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主义分析音乐剧《Hamilton》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 .试问,使美国人民从被殖民和压迫的地位中解放出来的,究竟是他们自己,还是所谓”领袖搬回的救兵“?可见,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资产阶级之所以要千方百计地宣传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正是为了给他们压迫剥削广大无产阶级编造“正当性"用的。《Hamilton》也毫不例外。
2 . 艺术作品也是有其阶级属性的,也是为其统治阶级服务的,再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同样如此。《Hamilton》最大的问题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缺少群众史观,其他的问题都是资产阶级的通病了。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脱离这一点的作品都充斥着资产阶级的反动气息。

《Hamilton》不仅是一部自上演以来就场场座无虚席的、可以说是百老汇的第一招牌的音乐剧;而其在全球的受欢迎程度,更让它承载了美国的意识形态、文化输出的功效。《Hamilton》如此优秀,音乐剧圈内专门批评其缺点的文章视频可谓寥寥无几——因为他们的批评,都是与《Hamilton》所体现的世界观站在同一线上,而《Hamilton》是一部从唱词编舞到舞台设计、从戏剧冲突到人物塑造都相当杰出的作品,从这些点子出发,的确难以挑出什么毛病。而我们马列毛主义者不一样,我们就要直指其根基,揭示这部作品的思想有哪些可以接受,有哪些充斥着美帝国主义所孕育的反动性!

人民的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Hamilton»的主旋律虽然是个人英雄主义,但其中,还是有一些以人民为主体的优秀设计。这并不奇怪,因为«Hamilton»究竟不是讲超级英雄的故事,而是由历史改编的——因此反动如美帝国主义所孕育的戏剧,也无法让人民完全作为舞台配角出现。(这何尝不是人民史观的小小胜利)
在my shot里,体现纽约街头与酒馆人人谈革命的设计有是多人合唱:“I am not throwing my shot……I am just like my country I’m young,scrappy and hungry…… ”直到后面的多人吟唱以及群舞;Yorktown里为了体现军队战斗,则是大段的群舞和合唱:“till the world turns upside down!”


(这里中文翻译擅自加了一个“我”,不是很好)非常能体现万众一心创造新世界的感觉;在战斗胜利的时候,是军民端着枪定格;最后表现胜利的喜悦,是军民们走上街头狂欢,在此期间,主演(资产阶级领袖)与群演(人民)完全融为一体或是当背其景板,再次高歌“the world turns upside down!”


并不意外,以人民为主体的舞台到此为止了。何其悲哀啊,第一个独立的殖民地,是由他们战斗出来的,然而戏里戏外,从古至今,美利坚的人民们却从未享用过战斗果实ーー资产阶级鼓吹的自由平等ーー讲那些资产阶级领袖们的家事都用了将近十首歌,而人民的舞台呢?满打满算两个半首歌而已。真是六朝何事,皆成门户私计!

所有的(主演)独唱都是个人英雄主义?

«Hamilton»是不是所有对资产阶级领袖的刻画都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呢?倒也未必,事实上,其中还是有一些比较正常的上层建筑体现的。如farmer refuted、you’ll be back,Hamilton与乔治三世的隔空互骂完全可以上升到美联邦新兴资产阶级与英帝国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互怼。再如开场曲和终曲正常介绍了Hamilton的成长经历和身后事(大致符合唯物史观)、后面有一堆歌都是在讲Hamilton(杂有其他资产阶级领袖)的家事、以及美联邦高层的政治决策。前者因为«Hamilton»是一部个人传记的戏剧,后者则是上层建筑的正常体现与个人英雄主义各自参半。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与全剧联系起来,这两种曲目的所有歌曲都有不同程度的个人英雄主义苗头。如one last time,表面上看仅是华盛顿作出辞职的决定,充满着“历史头一遭啊”的历史感,但其也有很明显刻画“华盛顿大将军、大天才、美利坚能独立的头等功非他莫属”的救世英雄形象,已经体现出了“如今能辞职那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心性高洁的英雄作为”的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唯心主义倾向。

唯心主义指导的戏剧冲突
戏剧作品,哪怕是历史类戏剧作品,也是一定会出现一些改编、夸大情节的。为了戏剧冲突、艺术性等等原因嘛。而«Hamilton»中以唯心主义指导的虚构情节,其资本主义的娱乐文化简直是昭然若揭:Hamilton与其大姨姐安洁丽卡分明是两个人都结婚了才认识的,却偏要编出一份两人婚前的暧昧戏来(satisfied等);更可笑的在于:Hamilton的失败不是因为严肃的政治斗争,而是因为闹出了桃色丑闻(we know等)!ーー只能说,幸好这两出情节的舞台设计还是一如既往地高、歌舞还是一如既往地美妙,不然这种以资产阶级白人男性的风流韵事作为小高潮之一的剧本、这种“虽然他私事犯了错但他还是很伟大”的老套主旨,莫说马列毛主义者了,就是普通群众看来,也一定不会把它推上百老汇头牌的宝座。
4.
个人英雄主义与人民的配角形象
这是该剧的主旋律,亦是美帝国主义文化输出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
ーー分析人民的配角形象?事实上,任再出色的戏剧家来,也不可能对此分析出一个清晰的形象了。因为人民,已经完全开始为了资产阶级的主角们服务。例子太多,笔者只在这里详细讲一个:guns and ships 这首歌旁白一开头就唱道:“ how does a ragtag volunteer army in need of a shower somehow defeated a global superpower?(一小段讲志愿军如何烂)……yo turns wehave secret weapon(一小段讲拉法叶的英勇魅力)……everyone gives it hand for America favorite fighting Frenchman!”(众人欢呼)“Lafayette!”(拉法叶在众人欢呼下一跃上舞台高处solo,其他人继续和声伴“Lafayette!”)看吧,这段的人民有何作用呢?资产阶级领袖在法国搬救兵,他们就烂死;领袖搬救兵回来了,他们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领袖,然后击退了一支全球超级大军。他们唯一的作用只有凸显:拉法叶的确是最受美国欢迎的法国人啊!
总而言之,«Hamilton»里刻画的人民,是如此失声失影:他们是体现资产阶级英雄领袖童年不幸的背景板(Alexander Hamilton);他们是资产阶级大小姐寻欢作乐的对象(the Schuyler sister);他们仅是表现资产阶级领袖杰出魅力的不二人选,他们只需要在街头聆听Hamilton的演讲(my shot);或是欢呼拉法叶去法国搬来了救兵(guns and ships);他们给华盛顿帅气的出场伴舞始终,歌唱着:here comes general (right hand man),得来的只有一句概括:“民众们把我推上宝座”。似乎美国的独立,就是因为资产阶级大小姐的同情与进步、因为资产阶级们的奔走呼号、因为拉法叶搬来了救兵、因为往英方安插了一个卧底、因为华盛顿选了一个出色的秘书:我们出色的秘书Hamilton只需要找到他的朋友们、只需要向国会发挥他出色的口才,缺人缺钱、实力差距就统统被弥补了呀!因此,也无怪乎在华盛顿口中,人民甚至不会被历史的眼睛注视(history has eyes on you)ーー历史的眼睛,只会注视那些美利坚的大救星、百年难遇的大天才、富有传奇色彩的完美英雄,那些历史舞台的主角,怎么会注意到只配当群演做伴舞和声的人民呢?

笔者补:人民对领袖的爱与歌颂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有没有体现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Hamilton»只有两首半歌体现了,而全剧都在塑造各种资产阶级领袖的形象,这样一来,“人民对领袖的爱”的主角也成了领袖而全无人民的位置了。这才是它最大的问题所在。

其他毛病
除上述两中该剧最主要的反动剧情汇总外,还有不少其他小毛病,各个皆是资产阶级文艺里屡见不鲜、甚至津津乐道的母题。在此只举两个例子:
1)资产阶级的可笑“爱情”
Hamilton与安洁丽卡精神共鸣、思想同一,他们是如何分开的?因为安洁丽卡一心想为家族做贡献,她想嫁给富人,而Hamilton太穷了;Hamilton与伊丽莎白又是如何恋爱的呢?他们在舞会上一见钟情、互通信件,然后就结婚了。一个穷小子和一个千金小姐,因为双方那脆弱的叛逆性格,很快地萌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从罗朱到琼瑶小说,从Hamilton到好莱坞电影都不外乎如此,而按照它们的故事逻辑发展下去,通常不外乎两种结局,浪漫点的就是男女主角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现实点的就是两人终因种种世俗原因分道扬镳。但无论哪种,都彰显着这种叛逆的、冲动的感情的脆弱:今天,Hamilton因为伊丽莎白看起来更柔顺贤惠就选择了她;明天,他又会因为玛丽亚美艳勾人而出轨。这与五百年前罗密欧在凯瑟琳与朱丽叶间的选择何其相似ーー难道这还不能反映如今资产阶级文艺作品对爱情的浅薄与落后的理解么?
2)反英雄设计?你好我也好的美式包饺砸!
不难看出,剧中的伯尔是与Hamilton相对的角色:Hamilton积极向上、奋不顾身,毫不犹豫地投身革命;伯尔却迟疑犹豫、唯求自保,直到两党开始缓和关系他才开始站队。尽管他二人的道路完全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伯尔最后还(失手)杀了Hamilton,但全剧都没有要否定伯尔的意思,反而把他塑造成冷静谨慎、聪明博学的形象,甚至给他写了一首wait for it来为其正名:虽然他一直是个等等等的机会主义,但他真心爱他的父母妻子女儿啊!简直是充分展示了“革命”这一词汇是如何被资产阶级作为娱乐品使用的!既然革命可以好看,不革命也可以好看,那我们又何必探讨你们之间的斗争谁对谁错,谁更进步,谁更反动ーー你们都是舞台上的好形象,你们应该坐在一起都被美利坚铭记才对嘛!对于当今资产阶级文艺作品的进步性,笔者向来都不吝惜往低了猜测:倘若乔治三世是个美国人,恐怕他的形象也得体现“人之复杂性”了。(事实上,《1789巴士底狱的恋人》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虽然雅各宾派的革命很酷,但是玛丽皇后也是个维护了皇室面子的好人呀!)

总结:尽管«Hamilton»是一部顶级的音乐剧,但它的顶级,是扎根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顶级,是由个人英雄主义与唯心主义指导出的顶级,纵然再好,纵然它总体在欢呼革命,但这无法改变它的基调就是“历史由领袖们创造”的事实。
这部反动文艺作品又是如此地有力量:Hamilton本是最不出名的美国国父,头像还差点从十美元上换下来。但音乐剧横空出世后,Hamilton一跃进入全世界最知名的美国国父行列,不仅美国的小学生在课间合唱它的曲目,中国的青少年也因为这一部剧愿意多看一本原来觉得枯燥的美国建国史ーー谁还能反驳,文艺作品不该过问政治历史,更与意识形态宣传无关呢?我们马列毛主义者的任务,就该有夺回无产阶级文艺路线,让杰出戏剧的主角,重新变成创造历史的主角,重新变成人民英雄大众!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