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近年来热门的日本少女乐队题材动画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1 资产阶级所塑造的“二次元”文艺往往是虚伪的,其中的柔情温馨更不是属于资产阶级社会中备受压迫的无产阶级人民的,无产阶级青年若是在二次元中寻求安慰,只会越加麻痹自己,把资本主义社会中遭受的阶级压迫抛开去,这正是资产阶级的阴暗目的了。不要沉迷于虚假的温柔乡,无产阶级应当积极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中去,幸福不在二次元中,要靠劳动人民的双手去创造。
编者按2 二次元文艺往往抽离了阶级矛盾,为青年人构筑幻想和美梦,但只要参与社会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就会发现幻境和现实的差距,产生巨大的割裂,有些人逃避现实沉迷于幻想世界中,这其实都是资产阶级的引导,为的就是无产阶级吸食精神大麻,娱乐至死,而要成为革命者第一步要勇敢的面对现实,在痛苦中找寻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站稳无产阶级立场的基础上坚持革命下必然会拥抱马列毛主义,因为只有它是最能实践最革命的科学理论。

近两年来,日本动画作品中,少女乐队这个题材不断走热,三年间连续不断的出现了三部热门作品,先后依次为22年的《孤独摇滚》,23年的《BanG Dream! It’s MyGO!!!》(下文简称Mygo),24年的《Girls Band Cry》(下文简称gbc),这样的热门作品连续出现必然要体现出资产阶级于市场或于思想上的各种表达,笔者就来对这三部动画进行一些讨论分析。

首先从故事结构上开始说起吧,其实三部作品都有着类似的主角人设和剧情发展,首先主角都在性格上带有不同程度的自闭和内向,而在被后续的乐队核心成员引导并带入乐队开始活动后,在乐队生活中自身性格问题逐渐被改变,能够做到融入乐队并且在大庭广众下进行表演,而乐队本身也会在经历一些小风波后完成一次完美的演出,就此迎来happyend。很明显的一点是,故事的一条主要线索是主角性格从内向到放开的转变,而这种设计毫无疑问是面向于日本乃至于各国社会中愈发出现的抑郁中学生群体,而这样的作品连续出现了三部并且都一路走火,这必然展现出资产阶级想要以此模式来占据动画市场,并且传达其想要灌输给目标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意识。

不得不提的是三部动画均有着不错的制作水平,而“gbc”更是由日本影视大厂东映拿出了极为前沿的3d技术来进行制作的,由这样的技术来展现出活灵活现的女高中生,而她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矛盾冲突自然是能够牢牢把握住宅男们的心理,在此基础上的内向主角人设,以及其在故事中慢慢放开心理负担顺利开展乐队生活的这条路线,也极为符合日本社会中宅男们的“现充梦”,更加符合统治阶级要让宅男们重新走进社会参与生产的目的。

只是我们也不难看出作品本身情节上的荒谬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主角本人的情绪转变,现实社会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必然要依存于实际的学校家庭压迫,而作品中仅靠在乐队中的生活就能够改变这些情绪问题,完全忽略了心理问题在物质上的来源,并且作品中的乐队生活也是荒谬的,这就要谈到第二部分,作品中的乐队参加者,其均为女高中生,虽然设定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乐器和演奏经验,但这种程度要去进行登台演出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自然是不现实的,而这之中更为深层的问题是作品本身演绎出的手工作业与作品背后的高度工业化模式的差异,具体来说就是作品情节内的主角团由于缺乏经验,大多数时候是纯靠个人的学习来进行编曲演奏等工作,而这样的手工业模式,却能够打造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和演出效果,而实质上这些音乐作品和动画中的演出效果都是由动画制作组当中的职业化团队来进行制作的,这表里间的差异就体现出资产阶级在作品中隐藏着的恶意,鼓吹小生产,试图把青年学生怂恿上这条手工作业的不归路,这是名副其实的毒草思想。

总的来说,笔者以为这些少女乐队动画和鸡汤文无异,都是忽略现实基础,只在心理层面欺骗和鼓动人去盲目乐观的毒草而已,而在现实中真正要做到改变抑郁内向心理,首先就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心理问题的物质来源,即学校与家庭的直接压迫,乃至于最为上层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抛弃自身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参与到革命中来与资本主义体系作斗争。马克思主义能够治病救人可不是胡说,要做到认识到问题的根本并与其进行斗争,马克思主义起的就是这样的指导作用,而资产阶级打造出的这些欺骗人民群众的毒鸡汤,也必然要随着革命的进程而被扫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