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多图警告,建议看原文
编者按:两条路线,两种制度,两条斗争。社会主义国家依然存在这阶级斗争,决裂这部表现出来的也只是一小部分,电影选取了几个典型进行表现。关键是要荡涤资产阶级的落后与腐朽思想,占到广大人民群众这一边,真正意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才是这部电影的伟大意义。
编者按:电影中故事的发生年代,是在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时期,或许也是毛主席所发动的文革期间,正是在这个时期社会仍然保留着资产阶级法权以及社会中各路走资派的存在,所以必然应该把阶级斗争贯彻到底,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
笔者最近看了经典无产阶级电影《决裂》(链接),影片中有数类典型的家庭,各自体现了不同阶级的路线。不禁使人思考革命和家庭的关系。
贫下中农的儿子与农村的决裂
最令人感到愤怒和悲哀的家庭是一个贫农老太太和大学生儿子。电影中有提到老太太从老家坐了很久的车赶到学校,就为了给儿子带上乡亲们的特产和问候。可是见到儿子的第一面老太太就陷入了绝望:儿子嫌弃妈妈做的衣服鞋子丑,配不上自己这个“有知识的大学生”。还说不想回家乡,而是要留在大城市当个知识分子。可是这个农民的儿子正是乡亲们拉扯大且送到大学的!他上大学之前也口口声声说要学成归乡,改变家乡的山山水水。这无疑是一次决裂,是农民的儿子与农民的决裂。
在影片中,这位农民的叛徒将“知识”视为珍贵的资本,并将自己与农村的关联视为拖他后腿的负资产。在他看来只要脱离了农村的家庭就能成为城里人(人上人)。这是彻彻底底的资产阶级路线:个人利益优先、追求资本增值、扩大人与人的差别 。
走资派的女儿与走资派的决裂
农民的儿子可以背叛农民,走资派的女儿也可以背叛走资派。影片中的曹小妹是走资派副校长曹仲和的女儿,她在公审大会上拿出她爸爸给她弄来的介绍信,揭露了她父亲的走资派嘴脸。对此我们不得不叫一声好!
曹小妹的觉悟是凭空产生的吗?决不是。在共大和无产阶级群众的言传身教中,曹小妹体会到了人民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也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光明的未来,因此曹小妹的思想是从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中得来的。最终小妹选择了无产阶级,站在了走资派和父亲的对立面。
资产阶级一向是以资本的传承和增值为主要奋斗目标的,把子女培养成资产阶级接班人是他们着重考虑的事情。在当前的中国这种情况已经司空见惯了:院士的孩子是院士、官员的孩子是官员、老板的儿子还是老板。甚至如果哪个资本家没有合格的继承人,资产阶级掌握的媒体还会叹息一个家族的没落。为什么现在出身资产阶级而与资产阶级决裂的年轻人这么少了呢?简单的答案是:现在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时代。啰嗦的答案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因此大多数资二代们自然不会与资产阶级父辈决裂。
富裕中农的儿子与小资的决裂
在彻底的走资派和革命派之间还有很多所谓“中派”的群众,他们只想着自己赚钱发财,不在乎什么无产阶级革命,余发根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富裕中农。他送儿子上共大的目的就是学一门手艺好赚钱,只要儿子学到了劁猪的手艺,就让他退学专心给人劁猪。这种行为和思想无疑是小资产阶级式的,看似是过着自己的日子不碍着别人,实则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资本主义。影片中余发根父亲还占了大队的道路种菜,活脱脱一个爱占便宜的小资产阶级嘴脸!笔者听长辈说过不少类似的事件,有抢邻居土地的、有偷邻居果子的、有集体劳动中偷懒的。这些人的思想中自己的私人利益是最优先的,而这正是资产阶级的思想!
余发根起初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父亲让他上学就去上学,父亲让他劁猪卖钱也去干。毕竟父亲也是为了家庭和儿子好嘛,攒下的家产最终不还都是余发根的?可是余发根在共大的学习和斗争都告诉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路线斗争是你死我活的,不是资产阶级当权派把革命学生开除,就是无产阶级群众把资产阶级司令部推翻打倒。
刚上学时的余发根的思想完全是他父亲的翻版,四处和同学说:先把技术学到手,好吃好喝在后头。可就是这样一个毫无阶级觉悟的学生,在经历了共大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后,义无反顾地在公审大会上揭露了父亲的错误,彻底与小资产阶级的家庭决裂。
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和家庭
影片中出现过不少斗争,有课纲的斗争、考试的斗争、生产和教育的斗争等等(详情可看电影)。每一次斗争中都有一个坚定的身影在场,她就是李金凤。看过电影的同志可能会疑惑:影片中没有对她的家庭做正面的描述,只提到她是妇女队长、育种能手;给地主放过牛,挨过打,当过童养媳;上学时孩子给婆婆带。可我却要说,这正是对一个革命妇女家庭的最全面的描述:妇女将自己从旧社会的封建家庭中解放出来,亲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家庭。在这个新家庭的支持下,妇女可以自由地参与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
革命者需要家庭吗?当然是需要的。革命者要为了家庭而放弃革命吗?不能,必要时要为了革命与旧家庭决裂。那么决裂之后革命者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家庭?李金凤给我们看到了决裂之后的家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剥削阶级总是要妇女离开生产和政治领域,他们有很多说辞:战争让女人走开、头发长见识短等等。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把女性拴在家庭和妓院中,成为稳定而廉价的人类再生产工具。具体的妇女压迫形态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解放前城里有大量妓院,农村有童养媳、人口买卖;现在城里有大量外围,农村有强迫婚姻、人口买卖。
无产阶级要解放,就要解放所有的无产阶级,包括占人口一半的无产阶级妇女。李金凤受够了旧社会的苦,因此抓住解放的机会第一个站出来斗地主、组织妇女队、搞合作化。毫无疑问,在革命的过程中李金凤和整个旧社会决裂了。而且她不止打碎了旧世界,还建立了一个新世界,然后在新世界中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和现在小资农民家庭内常见的各种鸡零狗碎不同的是,李金凤的家庭在她的事业中不是障碍而是帮手。全片没有提到李金凤上学期间和家里有什么矛盾,孩子也一直是婆婆在帮忙带,可见亲人们都是支持李金凤上学干革命的。
李金凤的好家庭是天生就有的吗?不,这正是她靠坚决斗争得来的胜利果实。无产阶级革命者亲自建立的家庭一定是其坚定的后盾。
总结
很多革命者的原生家庭成分都不是彻底的革命的无产阶级,其中有大量的小资产阶级乃至大资产阶级成分。我们不应该因此就怨恨亲人,而要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在资产阶级专政的时代大部分家庭不可避免地被资产阶级思想支配。但同时也不能因此将家庭放置于革命之上,到了家庭影响革命的时候就要毫不犹豫地与(小)资产阶级的原生家庭划清界限。因此对革命者来说,永远要先革命而后家庭。
在与原生家庭决裂后,选择走什么道路就决定了要建立什么样的家庭。江青是毛主席革命路上的好战友;而王光美则是刘少奇搞四清的好伙伴。人要建立家庭的动力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家庭的助力,无论是要干革命还是要反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