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新中国经典美术作品——前言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无产阶级专政的全新历史阶段带来了艺术上的新时期。然而这种新社会艺术的探索随着资产阶级的复辟而被腰斩了。原本得到纠正的,从劳动者中来再到劳动者中去的艺术被反对派们封存起来当成化石,时不时发表两句“评论”。本文旨在将这种反动派的复辟再颠倒过来,文章开了一个头,期待后续的内容。
2.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好,书写艺术史的从来不是人民,但是形成艺术的历史的作品,却都是源自于人民生产生活所创造的基础,并且艺术终将回到人民身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实践已经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无数曾经诞生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文艺作品重新被改造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文艺作品。在今天,这也完全可以是被我们畅想并付诸实践的事情,在先锋队的正确路线下,重新塑造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文艺。

再论新中国经典美术作品——前言

关键词讨论:

对于布站上文章的作者和读者们来说,用一幅描绘无产阶级专政或者领袖形象的图画放在文中,是喜闻乐见的事情。它彰显了过去的意识形态专政,曾经高高在上的艺术成为人民可用的宣传工具或者教育材料。但是,有些作品背后的历史,尤其是其作者的所作所为,同志们不一定了解。比如《毛主席去安源》的作者刘春华,他的作品传遍了全国每个角落,最后从博物馆“偷”回自己作品并拍卖,还引起中国第一场艺术品产权官司。笔者觉得有必要分享这方面的历史,以防引喻失义。

让我们讨论一下题目吧。

新中国美术,我们可以用时间来定义,从1949年建国算起到1976年文革结束;但我们也可以用进步的创作立场和落后的创作立场作为起始点,可以从1920年代鲁迅引领发起的左翼木刻运动算起,同样到1976结束。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主义美术宝库。

“再论”,为什么是“再”?很简单,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回来。

由于走资派复辟以及由此而来的资产阶级全面专政,新中国美术不断被污名化乃至遗忘。然而,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保留,比如在资料的保留方面有:国内的部分自媒体保存数字资源(例如各种公众号的“经典美术欣赏”),海外的资源平台例如社会主义宣传画资源网站“Chinese Propaganda Posters ”;以及上世纪末特色官方文人所作的“新中国美术史”,这一主题的书籍,一些是政治评论性强,一些是文献选集,还有一些是单纯的画集;特色也讲述新中国美术的历史,例如2021年达到最高潮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全国艺术院校和相关主题节目合作,他们的成果不断播放给大众;新中国美术作为美学成果和艺术作品,被保留在特色艺术教育的教科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作为现实主义、写实、浪漫的范例,美术学院老教授存在的原因和意义,或者对于资本主义文化艺术的反面教员的作用,学阀和反动知识分子不断把法西斯的美术和社会主义的美术并置批判,以宣传所谓自由精神……总之,特色保留和再度挖掘新中国美术的目的昭然若揭,通过艺术品所含的历史和精神内涵加强自己的合法性,通过保留所谓“老艺术家、老教授”钳制当代美术实践(包括自由派的)。然而特色所作的这一切都随着资本主义的泡沫炸裂而付之东流了。

新中国美术在当下的实际传播,证明:一些社会主义的(或者社会主义主题的)美术作品,在时代剧变、集体记忆消沉的情况下,化作“共产主义的幽灵”在宣传阵地上以及意识形态和美学领域徘徊——作为实际阶级矛盾、对革命呼吁的显现。不过,对新中国美术抱有热情的人,各种各样,有坚定闹革命的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的人;也有用于装潢揽客的店老板;还有苦于做题而用宣传画打鸡血的理想主义学生;甚至是和“鹿克斯学院”一样性质的研究学者将其作为生产工具……总之,新中国美术和其他文化作品一样,进入社会后就成为所有人的,意义被随意挪用。

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对新中国美术的认识正在不断流失,图像意义超过了作品真正的历程及其含义。在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状况下,文化领域的斗争也在显现,为了避免“网左”性质的泛娱乐化,必须要重新为新中国美术正名、认识作品的具体问题,而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新中国美术的创作,是广大人民参与的,许多作品的作者难以得知或者留存的信息匮乏。因此笔者选择先从知名度最高的一些作品、艺术家开始,分享学习曾经的艺术创作实践、意识形态专政实践,同时是对当今资产阶级的文化、艺术市场的揭露。

如何讲述?目的何在?

此系列主要目的是,把新中国美术以先锋队可用的形式给固定下来。这就意味着,在这里“图像志”、“图像学”、“文化交流”的人文研究方法作为手段,服务于对各种变化和原因的认识。例如:作品创作原因、作者意图、作品在“改开”前后的情况和遭遇、作品内外的时代局限等等。而这些认识,最终是作为唯物主义的总结,交由要闹社会主义革命的、对反动文艺造反的有需之士使用的。

(笔者这个想法的直接来源是文革末期1976年1月出版的《文艺评论丛刊》第一期。其中的一个专题,以无产阶级立场再评论古代文学。具体是一篇对诗人白居易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阶级分析、文学评论、历史背景,真正打开了笔者的思路。当然,更多的启发来自于其它同志的成果。)

在叙述线索和方式上,我们不用刻板的美术史时间排序;也不用图典索引的方式;我们以最著名、传播最广的作品为中心,在分析作品和历史的同时,展开相关内容的讨论。

目前笔者选定的作品、作者、关键词分别为:

作品;作者;关键词;

《毛主席去安源》1967;刘春华;领袖像或者偶像问题、卖画、集体创作

《改造二流子》1947;王式廓;改造;边区;鲁美;延安文艺座谈会

《地道战》1951;罗工柳;新中国美术从何来、马班和央美

《开国大典》和《仕女图》;董希文——林风眠;油画中国化、修改——知识分子问题、“中西调和”、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矛盾、央美国美之争

《毛主席与安源矿工》1975、《青年地下工作者》1957;侯一民;知识分子的摇摆、地下

《毛主席万岁》1959;哈琼文;文艺内部矛盾——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女性主义

《激扬文字》1973;杨之光、欧洋;中国画改造问题、微博打假

《渔港新医》1973;陈衍宁;赤脚医生、艺术风格转型、乡土文艺

《永不休战》1972;汤小铭;肖像的特殊性、风格转型背后的雷同

《收租院》1965;川美;集体创作“古今”对比、刘文彩问题

以上是笔者暂时确定的主题。如之前所说,新中国美术宝库浩如烟海,目前选定的主题包括一条艺术路线之争的线索,为谁服务和表现形式的问题贯穿始终。选择的原因是根据笔者对作品和作者的认识程度,目前认识很局限,只敢选择最熟悉的一批话题。农民画、宣传画、雕塑建筑等还未能涉及。

艺术史的书写从来都不是人民的,而是尸位素餐玩弄文字的所谓学者书写给一个名为“学术”的“大他者”。而形成艺术的历史的作品,却都是源自于人民生产生活所创造的基础,即使我们看到的只有帝王将相、神仙鬼怪。反动的哲学与宗教相互勾搭,教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叫人“忏悔原罪”。反动的艺术把神仙传说再现,使人顶礼膜拜。我们呼吁,把哲学变成群众手中锐利的武器,同样的,把艺术作为群众手中凌厉的照妖镜。

相信在一定的条件下,笔者能够实现计划,为同志们做出贡献。暂定两周一期,期望得到同志们的反馈以及任何形式的意见、帮助,最后请原谅笔者用拟人的方式引用一句。

以艺术的口吻,她会说:“总有一天我会回到你身边。”

“ Un jour je serais de retour pr ès de toi

下图:文革时期侯一民向工人教授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