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号角――理论争鸣――路线斗争中民主集中制发挥的巨大威力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的路线斗争

——民主集中制发挥的巨大威力

倒退的第一步由机会主义分子孟什维克做到了,他们竭力使得马尔托夫的机会主义条款作为党章第一条通过了。这使得统一集中的党的建设在此条关于党员标准的“宽松”设置上首先撇了脚,为机会主义分子和所谓革命同情者敞开了本应作为阶级先进部队的先锋党的大门。接着,在机会主义者准备迈出第二步向后退的步子时,他们又做了什么呢?

机会主义者们为了达成他们破坏组织,满足他们一己私利的目的便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他们的诉求,在机会主义者们的条文不通过的时候他们就大吵大闹,用罢工来威胁组织。之所以选用马尔托夫的条文就是因为这更能够达成他们的目的,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为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这种嘴脸在这里暴露的很彻底。在马尔托夫和阿克雪里罗德提出党章第一条的时候,机会主义者们敏锐地看到了这个微小的裂缝并且竭力将其扩大,就造成了将火星派们变成了正确的少数的局面。这足以看出路线斗争也是惊心动魄的。

机会主义者篡夺领导权,靠的就是裹挟群众。因为他们自己那一小撮人很难形成多数,只能靠裹挟多数群众来形成多数。我们可以看到,马尔托夫阴谋流产后撒泼打滚,极力把自己伪装成“受委屈”、“被冤枉”的样子,企图借此欺骗党内同志,觊觎博取大家的同情,把同志们骗到他这边来,进而让他形成多数。百年前马尔托夫是这样,当代在组织内的机会主义者同样也是如此。可见要想对抗机会主义,就是要靠民主集中制的武器。

对民主集中的错误理解,即认为如何把正确少数转变为正确多数的过程中,需要“可以先找不同意见当中权力大、影响力大的进行说服,然后把这些头目说服之后其余人就会有从众心理改变意见”。如果列宁采用了这种错误策略,那么势必导致火星派的正确路线被机会主义者和反火星派所腐蚀,埋下极大的隐患。即便能取得暂时的多数,最终也不再能领导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 马列毛主义搞政治斗争,永远是路线斗争决定一切,而不是资产阶级式的看谁政治手段高明,谁政治手段狠辣,这样只会导致无穷的拉帮结派、派性混战。在错误路线即将夺权的情况下,要公开通过路线斗争对错误路线采取措施,公开表态拥护正确路线的重新汇聚形成新的中央,这也就是列宁与马尔托夫的机会主义派别决裂,将火星派多数派重新形成党的领导中央。

列宁在这个问题上就充分考虑了如何保留“正确的少数”,也就是预先防备“制造分裂的人”。当正确的意见位于少数的时候,就更需要采取更严格的法定多数与更严格的监督条件。这正是列宁充分考虑到正确少数是有可能转化为正确的多数,这实际上正是辩证思想的体现。所以在组织问题上也需要充分的体现这一点。“少数服从多数”这个原则在马列毛主义者与机会主义者之间是截然不同的。机会主义者是机械的看待这个过程,一旦占据多数就必然不会给少数留下任何机会,在小组习气的利益考量下,是必然把无产阶级的党性放置身后,只是单纯为了打击不同的意见罢了。

马列毛主义者在注意“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过程中,也给予少数提出异议与监督的过程。这同样是处于组织内团结的目的,也同样是为了组织在被错误路线篡夺后给“正确的少数”留下转化的空间。路线斗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组织内的斗争正是社会上阶级斗争的反映,所以正确路线不一定都能掌握在多数的同志手中。一旦正确的意见变为少数,那么如何把少数转化为多数,学习列宁在该部分的斗争智慧,正确理解民主集中制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充分理解位于少数地位的民主监督权利,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争取受到蛊惑的同志,从而成为正确的多数,使其领导权仍被正确路线下的同志引导

这一点也见于文革中。在文革中,毛主席看到了各地的工人派系复杂,无法团结在造反派旗下。况且走资派利用党的威望,挑拨工人武斗,制造先进工人与保守工人之间的分裂。当然工人之间派系复杂,离不开资产阶级法权的影响,也是工人阶级政治意识薄弱和政治斗争经验不足导致的。造反派势力薄弱,此时如果不转换方法,不确立正确革命斗争的策略和路线,就会被走资派击败。所以必须得找到一条革命的路线来指导革命。这时基于革命需要组织的领导、组织需要民主集中制的建立原则,革委会的制度出现了。革委会一方面保护了造反派的力量;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司令部的领导下不断地扩大造反派的力量,团结中派的干部和争取争取保守派的工人,批判走资派,革命朝着共产主义大踏步前进。虽然最终由于无产阶级的政治经验不足而失败了,但是其意义是重大的。这是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的尝试。而在这次伟大尝试中正是运用了民主集中制,保护了造反派的力量,不至于使革命力量被走资派压制。所以这也就体现着斗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