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裔工作室以长征为背景创作“二次元” 视觉小说引争议?用马列毛主义提前分析!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各机会主义组织简要说明

编者按:
1、此工作室的这部文艺作品终究是商品,其受资产阶级世界观和资本主义专政的影响,其中根本难以寻得无产阶级的革命锋芒,不过套了一层“红皮”当作卖点,留下的是小粉红歌颂修正主义的狂欢。无产阶级的文艺作品同资本主义完全是互不兼容,革命文学在其专政下,要么被庸俗化,要么被雪藏。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文艺工作者将会创造出优秀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
2、文中的游戏工作室是站在小资产阶级投机立场的,小粉红是赵修的拥趸,而泛左翼则是赵修的放养出来的“统战对象”。该游戏工作室试图两头投机,一面给赵修和小粉红献忠诚,一面又想蹭泛左翼的流量,其作品根本不可能是无产阶级文艺。资产阶级专政下的革命路线核心是政治路线,即一切为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服务,文艺作品起辅助作用,必须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才能大放异彩。

近日,一款名为《长征:锦鹃万里红》的红色历史题材AVG游戏开始在墙内进行宣发,其游戏工作室的成员均为加拿大的华裔,据其简介介绍:“ 【长征:锦鹃万里红】是以二次元动漫文化等当代青少年更易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载体,以多名红军战士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进行适度艺术加工的主旋律红色题材视觉小说作品”
其主要剧情为:“ 主旋律红色题材文字冒险游戏——扮演一名十六岁的四川青年,带着一个十岁的孤儿女孩“鹃儿”,与红军一起踏上保卫家乡,解放国家的两万里旅途” 。

在特色专政下的政治敏感环境里,红色题材加二次元艺术风格加外国华裔的组合自然会引发不小的争议,更是引起墙内“ 粉红” 和泛左翼等一阵诧异,笑称其为“ 村里第一个吃子弹的” ,对此游戏的态度有很多,有的人顺从特色文化专政直接向创造者泼冷水、有的人只会对其创新进行空泛的支持、还有的人相对“ 理智” 的认为要等出来再说。难道说有一个这样看似矛盾的组合就成了游戏工作室的“ 原罪” 了吗?当然并非如此,以马列毛主义的观点看来,这三者反而是有可能相融的;难道说因为其是红色创作我们就要凭空支持吗?也不是,实事求是的马列毛主义者会通过具体分析其实际立场来判断它究竟是香花还是毒草;难道说这个新游戏不进行发售试玩我们就不能得到客观的评价吗?也不尽如此,因为马列毛主义者完全可以靠主客观条件的实际分析来提前对其进行一个简单的判断。因此,在其发售之前,我们马列毛主义者的态度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完全可以从当下几个简单的争议里得到正确的思想认识。

身份重要还是立场重要?

在墙内的偏激观点中,最严重的就是对游戏工作室外国华裔的身份歧视颇深,难道说外国人和华裔就创作不出好作品了吗?又或者说,难道他们就不配为中特制度创作出令其满意的“特色”红色作品了吗?这显然是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反动想法,马列毛主义者不讲这种形式上的身份划分,决定人性质的最根本因素就在于其立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站在人民立场的加拿大同志白求恩就是真正的革命者,而站到个人立场的加拿大华裔张国焘就是彻底的机会主义者。而到了如今的特色中国也是如此,除了站在人民立场是革命的立场外,其余一切站在个人立场和反动政府立场的就都是反革命的立场,对文艺工作者来说也是如此,马列毛主义者不会搞先入为主的主观主义,因此这个工作室究竟是人民立场的“白求恩” 还是反革命立场的“张国焘” ?也确实只有在其发售以后才能彻底揭示。

但在此之前,我们仍能提前分析一下这个工作室的立场。如何判断一个人的立场呢?我们一般要看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并对此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够略知一二。

首先,在游戏页面里工作室直接承认到,“ 全员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支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坚决支持党的指导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粉红对本作的担心完全就是多余的了,因为工作室已经向特色政府纳了事实上的投名状,尽管工作室在口头上说“ 不受中国法律管辖” 、还在行动中拒绝向特色机关送审,但在实际立场上已经与特色反动政府站到一起了,所以其所谓“红色” 大概率也是特色的“粉红色” ,他们所坚持“社会主义” 和马克思主义其实也就是特色的修正主义,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这就是完全主动倒向特色文化专政的投降派行径,本作品假革命的立场已经提前显露。所以就此来说,其实粉红与泛左翼的态度是恰恰相反的,粉红完全不需要担心这样一个站在特色政府立场的游戏工作室会偏离他们钟爱的修正主义,泛左翼也完全用不着妄想这样一个披着红色皮囊的假革命会带来多少革命的政治影响力。

其次,我们还要看它做过什么。虽然这次以长征为背景时工作室果断否定了他们要做的是galgame恋爱游戏,但这个游戏工作室的前作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恋爱游戏,甚至是所谓“治愈向” 的游戏,它讲了些什么呢?大致剧情为“ 因为童年创伤而浑浑噩噩,早已放弃了人生的“我”,在与“从天而降”的女孩相处的甜蜜时光中,感受她不求回报的爱,收获心灵的成长,疗愈内心的创伤。与她一起探索生命的意义、爱的真谛,与灵魂的重量” 。对于这个工作室的游戏剧情,有人夸赞它为善于让现实和虚拟结合,但是让马列毛主义者来看一切就恍然大悟了,原来这所谓的“治愈向” 作品就是让本就深受压迫绝望的青年继续在虚无缥缈的“爱” 中苟活,它鼓励的不是让人思考怎么办,而是在21世纪的资本主义全面专政的社会吸着其特制的精神鸦片坦然接受现实,在满足小资产阶级精神需求的同时忽悠无能为力的无产阶级放弃斗争,真是与其它的小资产阶级galgame也没什么两样!

所以就此来说,我们能够相信其新作的“红色” 性质吗?显然大概率是不能的,如果说前作是为了迎合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精神需求的话,那么本作多半就是为了迎合特色修正主义了,所以面对这样站在小资产阶级反革命立场的游戏工作室,我们不论是在其发售前后都会提前做好批判性的思想理论准备。

剧情重要还是立场重要?

对于游戏内容的具体争议还体现在剧情上,这些剧情上的话题体现在众多方面但都没有抓到根本上。

首先从人物背景来说,究竟能不能有未成年娃娃们的剧情?对此,马列毛主义者会毫无忌讳的回答说当然可以,因为在红军长征中本就有许多娃娃兵,但制作组能否讲好他们的故事仍值得怀疑。而从此争议中所体现的反动认识则更为严重,因为只有站在非人民立场的人才会怀抱着龌龊的思想猜忌和抱怨未成年人物在艺术作品中的身份,就像资产阶级的《未成年保护法》和年龄分级一样,资产阶级美其名曰保护未成年人“ 健康成长” ,却又无时不刻地向青少年灌输着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这种虚伪关心戏里戏外未成年的态度完全就是顺从资产阶级法权的肆意生长。就本作而言,工作室宣传它是面向青年人的游戏作品,难道说这样一个本可以做好的“红色题材” 作品的剧情就理应单方面被部分年龄段的人接受了吗?而其它类似的作品题材恐怕也难逃这样的规律,在顺从资产阶级专政与资产阶级法权之下的艺术作品都是如此。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的革命作品应当是老少皆宜的,因为光明而正义的艺术无需遮遮掩掩,如同新中国时期展现人民的文艺作品一样,它们也有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品,但不存在什么青年能看而儿童不能看或中老年不能理解的道理。而如今这个讲长征的作品能做到这些吗?显然不能,它之所以只能面向青年大概率只是因为它既教育不了儿童真正的革命道理、也难以被中老年人接受罢了,而当它能够引发年龄争议时就足以证明特色资本主义社会下文化创作的缺陷。

红色剧情游戏能有爱情吗?虽然不是必要的但当然可以有,只不过在革命背景下的爱情只有革命情谊。在争论之中,粉红的极端立场就是长征背景下拒绝任何情情爱爱,难道说长征里就没有任何革命情感的出现了吗?采取这样脱离实际的反人民态度我们也是要反对的,但游戏工作室能否展现出真正的革命情感也同样值得怀疑,因为就工作室的小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立场而言,他们真的能够写出阶级苦恨之下的革命爱情吗?无产阶级的斗争情感可是和小资产阶级的“治愈” 情感截然相反,倘若剧情之中有对革命情谊有任何脱离实际的修正主义成分所在,马列毛主义者必会对其进行彻底的批判揭露。

剧情的视角会对作品叙述产生影响吗?有不少人抱怨游戏剧情偏偏以红四方面军为主,这不是要当张国焘的走狗嘛?但这种想法其实就是形而上的主观主义,因为路线问题不是由视角而决定的,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创作者的立场。有些人还埋怨游戏剧情是多结局,其实多结局的形式是很好的,如果以红四军战士的微观视角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选择来决定自身的命运,比方说无脑跟了张国焘的机会主义路线就要斗争失败,独立自主、灵活思考就可以在战斗中掌握自主权并最终和毛主席走到正确的革命路线里来。这些剧情的阐述和展现就取决于游戏工作室了,如果他们既不能够充分展现出路线斗争的关键性和组织制度的运行,也不能说明基层红军战士参加革命的能动性和进行阶级斗争的革命理由的话,那么本作就是一部假革命乃至反革命的作品。

总而言之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在特色反动政府大肆宣传民族矛盾和掩盖阶级矛盾的时刻,此游戏工作室却偏偏要推出一个讲述长征这一阶级矛盾大于民族矛盾时期的剧情作品,它真的能够顺利推出吗?更何况他们自身还顺从特色的修正主义路线,即使是革命的历史剧情那也能够被修正为反革命、反阶级斗争的剧情来展现,如果能够顺利发售,那么多半也会成为助纣为虐的特色反动政府走狗,这是由其立场所决定的,我们不指望不革命的人能够产出革命的作品,但具体如何在发行前还是要拭目以待。

风格重要还是立场重要?

最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就是在游戏风格上了,“ 为何用日式二次元画风?” 这是部分人最大的疑问,但这其实本就是一个最不是问题的问题,在过去无产阶级专政的新中国里还没有那么多对革命历史的艺术表现形式,即使是动画片也仅局限在各种儿童故事里,在动漫风格和电子游戏的不断发展下,当代文化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元,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文艺创造在资产阶级全面专政下根本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何“日式二次元画风” 会被抱以偏见?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二次元”就等于“娱乐化” ?这其实就是因为它被资本主义改造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模样,就像是过去日本泛左翼漫画家搞出的动漫形式最终也难以逃脱被改造为资本主义精神鸦片的结局。正因如此,其实决定文艺作品性质的就是立场而非是形式上的风格,当一种艺术风格被改造为资本主义的增值手段时那么它就成为了娱乐化的刻板印象乃至反人民的反动艺术,而当艺术创造者本就站在反革命立场上时,那么不论其选择什么样的艺术风格也都改变不了其反革命的性质。

归根结底,立场是根,夺权是本

怎么办?资本主义社会下全面的文化专政已经充分证明它无法创作也不允许创造出真正的革命作品,就像这个小资产阶级游戏工作室一样,即使他们是外国华裔、做的题材还是红色历史背景,但却几乎不可能做得好甚至也做不出真正的革命作品,这既是由他们的立场决定的,因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一切行动归利润挂帅,更是因为特色政府的严密监管,其作品若是想要在国内赚大钱,就必须必须认同特色修正主义路线、就必须要服从其文化监管的专政,即使其出了政治错误也轮不到群众来评价,因为批判权和监管权都完全掌握在中特反动政府手里,小资产阶级游戏创作者又怎么会为了宣传真革命而放弃在中国合法赚钱的机会呢?而真正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立场的作品是完全不可能发行的,这既是由资本主义利润挂帅决定的,更是由无产阶级无权掌握文艺创作而导致的。

归根结底,这一切都还是因为特色反动政府掌握着政权,文化创作的专政权和批判权全都掌握在反革命政府手里,全社会的文艺路线又怎么能不偏向于资产阶级的反动路线?资产阶级专政下是不存在产生无产阶级艺术与革命作品的土壤的,面对这样反动的主客观环境,我们只有夺了资产阶级的权,才能夺回无产阶级的专政权和文艺创造土壤、把资本主义下的艺术表现形式改造为展现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而在当下,我们不能妄想通过地上合法的宣传创作就能够传播正确的革命思想,那样只会成为特色反动政府自然的帮凶,只有通过建立一个严密的地下革命家组织,才能够通过工业化的革命灌输战胜反革命的灌输,并由此改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全面夺权做好准备。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