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核类艺术的探讨和起源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1:核类艺术、抽象艺术的起源源自人类的思维能力,但其由小众艺术一步步走向大众艺术的现象,能在当下受到广大无产阶级的欢迎的现象,无不说明着深刻的社会生产关系变化所导致的阶级思想变迁。在当下无产者受到赵国资产阶级残酷的阶级压迫,赵国所塑造的“努力”、“勤奋”等观念在人们心中破碎,而正是这样矛盾的现象促使者人们去寻找抽象的、田园诗歌般的幻想。可现实往往又是残酷的,血和泪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是唯物的,无产阶级只有真正意识到资本主义这个敌人,团结起来将彻底打倒他才能实现自己思想和物质的双重解放。
编者按2:文章中介绍的核类艺术大多体现了在阶级矛盾日益严峻的当下,广大群众希望通过暂时从现实抽离出去沉浸在过去、幻想中以求得暂时放松的心理。虽然可以获得片刻休憩,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被剥削的现实,只有将斗争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唤起群众的阶级觉悟,才是无产阶级艺术发展的方向。

核类艺术是近些年来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大部分都由年轻人拍摄制作,这些图片几乎都展现出一种不真实感(超现实主义)以及混乱、迷失方向、不安和不真实的情绪,其实,很多图片本身的信息并不多,而是观看者心里本来就有这样的情绪,只是由图片激发了出来,即心理暗示。

每个看到这些图片的人心里都会涌现出一种奇怪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与当下社会矛盾空前严重的现状分离的。比如专门勾起人怀旧思绪的图片(旧核)会展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城镇小学、老旧小区和农村,在节奏如此快的社会中,观看者却在回忆自己的少年时期,去回忆在小学时没有压力的、简单质朴的生活,说明观者着实是很厌倦自己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阶级压迫,同时,观者在少年时期可能多数都和父母、童年玩伴在一起,在他们成年后,却要远离自己生长的城镇,去到大城市打拼,与童年玩伴也各奔东西,忙碌的工作使其忽视了自己心理上的怀旧、思乡之情,当核类艺术出现在网络上时,这种压在心底的情绪就被勾了出来。

再比如有一类是模拟梦境的图片(梦核),则比上一种怀旧类图片所展现的情绪还要脱离现实,梦核极力展现人在梦中所看到的景象,而且是现实中从来都不会看到的那一类景象,这一点,有一部日本动画电影相似,就是《红辣椒》(不过梦核的表现形式是比不上电影的)但实际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在生理上有了疾病,也会以做噩梦的形式体现,然而梦核是不管这些的,它只管概括梦境是什么样子,所以它的内核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还有一类图片在核类艺术中占比最多,就是怪核,怪核几乎是最能体现超现实主义的一类核,其图片是由一部分现实事物和不现实的事物共同构成(规则类怪谈和其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如空旷的商场,夜晚无人的街道,半掩着屋门的黑漆漆的屋子,它和旧核不同的一点是,观者可以理解自己在看到旧核后的情绪——怀旧,而却不能理解自己在看到怪核后产生的情绪从何而来,观者会说:“这张图片让人感到不安”那么观者是有被害妄想症吗?绝对不是,相反,这种不安感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于怪核的内容有些难以说明,笔者会在下面的段落之后再说。

从一方面来看,这些核类艺术很多都被无产阶级所喜爱,但其中也展现出一种小资产阶级思想,即故作文艺,遗世独立的态度,对于社会和自身的现状不管不问,彻底躺平,而去追逐一些虚无缥缈的内心感受,不可谓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从另一方面来看,任何艺术形式原本都是剥削阶级能看懂能欣赏,而无产阶级却看不太懂的艺术,我国历史上的京剧,俄国历史上的芭蕾舞都属于这种,而苏中两国也在努力让这种艺术走近人民群众,让其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列宁导师是很注重艺术对无产阶级的影响的,列宁时期的苏俄养育出了很多进行抽象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有两位抽象艺术大师诞生于那时期的俄国,即马列维奇和康定斯基,以及一副那时期诞生的画作《以红楔攻打白军》,作者是埃尔·利西茨基,画面主要用由饱和度很高的红楔、破了一个大洞的黑块和黑块上的巨大圆形洞口组成,机具表现力的形式让人看一眼就无法忘掉,即便是没有文化的无产者也能理解。

可以说,核类艺术与其背后的超现实主义基石是一种全人类都可以欣赏的艺术,再回过头来看之前笔者提到的怪核,可以发现,在今天的网络上,由于受到资产阶级文艺的影响,本应属于劳动者的艺术也不免会沾染上一些小资气息,而在我们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之后,我们也将重新拾起这些旧的艺术形式,让其重新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