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偶然性”与“事务主义”的问题
在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列宁对代表大会上派别的划分进行了全面总结。列宁指出,掩盖在火星派少数派所说的“偶然性”下的,恰恰是这样一个事实:少数派是由党内最有机会主义倾向的党员组成的,是由党内那些在理论上最不坚定、在原则上最不彻底的分子组成的。同时列宁揭露了少数派的无政府主义分裂行径,谈及了组织中面对不同“色彩”,也就是意见路线上的分歧,进行组织内有原则的按照民主集中制方式进行斗争的必要性。
列宁同时指出所划分出来的少数派正是由党内的右派组成的。指出在被少数派用偶然性掩盖下的,恰恰是俄国近十年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所不可避免的结果。对此从一个方面进行延伸思考,许多事情从“偶然性”的表象中,也恰恰暴露着这样与那样的必然性,而如果不加以分析,就往往容易被看似偶然的表象迷惑。
比如对于个人来说,在事务主义发展的初期,可能只是在组织中对某一革命纪律的敷衍了事,或者是对某一次义务劳动的仓促完成,例如少数派最初在革命党内就表现为拒绝编辑工作,在这样一个阶段,或许常常表现为一些偶然性的因素,但这背后是思想政治上的潜在风险,如果没有及时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情况的背后可能是自己或多或少地没有坚持革命第一、生活第二,思想意识中抱着对资产阶级事务的处理方法,主观上不抓住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处在资产阶级包围下的严峻现实,只是把这种敷衍、仓促统统自认为是偶然性的客观原因,那么问题就开始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了。
当这种散漫应付的态度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结果就表现为属于无产阶级先进性表现的主观能动性开始逐渐丧失,事务主义就开始真正占据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了。倘若仍没有下定决心借助组织力量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结果将是危险的,因为事务主义在政治思想上的占据,将导致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在这一阶段,一方面组织上的消极应付将在认识上掉队;另一方面包围在周围的资产阶级上层建筑将无时无刻地向他进攻着,这样自发性的因素将大大加强,直到量变引起质变。到了这一阶段,事务主义将演进为更为彻底的革命组织内部的机会主义。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在革命党内时常发生。
因此就无产阶级革命者个人来说一定不能忽视一些看似偶然性的问题,需要擅于从看似偶然性的表象中找出必然性的问题,往往来说是重视对表象的行为的深层次分析,将其提高到政治高度,防微杜渐;对于产生的错误倾向,也应学习列宁的斗争,充分及时利民主集中制的武器对其进行监督与帮助,避免机会主义泛滥成灾。
二、组织内的斗争方式
回到党内的划分问题,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家组织内是不是总是存在着这样的划分呢?当然是存在的,这本身也是阶级斗争在组织内的反映。组织是由人构成的,也总有先进和更落后之分。因此无产阶级必须提高对组织内外机会主义的警惕,依靠组织内民主集中制的力量实现正确路线对组织的统领。
正如列宁所说,组织内不同“色彩”的斗争是必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组织不是含情脉脉的小资产阶级温情会所,而是进行革命实践战斗的阵地。正如列宁引用中派的例子,“我们的代表大会充满了多么沉重的气氛啊!这是残酷的斗争,这是鼓动互相反对,这是激烈的论战,这是非同志式的态度啊!”,正如列宁所说,“因为党内各种色彩之间的斗争,当它还没有导致无政府状态和造成分裂的时候,当它还是在全体革命者、全体党员一致承认的范围内进行的时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组织要发展,革命要前进,就不得不要求有正确的路线,没有这样的斗争,怎么使正确路线占据多数呢?总是想着默默跟着走,为了所谓的“情面”,却不为革命事业发展考虑。恰恰是非无产阶级思想在作祟,企图把组织变得一团和气,但是无产阶级建设组织是为了革命,不是为了虚妄的“情面”。
同时革命组织内的斗争方式,一定要依靠民主集中制。对于正确路线哪怕一时处于少数,也一定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方式进行斗争,例如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就是基于民主集中制的团结,更何况无产阶级自身对于问题认识客观上存在一个过程,其所自认为是“正确”的路线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决不能向孟什维克那样采取无政府主义的分裂方式,搞阴谋诡计不搞光明正大,搞秘密串联而不搞民主集中制的公开斗争。从许多历史事件可以看到,采取这样的斗争方式的往往恰恰是机会主义者。他们不甘心自己的路线在党内遭到失败,不愿意做少数派,不愿意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因而往往要搞阴谋夺权,搞秘密篡位,最终造成革命力量损失,给革命事业带来额外的曲折。孟什维克、张国焘之流就是如此。
因此无产阶级在革命的任何阶段都需要牢牢把握好民主集中制这样有力地武器,在革命组织内进行有原则的斗争,使正确路线的旗帜常在组织上空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