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杂谈:略论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Telegram: Contact @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Chingkang(@maoistQAIIbot) 电报(纸飞机)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世界上不存在超脱于阶级之外的文学,如文中所说的要进行文学分析,只要找出文学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就能分析出作者创作时的立场与意图。在如今的赵国,资产阶级文艺泛滥成灾,所生产的文艺作品不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对现实进行包装以便愚弄广大人民群众,就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完全脱离底层人民毫无营养价值。要改变现状只有依靠列宁的政治报路线组织起来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使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文艺工作者彻底获得解放,并通过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加以改造,从而生产出属于无产阶级的文艺作品。
2、 毛主席曾就经对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谈到,“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接单来说,这些情节虽然是虚假的,但都是作者基于自身在社会上的所见所闻以及自身的感受为基础而创作的,仍然离不开现实即阶级社会。当今文艺作品更是如此,他无法摆脱创作者的自身的阶级立场和所处的社会背景,如今在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中,大多数文艺作品自然是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服务,只有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情况下,逐步的对文艺界进行无产阶级改造,让文艺创作者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最终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诞生。

文学作品,又称语言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和漫画也可以看作是戏剧的一种)等等,是所有文艺作品中,阶级性表现最明显、最强烈的一类文艺作品类别一一因为要写字说话,要通过作品和读者交谈,那么就不得不在作品里或隐晦、或直白地发表自己对于现实中各类人和事的看法,也就不得不在这一个过程中暴露出自己隐藏在脑海中的那一整套世界观。

同时,文学作品也是作为一类特殊的宣传品流通于社会中的,无论是毛时代的《红岩》、《红色娘子军》等等赞美工农兵、像人们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红色文学作品,还是说改开之后的如《活着》、《兄弟》等等极力抹黑文革和毛泽东时代的反共文学作品,它们根据他所服务的阶级的需要,向阅读他的人们传播一定思想,以持系某一阶级在思想领域上的专政。

相比于直接的政治口号,文学作品在宣传上所起到的效果相比下来更为隐蔽,更为难以被人发觉,因为一部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多个由作者虚构出的故事构成,若看了这些故事的人事先没有一定的防备,一般人是很难看得出来作者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宣传意图的,这就好像你在现实中对一个工人说:“你要去同情拖欠你工资的老板”,那么人家大概只会认为你是一个贱骨头,但如果你以那个拖欠工资的老板为原型写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加入各种各样如"老板也有家庭"、“老板不发工资的内心挣扎"等等情节,加之以一定的文学修饰,然后再拿小说给人家看,工人同不同情小说中的"老板”,那就犹未可知了,因为工人其实并不清楚小说中的"老板",乃是在现实中压迫他的老板的化身。

也因此,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是与一般现实中人与人利害关系的阶级分析有着很大的不同的,或者说,我们该如何从一大堆虚构故事中出发,反推出其作者在创作时的所持的阶级立场、创作目的,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是需要我们从文学作品的生产过程中去寻找。

不管文学的作品的创作者们自觉不自觉,他们总是在依据一定的阶级立场去加工他们从现实中所获取到的创作原料。作者们看到了现实中的一些事、一些人根据自己各自所持的阶级立场或认同赞许、或厌恶反对,因而有感而发,强调美化他所认同的那一部分事实,弱化丑化他所不认同的那一部分事实,有时甚至是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鲜明、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作者往往还要删改部分事实,或是凭空造出一些完全不存在的事物,由此得出一个个以现实为原型的虚构故事,进而得出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正因为如此,这里并不存在某些资产阶级文学家所说的"完全超脱于阶级之外的文学",故而问题在这里只有美化谁、丑化谁、强调什么、弱化什么这几个方面,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将文学作品与现实对比,就多半能分析出作者创作时所持的阶级立场如何,以及其最初的创作目的是怎样的。

举个具体的例子,就比如说当下赵国文艺界如《狂飙》那一类的"反腐神剧",总结他们故事的基本剧情,基本上可以用以下这几点要素概括:

第一,地方黑恶势力冒头,和地方贪官勾结欺压小民。

第二,青天大老爷(一般是纪委、小警察或是律师等等)登场,大展神威,凭一己之力与地发黑恶势力斗智斗勇,帮助小民伸张正义。

第三,青天大老爷的不懈努力终于打动了当朝圣上(赵修中央),最后一道圣旨下来,黑暗势力便倾刻覆灭,社会就此和谐团圆。

三板斧下来,一个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文学创作故事模板就此成行,加之以合适的文学修饰,若事先无防备,任谁来都不免要生出对剧中"青天大老爷"的无限折服,进而生出"现实中也一定有这样的青天大老爷吧"的幻想,就好是有些人看到电视剧上有"包青天",便也认定在现实中也会有这样一号人物一样,甚至于说有维权的人维权无路,跑到开封去跪求演员扮演的"包青天"为他伸张正义,又或者是说对着赵修官僚磕头,幻想他也可以像电视剧里演的"青天大老爷"一样为小民作主。

然而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故事就是故事,幻想就是幻想,只需要将剧中的"青天大老爷"与现实中被当局宣传成"青天大老爷"的人做个对比,就能够马上发现所谓"青天大老爷在现实中"是压根不存在的,跪假扮的"包青天"无用,给赵修的官僚们磕头只会得到他们鄙夷的眼光,现实中的"青天大老爷"不仅不会"替小民做主",反而是时常和黑恶势力联合起来狠狠镇压那些胆敢起来反抗维权的"小民",维权横幅上写着"请大老爷为我做主"求不来"大老爷",反倒是极易招惹来"大老爷"所豢养的黑警和黑社会的一通毒打。

至剧中"老爷铲奸除恶,惩办贪官"的戏码更只不过是想想,放现实里,一个贪官落马,要么是照修官僚资产阶级内部派系斗争中的"贪官打贪官",要么是贪得太多太恶劣,引发了民愤,不得不弃車保帅,打掉几个利益集团中无关紧要的小喽啰,或是几个行事作风最为张狂凶恶的,待到风波过去,原来是咋样,后面还是咋样一一有时候甚至是民愤都不管用,就像之前的北极鲶鱼事件,那激起的民愤何其之大,不照样让"鲶鱼"一家全溜到海外去了吗?如此观之,现实中当局所谓反贪反腐,其出发点就从来不是冲着"替小民铲奸除恶"去的。

都说:“文艺源于现实”,那为什么时下各类"反贪反腐"神剧会在这里和其现实原型差异如此之巨大呢?明明现实中的"大老爷"个个都是一些贪得无厌,虚伪至极,镇压起人民群众毫不手软的恶徒,但为什么又要在剧中把他们给美化成"一心为民"的特级"青天大老爷"呢?甚至于还时常要丑化起来维权的人来衬托"青天大老爷"的"英勇神武",搞出像什么原本被黑恶势力压迫的小民,就因为黑恶势力所许诺的蝇头小利,用"恶意维权"等方式去坑害我们的"青天大老爷"这样的恶心剧情呢?最最重要的是,古往今来那么多的土豪劣绅,有多少是靠体制内的"大老爷"扳倒的?又有多少是靠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打倒的?明明武装的人民才是对抗黑恶势力的绝对主力,那又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笔墨去强调"青天大老爷"的作用,而在剧中几乎见不到任何人民群众参与(就算参与,也多半只起个添头的作用)的影子呢?答案显而易见,无外乎是这些神剧的作者们创作时的立场完全站在官僚资产阶级那一边,整出这样一出"老爷天降"的好戏,也只不过是他们在自觉不自觉地维护官僚资产阶级在文艺界的专政,用笔墨来愚弄赵国无产阶级罢了。

总而言之,要做文艺分析,首先是要找出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找出作者特意要进行褒贬强调的人或事,将它们与现实中所对应的原型进行对比,进而分析出作者创作时的立场与意图,这就是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可以采用的其中一种基本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