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Telegram: Contact @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抽象文化作为资产阶级专政下产生的文化现象,一旦表现出任何危害资产阶级统治的性质,就要被中修的铁拳强制修正。如其起源明明只是无产阶级在深重压迫下的消极反抗,就要被官媒封杀示众;在发展中,小资产阶级曾经利用它用以讽刺当局,资产阶级也要出手将改造,揭露丁真、谷爱凌的反动阶级本质的视频过不了审,用其取笑的却可以抛头露面。这一现象恰恰深刻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无权状态,和当代马列毛主义者以组织建设为核心凝聚起阶级力量,进而发起夺权斗争的历史重任。
2、文章具体的论述中存在少许问题,类似于对具体抽象文化的传播使用者的阶级分析不明确,还有对于资本主义占据互联网的表述不清,法律是资本的附庸,正因为资本进入了互联网领域才使得法律在互联网之内出现,不过整体的观点分析都是比较清晰的,就和泛左翼所喜欢用的一些黑话“小王”等类似,这种抽象解构式的文化体现了无产阶级普遍面临的无权,但根本上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也无法对资本主义造成实质上的破坏,想要进行革命,还是得从先锋队建设开始着手。
在中文互联网上,“抽象文化”可以说是异常火爆。每当有一个梗出现时,便会引起大量的热度。比如说之前火出圈外的江湖骗子马保国及其一系列梗和围绕着流量明星蔡徐坤产生的梗,到现在的丁真、科比等抽象明星在网上的爆火。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抽象文化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亚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主张消灭它,也有人主张保留它。那么,这种文化对当今的革命又有何意义呢?笔者将进行分析,来探究它的意义。
一、起源
谈“抽象文化”,就不能不提它的前身——杀马特。杀马特文化起源于本世纪初,从一个名为“葬爱家族”的网络组织中发展直至成为一种亚文化。其成员以乱七八糟的发型、五颜六色的发色、浓重的烟熏妆、稀奇古怪的配饰,与常人不同的行为举止和「火星文」的交流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个性,所代表的是一种另类甚至是怪诞的青年形象。其受众是来到城市从事中等偏下收入的城市移民青年,反映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些无异无靠的无产阶级青年寻求一种身份认同的需要。但随着发展,这种文化越来越向负面意义更近的审丑文化靠拢,同时主流文化也对杀马特文化始终采取排斥的态度,最后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随之而来的,就是抽象文化的诞生。从10年开始,中国互联网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而这时法律的发展还未跟上互联网发展的速度。第一批网络主播为了快速获得关注度,进行流量变现,便采用低俗、恶俗的方式博眼球。比如,被称作抽象文化的开创者——李赣和孙笑川。此时的抽象文化,指代李赣和粉丝互相对骂的描述,是完全负面的存在。后来李赣等人被封,抽象文化迎来第一次打击。再到后来,短视频兴起,同时b站的热度上涨,长期作为亚文化的鬼畜和抽象文化一拍即合,爆发出强烈的生命力。同时,此时的抽象文化也褪去了当初粗俗的外衣(其实本质仍存在),开始以一个新的面目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二、“成长”之路
纵观抽象文化的发展历程,网络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的互联网中,中修相关的法律建设不完备,此时的互联网,还只是一篇待开发的处女地。有很多善于投机的幸运儿赶上发展的风口,实现了阶级跃迁。发展到现在,互联网已是中修专政的重要领域。最早的抽象文化,诞生与小资产阶级的娱乐活动中,此时的抽象文化,还只是一种亚文化,尚未进入大众的视野。此后为了提高知名度及获得利润,平台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随着疫情的出现及发展,中修经济受较大打击,影响到每一个网民。真正将抽象文化发展至燎原之势的,是广大的无产阶级,只不过,是被动接受的。
三、根源
抽象文化的产生及发展,根源在于广大人民的无权状态。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它全方位地控制各个领域的领导权。文艺领域也不例外。从改开后的伤痕文学,到金庸、琼瑶等港澳台反动作家的作品被准许进入大陆市场,再到六四事件后以实为“去政治化”而兴起的大众文化直至当今的民族主义叙事,都是资产阶级在文化领域全面专政的表现。资产阶级利用自己的统治地位,向无产阶级推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让他们无法产生反抗资本主义统治的思想。同时,由于中修以法西斯手段来进行直接统治,广大人民无法参与到任何政治生活中。让无产阶级无法从政治的角度审视自身的被统治地位。
从另一方面讲,阶级压迫是客观存在的。中修即使百般掩饰,也无法让人民感受不到自身的压迫。由于政治生活的缺失,使得腐朽的奶头乐文化容易俘获广大人民,尤其是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法参与政治,但他们受到的压迫比无产阶级要轻,这使得他们更容易通过在娱乐中麻痹自己。最早消费抽象文化的主体就是小资产阶级。但现实中随着阶级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小资产阶级也要被阶级压力从“安乐窝”中拉出来。随着中修反动的“动态清零”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越发激烈,资产阶级为了维持统治,除了用更强硬的“硬刀子”,也要用文化上的“软刀子”。于是,反动的抽象文化经过一波改造,成为麻痹无产阶级的重要手段。读者可以发现,抽象文化在疫情中期开始爆火直至今日仍在发展。
举一个例子来说,丁真作为中修捧出来的人物,一进入大众视野,便受到广大人民的质疑和排斥。早期官方对抹黑丁真的声音一直持打压态度。从b站上大量讽刺丁真的歌曲的下架、限流可见一斑(这其中官方的力量占主导,因为平台实际上是希望这种高热度的,毕竟骂得又不是平台)。但“丁真”一直未被彻底消灭,反而成为抽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笔者本人的观察,“丁真”的热度越来越高。但我们也要看到,“丁真”能活下来至热度上涨,是因为从本质上讲,这种含有有限的讽刺是威胁不到统治秩序的。同时,“丁真”的发展越来越娱乐化,其中的讽刺也成为娱乐的一部分,演化成了一种奶头乐。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维稳的需要与小资产阶级对现实的妥协合流了。这也告诉我们,小资产阶级无法承担革命的主力军,它必须要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才可为革命添砖加瓦。
四、总结
抽象文化的发展,源于小资产阶级的娱乐至死,经阶级矛盾的积累和资产阶级的煽风点火,成为麻痹无产阶级的重要手段。要想创作出与之针锋相对的文艺作品是不现实的,当前的文化战线上,资产阶级占据绝对优势。要用无产阶级的新文化粉碎资产阶级的反动文化,就需要向资产阶级夺权,要建立革命家组织进行夺权。只有当政权重新回到无产阶级手中,才能发动新的“文化大革命”向资产阶级夺取文化战线的统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