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现实中井冈山的成功与小说中梁山泊的失败形成鲜明的对比,归根结底还是毛主席强调的路线问题:路线正确,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路线错误,有组织也可以分散掉。马列毛主义者要在学习和实践中锻造出一双识别机会主义分子及修正主义分子的“火眼金睛”,坚决维护正确的组织路线,和一切假革命、不革命的泛左翼分子做斗争,确保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
2、水浒本质上讲述了一个腐朽不堪的旧社会压迫下,一群人因自发的反抗而团结在一起,但因被机会主义篡权最终走向悲剧的故事。正如笔者所言,宋江的一切行为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都是维护自身阶级利益的。他从始至终都是地主阶级的一份子。并且宋江其人在革命队伍中是极具迷惑性的,宋江最善于的就是利用私人感情拉帮结派,最终达成自己招安的目的。因此,所讲这一类人,越往后,他们的欺骗性就越强。想要真正战胜机会主义者,仅仅是一腔热血是不够的,需要的是作为马列毛主义者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斗争实践,识别和批判机会主义分子。
梁山泊为什么会失败?作为古代描写农民起义的一部巨著,水浒传以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描写刻画了梁山泊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故事,细节丰富,人物立体;书中情节从宋江等人聚义到征方腊最后失败,明暗线交替,在偶然之中凸显了必然。毛泽东主席曾对此评价过,水浒传这本书,好就好在投降,教育了人民投降是没有好下场的。那么本文就尝试从几个细节方面总结一下这样一个起义为何最终是失败的。
一、保守关门主义
王伦的被杀,是梁山泊组织路线的一个胜利。梁山泊是一个大水泊,方圆足有八百里,自从白衣秀士王伦着杜千引荐至此,又得宋万、朱贵的加入,更兼柴进的资助,逐渐发展成为本地一个独立的反对朝廷的集团。这在当地受压迫的农民眼里,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希望,但是因为王伦执行的是一条关门主义路线,拒绝了一切外来的革命势力,使得附近和其他地方的革命力量无法加入。这其中代表就是本地的打鱼人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这三个人敢于劫掠朝廷的生辰纲,水里功夫了得,对周遭水域的环境了如指掌,可以说如果王伦接纳他们,加以培养,便可以锻炼出对抗朝廷的农民水上武装(后来的梁山泊正是这么做的)。但是王伦却连打鱼的权力都不让给他们。后来的林冲经柴进引荐后,拿着金主的书信来到梁山,也遭到冷落。
王伦为什么要把这些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排除在外呢?原因有二:其一,王伦为首的梁山泊集团执行的是一条极端保守的山大王路线。在封建社会消息闭塞的情况下,偶尔寻得一块宝地,做到与世隔绝,这就是王伦的思路。他要反对朝廷,但是又不能与朝廷有激烈对抗,因此人数不能太多,否则过于招摇。他不懂得在这种社会矛盾急速激化的背景下,反抗朝廷的人会越来越多,而梁山这片地方及其适合于与朝廷的长期对抗(交通便利,物资丰富,水泊天险),因此这个地方迟早会成为各处豪杰义士的根据地。其二,王伦本人在领导职位上搞一言堂。他在接到柴进的书信时,不顾及这片地方本就是柴进资助而发展起来的客观事实,也不顾杜迁朱贵的反对(其中杜迁还是他的引导人),因为他个人的嫉恨,以林冲能力太强为由,就拒绝了这样一位强棒教头的加入。且不说他本人能力如何、心胸如何,就私谋违众这一点,就看得出他其实也没有领导能力。他自己也承认,杜迁宋万这样的人武力平平,自己是落魄秀才,那么既然梁山如此欠缺人才,而林冲又是这样一位革命性和能力都强的人,为何不直接接纳?朝廷将来知道这样一片地方,肯定要来围剿,而这个地方没有像样的武装,不是要把众人的命送给朝廷吗?
这是领导者没有一条明确路线和领导才干,在政治路线上搞消极保守主义,在组织路线上搞关门主义。虽然对内是其乐融融,但是这样的路线迟早要把梁山上的众人引进泥潭,而当朝廷大军到来时,只有全军覆没。所以当晁盖上山时,吴用军师挑拨了几句,林冲立刻就把王伦手刃了,而其他的几位下属则是冷眼相看。他们自己可能也愿意承认,跟着这样的领头人,最终不会有好下场。而晁盖等人上山以后,水泊梁山继而吸引了大批人马,壮大了自身实力,终于有了能与朝廷抗衡的一战之力。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接下来的路线却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二、庸俗开门主义
白龙庙小聚义,这时梁山好汉发展壮大的一个关键节点。晁盖、吴用、李逵、张顺以劫法场的手段救出了宋江和戴宗,至此投降主义代表人物宋江正式进入梁山体系。宋江这个人物,他是地主阶级出身却同情底层,做事行侠仗义,有及时雨的称号。他在水浒的江湖上声名远扬,诸多英雄好汉对他无不钦佩,拜倒在他的名下。这样的人,坏就坏在他自己是机会主义分子。他经营了多年的人脉关系,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他的大哥地位撼动不了。因此他一时失意,自绝于朝廷,被迫走向了梁山阵营,此后他的投降心思便时刻不忘。
但是晁盖和梁山诸多造反派头领对此有没有什么意见呢?很可惜没有。晁盖与宋江相识多年,应该对此人底细颇为认识。晁盖即便不能彻底地看清楚这样一个投降派分子,也能从他只言片语中逐渐了解,那么势必就会有一些路线上的争论,可是这也没有。晁盖此人看来也只有一般的交朋友的简单头脑,没有丝毫的政治观念,更加不可能懂得“政治挂帅”了。宋江此时对众位好汉的拉拢也只是说,现在朝廷要追捕,各位只有上梁山来,才能避开此难。这就是梁山此时的组织路线: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他站在朝廷的对立面,且有一点能力,那就可以加入梁山泊的阵营。没有一个筛选的作用,什么机会主义者、投降派、逍遥派都统统进入了梁山。这个做法到打祝家庄时,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旧官僚集团和坚定的朝廷诏安派系终于成规模地加入了梁山。
三、巧行修正主义
三打祝家庄,这是机会主义者宋江开始掌握梁山话语权的标志之一。一方面,晁盖拒绝像石秀这样的底层无产者加入和宋江的准许加入,说明了这二者的区别。晁盖路线也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宋江却前进了一步——他打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号。这条路线本质上也是投降主义的,是只反贪官而不反皇帝,但是却轻而易举地骗过了梁山众人和梁山外的英雄好汉。对此晁盖为首的梁山诸人的缺乏政治头脑和政治敏感是要负一定责任的。什么“大碗喝酒、论称分金银”的口号就是晁盖提出的。晁盖察觉不到事物矛盾正在像相反的方向运动,即路线由反对朝廷变为拥护朝廷,在想要阻止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打曾头市时可能有这个想法吧)。
宋江加入梁山时发现自己没有什么话语权,因为此时的投降主义阵营尚且不足,晁盖派系和原梁山派系对于朝廷的反对声音仍然很大,对此宋江的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计划:即梁山众人生来都不是贼寇,都是好汉,只因皇帝被奸臣蒙蔽圣聪,才导致大家今天的命运,因此要杀尽贪官,报效朝廷。此时替天行道的大旗树立了起来,军师吴用等人也加入了宋江阵营,说“天下英雄定会望风而来”。
果不其然,在登州集团孙立孙新和原地主阶级阵营的李应、扈三娘加入了梁山水泊后,祝家庄终于被一鼓而下。登州集团是地主阶级的军官所组成,扩充了梁山的军官队伍,而李家庄的李应也成为梁山的财阀之一。这一下宋江的势力就壮大了许多,因为这些人都是因宋江的投降主义诏安路线而归顺的。之后宋江又通过攻打高唐州、大破连环马、收复芒砀山,又争取了一些旧官僚加入梁山,使得诏安阵营彻底坐大。此时晁盖派系已占少数了,他们是为数不多的不支持诏安的原始梁山派系。
这之间也有真正的造反阵营加入梁山,就是以二龙山为代表的三山系,主要头领是鲁智深和武松。他们之后会成为梁山中为数不多的反对诏安的代表。
四、背弃革命主义
征讨方腊之前,以宋江为主要领导的梁山泊众人就已经彻底倒向了投降主义,具体表现是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一章。宋江在晁盖死后,打击和冷落原晁盖派系(以刘唐、三阮等人为代表),拉拢登州集团和朝廷旧官僚集团(以孙立、关胜、呼延灼、徐宁等人为代表),支持自己原势力派系(以吴用、花荣等旧势力加上后入伙的一些头领为代表),此外和逍遥派如朱武李俊等人保持好关系;为了使得路线继续向朝廷招安路线上靠拢,宋江吴用费劲心思挖过来卢俊义作为登州集团和旧官僚集团的领袖。至此梁山上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目的就全部达成了。这时的梁山,已经没有了敢于反对这一路线的集团,宋公明为了测试这个效果,安排乐和唱了他的一首词,唱到“望天王降诏早诏安”时,只有二龙山集团的武松跳出来喊了一句“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和宋江派系的李逵大闹了一下,但事情很快就平息了。宋江安排他这个黑厮兄弟坐了牢房,对于武松却没有什么理会,是简单的不理睬(这种做法不经令人想起邓小平同陈永贵的那次谈话)。
至此梁山投降主义的趋势已经尘埃落定,任何事物也阻挡不了这个进程,梁山众人的悲惨命运就已然注定。在反官僚不反皇帝的宗旨下,农民起义被皇帝和官僚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逐个瓦解就是必然的。
五、结语
毛主席说,路线问题很重要,路线正确,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路线错误,有组织也可以分散掉。就是说路线问题时革命的根本,革命阵营的内部就是要有这样的斗争:同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作斗争,只有正确的路线战胜了错误的路线,革命才有可能胜利,否则就一定失败。机会主义者脸上没有写着“机会主义”这几个字,难道我们都要去当晁盖这样的糊涂人吗?不是,机会主义总会露出马脚的,他嘴上说要革命,实际却是反革命,一言一行皆有表现。宋江的表现是有的,白龙庙、闹华山都出现过,只不过看到的人没有以敏锐的政治嗅觉发现和揭露。因此,对于以马列毛主义为表,以工联主义、改良主义为实的修正主义者,我们要坚决与之斗争;对于以马列毛主义为表,以泛左翼机会主义为实的机会主义者,我们要坚决与之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