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斯科到北京--浅析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根本所在

1000000279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1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三大差别尚未完全消除,还有资产阶级法权,还会诞生新的资产阶级,如果不对生产进行无产阶级的政治挂帅,那么其发展轨迹必然会为资本主义复辟服务,而教育也作为意识形态的生产单位也不例外,没有贯彻执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就是没有无产阶级的政治挂帅,就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法权!
2、无产阶级文化革命本就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求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向着资产阶级反动政治路线和教育文艺黑路线开展革命斗争的运动!决不能是不谈无产阶级的政治的,必须要求政治挂帅!并且,要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文化革命运动中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为的就是反修防修,同资本主义路线展开有力的斗争。

引文一、
我们设想这样一种学校,这种学校在夏天迁到某个农业公社去,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开始学习农业生产;到冬天,学生就到某个工厂去从事工业生产。一级学校的低年级只学习一些生活常见的东西,多半是一些手工业的知识;而在高年级就对这一切进行完整的研究。这里,重要的是使这种学习不变成死板的学习。
------克鲁普斯卡雅《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意义上是无法估量的。马恩列斯毛一脉相承,在中国革命中最终成型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以及工,农,兵三结合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其实在苏俄革命期间便已经埋下了种子

引文二、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文化大革命”一词的使用具有特殊意义,与苏联早期或后来的用法不同。它描述了“无产阶级”共产党人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间的政治对抗,其中共产党人试图推翻从旧政权继承下来的文化当局。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新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的方法是“阶级斗争”。阶级战争的概念依赖于将旧知识分子定义为“资产阶级”,将共产党定义为“无产阶级”。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年龄的学生参与政治运动、集体农庄和工厂的工作。甚至将相当一部分小学与邻近的工厂、集体农场和公用事业联系起来,这些学校将与工厂联系起来,这些学校从此被称为“工厂7年制学校”。到1930年下半年,所有类型的学校都被要求依附于企业。新方法给教师、课堂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留下了很少的空间。
工厂并不欢迎这样的决定,他们认为这些初学者妨碍了生产。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提供材料或设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初中学生通过拆除废弃教堂的圣像来练习劳动技能。共青团在教育上的激进理念没有得到支持,实际上是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首先就是教育和劳动的问题,教育和劳动相结合,但是教育不能直接等同于劳动,劳动不能直接替代教育,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教育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如果学生是大部分劳动,那么实际上学习的东西很少,作为预备军,首要目的是教育,过于强调劳动到和工厂实际脱节。
工厂并不欢迎什么都不懂的初学者破坏生产,那么共青团强调的只能是学生先体验无产阶级的生活,这反而阻碍了通过教育快速投入生产的目标,这一点从共青团的另一个培养目标-学生在工厂位置中的个人兴趣,而非工厂的现实需要,这又与一五计划脱节了。这样的教育运动有助于工农本身向上流动,但是不符合生产实际注定了它不能长久。

一、没有做到政治挂帅

笔者只能一边抱着惋惜的心情,一边无可奈何地看着苏联当年文化革命所踩着那些坑。最最重要的有两个问题:一,工厂并不欢迎学生们;二,学生们并没有在劳动中真正进行学习和实践的相结合。

引文三、
工厂不欢迎学生们,因为学生们的到来影响了生产秩序。

在克鲁普斯卡雅同志的设想中,应当根据年龄和年级,来划分参与实践与生产的阶段与程度。而像材料中提到的,甚至将小学都直接编入了工厂的生产序列中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曾经在苏联掀起的一场文化革命,要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建立真正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尝试为何最后以失败告终了?上面的材料分析的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作者毕竟是资产阶级作家,显然是无法看到真正的重点的----并不是 “教育不能直接等同于劳动,劳动不能直接替代教育”导致了这场运动的失败,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做到政治挂帅,错误的根源在于其只是机械地认为,单纯地让学生参与劳动,就能让学生们培养出无产阶级世界观了。

列宁曾经说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只能通过在工厂之外,在于厂主进行的经济斗争之外进行的政治灌输中才能培养出来,才能使无产阶级从自发的阶级,转变成为自觉的阶级。

显然,当时苏联的文化革命的参与者们,由于种种原因终究是忘了这一点。要想真正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要想真正让学校里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最重要的,也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政治挂帅,即反对一切小资产阶级习气的残留,以及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等资产阶级法权做最坚决的斗争。

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观的改变是一个根本的改变”。从原来的资产阶级乃至于小资产阶级世界观,转变为真正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显然不能在一朝一夕间,仅仅通过在工厂里的几次走马观花就能建成的 ,而是需要在工厂中扎根,以政治挂帅为基本原则,在工业的大生产中,逐渐摒弃掉原先手工业式小生产的思维。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推进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脑体劳动的区别。

二 、没有落实民主集中制

引文四、
1960年3月11日,中共鞍山市委向中共中央作《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3月22日,毛泽东在对《报告》的批示写道:“现在的这个报告,更加进步,不是‘马钢宪法’(一长制)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鞍钢宪法的五项基本原则:“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开展技术革命

不可忽视的是,当时苏联普遍推行的 “一长制” 中,厂长在工厂中有绝对话语权,先不提这本身就是一种资产阶级法权的剩余,“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提供材料或设备” ,这种现象就说明,他们把生产看得比 “是否推行无产阶级教育路线” 的政治路线上还要重,抓生产而不抓政治,最终的结果就是倒向 “阶级斗争熄灭论” 乃至于 “唯生产力论” 。苏联后面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何为民主集中制?坚持政治挂帅,坚持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革命先锋队在继续革命中发挥先锋作用,即 “党政军民学,党领导一切”。这是民主集中制度中 “集中” 的一部分。

民主的部分同样重要。在工厂里,学校里,集体农场里,革命群众自行选举产生一个又一个工农苏维埃,再从中推选出代表加入革命委员会。正如上海一月风暴中,革命造反派夺取各级机关的权力,并在这之后建立上海革命委员会一般,真正落实了巴黎公社原则,

即:

引文五、
取消征兵制与常备军,宣布用武装的人民群众去代替它。
对一切公职人员实行全面的撤换制和选举制,且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

革命的三结合,是在工农苏维埃中,是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的三结合;又是各地革命委员会中,革命群众代表(工农苏维埃代表),革命干部(先锋队代办员)和当地人民解放军代表(无产阶级专政机关)的三结合,并对旧时代剩余的各级反动官僚机关进行夺权;同时,人民群众对革命委员会的各级成员进行民主监督,并且有权利对任何自己感到不满,或者不认可的角色发起批评,乃至于进行弹劾。

若是当时苏联的文化革命中,真正落实了民主集中制,建立了革命的三结合的话,那么当反动的厂主消极怠工,甚至拒绝让学生们进厂时,革命无罪造反有理,革命师生们应当与广大工人群众联合起来,要造的就是这帮走资派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反!

也正如1966年毛主席在“五七指示”中指出:

引文六、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和农村开展学工、学农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再教育,并开展学军活动,到部队驻地由解放军部队军训。正如毛主席“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号召,派军队干部训练革命师生,向解放军学政治,学军事,学四个第一,学三八作风,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加强组织纪律性。这才应当是无产阶级的教育路线!

参考资料:

克鲁普斯卡雅《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krupskaya/on-education/022.htm

苏联的一五计划时期的教育和斗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