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大败

民主党重掌美国国会意味着什么


人们普遍关注的美国中期选举结果9日揭晓,民主党在选举中大获全胜,它不仅分别以229席和51席的优势重新掌控了参众两院,并在36个州的州长选举中赢了20个州。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获胜首先表明,美国民众对伊拉克战争和布什政府处理伊拉克问题的方式感到不满。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约有46%的美国民众认为伊拉克战争改善了美国长期的安全环境,但目前持这种看法的人仅占1/3。此间有评论指出,尽管布什本人并不在候选人名单上,但这次中期选举实际上是对其伊拉克政策的一次公民投票,民主党获胜表明民众不支持布什的伊拉克政策和对策。
这次选举结果还表明,美国民众对目前的社会现状不满,希望变革。一些美国选民说,对美国政坛上的贪污腐败行为不满是决定他们投票意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国会一些议员假公济私,贪污腐败,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另外,美国内石油价格上涨,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以及布什政府在应对自然灾难方面动作迟缓等因素也对投票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选民基础发生变化也是影响这次选举结果的重要原因。拉美移民2002年中期选举时多支持共和党,但这次他们中的3/4把选票投给了民主党。以白人信徒为主要成分的福音教派过去一直是共和党最坚定的支持者和群众基础,但由于对伊拉克战争不满,这次也有大约1/3的福音派信徒将票投给了民主党。
民主党掌控参众两院意味着美国政坛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多年来共和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的局面将不复存在,这无疑将对布什政府最后两年的施政产生掣肘,影响不容忽视。
民主党重新掌控国会预示着美国的伊拉克政策将发生某种变化。假如伊拉克战局依旧没有改观,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将会给白宫施压,美国明年从伊拉克撤军和部分撤军的可能性将会增加。但多数美国人却希望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能逐步调整,而不是发生戏剧性变化。
一般认为,民主党掌控国会将会对新保守主义的对外政策思路产生某种制约。布什政府在处理应对全球性危机等议题时将会放下身价,更多地听取其他国家非凡是发展中国家的意见。
但也有人担心民主党掌控国会将导致美国在贸易上保护主义抬头。为了争取选民支持,民主党多年来一直倡导保护中小企业和劳工组织在海外的利益,这种政策取向也可能会影响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甚至会引发新的贸易争端。

拉姆斯菲尔德去职耐人寻味

2006年11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左)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华盛顿白宫会见记者。布什公布,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将要辞职,曾任中心情报局局长的罗伯特•盖茨将接任国防部长。
假如说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受挫是在意料之中,那么它在选举中输得这么多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对于如此选举结果,布什总统的行政团队如何作出反应自然令人关注。拉氏不仅是五角大楼中的元老,而且得到几届美国总统,非凡是现任总统布什的信任。尽管今年早些时候多名美军退役将军指责拉氏固执己见,在处理伊拉克事务方面领导无方,公开要求其辞职,但由于拉氏力挺布什的伊拉克政策,反对从伊拉克撤军,因此布什反复出面力保,称其工作积极、办事稳健,具有在目前要害时期作为国防部长所需要的品质。
在美国东部时间8日下午1时拉姆斯菲尔德“辞职”消息公布之前,白宫、国务院和五角大楼都不曾走漏半点风声。在五角大楼参加例行新闻发布会的记者们甚至还被告知当天“没有重大新闻发布”。可见作为共和党选战失利的对策,拉氏“辞职”一时属于机密而敏感的决定。不过在分析家们看来,拉氏“辞职”的原因与共和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惨败的原因一样,都是引起灾难的伊拉克战争。
事实上,当拉氏还在为布什所说的“坚持原定方向”摇旗呐喊的时候,每况愈下的伊拉克局势和布什最近关于要调整伊拉克“策略”的表态,早已预示着这位已届耄耋之年的重臣进入了下台前的倒计时。拉姆斯菲尔德的“辞职”貌似个人行为,但在明眼人看来,它却是布什迫于各方压力“挥泪斩马谡”。
一位美国人在与记者谈到拉氏“辞职”原因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当四面八方的乌云夹着雷鸣闪电向高大建筑袭来时,首先受到攻击的必然是建筑物顶端的避雷针,只有它受到雷电袭击才能够使建筑物免受损失。作为伊拉克战争的主要负责人,拉姆斯菲尔德在共和党中期选举失利这场风暴到来时,自然就成了“避雷针”。华盛顿的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几年前布什绕过联合国,不顾国内外强烈的反战呼声,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但最近他却承认伊拉克面临困局,如今又被迫更换“爱将”。他的这种转变实属无奈之举,因为在伊拉克乱局无法控制,反美武装袭击、教派仇杀未见穷期的情况下,除了忍痛割爱、丢车保帅几乎别无选择。
按照布什的公布,曾任中心情报局局长的罗伯特•盖茨将接任国防部长。这一决定对布什摆脱国内抨击和扭转伊拉克战局究竟会有多大帮助,有待观察。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国防部长易人充其量是布什缓解两党之争和舆论压力的一种手段,它既不能平息几年来人们对布什政府错误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批评,也难以扭转布什政府面临的伊拉克战争的困境。
(《环球视野》摘自2006年报11月10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