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和谐社会内涵及其建设
老共产党人
构建和实现社会的和谐,始终是人们孜孜追求和企盼的远大理想之一,更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党存在与发展的本质内涵及基本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观点来看,和谐社会既指现实存在的社会协调、稳定,也包含为将来社会的进步创造着更有利于稳定、协调发展的积极因素,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和谐社会构建所蕴含的科学底蕴。
一 科学发展观中和谐社会内涵特征
“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主要是指社会运行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有机系统和部分,以及各种组成要素、“细胞”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具体地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阶层与阶层、群体与群体、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等宏观微观现实的和谐表现出来。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布满活力的社会。社会主义的活力,是社会主义能够全面协调、进步、和谐的基础和条件,主要由四个层面构成:一是社会主体上的活力,表现为绝大多数人建设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劳动者思想、知识、文化得到全面发展,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并行使了主人翁的权利。二是社会资源上的活力,表现为社会中生产生活的各种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并发挥出了最大效用,生产生活的环境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优化。三是运行机制上的活力,表现为社会运行系统健康的自我延续、自我调控、自我更新,并发挥出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性的功能,推进社会向高层次发展。四是在政治上的活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让每个公民都真正享受到,而且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健康有序,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现实化和具体化,并在社会各项活动中得到扩展、深化。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布满公平的社会。社会主义阶段的公平与正义,是指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法律上,实现概念和事实上的公平与正义,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的根本条件和要害:一是社会主义本身是为实现公平、正义及和谐而产生的社会,以往存在和发展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吃人的社会,由于缺乏核心层和实践中的公平与正义,导致了社会阶级整体的不和谐并经常出现根本性冲突,社会主义社会正是为适应构建根本性的和谐社会才应运而生的,目的就是要彻底解决社会根本上不公平、和谐的问题。二是社会主义是道义上和事实上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了理念上和道义上的公平、正义,而且事实上也必然是布满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三是社会主义是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公平、正义及和谐的社会,在理论上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和谐是系统的和深层次的,在实践中的公平、正义、和谐是看得见、摸得着、人人都享受得到的。四是社会主义是公平、正义、和谐广泛和深刻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不仅存在和发展于,每个社会成员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存在和发展于社会本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中,既为当前的公平、正义、和谐服务,也为将来拓展公平、正义、和谐创造着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条件。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布满有序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序,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做到体现和谐的有章可循,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件和基础:一是利益体制层面上的有序,表现为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意愿,而不是仅反映少数人的利益,是事实上的真正代表而不是口号式的代表。二是权力运行层面上的有序,表现为权力授予和权力运行中真实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广大劳动人民拥有权监督、制约各种权力运作的最高权利,而且做到事实上的完备有效。三是经济领域层面上的有序,表现为企业、市场、政府的功能定位的准确,行为方式符合法律法规,机制上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的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四是社会生活层面上的有序,表现为共同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的道德、集体主义等规范及其价值观念,并在在此前提下享受全面的发展和自由权利。五是各得其所层面上的有序,表现为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成员权利得到维护,都能获得与自己德才素质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使之各得其岗、各司其职,健康、和谐、协调,共守其则、共享其果。六是化解矛盾层面上的有序,建成成龙配套的有效处理人民内部和敌我矛盾的法制保障制度和体系。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社会的安定团结,既包括社会的平安、稳定——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睦、协调发展,也包括人际关系的平安、稳定——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这是和谐社会所具有的效果和在现实社会中的客观表现:一是社会宏观的安定团结,表现为党和国家始终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国民能够自觉团结一致地对内和对外,不存在人为的群体性动乱和动荡及其重大的隐患,各行各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二是社会局部的安定团结,表现为地方党政组织威信和号召力很高,民主法制健全、社会活动健康有序,在国家稳定的前提下人民安居乐业,地方的局部始终保持着团结、和睦、安定的环境。三是社会微观的安定团结,表现为社会各种组织健全、社会治理机制完善,全社会每个人的人格健康向上,人与人自觉地形成了维护社会主义的平等、诚信友爱、相处融洽、互帮互助、老实守信的人际格局,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的实现。四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现为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成员的共识,并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在保持生产持续发展、劳动人民生活富裕的情况下,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得到有效的改善、提高。
二 科学发展观的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和谐理念”的指导下,建立起和谐的科学理念,建设起了安定有序、民主团结、诚信友爱、布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制度运行体系。这些配套的理念、制度和社会运行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指导,假如偏离马克思主义这个总理论的指导,而设计产生出来的制度和配置的社会,梦想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及长治久安的和谐,由于所走的路是南辕北辙,就完全不可能实现。
(一)创新和谐社会发展理念体系。理念既是特定范围的人们在实现特定的目标所持有的立场、观点,以及如何实现目标采取的行动步骤、方式方法,也是特定范围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反映。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和谐理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科学理念包括:一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念为指导,由于当代各国的社会运行和发展,都是按照特定社会的客观需要和依据一定的理论而设计和配置,并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制度体系来保障特定社会运行的,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理念设计和配置的制度社会,才是真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否则存在和发展着的社会就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更不可能达到事实上的和谐。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导,并作为引领和主导执政的共产党及其全体社会成员的依据,这是社会和谐主观与客观愿望能够实现统一的根本理念。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在根本上落实党的宗旨,让广大的劳动人民获得公平、正义和最终得到彻底解放的精髓,这是真正实现社会总体宏观与现实微观之间的和谐、微观与微观之间和谐的内核。四是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权为劳动人民所有,情为劳动人民所系,利为劳动人民所谋,理为劳动人民所争,并通过系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方法、措施加以落实,假如共产党执政的权、情、利、理只为少数人所独占,那么和谐也仅仅只能停留在主观愿望上难于实现,要么就只会是得出风牛马不相及或完全相反的结果。
(二)科学配置和谐社会制度体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矛盾,既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因,也是社会进步离不开的要害要素。科学的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有:一是配置先进生产关系对社会和谐处于优先地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存在,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离开先进的生产关系空谈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内涵。二是配置先进政治制度对社会和谐尤为重要,政治制度必须能够从根本上反映落实社会成员在政治地位、政治权力、政治角色、政治关系方面的平等、正义,非凡是要落实到具体生活中拥有民主地位、民主权力、民主角色、民主关系获得了事实上的平等。三是配置先进经济制度对社会和谐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的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生产劳动权、生产分配权、商品交换的各个环节中,要能够保障实现以按劳分配权力为主体的权利平等。四是配置先进法律关系制度对社会和谐有根本保障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必须是保障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重要一环,但决不能成为人为限制劳动者获得全面自由发展和解放的羁绊,使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权利与义务履行中,构建了起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文明和进步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大力支持,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劳动成果得到全面肯定,实现概念与事实上的平等。五是配置先进文化制度对和谐社会具有方向性,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必须保证全体劳动者拥有事实上的,获得科学、文化方面的平等权利,能够保障劳动者所需要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自身所需要的健康、和谐、文明的先进文化占有主导地位,而且教育引导所产生的作用保障了向共产主义社会运动的方向。
(三)创造和谐社会运行机制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既是人们向往目标,同时又是一种渐进的实现的历史过程;既是人们对社会的一种理想状态,而且是经过奋斗完全可以实现的一种客观状态,还是人们努力向共产主义社会进发的具体实践过程:一是社会运行机制必须是公平正义的化身,社会社会主义要达到真正宏观和微观的和谐,其社会机体运行中所涉及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与人文相关的各个方面,以及行政和政策、法律和道德等,这些社会各种资源统筹的手段都必须变成公平和正义化身,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要害与核心,假如社会运行中缺乏公平与正义作后盾,那么和谐社会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和依据。二是社会和谐要运用好动力和平衡机制,社会主义社会本身阶层结构并不复杂,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可能会出现相当纷繁的情况,但无论如何都不能缺少社会和谐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是党和政府必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制定和实施能实现对社会和谐具有激励、引擎作用的路线、方针及政策;平衡机制主要是党和政府必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对影响破坏社会和谐的因素和行为进行限制,非凡是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或导致社会断裂的行为给予果断的打击。三是健全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的机制,党和政府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向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态美丽的道路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统一。
(四)构建和谐社会根本保障体系。在存在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是有差别的,存在一定差别也属于正常现象,但悬殊过大则是不应该的——有违共产党的宗旨,其结果则是危险的——其直接带来的就是不安宁、不稳定、不和谐,更会把各个阶层人的生活拖入到惧怕的环境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保障体系的要害和核心,是共产党必须明确自身产生的前提和总目标并履行好执政的职责,正确处理好与之相关的各方面关系:一是构建执政党能够代表好和发展好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保障体系,共产党从本质上来说既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执政党,也是唯一能从根本上为广大劳动者谋利益的代言人和忠实服务的政治组织,服从和服务、维护和发展好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建成的核心。二是健全完善政党合作制度并处理好相关关系,执政党必须引导并处理好与其他党派、组织如何对待工农劳动大众的关系、问题,才能有效地领导全国人民并构建起有效提高人口绝对多数劳动大众的综合素质,改善人们生产生活条件及其国民素质的宏观环境。三是构建高效廉洁的政府和官员制度体系,社会主义的政府及其产生的官员不是为自己和少数人暴富服务的,必须是运行高效和高度廉洁的组织群体,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四是构建起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纠偏制度体系,使广大劳动大众真正成为享有民主,能够畅通和发表自己心声和意愿,有效监督各级“公仆”行为、选举或罢免官员的主体,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