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钧棒——紧追穷寇——批共革阵的两条黑线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各机会主义组织简要说明

编者按:
1、共革阵推崇的民主,即便披上民主集中制的外衣,也是有形无实,是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组织原则的歪曲,掩盖不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他们鼓吹的地上公开非法斗争,是把经济斗争摆在政治斗争斗争的前面,让惨遭蒙骗的群众在不知情的状态下登上断头台,好铺平革共阵在中修政坛的上升道路。革命者绝不能让人民群众的鲜血洒满这条机会主义路线,没有地上地下的正确划分和严格隔离,没有政治报路线的指导,无产阶级将难以摆脱不断重复的低水平自发运动。
2、在共革阵的路线下,好像是进行着民主集中制实际还是忽视了集中领导的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样的组织下无法将组织有力的组织起来,也无法让正确意见领导革命去保卫正确路线,只能是像波拿巴那样搞公投,最后制度沦为形式。除此职位这条错误路线虽然提到政治报但仍是迷信宣传影响力的机会注意路线,革命群众务必明辨是非看透这些错误路线的本质。

“共产主义革命阵线”在自己的一系列“建党宣言”里面喊出了一大堆“正确的废话”,服务于其自己的机会主义路线。共革阵表面上奉行政治报路线、民主集中制,实际上从来没有跳出过小资产阶级泛民主和机会主义宣传路线的泥潭。更有甚者,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继续革命、乃至变修的历史观也反映了这路机会主义者的修正主义观点。实践上的机会主义,历史观上的修正主义,就是共革阵的真面目。本文主要批判共革阵的两条黑线,泛民主和改良主义。

宣扬小资产阶级泛民主,无视民主集中制的斗争方法论

新事物在其存在伊始,总是弱小的、不占优势的,在革命初期更是如此。在一个民主集中制的革命党中,凡是有利于继续革命的,都将遭受旧势力、自发势力和自觉机会主义者的阻挠,革命党人必须用民主集中制去团结党内关键少数,用革命的自觉性团结起组织的关键力量,压倒自发势力并战胜他们,由此促进新事物的快速成长。而反观共革阵的路线,其不仅毫无组织内路线斗争的政治艺术,反而滑向了小资产阶级的“一人一票”制度,即泛民主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只有把全党集体的经验、智慧和实践总结起来,才能形成科学的路线和方针。党内的民主环节——自由的讨论、公开的辩论、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人的选举与监督——不能是装饰品,而是保证决策正确性的唯一途径。如果缺乏这样的民主,所谓的“集中”就会蜕变为少数人拍脑袋的独断,最终导致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

在这段话后面,共革阵还阐述了“集中”的重要性,以此展现他们“民主集中制”的完整图景。需要明确指出,这种光鲜亮丽的“民主集中制”毫无作用。

在1970年庐山会议上,在“要不要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上,张春桥同志与林彪集团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结果竟有有二百多个中央委员跟着陈伯达、汪东兴“抓坏人”,大有打倒张春桥同志、否定毛主席、支持林彪集团篡权的趋势。经历了一番“民主”的辩论(阐明立场本身无误,这有利于机会主义者的进一步暴露),而后与会的中央委员基本“团结了起来”(实则是泛民主情境下自发寻找强势山头),炮打“反革命”的张春桥同志(看人下菜碟,跟风残酷打击,说难听点就是政治投机)…按照共革阵的“民主集中制”,1970年庐山会议上对张春桥同志的迫害简直是实践“民主集中制”的典范!

然而,历史事实表明,面对林彪集团纠集起来的一大批自觉势力,革命者光靠“民主的辩论”只能确认自己的正确立场,却打击不了机会主义者。而在人数上、票数上占优的机会主义者甚至可以反戈一击,就像路易·波拿巴那样,攫取党内的专政机关,借着“全会”的名义残酷打击正确同志。历史事实表明,共革阵的假“民主集中制”无法防修反修!

回到1970年庐山会议,革命者的民主集中制是什么样的?其核心不是所谓的“民主辩论”,而是争取、联合关键少数的行动!在修正主义者“大有炸平庐山之势”的时候,毛主席果断决策,扭转了革命派与林彪集团的力量对比,把会议的中心转移至“批陈”上,挫败了林彪集团的阴谋。

从这段历史可见,革命党的民主集中制比共革阵的“民主集中制”高出了两大截首先,它是靠组织的“力量”凝聚起来的,而不是靠所谓“一人一票”的辩经,在新事物产生之初的路线斗争中,必须要争取关键少数,积极推动它。其次,民主集中制要获得发展,就要靠一次次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实践。在实践中,那些原本容易被自觉机会主义者裹挟的一般同志会逐步成长,发展起全面的政治自觉性。而共革阵的“民主集中制”是永远也达不到这两点的。

奉行地上公开非法斗争,用改良主义维系生命

工人政党不能依靠行政手段控制群众来进行领导,工人政党本身就是从工人运动中生长出来的,它们通过引发群众对现实有进一步认识、理论说服实现领导。

在这一段里,共革阵用很多光鲜亮丽的正确的废话来包装自己的宣传路线。的确,工人政党是在工人运动中脱胎而出的,但是这决不是共革阵实行机会主义路线的理由。在历史上乃至当代中国的工人运动中,自发性的斗争始终是一大鲜明特征。无产阶级本身处于资本主义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受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荼毒,大多只能实践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斗争方法,进行单一的经济斗争,其最高的“成就”,恐怕也就是成立一个临时性的“黄色工会”,而极少涉及马列毛主义的政治学说。

马列毛主义者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必须对症下药,忠实地投入改造广大无产阶级所处的物质基础的行动中。而这些行动的载体,不是空洞的“宣传”,而是组织。在历经了数次论战后,机会主义者也不得不抬出“组织”的语句了,他们试图用假的组织路线偷换政治报路线,他们的真面目和致命弱点是这样的:

第一,地上大谈政治,无视组织的安全。共革阵认为,革命者要积极进行“理论说服”,用马列毛主义的语句启发无产阶级的斗争性,在实际情况中,假若有一个中修特务混进了工厂,搜集到了某些人“大谈政治”“宣扬极左”的证据,那就完蛋了。共革阵还在幻想带领无产阶级践行现实的政治运动,而实际上只能是被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的特务大军击溃。

在地上的大环境下,处处存在着资产阶级专政。马列毛主义者要践行群众工作,就要在地上同政治隔离,保全地上的群众组织和地上输血地下的管道。在实践中,代办员会在地上群众组织中实行义务劳动、战斗值班,以此为依据筛选出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与此同时,代办员会联系地下革命家组织,后者会派出宣传员和代办员接洽,经过慎重、严密的筹划后,将先进分子引流到半地上乃至地下环境,在地下接受完全的、成体系的政治灌输。地上是不公开谈论政治的,更不能盲目组织群众“打一波大的”来博取同情、授人以柄。

第二,始终停留在经济斗争,只能培养打手,丝毫没有自觉性。在地上,马列毛主义及其实践者始终处于绝对的弱势,若要进行政治宣传,也只能吸引小资产阶级泛左翼,不会从根本上撼动广大无产阶级被扭曲的世界观,更不会直接鼓动无产阶级展开政治斗争。共革阵尽管时时刻刻都在用“政治原理”启发群众进行斗争,但是群众斗争的动力源始终不会变化,始终是“降工时涨工资”等经济议题,顶多是增加了数量,改变不了质量。

在革命者看来,主要的是革命工作,而不是改良,——在革命者看来,改良是革命的副产品。所以,革命策略下的改良,在资产阶级政权存在的条件下,自然会变为瓦解资产阶级政权的工具,变为巩固革命的工具,变为向前发展革命运动的据点。

革命者采用改良,是为了利用它作为挂钩来把合法工作和秘密工作联结起来,是为了利用它作为掩蔽物来加强秘密工作,以便用革命精神训练群众去推翻资产阶级。

在帝国主义条件下按革命精神利用改良和妥协的实质就在这里。

相反地,改良主义者采用改良,是为了拒绝任何秘密工作,破坏训练群众去进行革命的事业,在“恩赐的”改良的福荫下高枕而卧。

改良主义策略的实质就在这里。——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

共革阵把经济斗争性质的改良视为“提升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唯一现实途径”,却完全无视无产阶级在这种“斗争”的动力源。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无产阶级始终在经济利益上打转,仅仅是为了资产阶级施舍、笼络工人贵族的“福利”而斗争,而这种“斗争”只能培养出圆滑、狡诈的“打手”。若成功,无产阶级将会进一步走向黄色工会,瓦解斗争性;若失败,费尽心思创建的改良组织就会“树倒猢狲散”;若激进,分分钟被中修镇压。

马列毛主义者不反对经济斗争,但是坚决反对“以经济斗争为纲”的修正主义路线。在地上群众组织中,尽管会有经济斗争存在,但是锻炼无产阶级的组织性的源头始终是义务劳动、战斗值班(更进一步的组织性要在地下进一步锻炼)。只有义务劳动、战斗值班能使无产阶级团结在组织的纪律之下,为其先进分子进入地下接受进一步的改造和锻炼做准备。

总的来说,共革阵的两大黑线,即党内的泛民主路线和地上的机会主义、改良主义路线,都彻底反映了这个组织的机会主义性质。而究其定位,也就只是马列毛主义者的又一个反面教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