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音乐剧《汉密尔顿》对历史的篡改——兼谈无产阶级的文艺革命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资产阶级为了要创造出符合他们阶级利益的反动文艺作品,并把其灌输给工农群众,用尽了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毒计,目的就是对无产阶级进行全面专政。要想真正创造出无产阶级的文艺就必须要进行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让无产阶级占领文艺领域的领导权,实现这一点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推翻资产阶级专政代之以无产阶级的政权,砸碎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2、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资产阶级的文艺作品必然是要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为其政治路线服务,是要脱离广大人民的。本文对于资产阶级音乐剧典型的《汉密尔顿》作了细致分析,无不告诉我们这一点,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音乐剧所包含的毒草,正是对于人民的迷药。而马列毛主义者坚持文艺要为无产阶级服务,要把资产阶级“谬种流传,误人不浅”的旧文艺送进历史的坟墓!

hamilton

借鉴《万世巨星》中以反派主角作为讲述者的叙事模式,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情节的推进引人入胜,富有艺术张力;大胆采用说唱的形式去演绎一国开国历史、塑造一国元勋形象,却又不失历史剧应有的严肃性,反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感;乐曲气象万千,摇滚、流行各安其位,打击乐、管弦乐各得其所,在极其突出的视听观感与心理震撼中,在乐曲与舞美的相互配合中,观者无不叹为观止,全然沉浸于剧中,如同身临其境……

就这些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而言,此剧主创林-曼努尔·米兰达称得上是一位革新的闯将。

但在阶级社会,没有一样东西能够脱离阶级的烙印,文艺作品同样概莫能外。就其思想内核而言,《汉密尔顿》充斥着无孔不入的反动思想,从剧中对历史的篡改就可见一斑。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汉密尔顿》是怎样篡改历史的。

第一幕

情节梗概

生于加勒比海不毛之地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自幼孤苦伶仃,但天资聪颖,从小就被乡亲安排当个小商贩。一次,飓风席卷家园,汉密尔顿拿起笔描绘灾难下的惨状,文笔凄怆动人,因而引起乡亲重视,靠着筹款被送到了北美大陆移民,到纽约国王学院深造。

批:剧中把汉密尔顿说成“从零开始攀登向上的移民”。可事实上汉密尔顿是个从一片殖民地转战另一片殖民地的欧裔殖民者。他起初待在的那个“不毛之地”正是一片殖民地,“乡亲”中不乏身为殖民者的富商。他幼时正是在富商收留下自学成才的。

独立战争即将爆发。汉密尔顿拜访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英才伯尔,途中在酒馆结识了劳伦斯、拉法叶、穆里根三位英才,此三子皆为革命派兼废奴主义者,与汉密尔顿情投意合、共谋革命,后在战争中果然个个意义重大,可谓开国四杰。伯尔则是个机会主义者,以观望为人生信条,未曾有坚定的立场,只想暗自谋算自身的利益,故与锋芒毕露而又立场鲜明的汉密尔顿的友谊必然是不稳固的。

批:坚定的废奴主义者,真的吗?查阅史料可知,汉密尔顿一直到结婚生子之后都一直有操办奴隶买卖的事情,绝非剧中所宣称的“眼看着许多奴隶每天都被杀或被压榨/当作货物关押/他的心中始终不接纳”。

在独立战争中,酒馆四杰各尽其能,鞠躬尽瘁,尤其是汉密尔顿备受华盛顿的青睐,拿起笔能给大陆议会写信请求拨款,抬起枪能指挥将士颇有战术水准地展开战斗。其间,这些上流人物有一次舞会,汉密尔顿在这次舞会中认识了三位富家小姐,即斯凯勒三姐妹,她们无不为汉密尔顿的英杰魅力所深深吸引,尤其是长女安洁丽卡,与汉密尔顿交谈时还碰出了思想的火花。奈何妹妹伊莱莎对汉密尔顿甚是痴迷,安洁莉卡不愿妹妹伤心,就把伊莱莎介绍给了汉密尔顿,二人也就结为夫妻了。见到汉密尔顿有了老婆,三个好兄弟开玩笑道“那我们全都有希望”。

批:“三姐妹都爱上汉密尔顿”纯瞎编。舞会上甚至都还没认识安洁莉卡呢。汉密尔顿第一次认识安洁莉卡的时候两人早就结婚了,何来这出丰富饱满的感情戏。而且三个好兄弟比汉密尔顿更早结婚,何来“那我们全都有希望”。米兰达先生非要让汉密尔顿待在聚光灯下。抛开这些不谈的话,这段戏挺精彩的,特别是安洁莉卡回想舞会经历的时候采用了像电影那样时空回溯的手法,演得也特别好,用在这种歪曲历史传播毒素的地方真是可惜了。

此间,汉密尔顿曾因一些原因不得不卸甲归家,独立战争也遇到了困难。后来,拉法叶从法国搬来救兵挽救了革命,并劝华盛顿尽早请回汉密尔顿这个天才,汉密尔顿就回到沙场,接过指挥刀,在约克镇与敌决战。劳伦斯在南卡英勇作战;穆里根早已混入英方窃取情报;有了穆里根的情报做帮助,汉密尔顿与拉法叶两位军事奇才打得那叫一个摧枯拉朽,决战毫无悬念地取得了胜利,世界天翻地覆。

批:剧中华盛顿殷切盼望召回汉密尔顿,唱道“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部队等着你回到战场/只要有你在,胜利必将属于这一方”,但史实是,汉密尔顿并未卸甲归家,只是因为自己没有指挥权去建立功勋而与意欲保护他免死于战火的华盛顿起了争吵,辞去了助理一职,但未退出大陆军。后来汉密尔顿预感最后一场大仗即将到来,不愿放弃这一契机,就写信要求华盛顿让他指挥,否则退伍。除了这一处篡改之外,“拉法叶搬来救兵挽救革命”显然过分夸大其个人作用,当时法国为与英国对抗而派兵援助新生的美国才是“救兵”的来由,况且有救兵就能革命,没救兵就要失败,那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哪去了?抗美援朝的时候志愿军怎么就没有失败呢?此外,在米兰达先生看来,世界天翻地覆,主要是因为英才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则起到了辅助作用,只需消极地听从英才指挥就能胜利,这也是十分荒谬的。

报国安邦志慷慨,建功立业展雄才。独立战争胜利后,他先从事法律行业,步步高升,后着手为自己与伙伴们所建立的国家设计政体。他与其余几位联邦主义者写成《联邦党人文集》,为北美十三邦的统一与联邦制的推行奠定思想基础;在费城会议上,他为自己起草的宪法发表长时间的演说;他出任合众国首任财政部长,铸造优良的财政系统。历史注视着他的功绩。

批:从接过指挥刀到出任财政部长,历史为何一直都没有注视着人民群众,目光尽放在英雄才子上了?离开人民群众,任他汉密尔顿再怎么“笔耕不辍仿佛时日无多”,也无济于事。

小结

作为信奉民主党那一套的“白左”,米兰达先生特意把汉密尔顿打造成一位“白手起家的移民”,用以攻讦共和党的移民政策,并对“个人奋斗”的叙事氛围大加渲染,以鼓吹精英主义与优绩主义。就这一点而言,《汉密尔顿》与《海瑞罢官》还挺像的,都出于某种“借古讽今”的政治意图对历史进行篡改。好端端的历史就这样被加工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供反动文人传播毒素。

对酒馆四杰的塑造显然也采取了神化处理。在剧中,人民群众仅仅是酒馆四杰的背景板,只需静听四杰思想灌输与军事指挥就可以了。汉密尔顿文武双全,劳伦斯战斗英勇,拉法叶颇有武略,穆里根卧底敌帐。靠着四杰,独立战争就能取得胜利。这充斥着个人英雄主义和英雄史观的腐臭气息。为了避免影响个人英雄主义和英雄史观的“美感”,也为了便于攻讦共和党对种族主义不管不顾的态度,米兰达先生不惜掩盖汉密尔顿为岳父买卖奴隶的史实,硬生生地编造“废奴神话”。

首曲《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唱道“当美利坚为你而歌唱/…/可知你将历史改写?”

我们不禁要反问米兰达先生,当美利坚为你而歌唱,可知你将历史改写

第二幕

情节梗概

笔者认为,要不是乐曲与舞美仍一如既往地优秀,第二幕的观感比之第一幕实在会逊色不少。第一幕虽说史观错误,多少算是个革命主题;第二幕则是很大程度上以某种像是宫廷斗争的无聊权斗为主线的东西,抛开乐曲与舞美实在令人感到乏味。因此,这里就仅仅选取两个典型的篡改历史的情节来进行概括。

  1. 汉密尔顿出轨。一家人外出旅游时,汉密尔顿独自在家中工作,不料在这酷暑有位色胆包天的美人玛丽亚·雷诺兹将其勾引,两人发生风流韵事,还不止一次两次。其夫是个流氓分子,借机敲诈勒索,汉密尔顿不得不给钱。不明转账记录引起政敌怀疑,汉密尔顿自证政治清白,拿出勒索信。处于政治飓风中的汉密尔顿主动地光明磊落地写下了《雷诺兹桃色手册》公之于众。汉密尔顿因而败选总统。

  2. 在内阁辩论中,汉密尔顿讥讽说“奴隶主也好意思谈民主自由”。政敌杰斐逊是个大奴隶主,被骂得很不爽,华盛顿则对这句话的内容没有什么抵触;在汉密尔顿去世后,亦即全剧最后一曲中,遗孀伊莱莎唱道“我为废奴而发声/你若还在这世上必有更多功业”,华盛顿悲伤地点点头。

汉密尔顿出轨的有关情节称得上令人作呕

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史料能够支撑“玛丽亚·雷诺兹色胆包天”的说法,可米兰达先生偏偏无所不用其极地营造这种效果,甚至细致到在歌词中出现“她张开了腿”一类低俗不堪的语句,还特意安排典中典之“致命女郎”的红裙元素,象征色情与血腥,可真是处心积虑啊。

讽刺的是,第一幕中汉密尔顿接过指挥刀时,乐曲诉说着“谁生?谁死?谁讲述你的故事?”这一似乎发人深思的语句,这也是剧中汉密尔顿逝世后的歌曲主题,是最后一首歌曲的名称。

我们不禁要反问,谁生,谁死,谁讲述玛丽亚·雷诺兹的故事?为了给汉密尔顿洗白,米兰达先生这个疯狂的“白左”不惜抛开史料依据去臆造雷诺兹的“色胆包天”,甚至还用《飓风》一曲塑造汉密尔顿在政斗场上光明磊落的形象,这段剧情的反动臭味简直能够说是逸出外太空了。

(笔者补:不过没看过音乐剧的读者切莫认为玛丽亚·雷诺兹在剧中被狠狠地定性为恶人了,把玛丽亚塑造成实锤的主动勾引者并不等于批判玛丽亚。这就牵涉了音乐剧的另一个问题,这也是资产阶级文艺作品的通病,就是为了搞“合家欢”把坏品格淡化了,此剧粉丝提及玛丽亚时基本没有什么愤怒,只不过是一个“性感坏女人”罢了,剧中对乔治三世的丑角处理也是类似,给人感觉不到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极大罪恶,粉丝提到他时只会想到他流口水十分痴呆可爱的特点;当然,剧中虽然不至于说对玛丽亚有什么批判,但玛丽亚在剧中所受的父权制凝视显然是很大的,把这种情节作为第二幕的高潮之一,资产阶级毒草作品经典处理方式了)

况且,历史上汉密尔顿未能当选总统并不是因为这一桃色事件,而是因为总是四面出击,得罪的人太多。总而言之,这一段剧情真可谓低俗至极、庸俗至极,可说是令人作呕了。

音乐剧刻意回避了华盛顿的蓄奴背景

前文提到,米兰达先生这个疯狂的“白左”为避免影响英雄们的“美感”而炮制“废奴神话”,这一点在华盛顿身上也有体现。早在第一幕中,华盛顿就被各种引人入胜的舞台效果塑造成了万众瞩目的人民英雄,那我们的米兰达先生可就不得不掩盖华盛顿的大奴隶主身份了,以至于荒谬到提及“弗农山庄的骄傲”(剧中伯尔对华盛顿的描述)却不敢提弗农山庄的劳力都是些什么人。

历史上确有人劝过华盛顿把奴隶放了,让他们获得自由,但华盛顿大怒,始终不肯把自己的财产无端端放弃了,显然不是一位对废奴没什么抵触的人。音乐剧又一次为了造神给“英雄”洗白。

小结

米兰达先生所创作的《汉密尔顿》,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不可谓不优异,但其思想内核也确是出于他所处的那个反动阶级的反动思想,充斥着精英主义、优绩主义、个人英雄主义、英雄史观、父权制凝视等各种恶臭垃圾。

为倾倒这些恶臭不堪的垃圾,对历史进行篡改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唯有无产阶级能够在不篡改历史的情况下宣扬自己阶级的思想。反动阶级的思想违背科学,就“不得不”借助对历史的篡改去掩盖它们思想的反科学性。

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浅谈

现在,请读者同志畅想一下,造反成功后,如果要创作一部名为《毛泽东》的音乐剧,我们应当怎样去做呢?

江青同志主持创作革命样板戏时贯彻了毛主席“洋为中用”的思想,借鉴话剧舞台美术形式,用西洋绘画的写实布景、道具、服装,改变了传统京剧重写意重象征的特征,并以交响化乐队作为京剧的伴奏。这启示我们要敢于从思想内核反动但艺术形式出彩的作品中汲取好的因素。

《汉密尔顿》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当然值得借鉴。其剧情每推进一段,都会安排反派伯尔来当“说书人”,《毛泽东》当然可以借鉴,让邓小平当这个“说书人”,形成戏剧张力;其安排英王乔治的隔空喊话来烘托剧情,《毛泽东》当然也可以借鉴,安排蒋匪隔空喊话来烘托剧情,同样能够形成戏剧张力;运用多种音乐风格和丰富多样的乐器,在乐曲的细节中隐隐传达某种情感;还可借鉴《悲惨世界》恢弘大气而又充满压迫感的首曲展现旧社会的黑暗,让第一首歌曲就给观者带来视听震撼…总之,同是讲述历史的戏剧,又同是音乐剧,在表现形式上自然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音乐剧《毛泽东》必须得有一位不比毛泽东的重要性要低的主角,即人民群众。正如毛主席的文艺旗手江青同志所说:“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祖国舞台上占主要地位的不是工农兵,不是这些历史真正的创造者,不是这些国家真正的主人翁,那是不能设想的事。我们要创造保护自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文艺。”人民群众决不能像《汉密尔顿》那样仅是“领袖的背景板”,而应被突出其历史主体地位。否则,这就不是无产阶级音乐剧,而是流于英雄史观的庸俗音乐剧。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青同志主持创作的革命样板戏个个都是以工农兵为主角的拿手好戏。虽说这些革命样板戏是京剧,我们所畅想的《毛泽东》是音乐剧,但对于工农兵形象的塑造(包括三突出)显然对于一切无产阶级文艺作品都是大有借鉴意义的,并且这种借鉴意义比《汉密尔顿》还要大。这是关乎全剧思想内核,关乎全剧灵魂的事情。《毛泽东》显然必须处理好对人民领袖和对人民群众的形象塑造,既不否定人民领袖的推动作用,也不否定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既体现人民领袖从群众中来、做群众的学生,又体现人民领袖到群众中去、做群众的先生。一句话,必须向革命样板戏学习,必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总而言之,文艺政治挂帅,旗帜鲜明为工农兵服务,宣扬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塑造无产阶级革命的形象,借助丰富的艺术形式进行展现,必能大放异彩。

同志们,努力奋斗吧!要让执掌政权的阶级不再是反动的剥削阶级资产阶级,而是先进的劳动阶级无产阶级!要用无产阶级的铁扫帚一遍又一遍地清扫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的一切领域!要让文艺舞台上的不再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是历史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