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月亮湾的笑声》,批判其背后的黑路线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各机会主义组织简要说明

编者按
1、资产阶级专政的体现不止是在经济领域,更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文艺作品中颠倒黑白,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与文革时期的百般抹黑和污蔑,正是这群走资派复辟资本主义进行造势的舆论宣传的必然结果。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无产阶级无权,只能任由资产阶级随意的篡改和解释历史。所以,本质上仍旧是政权问题,要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回来,只有依靠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从而给资产阶级的反攻倒算的反革命行为予以最后的清算。
2、只有保持无产阶级阶级政治挂帅,才能做到抓革命促生产,生产服务于革命。同样在继续革命中,政治挂帅意味必须保持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领导权,因而也就必须通过先锋队领导的革命群众运动防修反修,新陈代谢淘汰其中的落后分子,保证先进部队的纯洁,并在在继续革命的斗争中让无产阶级接受锻炼和灌输,从而提高到先锋队的高度,当无产阶级都能够自觉运用民主监督与专政的权力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时候,无产阶级成长为自觉的阶级,这个时候先锋队就不需要再领导谁了因而就实现了消亡。

电影的历史背景

影片于1981年上映,正值走资派复辟资本主义初期,随着经济基础的转变,上层建筑不再是为无产阶级服务、而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了,在文艺领域中出现大量的伤痕文学、伤痕电影,以此来抹黑社会主义时期和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此时也正是在赵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分田单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夕,影片旨在制造相关的舆论基础。

故事概要

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影片围绕着农民江冒富的儿子的婚姻问题,因为“阶级成分”的问题导致屡次碰壁,期间还闹出了不少乌龙,表面上来看是一个喜剧片,而暗线上是讲因为国家政策所导致的普通人所受到的影响,实则是在抹黑文化大革命、鼓吹改革开放

国家机器与领导权的关系

影片中几次不同的采访:

省报记者第一次来到月亮湾,目的是通过采访解放前后农民生活的变化,来反驳林彪的“国富民穷”的反革命论调,选取了相对富裕的江冒富作为典型案例;

省报记者第二次来到月亮湾,此时走资派将江冒富打为了“资产阶级暴发户”,记者以此为典型进行报道;

省报记者第三次来到月亮湾,此时走资派发动反革命政变,文化大革命结束,记者前来给江冒富道歉,声称“过去都是四人帮搞的那一套”

新中国刚刚建设时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家,为了尽快建设成为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倡导在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建设中进行“高积累”,先完成工业化改造再反哺农业,因此在建设初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工农业剪刀差”的现象,事实上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工业反哺农业,而林彪反党集团趁此污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国富民穷”,对于人民群众发挥出共产主义精神,其反党集团污蔑为“变相受剥削”,还大力鼓吹“物质刺激”,企图以此颠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扩大资产阶级法权的影响,而记者的第一次采访就是无产阶级司令部对林彪的反革命路线的反击、是通过批林批孔运动来推动继续革命,以此来巩固造反派的力量。而第二次来采访,是党内走资派为了保住资产阶级司令部而扩大化的结果,第三次的采访则是借记者之口,对文革进行污蔑、鼓吹市场经济,这都是在扩大资产阶级法权对无产阶级的侵蚀,是在为资本主义复辟打基础。

由此可见,当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手中时,其运用国家机器为无产阶级服务、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当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时,他们就会自觉的维护资产阶级专政、镇压无产阶级革命势力,因此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工具。而在当下的帝国主义时期,赵修疯狂的鼓吹着国家是一个超阶级的概念、是一个调和阶级矛盾的工具,以此来维护其资产阶级专政,这样的反动思想灌输使得许多无产阶级选择通过合法的“维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实际上在资产阶级专政下,资产阶级根本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服务的,无产阶级唯有推翻资产阶级专政才能够真正维护住自己的利益。

“抓革命、促生产”的背后是“政治挂帅”

在乡镇的批斗会议上,江冒富作为富裕农民被请上台发言;

背景声中传来“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彻底批判林彪反革命政治纲领、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政治标语;

江冒富讲:“土改、人民公社,使得日子越过越富……”;

旁边的革命战士:“说批林批孔、讲阶级斗争!”;

这个情节在一些人眼中看起来是十分荒诞的,因为赵修一直给无产阶级群众灌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反动思想,其污蔑造反派群众的革命运动是在破坏社会生产、开历史倒车,因此当下很多人也会认为文革对社会生产来说的确是一场灾难,认为只讲阶级斗争就不能再发展生产了。马列毛主义者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的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是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此时生产力的关系是人支配着物、劳动人民之间是相互协作、互帮互助的关系,通过革命运动、技术革新,人民群众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积极性。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阶级矛盾、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土壤,因此必须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下,通过发动广大群众,逐步消灭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创造合适的生产关系,使得其适应于生产力,最终推动生产方式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因此“抓革命、促生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抓革命就是在促生产,促生产也就是在抓革命——正是通过抓革命,对错误的路线进行斗争,让无产阶级掌握着领导权,通过改造上层建筑的生产关系,才能使得生产力逐步发展,其根本利益是为了整个无产阶级,是政治挂帅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产阶级的利润挂帅,是物支配着人,人这一首要因素就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其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关系,资产阶级能够不劳而获,而无产阶级只能获得很少的生活资料,这样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赵修正是窃取了前三十年的建设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无产阶级进行反动的压迫和剥削,榨取了更多剩余价值,创造出了一个资产阶级不劳而获、无产阶级生活艰苦的“盛世”。

“拨乱反正”是假,复辟资本是真

影片的最后,旁白说到:“四人帮已经垮台、冒富老头也平反了,可他仍然闷闷不乐……”

报纸上写到:“要鼓励社员在搞好集体生产的同时,发展家庭副业,开展集市贸易,让社员的生活尽快的富足起来”

由于党内走资派力量过于强大,以及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成熟革命力量不够强大,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失败、走资派复辟资本主义。而总有一些怀着唯心史观的人对这类影片评价到:“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他们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果不对上层建筑领域进行继续革命,那么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会瓦解,资产阶级法权就会扩大,最终使得资本主义复辟。而文化大革命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以后,一方面是要通过发动群众进行继续革命,逐步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另一方面是要培养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来确保领导权掌握在先进分子手中。马列毛主义者认为,当下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组织建设,要以政治报作为革命脚手架建立起工业化的革命家组织,经过长时间的纪律约束、协同劳动来培养职业革命家、代办员,待组织建设成熟后进行全国性的工业化融工,筛选先进的无产阶级分子,将其吸纳进革命家组织,在此基础上进行长久的建设工作,这样才能真正组织起无产阶级群众、扭转阶级力量,最终推翻资产阶级专政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