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写得很透彻,此前我也见过不少恐怖游戏,或者恐怖影片。没有去思考追求恐怖背后是什么意识形态,但是此文就把核心说出来了。一方面是追求一种绝对的孤立和不安全环境,一方面攻击自己的东西往往脱离不了阶级社会制造出来的恐惧。本质上还是无产阶级和小资对于自己所处的绝对受压迫地位的反映。资本主义为了追逐利润,开发了一切可以调动人类荷尔蒙的文艺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对于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并无作用,还是只能传递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2、这类文艺作品所描绘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混沌世界,所反映的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无法掌握自身命运但又无权改变现状的无奈。但是这种文艺作品除了无意义的宣泄以外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反而会继续阻碍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认识,陷入神秘主义的陷阱之中。仅批判此类文艺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根本在于消灭这类文艺作品的物质基础——私有制。
模拟恐怖,是一种运用上世纪模拟信号电视风格,兼以家用录像系统和紧急警报系统内容剪辑而出的恐怖视频类型,老式录像和故障、噪点效果是其表现形式的特点。它的视频模板可概括为:从一段正常的电视节目、广告、卡通片片段开始,逐渐渗透出异样感,接着进入画面和音效的扭曲阶段,再到恐怖的提示和模糊含义,最后通过突发的结尾转折来引发极端恐惧。在近几年,模拟恐怖视频成为了互联网上备受关注的一种文艺产品,其中因“伪人”设定爆火出圈的《曼德拉记录》就是一个证明。我们说文艺作品总是可以或多或少地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模拟恐怖视频也不例外,它反映的是帝国主义时代下没落小资产阶级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处境。
模拟恐怖的一个基础因素就是“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是利用伪纪录片的手法表现出来的,此类视频的体验视角往往是第一人称视角,视频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就是那个正在观看异常节目的“主角”。挑选这种表现方式不是单纯的“为了艺术创作”——这是一种资产阶级文艺观——而是由小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决定的,模拟恐怖视频中的伪纪录片手法所塑造的“真实性”是一种个人主义的真实性,是与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脱节的真实性。模拟恐怖中的“主角”被置于一个绝对孤立的环境当中,作者与观众向内的主观心理世界就是这个“主角”。它被困在电视的四角屏幕或狭窄的房间当中,这种视角不去展现现实的阶级斗争和生产实践,而把主观精神体验抬高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孤立的状态为创造模拟恐怖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模拟恐怖还常使用碎片化叙事的手法,这不是为了集中揭露与批判现实世界当中的丑恶——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而是只是纯粹为了进一步加深作品的非理性、失序混乱,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考量。
这种脱离实际的、非理性的创作方式服务于不可知的、神秘主义的世界观,模拟恐怖的作者们所做的就是“把现实描写成为混乱的漆黑一团”。这类作品虽说五花八门,但主题大致可以有这么几类:阴谋论、对未知的恐惧、对科技或权威的不信赖、对个人存在的危机感,之所以挑选这类主题不是偶然的,而是现实阶级矛盾的加剧所导致的。我们知道,由于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由于垄断资产阶级对权力的绝对掌握,这种社会关系造成了人的异化。无产阶级的孤立状态使得自身成为任人摆布玩弄的商品,科技虽然不断发展,却成为资产阶级掌握来专政底层人民的工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异己的力量,社会越“向前发展”便越加深这种矛盾,使得大多数人濒临痛苦。小资产阶级在这个过程中亦深受资产阶级之害,他们对资本使用权力压榨自己生存空间表示“深恶痛绝”,遂通过模拟恐惧这类艺术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他们同时是看不起人民的,他们不愿意接受马列毛主义的世界观,而认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最高贵,世界不过是不存在规律的、异己的可怖混沌。也正是由于模拟恐怖视频的这种(贫瘠的)“思想性”,当小资产阶级创造它来宣泄情绪时,它又必然被资产阶级收编到自己的奶头乐队伍当中。可以看到一部分知名的模拟恐怖作者已经开始发展自己的周边商品,同时由于创造此类作品的低成本低门槛(本就不存在什么思想性),更多粗制滥造的、无下限的模拟恐怖视频也不断冒头。
仅仅批判这种文化现象是不足够的,因为仅仅如此还不能够避免无产阶级被此类产品毒害,他们同样忍受着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而凭借他们的自发性是不能够超脱这之外去思考革命方法的,最有可能的就是在悲观与恐惧中接受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列毛主义者要做的就是通过政治报路线组建起革命家组织,并通过自己实在的力量将工人们组织起来,使他们在这种组织关系中锻炼自己的自觉性,从而彻底抛弃资产阶级恶臭的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