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只”在戏里被枪毙的正是姜文自己 ——《一步之遥》影评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Telegram: Contact @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姜文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左派,在电影内外神神叨叨地念叨着所谓“毛主席万岁”“红太阳将再次升起”的神话,至于他本人以及整个老左派团体,则早就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好走狗,御用的合法反对派,将任何想要革命、想要推翻整个资产阶级制度的左翼青年、进步工人,给拉进老左派的泥潭之中。读者须知,革命不是从老左派的电影里面跑出来的,而是由马列毛主义者组织起来,创造出来的。
2、姜文的电影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张牧之”,充满着个人英雄主义,看不到如何发动群众与组织群众,此人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是有其自己的阶级意识的,与其他的统治阶级的成员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马列毛主义者要彻底的摆脱这种泛左翼的路线方式,要看到群众的革命性,要掌握组织群众的方法,而不是在一个所谓的老左派电影当中学出什么东西。

《一步之遥》是一部不成功的商业片,是一件盈利能力差劲的商品,比起《让子弹飞》中因显而易见的政治隐喻引发互联网泛左翼广泛讨论不同,这部电影因其晦涩难懂,夹带私货,引发群众的破口大骂也是必然的事情。其中当属由姜文自己出演的主人公马走日在结局被莫名奇妙地乱枪打死,更是给看得一头雾水的观众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姜文十分狡猾,他善用“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在表演某个戏剧中的角色,而是通过频频切入“独白”、“旁白”打断观众的沉浸式体验,试图让观众注意这个戏剧角色在作为矛盾载体时的状态,从而传达戏剧人物行动外的信息。通俗的说,就是姜文夹带各类政治私货的手段。这套伎俩在他的《一步之遥》中尤为突出,主要展现在由他自己扮演的主角“马走日”身上。

马走日的遭遇与矛盾,是故事的主线,也是姜文人生经历的隐喻。剧中马走日因完颜英之死身陷囹圄,面临着要么屈从新贵武七、旧友项飞田要他出演《枪毙马走日》并作为戏中戏角色在里面被枪毙,要么就自己被武七、项飞田枪毙。如果是前者,姜文扮演的马走日就要承认过去的自己与死去的旧情人完颜英都是肮脏龌龊的存在,马走日陷入了矛盾,但最后坚决不从。姜文自己的出道作是在著名反动电影《芙蓉镇》中扮演男主,此后在复辟之后的演艺界大红大紫,名利双收。而《芙蓉镇》这部作品的主旨便是要污蔑毛主席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治,作为主演的姜文自然也参与其中,因此这段境遇使他感到矛盾。姜文对毛主席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时代或许抱有情感,但自己在资本主义复辟后平步青云的第一步无疑是来自《芙蓉镇》剧组的这段经历,所以看似他是陷入了某种矛盾,还想把这种矛盾用戏剧化、影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但彼时已作为一个影视界资产阶级知名代表的姜文自然不可能背叛自己的阶级,而他在这部电影的情节里也作出了回答。“马走日”不参与对“旧时代”的污蔑,就要被枪毙,而姜文自己如果不参与污蔑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时代,他也不会走到今天。所以他选择了让自己扮演的“马走日”死在名为《一步之遥》的影视戏剧作品里,而他自己选择作为现实的“马走日”活得好好的。当然,他还尚有介事地让“马走日”在影片的谢幕之际,在众人面前慷慨陈词,控诉他在“新时代"遭受到的种种不公,控诉他自己是如何帮助“新贵”们掌握舆论话语权,控诉他对匆匆结束的“旧时代"的追思,于是剧中“马走日”每说一段,就遭受一次不知何处飞来的枪弹打中,最后被乱枪打死,迎来了被“枪毙”的命运。

姜文自己想回去“旧时代”吗,绝不。如果说《让子弹飞》还颇具迷惑性地让自己扮演的“张牧之”骑白马追赶那节开往“浦东”的火车,在《一步之遥》里他已经是“浦东"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了,在片头便以“教父”形象示人,还神叨叨地用化用莎士比亚的“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死亡)作为剧中独白亲口念出来—“这是莎士比亚的问题呀,可是什么时候开始,这成了我自个儿的问题”。姜文自己对于这个问题已经作出了选择,他选择花上一大笔钱,让一众资产阶级投资商和受其雇佣的影视业劳动者陪着他上演了一出晦涩难懂的闹剧,结果只是为了感动自己。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看不明白,一部分看穿了姜文把戏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选择性地攻击他资本主义商业上的失败。姜文大可以笑笑,对如此既不“叫好”又不“卖座”表示无所谓,对于他而言不外乎是放了一场超大的烟花秀,流水般的银子花出去,满足自己的私人爱好罢了。而他能够放这么一场超大的“烟花秀”,根本上离不开他如今资产阶级的身份与地位。

无产阶级不需要哭哭啼啼的“马走日”,因此更不需要这些人的惺惺作态。姜文的政治立场昭然若揭,他本质上和魏巍之流的“老左”是一路人。当为保卫无产阶级专政的人们在流血时,他们却在“明哲保身”,心安理得地收受复辟分子发放的高薪,等到复辟分子为实现资产阶级专政而产除他们最后那点可怜的“自留地”,他们便哭哭啼啼起来,痛哭他们在毛主席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时期是多么风光啊。他们还想对驱逐他们的反动当局放下几句狠话,又舍不得反动当局给他们发的“退休金”,于是只好阴阳怪气,鼓捣几份晦涩难懂的的作品发发牢骚,至于他们的厅堂联谊会所,从来不是给受苦受难的无产阶级群众而开放的。同样,在姜文的电影里,人民群众从来就不占首位。“北洋三部曲”几部电影里依旧是几个主要角色结成小团体与反派斗智斗勇,在《让子弹飞》中,更是以“谁赢,他们帮谁”来评价群众斗争,此话由他亲自扮演的“张牧之”说出,足见他本人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姜文的电影充斥着暴力元素,但更多的只是密谋的、个人、小团体的暴力行动,没有革命的路线与有组织的暴力相结合,可见他只是扮作“张牧之”的模样振臂高呼,因此姜文永远也不会是他心中那个“张牧之”的原型。当资本主义全面复辟,他索性“撒一撒币”,让自己扮演的“马走日”哭一哭逝去的“美好旧时代”。他哭的很响亮,能引来一些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旧日墙头草给他喝彩助威,那张反动当局前领导人在《让子弹飞》剧组现场的探班照说明了这一切。他们哭的真的是被颠覆的社会主义政权吗?不过是作为“胜利者”、“得利者”在欣赏自己的来时路,这条来时路,是由广大无产阶级的血泪铸成的。

姜文电影传递的错误历史观,绝不能使无产阶级实现全面解放。姜文说“谁赢,他们帮谁”但事实是,没有土木职工,没有摄制人员,没有台前幕后的所有演职人员的共同劳动,甚至不会有《一步之遥》的诞生。姜文本人的状态,就像他在其他作品《邪不压正》、《太阳照常升起》那样,只是在碎碎念历史的循环上升,青年人蕴含的变革力量,把某种虚无缥缈的“希望“寄托给下一代,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相信后人的智慧”呢?而他那些晦涩难懂的政治隐喻,也从来不是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的东西。当今各色泛左翼对姜文的电影大加吹捧,恰恰说明了他们并不理解无产阶级的政治,无产阶级不需要某个高高在上的家伙告诉自己被压迫得多痛苦,更别说还要人猜,既无聊,又无益。故而无产阶级也势必与“保党爱国”的老左们划清界限,调研打工带不来力量,读书清谈更带不来解放。无产阶级在现实的压迫已然自发地起来抗争,现如今,他们,或者说我们,决心要永远结束这些强加于自己身上的痛苦,就势必要组织起来,以有组织地使用暴力获取本阶级的政治权力,能够实现无产阶级全面解放的革命路线必然只有一条,那就是在能执行本阶级根本利益的先锋队领导下实现暴力革命,姜文大可以继续扮演那个片中哭哭啼啼终被枪毙的“马走日”,而我们要再一次去完成“杀四郎,抢碉堡”的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