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捷耶夫小说《毁灭》有感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Telegram: Contact @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Chingkang(@maoistQAIIbot) 电报(纸飞机)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我们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沾染上旧社会的陋习,但无产阶级必须自觉地改造自己的思想,在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最有革命觉悟,最坚守纪律的工人越少,这些队伍就越容易涣散,代表过去小私有者的自发势力战胜无产阶级革命觉悟的情况就越多。
2.每一位同志因为生活在资本主义的大染缸中,不带有资本主义的习气和陋习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可怕,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在革命组织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身,改造的过程或许会是艰辛和痛苦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一样,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我们要做莱奋生和莫罗兹卡,却千万不能做密契克。

《毁灭》是苏联优秀的革命作家法捷耶夫在1925年—1926年写成并于1927年出版的描写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的小说。这本小说一经出版就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苏联的《真理报》评论道:”这部描写西伯利亚游击队的溃灭的小说,是我国无产阶级阵线上的胜利。”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对《毁灭》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法捷耶夫的《毁灭》,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它并没有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至少在中国,像大家所知道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者曾在一篇文章里扼要地阐述了这部小说地主题思想:“在国内战争中进行着人才的精选,一切敌对的都被革命扫除掉,一切不能从事真正的革命斗争的,偶然落到革命阵营里来的,都要被淘汰,而一切从真正的革命根基里,从千百万人民群众里生长起来的,都要在这个斗争中得到锻炼,成长和发展。人的最巨大的改造正在进行着。”在《毁灭》里,作者的主要目的不是描绘战争,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表现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精神变化的过程,他们在这场斗争中的作用,他们的受锻炼和成长。因此,性格形成的过程就成了情节发展的基础。小说的整个结构都服从于逐渐地、深入地描写性格的任务。

因为笔者自己就是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所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描写的三个主要人物。接下来就先介绍一下书中主要的三个人物。他们分别是游击队队长莱奋生,队员莫罗兹卡和叛徒密契克。

首先是队长莱奋生。莱奋生在书中出现时虽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共产党员,但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莱奋生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布尔什维克的艰苦漫长的道路。象许许多多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一样,他在青年时代也曾对“那美丽的小鸟”抱过幻想。是严峻的现实和无数次的失望,才使他丢掉幻想,认识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使他不但学会了正视现实,“照现状来看一切”,而且要从现实出发,“以改变现状。促使正在诞生和应有的事物早日到来。”

队员莫罗兹卡。莫罗兹卡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农民意识的落后的矿工。革命前他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并不寻找新的道路。他来参加革命也是出于自发,凭着他的矿工的阶级本能。他身上有着许多缺点:他不守纪律、偷东西、爱胡闹、酗酒。他参加革命斗争是他的旧思想旧习惯得到改造、新的性格逐步形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困难、曲折和痛苦的。他因为偷瓜在大会上受到的严厉的批评,使他的灵魂深处受到了震动。在渡口,他克服了要“吓唬人”的愿望,很好地整顿了秩序。这使他突然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责任重大的重要人物。这是他摧毁自己身上的旧习惯的开始,是新思想意识的萌芽。他开始觉得“自己毕生都在力求走上莱奋生等人所走的那条在他看来是笔直的、明确的、正当的道路,但是总有人在执拗地阻挠他”,他把一切失败归咎于别人,“他绝没有想到,这个敌人就在自己心里”,而且这个敌人是顽强的。莫罗兹卡每取得一次新的胜利,都要付出巨大的痛苦的代价。他力求走上的那条道路也不象他想象的那样笔直平坦。在前进的道路上常有反复。可是到了最后侦察的时候,在面对着敌人的生死攸关时刻,他丝毫没有考虑到个人的安危,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向同志们报警。为了救同志,他毫不踌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平时在莫罗兹卡的思想意识中发生的仿佛是最小的、然而是最典型的变化,几乎是不可觉察地积累起来,在最紧要的关头来了一个质变。莫罗兹卡逐渐战胜“自己心里”的敌人的过程,就是他性格形成的过程。

叛徒密契克。密契克是怀着浪漫主义的幻想来参加游击队的。在他的心目中,革命斗争不过是一个可以满足他的渴望丰功伟绩的虚荣心的场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病使他看到的首先是来自人民大众的游击队员的粗野和其他缺点,而不是他们身上最可贵的本质。他发现现实并不象他想象的那样,他的热情就一落千丈。密契克虽然置身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但是他的心所向往的却是安逸舒适的环境和生活。贪图安逸舒适、怕艰苦、怕火热的斗争,还有更重要的,把自己看得重于一切、把个人利益放在革命利益之上的严重的个人主义,这就是阻挠密契克走上革命道路的绊脚石。密契克最后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竟不惜断送了在炮火中搭救了他的莫罗兹卡和其他一些同志。犯下这样可耻的罪行之后,密契克还打算扮演一个受难英雄的角色,要自杀。这时候,他那丑恶的真面目更是暴露无遗了。他不但平时在人们面前要用冠冕堂皇的话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掩饰起来,甚至到了只剩他一个人的时候,他虽然明白了自己逃跑的可耻含义,还要为自己涂脂抹粉,说什么:“我做出了什么事啊,我怎能做出这种求来,凭我这样一个诚实的、对任何人都不存坏心的好人。”他痛苦,并不是因为这种可耻的叛徒行为使他受到良心的谴责,而是因为这种行为给他自己认为的那种所谓“纯洁无暇”的人格留下了洗不掉的丑恶的污点使他感到懊丧。但是,转眼之间,连这一点痛苦也被可以回到城里去而引起的喜悦所掩盖”。这赤裸课地表现出密锲克最爱的还是他自己,包括他的那卑鄙丑恶的行为。对他说来,最主要的是只要保住这条性命,活下去。这时,他把革命的假面具干脆扔掉了。

密契克和莱奋生都是出身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但是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通过这两个人物,我们清楚地看到,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阶级出身,而是他所选择的道路,是抛弃自己原来的阶级立场,同人民结合呢,还是成为自己阶级偏见的牺牲品。

莫罗兹卡和密契克是两个对立的形象。莫罗兹卡会偷东西、会酗酒、会抛谎:而密契克却是温文有礼。“洁身自好”的。如果从小资产阶级的道德标准来看,密契克要比莫罗兹卡高尚得多。但是革命的考验却证明,在斗争决定性的时刻,“不道德的”莫罗兹卡用生命的代价救了同志们,而“高尚”的密契克却出卖了那样信任他的同志们。对比之下,谁是高尚,谁是卑下,就一清二楚了。法捷耶夫用这两个形象的对比表现他的主题思想之一:“抽象的、‘全人类的’、永恒的道德是没有的”,对革命、对人民的忠诚程度,才是衡量道德的最高标准,“如果一切行为和行动都是为了革命的利益,都是从工人阶级的利益出发,那就是道德的。凡是破坏革命的利益、破坏工人阶级的利益的一切都是不道德的”。

读到了这里我想读者们也已明白,就算是到了现在,在我们时代的革命中也是有着这三种人的。而且我们自己就可能是这三种人之中的一种。而不管你是哪一种人在革命中都将得到自己应得的结果,就像这部小说中的三种人一样。

笔者也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那些落后的,肮脏的旧思想在我身上可谓是根深蒂固。但是自从笔者找到了正确的革命路线之后,我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小资习性正在被一步一步的消灭。从落后的小资产阶级到一个坚定的马列毛主义者,是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的,并且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蜿蜒曲折的。那笔者找到的那条正确的革命路线是什么呢?那就是列宁的先锋队和工业化融工路线。赵修帝国主义自从发动反革命政变以来,就骑在了人民的头上,广大的人民群众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群众的自发运动此起彼伏。但是我们知道,自发的运动是不可能战胜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没有组织,就没有任何力量。所以他们必须组织起来才能战胜赵修的铁拳。无产阶级如何组织起来?列宁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先锋队路线和工业化融工路线。真正的马列毛主义者们,革命形势已经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的踌躇和犹豫不决了,我们必须要团结在列宁的先锋队路线和工业化融工路线下,尽快形成一个无产阶级自己的先锋队。广大的无产阶级正在呼唤我们,我们需要要完成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