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概述(一):人物形象篇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各机会主义组织简要说明

编者按:
1、文学形象有没有阶级性?当资产阶级描摹刻画人物时,总是好像本着客观中立的立场,实际上反映的是他们阶级的观点。他们惯于站在反动立场上,将黑的说成白的,把好的说成坏的,比如史书和小说中美化为统治阶级死心塌地的海瑞,丑化农民起义的领袖张角。而无产阶级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揭穿这种唯心主义专政,用革命的文艺代替反动的文艺。
2、 毛主席曾经对于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谈到,“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结合笔者的文章,意思就是,即便是神话或是科幻作品还是这些情节虽然是虚假的,但都是作者基于自身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以及自身的感受为基础而创作的,说白了是根本离不开现实即阶级社会的,他们所创造的作品,也必然会打上阶级的烙印。在资本主义社会,文艺工作者所受到的教育,所受到的资助都是来源于资产阶级,所以他们不可能制作出来一部无产阶级文艺作品,即便可能有人会有朴素的同情心甚至是无产阶级意识,但也仍然无法突破资本主义的框架去塑造一个真正的革命作品。

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生活无处不存在着阶级斗争,而作为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文学,这个常被资产阶级文人称之为所谓“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高尚"事物,也自然不能免俗,阶级斗争照例会反映到文学作品方方面面之中。

一切的文学都是用于写人的,一写人,就不免要涉及到一个作者对于社会上各类不同阶级人物或事物的态度ー一作者看到了现实中的某类人或某类事,作者再根据自自己的阶级立场,进行针对性地美化或丑化,最终才成为写在纸面上的一个个故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加工“,而这种艺术加工的集中体现,就是故事里各类人物所谓我们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最能反应文学作品阶级性的东西,对于作者而言,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其实就相当于他对现实中某类人的一种隐晦的评价ー一作品里的资本家的形像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以间接看出作者对于现实中资本家的评价是如何的。

而对于文学作品的看客而言,这种人物形象又不乏是一种“不被认作是宣传”的宣传,就好比有人看了漫威的蝙蝠侠和钢铁侠这一类资本家式的超级英雄,就真的以为现实中的资本家群体内会有那么一个类"超级英雄”式的人物,比如马斯克这一名臭名昭着的帝国主义分子就时常被比作现实中的"超级英雄”钢铁侠,据说是他“造福全人类"的主张跟钢铁侠在漫画中的“拯救世界"有的一比,但实际上,马斯克不会也不想“造福全人类",资本家钢铁侠”拯救世界”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文人为了吹捧其主子所编造出来的肉麻幻想。

当然,如果要求我们的讨论更有一些“赵国特色”,那么还可以说说"海瑞罢官"式的“清官形象”,就比如前些年大火的扫黑除恶大片《狂飙》,里面的正直警员安欣、青天纪委徐忠等等人物的正面形象就塑造出来一众“体制内健康力量“的光辉形象,让无数赵上层反动小资产阶级或官僚资产阶级拍手叫好,高呼赵国特色修正社会主义制度不愧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并将这一部片子大肆宣传,而在这种氛围下,不少人民群众被欺骗,也认为现实中的“党"内也有那么一股”健康力量"一一上头是好的,但下面执行坏了ー一也幻想以为现实中也有那种“为民请命”的“青天大老爷”,但事实上,现实没有“青天大老爷”,赵修在现实里的扫黑除恶也只不过演给无产阶级看的一出话本剧,贪官污吏、黑恶势力从来就没有因此在赵国有过意思意好的减少,不过只是换了一批人来当贪官污吏,以及做“黑恶势力”罢了,更不用说整一个资产阶级这一个赵国最大的“黑恶势力”和“贪官污吏”尚且毫发未损。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反映作者的真实想法,或者是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他人对现实人物的看法的,所以在人物形象这方面上,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两条不同的路线斗争也就尤为激烈。

对于资产阶级文人而言,尽管表时常所谓“创作自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等等借口来为自己为资本主义意识态服务,掩盖社会矛盾的行为做粉饰,但在实际文学创作上,他们的人物形象观一向都是抹黑无产阶级,夸捧资产阶级。

对于他们的资产阶级主子,不管他们的组织在现实中的形象是多么丑陋不堪,都一律将他们美化乃至神化,比如战锤40k里面的什么"帝皇";或者是赛博朋克里面”机械飞升"',无所不能的什么"赛博贵族";就哪怕是“现实主义”一些的文学作品里面,虽没办法做到神化 ,但也往往也要"青天大老爷"、 "良心资本家"等一类”慈眉善目"的人物形象去取代现现实中那残暴不堪、贪得无厌的丑陋形象。

但对于现实中创造了社会一切的的劳动人民,他们又要近乎于无底线地造谣与诬蔑,把他们给写成是愚昧无知、毫无力量的“乌合之众”,或者是只能是在个别几个资产阶级的英雄人物的领导之下,甚至于说是把起来反抗阴暗旧社会的革命人民给塑造成是“破坏和谐统一秩序”的“暴民”。
(当然,这里面还存在着一个小资产阶级的人物形象观,但相比于资产阶级,他们的人物形象观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除了说小资产阶级是会更崇拜一些有着“个人英雄主义"、"家庭温情”、“厌世情节"或者什么"个人逍遥"的人物以外,两者就没有更大的差别了。)

而对于革命战线的文艺工作者而言,他们的形象观则与资产阶级文人的形象观恰恰相反,他们的形象观不像资产阶级文人的形象观那样扭扭捏捏,一向都是相当明确的ーー就是要美化人民群众反抗旧社会的英勇斗争,揭露旧社会下压迫者所犯的种种罪行。

反动时期的资产阶级文艺家把革命群众写成暴徒,把他们自己写成神圣,所谓光明和黑暗是颠倒的。只有真正革命的文艺家才能正确地解决歌颂和暴露的问题。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

而这两类完全对立的形象观之间的斗争,也正是文艺在线上资无两条路线斗争的集中体现,然而,人物形象还并非是文艺战线上路线斗争的核心内容,事实上,人物形象好坏与否是为隐藏在后面文艺作品后面的政治宣传服务的,而关于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将会在本系列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