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各机会主义组织简要说明
编者按:
1、正如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那样,文艺作品除了本身具有的阶级性,其传播效果也是具有阶级性的。在资产阶级专政下,文艺作品都要强制性地为了资产阶级而服务,目的在于更好地给无产阶级灌输以剥削阶级的落后腐朽的思想,以便于更好地统治下去。因为资产阶级专政的存在,无产阶级本来也不可能具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就需要有先锋队来做政治揭露和灌输工作,使其觉醒阶级意识而组织起来。
2、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文艺工作者也好,还是文艺作品的传播,都被动或主动的为资产阶级服务,因此,迷信影响力,妄图通过所谓的文艺宣传来进行革命是幼稚且机会主义的,真正的革命家,先锋队也只有在纪律严明的马列毛组织里,在十年如一日的融工生活中,在不断的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磨炼出来。
文艺的阶级性,表现在其内容上是隐蔽的,但表现在其传播上却是鲜明的。事实上,我们从来不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产阶级掌握着如服务器、网络基站、互联网平台等等信息传播的物质媒介,所以但凡是只要不符合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文艺作品在社会上流传,就都会遭到资产阶级的强力压制,而这种压制,在当下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较为暴力、也较为传统的一种方式,那就是利用国家机械直接将"问题”作品的作者强行扣押,严令禁止其作品的传播,并将流传于市面上的作品通通销毁或者是强行"限流”,赤裸直接,但却简单有效,所以一直深受古今中外资产阶级的喜爱,特别是那些如照修一样实行法西斯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压制非资产阶级文艺传播方式尤为"兴盛",乃至于但凡只要是统治阶级不顺眼的文艺都要被压制,就比如说姜武在2013年演的一部电影《天注定》,尽管内核仍是改良的,但因为影片内部出现了如"上访"一类的敏感情节,所以在当年还是受到了照修当局的封杀,一直到来近几年,这部影片才被允许重新在各大视频平台里传播。
第二种,是较为"委婉”、在信息时代才刚刚出现的一种方式一一信息时代的来临,原本的文艺创作也进入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不再受限于个别艺术家的"灵感乍现”,“漫威”、"DC”等专门生产文艺作品的流水线工厂的耸立,使得当代一年生产出来的文艺作品的数量,顶得上过去旧时代十年。因此,资产阶级就能够将他们这些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经过公司层层筛选与审查、填充着如”人性论”、“改良主义”等等完全符合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大量文艺作品充斥文艺界,以此来将无产阶级接触到非资产阶级文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形成一个文艺界的“信息茧房”。
由于文艺传播的物质基础由资产阶级掌握,所以非资产阶级文艺会在传播过程中受到重重阻碍,因此只有他们认可的文艺作品才有可能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这恰是文艺阶级性在传播中的一个显著体现,同时文艺传播的物质表现基础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也是决定文艺在传播过程中如何的关键矛盾。
当然,以上还并非是文艺在传播过程中我们所需要考虑的全部内容,实际上,在文艺的传播过程之中,其实还存在着一个文艺作品的"流变"现象。
所以说,什么才叫文艺作品的”流变"呢?流变,流变,即”在流通中变化",文艺作品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传播而不断改变。
为什么文艺作品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会有所改变呢?其实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文艺作品的解释问题,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与世界观的不同,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也是不同,所以对文艺作品给出的解释也是不一样的,而这种有别于作者本意的解释,随着文艺的传播一起传播,于是就给原文艺作品附带了一些"额外的内容”。
给原文艺作品附带"额外的内容”的方式是相当丰富且多样的,比如以影评为代表的文艺评价或者是基于原作的同人创作等等,都属于文艺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流变。
为了方便我们的说明,接下来我们主要以文艺评价这一种形式来进一步说明文艺作品在传播中的流变是怎么样的,以及其对我们的意义又如何。
就说我们耳熟能详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其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作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写这本书的最初目的自然是为了批判旧社会,弘扬共产主义精神的。但奇诡的是,为什么这样一部书能够堂而皇之的作为照修义务教育里的一本“必读课外书籍”,成为照修宣扬“特色修正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的材料呢?明明是一本反资本主义的作品,到头来怎么又反而为阶级所利用了呢?想要理解这种奇诡的现象,就要从文艺作品的流变中这个角度考察了ー一《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之所以被当局选入”红色经典”之中,原因一个是这本书的内容本身没多少对修正主义的批判(这是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导致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赵修当局垄断了对这一本书的解释权,因此才能够通过”文艺评论"的方式,将他们那一套修正主义的东西融入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一本革命著作之中。
让我们回想一下当时在赵修义务教育中听教师讲解这一本书的场景吧:肩负着驯服无产阶级”使命”的教师可绝对不会跟你说《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的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鼓励我们去反抗阴暗的旧社会,创造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的新社会,而是要跟你说这是作者为了抒发什么“爱国之情”,展现特殊时期下共产党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然后再说作为“共产主义(修正主义)的接班人”,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辈的这种伟大精神(但是丝毫不说这种精神是为了谁),在新时代里发扬光大,“报效"照修ーー这样,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将原本不属于《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的内容融入了进去,奥斯特洛夫斯基又不能从坟墓里爬出来”自证清白”,于是才出现了我们先前所提到的奇诡现象。
而同时引出了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文艺的流变过程中的一大特点ー一会把进步的作品给庸俗化。
文艺的流变带来的影响还不知如此,它又通常可以大大强化文艺作品在政治灌输方面的功用,让原本就庸俗的东西更加庸俗化。就比如笔者之前就曾看到过一个关于《哪吒2》的影评视频,其中视频作者就从“人性论"的角度分析了剧中陈塘关百姓对"小哪吒”的种种"恶行”,然后以此得出一个结论,说是人民群众是多么多么"愚昧”和“无可救药",多么多么需要“哪吒”这个小崽子来拯救他们,可以说是恶心地将《哪吒2》原本那一坨“人性论"糟粕玩意再充分发挥了一遍,其起到的政治灌输功用是要比原本单纯的"小资英雄故事"更加强烈和更加露骨的。
当然,这种流变也并非全是坏事,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文艺的流变也是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的,就比如说"布站"上许多的影评文章,通过批判反动文艺作品,揭示其资本主义的糟粕内核,借而弘扬正确的马列毛主义理论,反倒让原本反动的文艺作品发挥出了“进步”的作用,而这恰是与赵修拿《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来宣扬修正主义的行为是相反的。
当然,最后还必须强调,虽然文艺的流变有这种正面的功效,但这种功效现在仍却发挥得相当不充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传播的物质媒介仍是由资产阶牢牢地把控着,正确路线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文艺的流变一直以来都是以发挥其负面作用为主,要改变这一现状,则需要将传播的物质媒介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回来,又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去粉碎照修的国家暴力机器,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要在列宁的政治报组织路线组织起来,踏踏实实从建立一个严密的地下革命家组织着手,经由战略防御、反攻、决战三个革命阶段,最终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然后对文艺界进行彻底的改造,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出文艺流变的积极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