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各机会主义组织简要说明
编者按:
1、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到底是形而上学的唯心的世界观,这一点从所谓“声音灭火”就能体现出来。事物要么都是运动的、要么是相对静止的,从来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而资产阶级的科学家在研究诸如“声音灭火”时,却固执的仅从“声音”这一单一的角度出发,完全忽略了声音传播过程时需要的介质、声音本身具有的“力”以及这股“力”对外界的作用等等方面。归根到底,资产阶级专政下的科学利润挂帅,只有这样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才能源源不断的获取利润;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科学政治挂帅,只有真正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才能做到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2、资产阶级利润挂帅,脱离实践,对于一个早就明了的事实还在搞形式主义,那些学阀根本就不在乎事实怎么样,只想在资本主义学术界打出自己的名声好赚钱。这种极其畸形的状况严重制约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由于资产阶级专政,先进的马列毛主义不能成指导思想,学阀总是搞唯心形而上学的学术垃圾,懂实践的年轻人更不能取得领导地位,但是总的来说,这也是阶级矛盾,而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所以也只有在政治上占领高地后,自然科学才会蓬勃发展,也只有推翻中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在科学上进一步发展。
近期,百万up主毕导发布了一期视频《千万不要给蜡烛放这首歌》。这个视频讨论了一个问题:声音能否灭火?视频中通过简单的实验发现:通过播放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现60赫兹左右的低频声音对火焰影响最大,甚至能让火焰摆动、熄灭。由此引入了关于声音灭火的争论。
一、关于“声音灭火”
1、相关争论的总结
1857年,爱尔兰科学家丁达尔首次记录了声音可以影响火焰的现象,后来被称为“丁达尔效应”。1905年,德国物理学家鲁本斯发明了鲁本斯管,进一步验证了声音对火焰的影响。20世纪初,有人尝试用口技模仿鸟叫声来熄灭火焰,甚至设想用大喇叭扑灭森林火灾,引发科学界对声波灭火技术的广泛兴趣。
对于声音灭火这一现象,资产阶级的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解释:声音是纵波,空气震动导致火焰不稳定;火焰分子吸收声能转化为动能,导致燃料供应中断;声波使火焰被吹离,冷空气进入后导致熄灭。这些理论缺乏统一结论,资产阶级科研界对此展开了长期研究。
2021年,贵州籍博士熊才艺发表论文,提出声音本身并不能直接灭火,真正起作用的是音响播放时产生的风。他通过实验发现,当在蜡烛和音响之间加一块板子,火焰不再摆动,说明风才是关键因素。事实上,即使使用90分贝的重音,也只能勉强熄灭靠近音响的蜡烛,且需要极高的噪音环境。而理论预测要完全靠声波灭火,需达到145分贝以上,相当于火箭发射的噪音水平。因此,单纯依靠声音灭火在现实中并不现实。他的结论颠覆了长期以来“声音灭火”的认知,但最初发表论文时收到审稿人“荒谬”“简化过度”的批评 。熊才艺目前已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他认为学术界对新观点的接受需要时间,但坚持自己的观点。
2、马列毛主义的分析
声音能灭火吗?相信同志们都能意识到答案是清晰的——不能。毫无疑问,灭火的并不是声音本身,而是声音本身所产生的风力。我们不妨从矛盾的角度进行分析,当我们尝试用声音去灭火的时候,同时可能实现灭火这一效果的力有两种:声音本身的力与声音产生的风力,这里我们可以把声力和风力视作两个矛盾,那么哪一个矛盾在灭火这一过程中是主要矛盾呢?
根据我们日常的经验,蜡烛只需要轻轻一吹就能熄灭,所以风力灭火是十分容易的;而声音灭火,虽然我们的日常经验是匮乏的,但是不论是熊才艺的论文结论“完全靠声波灭火,需达到145分贝以上,相当于火箭发射的噪音水平”,还是毕导视频本身展现的实验室中声音灭火的巨大噪音,都说明,利用声声音灭火是十分困难的。同时,熊艺才观察到的现象“加入挡板后,声音未减弱,但火焰停止摆动”也说明产生实际灭火效果的是声音产生的风力,而不是声音本身。即在灭火的过程中,风力是主要矛盾,声音是次要矛盾。
二、对资产阶级科研的批判
“声音不能灭火”的结论如此清晰,我们几乎凭借日常经验就能得到的结论,为什么资产阶级科研长期坚持错误的观点呢?
首先,资产阶级科研长期坚持唯心主义的观点。资产阶级做科研,往往是从自身的主观意愿出发,先有结论然后验证。就拿“声音灭火”这件事来说,资产阶级科研人员做研究想的是什么呢?这个点子很好,很有“创新性”,可以让人们感到“有趣”,有利于自己发文章。所以,科研人员先入为主地主观上希望“声音能够灭火”,而事实上,现象也印证了这一点。那就找一些理论解释解释,把文章发出来。于是乎,长达百年,一篇篇论文就被生产出来了。在整个过程中,是先有了希望“声音能够灭火”的主观愿望,再有了结论。这个过程,就好比解决数学题目的时候,不看题目要求,主观地希望套用某个公式,或者达到某种结论,然后写答案,那么出错的可能性当然就会很大了。这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其次,资产阶级科研长期坚持形而上学的观点。什么是形而上学?简单来讲就是在分析事物和问题的时候,采用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而不是采用运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在认识“声音灭火”现象的时候,只看到了声音,没有看到声音产生的风力,只从声音这一现象入手去看问题,从而把研究重点放在声音的性质比如纵波上,没有做到通过现象看本质。另外,从矛盾的角度来看,由于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总是有意无意地坚持一种“多元自由”的论调,从而导致他们总是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结果是看到了一堆次要矛盾,忽视了主要矛盾。在“声音灭火”这件事情上,他们总是想找各种各样的角度去解释,但是却不愿意去分析到底哪种解释是正确的,似乎只要自己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就是为科学做出了某种新贡献。再举一个历史学领域的例子,长期以来,资产阶级历史学者对阶级史观的批判就是“单一”“狭隘”“脸谱化”,但实际上阶级史观恰恰把握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各种其他角度比如“现代化”“民族”“性别”在政治上反动的,在哲学上也是用次要矛盾来混淆主要矛盾的。真正的唯物辩证法是要求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基础上,逐步解决次要矛盾的。资产阶级科研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必然走向谬误和反动。
当然,造成资产阶级科研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还是资产阶级专政。“声音灭火”的正确观点被熊才艺提出来之后,果不其然,立刻遭到了资产阶级科研界的打击,熊才艺的论文受到的审稿意见是“ridiculous”,之后想发文章辩解也被拒稿。可见在处处利益至上和人情世故的资产阶级学阀来看,是不能接受真正的真理的。一旦有人提出了真正的真理,威胁到了他们的学术地位,就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打压,正如评论区群众指出的那样“这么简单还怎么骗科研经费”。
资产阶级在科研领域的专政,当然还不止上面的例子。资产阶级会控制教材的编写,编写大量普通人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同时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教材,宣传资产阶级反动意识形态;资产阶级会利用建立严密的等级制度诸如院士、教授、副教授、杰青、长江这样的上下分明的“帽子”来强化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资产阶级人为地搞出诸如诺贝尔奖这样的奖励制度,来诱导青年学子走上反动的科研道路;资产阶级会编造各种各样的假数据,通过各种各样的水论文来谋取名利等等。在中修,从近年来研究生举报导师地社会舆论事件中就可以一瞥整个资产阶级科研体系的腐朽。总而言之,资产阶级在科研领域掌握了专政权,就可以通过教材、考试、奖励、帽子等等手段来控制整个体系中的所有人员,并不断地经由这些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这样的科研打着“追求真理”的进步招牌,做的不过是谋财害命的反动行径罢了。
三、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科研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有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也只有结合实践才能有所发展。如今整个资产阶级科研界发了一篇又一篇论文,但是真正有用的科研成果却寥寥无几。即便有,也只不过是加强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罢了,对于人民群众是毫无用处的。而对于科研工作与实践相结合,为人民服务,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专业研究所。它的研究项目,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医学事业都有密切关系。但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这个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却严重地脱离无产阶级政治,脱离生产实践,脱离工农群众。科研人员关在所里冷冷清清地进行“学院式”的研究,由于路线不对头,真正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贡献的研究成果不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遗传所的广大干部、工人和科研人员,奋起造了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反,坚持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实行开门办科研,使研究工作面貌大变。
这个研究所开门办科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办法:
一是走出去,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科研人员和党政干部到工厂、农村、牧区、医院蹲点、跑点,以蹲点为主,同工农群众一起开展科学研究,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把理论研究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解决生产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理论工作的提高。
二是请进来,即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到所里来,参加上层建筑领域的斗、批、改和研究所的管理、研究工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研究所通过举办学习班和课题协作座谈会等形式,每年都邀请上千人次的工农群众和基层科技人员到所里来交流经验。一九七四年以来,他们又先后从全国八个省、市请来十八名工人和贫下中农代表来所“掺砂子”。这些,对于改变科技队伍的成分,促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端正科研方向,办好研究所,起了很好的作用。
三是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即由有关科研、生产、教学单位组成协作组,或由所内几个研究室、组协同作战,共同解决科研和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加快科研工作的进展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
这个研究所一九五八年开始培育杂交高粱。经过几年努力,选育了一批抗逆性强的杂交高粱,比当地品种一般增产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平均亩产七百斤到八百斤,有的成倍增产,最高亩产达到二千多斤。但是要推广,还存在许多制种技术方面的问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他们走出去,很快使这项成果应用于生产。现在,杂交高粱已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不少地方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在培育和推广杂交高粱的过程中,关于植物杂种优势和雄性不育的理论研究也有了进展。他们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又逐步开展了小麦、水稻等作物的雄性不育研究。广大科研人员深有体会地说:“开门办科研,使我们方向明,干劲足,步子大。”
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坚持开门办科研的正确路线,与工农兵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科研人员。这样的科研,不仅可以避免走如“声音灭火”之类的弯路,而且研究出来的成果真正对人民有用,对实践有用。这充分说明,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坚持了正确的科研路线,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科研才会真正实现飞跃和发展。
要扭转资产阶级科研的腐朽局面,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由于中修是一个高度统一集中的帝国主义国家,资产阶级专政的力量特别强大,那么就需要在资产阶级转正无法触及的地下,建立地下革命家组织,通过义务劳动和革命纪律培养立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然后在坚持地上地下划分,地下领导地上的基础上,派出代办员去开展全国性融工,建立地上经济互助组织,并通过地上和地下暴力来加以维护。地上不断壮大,并输血地下,使得整个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当整个社会阶级力量对比发生逆转时,一举夺取政权,完成第二次社会主义革命,夺回无产阶级的科研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