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进一步,退两步》中对于马尔托夫为首的机会主义者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对于小组习气和个人主义的无理取闹做了辛辣的批判。值此大群与一众机会主义团体进行路线斗争、真正的革命路线呼之欲出之际,我们不妨来看看历史上机会主义者胡搅蛮缠无理取闹的伎俩 :
马尔托夫面对列宁为首的多数革命派的正确路线,选择用个人主义的怨气胡搅蛮缠。比如“选了a,b不开心可怎么办。”用这种委曲的话加上“戒严状态”的恐吓和污蔑来进行政治谩骂。如果单就委屈问题而言,列宁说得十分简明扼要:“同志们,这会把我们引到什么地方去呢?如果我们聚集在这里不是为了说些相互捧场的话,不是为了表示庸人的温情,而是为了建立党,那么我们就无论如何也不能赞同这样的观点。” 无产者作为孤立的个体等于零,无产阶级的一切力量都来源于组织 ,在这个组织的建设中肯定会受到挫折,出现错误,受到委屈,乃至被罢免职务,过去毛主席的例子不就是如此,但是对于这样那样的问题,究竟是原地嚎啕起来,还是继续为了党的建设付出全力,就体现着党性和小组习气的区别,体现着是以最大的自我牺牲精神进行着斗争,还是如投机者一般,一边拒绝着个人对整体的服从,一边利用论点进行斗争。
机会主义者的胡搅蛮缠终究是无用功,因为,党不是靠小组习气自发凝聚而成的 ,为什么列宁《进一步,退两步》中描绘的二大能够结合成一个稳固的党呢?其关键就是在于其有着火星派这一支开始就朝着党为目标发展的革命家组织,正是因为火星派始终沿着列宁的政治报路线进发,所以才最终才得以在这次会议中同各路机会主义者斗争,并形成多数派布尔什维克。 当然,旧事物是不甘于灭亡的,在强大的,团结在一起的革命者面前,机会主义者不走向结合,就无法保证自己的生存,这就是这次会议中之所以形成少数派孟什维克的根本原因。因而,这就正如列宁所说:“这就是正是那些时常跟着反火星派分子跑的机会主义者,而有一部分还是这些反火星派分子本身,组成了一个紧密的少数派,极力支持机关中的小组习气,言论方面的机会主义,党务方面的庸俗观念,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和脆弱性。” 机会主义的投机性质就注定了,这种结合也不过是“各自独立”、“批评自由”的散漫小组,因而之后孟什维克的几次分裂就不难理解了,“取消派”、“召回派”等等,这难道不是证明机会主义的散漫同盟的本质吗?而这在我们这个时代当中也是同样的,我们这个时代的机会主义者,在面对大群所支持的政治报路线时,也经常是组合成各种各样的所谓“统一战线”出现,然而最终的结局不是分裂就是完全停摆。
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奇怪,因为,机会主义的各路牛鬼蛇神,能够聚合起来完全是由于共同的、消解革命的投机利益,为此他们可以毫无犹豫地抛弃自己所标榜着的“革命路线”。
而列宁的革新思想,其实这个思想在会上就为人所知了,在列宁的《就我们组织任务给一位同志的信》中有提到。列宁想要设置中央机关报编辑部和中央委员会,二者并行。分别负责思想政治上的领导和组织路线上的政治领导。中央机关报编辑部和中央委员会组成的联席会议就在实际上成为党中央。而列宁希望在二大上通过在全党征求为党做实际工作的同志的普遍意见选举出先进分子,将其作为中央机关报编辑部中作为革命派的领导骨干,替换掉原有相形见绌的分子,或是机会主义的腐化分子,从而让多数派在革命意见上成为真正的多数,清洗掉党中央的机会主义分子和不作为分子,实现布尔什维克自上而下的全面领导。
这其中有个值得关注的争执:中央机关报编辑部究竟是著作家小组还是政治领导者小组 。看呐,这个问题与大群和机会主义团体之间的“工业化水文”之争何其相似!这个问题可以类比于政治挂帅还是利润挂帅。斯大林文章写的一般,只是刚好够说明问题的水平,没有列宁辛辣的讽刺。但是这是够用的。政治挂帅要求斯大林只要能正确写出来自己的想法,就足够了。那么斯大林最终是可以进入先锋队的,而托洛茨基迟早得被开除,这就是区别。我们的党可以很不擅长写作,这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的党不仅可以不擅长写作,还可以不擅长任何具体事务方面的领导,这都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唯独不能不擅长政治领导。因此著作家小组还是政治领导者小组呢?当然是政治领导者小组。因此著作家小组还是政治领导者小组呢?当然是政治领导者小组。只有政治领导者小组才能让马尔托夫不能依靠个人魅力自立山头,组织才能彻底摆脱小组习气。由此也能看出机会主义者为什么要拼命反对正确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