022643_0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