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号角——理论争鸣——从普列汉诺夫等人看机会主义的特征与本质

从普列汉诺夫等人看机会主义的特征与本质

在列宁建党计划落地后,二大前后发生了“惊涛骇浪”般的变化,革命的同志、不革命的机会主义者纷纷展现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普列汉诺夫讲调和的斗争,阿克雪里罗德反对集中,维护小组习气,维护自治,**但两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反对无产阶级的组织纪律为个人利益服务。**想要长袖善舞的机会主义者,通过发挥个人才能进行夺权,“自由自在”地从事革命工作。

一、普列汉诺夫

**列宁所说的避免党的分裂,是在罐子上出现一些微小裂缝时,通过路线原则的统一,打个结把罐子捆紧。**但普列汉诺夫却说为了避免更大的灾难必须作最大限度的个人让步。后者就是机会主义要求无原则的团结,要求革命组织必须照顾这少数人支持的路线分歧,容忍机会主义路线的支持者继续留在革命组织内。而之后普列汉诺夫又对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各打五十大板,他对于多数派坚持原则的行为,批评为在政治上不应当过于生硬、过分激烈和毫不让步。

因此列宁指出,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虽然承认机会主义比如无政府主义等等的错误,但是采取的行动确实同多数派进行争论,希望无原则的团结这些持有错误路线的人。所以从这点能看到,这种嘴上一套,行动上又是另一套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普列汉诺夫无政治原则,机会主义立场的表现。换句话说就是用庸人的温情对待革命,对路线问题含糊不定,反映了普列汉诺夫归根到底是不在乎怎么才能解决当时俄国革命所面临的手工业小组化的困难的,因此当原则性分析面前时,他如此各大五十大板,只希望在保证自己个人形象不受印象的基础,希望列宁同机会主义分子们无原则的团结在一起。这就像今天,泛左翼们机会主义者喊什么:今天左翼不要打了,我们要左翼大联合,开启今天的湖南江上划船一样可笑。

二、阿克雪里罗德

而阿克雪里罗德的机会主义行为在今天来看就表现的更明显了,喜欢不断地讲“深奥”且原则性正确地废话,不断地将怎么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工作;党组织怎么建设地组织问题向后拉。拉回到什么程度呢?在阿克雪里罗德参与的新编辑部中,他说什么思想斗争是一种过程,而形式不过是形式。把革命斗争拉回到课本和学研中对名词定义的无意义的争论上去了。或者搬出一堆与经济派斗争的词藻打马虎眼,又对背后具体所指暧昧不清。事实上就在第二次代表大会前,列宁就已经在《怎么办》中将经济派批倒批臭了。其拿出“雅各宾派”、“布朗基主义者”之类的字眼来污蔑布尔什维克,所有这一切不过是为了掩盖自己作为吉伦特派,其实也就是妥协分子、投机分子的本质罢了。现在的机会主义者也喜欢这样,死抓着十多年前赤眉同志批判YCA这帮真正的布朗基主义者时所写的融工文选,就为了反对我们现在的“组织起来!”的号召。看!机会主义者虽然表现的千百怪,但是在涉及到根本分歧时如出一辙的,所以说机会主义者污蔑什么“赤眉痛打高炬”,其实是“列宁痛打列宁”,这一点也没说错。

三、路线问题的重要性

**对于组织路线问题,是没有人民矛盾可言的,从来只有敌我矛盾。**教员说过:*“路线决定一切。”*而结合杨文翰烈士在革命战争中的脱离群众路线逐渐导致革命队伍凋亡的示例,可以知道,革命路线对了没有人也会有人,而路线一旦错误,那么即使一开始再有经验的革命队伍,也会逐渐凋亡,可以说路线问题就是革命是否胜利的核心。因为革命事业的发展不是靠口号和热情推进的,是靠正确路线来指导革命性质、革命的方向、和具体的革命战略。所以在今天建设一只执行列宁政治报路线,纪律严明的先锋队就是首要任务。

但机会主义手工业小组从来拒绝列宁同志工业化的政治报路线,否认严格的组织纪律。为什么这些机会主义者要如此反对组织纪律,甚至不惜说革命纪律是“农奴制”呢?初期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多少都会带一些小资知识分子习气,这很正常。但是其中有些是坚定地为了革命的前途而愿意抛弃掉自己那股个人主义的书生气的。但有些则仍然不肯放弃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认为个人利益胜过革命利益,认为自己必须要放任所谓“自由的天性”才能做一些理论工作之类的。这些人觉得自己有点知识就是人上人,组织纪律不该约束到自己头上,不想当那个组织工业化的螺丝钉。所以他们拼了命地反对任何集中化、组织化、工业化的东西,宁可退回到那种涣散的自发性中去。相反的,工业化的纪律,这种真正可以带来实际力量的进步的组织形式,恰恰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力量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