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文化下的“儿童电影”与“心理学”——电影《头脑特工队2》的极简快餐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读者注意文中的“中产阶级”说法不妥,应该为小资产阶级,用中产阶级和西马所营造的一些理论很容易就把视角从阶级矛盾上转移到别处去。《头脑特工队2》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于情绪的分类和拟人具体化,以及围绕这些情绪展开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现实的矛盾都被向内集中到了几类情绪的斗争矛盾上,但是根本矛盾在外部,把故事的主调放到了一个人内在的情绪思维上,这样的处理方式最后只能将很大一部分观众导向豆瓣评论里那样的”与自己和解“”做好情绪管理“这种庸俗折中,大闹一通不做任何实际行动的主题上去(亦或是顺着老牌帝国主义输出自由派的意识形态)。而这样在一堆情绪里挣扎,有一定物质基础维持这种情绪乱斗,不愿意真正改变现实的根本矛盾的特征,除了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严重的群体,还有哪个群体最能符合呢?这部影片也借着这些受众群体进一步地巩固加强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把真正的最根本的现实矛盾阶级矛盾抛诸脑后。
**2.**文中提到的“中产阶级”并不是马列毛主义的概念,当今社会的两大主要阶级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二者中间不存在所谓的”中产阶级“,西马学者抛售这样的概念,本质是在分化无产阶级。建议更改为”小资产阶级“更为贴切。《头脑特工队2》传达出了一种反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即把资本主义压迫给群众带来的焦虑归结为心理问题,是心理决定一切,意识可以取代物质,调整好心理可以取代阶级斗争,对这样反动的资本主义文艺作品,马列毛主义者应当给予坚决的批判。

本文缘起。在看过电影《头脑特工队2》后,笔者对其中的剧情矛盾冲突非常不认同,并且无独有偶,这部电影也表现了“恐慌症”,联想到之前讨论过的“资本主义文化下的精神障碍”,可以做一个补充。且观看了一个自由学者的吐槽视频,又有了些新想法。在马列毛的语境下,无论是电影的问题还是吐槽的问题,都不止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即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专政的问题,要把这部电影和相关吐槽变成有用的“反面教员”,必须经过理性分析。

本文主要内容。介绍电影《头脑特工队2》,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批评,最后展示此电影作为资本主义文化下文艺作品的本质。

头脑特工队2简介

《头脑特工队2》是2015年《头脑特工队》的续集。由皮克斯工作室制作。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的前身是乔治·卢卡斯的电脑动画部,电脑动画部始于为《星球大战》提供特效的制作。1986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以1000万美元收购了乔治·卢卡斯的电脑动画部,成立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2006年,皮克斯被迪士尼以74亿美元收购,成为华特迪士尼公司的一部分。

《头脑特工队2》6月14日在美国上映,6月2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引进、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译制。从2022年9月皮克斯宣布制作《头脑特工队2》,到2024年4月发布剧照等,影片时长100分钟而制作接近2年时间。

电影的商业情况——已经载入史册:

据各媒体7月9日的报道,《头脑特工队2》全球票房已突破12.5亿美元,成为皮克斯历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其中,美国本土票房收入为5.435亿美元,全球其他地区票房收入则达7.08亿美元,中国市场贡献了2.83亿美元。

《头脑特工队2》目前在历史票房最高动画电影榜单中位列第四,仅次于《冰雪奇缘》(12.9亿美元)、《超级马里奥兄弟大电影》(13.6亿美元)和《冰雪奇缘2》(14.5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冰雪奇缘》系列由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制作发行,与皮克斯同属一个母公司,而《超级马里奥兄弟大电影》则由照明娱乐和环球影业制作发行。这次的《头脑特工队2》也是迪士尼扩张其文化产品垄断帝国的又一干将。

主要剧情:

影片的设定是把人的大脑卡通化,人的行为由情绪驱动,而情绪由位于“大脑总部”的不同情绪角色操纵。主角莱利,因为进入青春期,旧的五个情绪角色与新加入的四个角色产生矛盾,即“要快乐”还是“要成功”的争论。旧角色被新角色流放,通过冒险和相互理解,最终为主人公莱利建立一个基于记忆和认识的新人格,既不放纵快乐,又不当“卷王”,生活以兴趣为主导。

电影中的矛盾点及其相关评论:

剧情矛盾——优胜、情绪、心理问题:

影片最大的显性的矛盾在于两个情绪角色“乐乐(Joy 喜悦)”和“焦焦(Anxiety 焦虑)”的分歧,争论是要“快活人生”还是“获取成功”。而双方的论据,即现实对青少年的压力。一方是乐乐代表的孩子玩乐游戏的理想状态——快乐快活、忠于友情、中庸自封;另一方是焦焦代表的融入社会的条件——合群、竞争中获取胜利、获取成功与名望。

这些显性的矛盾,来自于现实社会的逻辑。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劳动者需要有竞争力、有人情事故常识、人情资源才能就业和生活。美国的青年们,在进入中学阶段后,其生活习惯、社交圈子和兴趣爱好成为未来事业或者说生活水平的分水岭。电影中以主人公进入高中阶段必须加入一个曲棍球或者说冰球队,作为影片矛盾的推动因素,也就代表着现实中的矛盾。

于是,主角是在直接进入资本主义体系下的社会即高中后,才有了影片中不同情绪角色为之痴狂的行动。而不是情绪角色、情绪的行动带动着现实的变化,这是影片不得已而为之的。在其它不直接和资本主义社会核心——竞争——相联系的地方,影片角色的活动都以情绪角色的活动为核心。

(笔者注:
转同志评论:

固然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也要认识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人的情绪是人脑的机能,但这股机能又不是本来而有,能不经由物质世界表现出来的。人的情绪,即是社会性的,因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乃至不能脱离社会而成为人);人的情绪是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发展的,过去的人不可能因为不能玩电脑而不高兴;人的情绪不可避免打上阶级社会的烙印,如果没有私有制,人们不会因为被剥削压迫而苦痛,不会因为青春期的被迫的选择被决定一生而产生各种情绪;人的情绪也能反过来影响人的行动。人的情绪变化如果不能引起物质世界的改变,那情绪变不变化似无伤大雅。在一定条件下,情绪甚至能成为主要方面。抑郁、自杀等就是现实的例子。)

因此,在剧情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笔者概括为“争强好胜获取成功”、“失去自我认识以致恐慌症发作”。

“旭亮搜神记”——影片的烂由角色的设计、虚假的讨论所决定

“旭亮搜神记”即笔者开头提到的自由学者。其7月11日发布的视频“《头脑特工队2》斗胆吐槽:里外不是人 哄骗不了小孩”对影片的评论具有代表性。“旭亮”输出了大量影视知识,与学院中的教师相比学术性弱,而价值评判极强。在其视频中,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追求“真善美”和“真理”,对市场机制的认识是“有利有弊”——典型的独立知识分子意识形态。

然而其对美国文化、电影业、电影作品的研究非常深入,具有借鉴意义。

在其视频中,主要的观点为:《头脑特工队2》的角色极其平面化,究其原因在于错误的“情绪观”。例子包括:解析影片角色、叙事逻辑的不足;通过对精神分析学等心理学的简单联系,批判以市场为中心的“坑蒙拐骗者”(即自立门户收钱的心理学家)。

另外,其视频中介绍了皮克斯工作室作为迪士尼的一部分,追随迪士尼的商业逻辑,做了大量的烂片。并将市场下的、好莱坞模式下的电影分为两类:“一类是美好年代的,创造力井喷……商业和艺术并存”;“一类是混乱年代的……堕落,无艺术性”。还有关于“影片续集”作为商业计划的介绍,“那些关注公司利益的人会在乎曾经的观众现在年龄多大”。

其分类是建立在意识形态的理想上的很局限,而对工作室和迪士尼的批评、商业计划的介绍则是比较正确的。

*(笔者注:“其分类是建立在意识形态的理想上的很局限”,改为“旭亮认为,电影中对情绪的分类是建立在理想化的过度简化上的,很局限”

转同志评论:*
还有一个就是阶级性的问题。按照我们对无产阶级的立场要求来看,什么批判性、人本性应放在一边。大体划分应该是:革命性、进步性、摇摆性、落后性、反革命性。革命性是直接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来主张人性的,进步性是能一定程度上反应并主张代表无产阶级的人性的,摇摆性是唯唯诺诺不敢有鲜明立场而折衷的,落后性是被剥削阶级世界观蛊惑而站在剥削阶级的人性上的,反革命性是直接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但本文在涉及人的情绪和观点时,缺失了这部分,这不只是“其分类是建立在意识形态的理想上的很局限”这一句话能概括的。)

之所以单独拎出来,是因为这个人的评论是成文的、有批判性的、有专业性的、有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而接下来我们会看一些不具批判性、个人主义的、无激进意识形态的评论。


其它评论


具体就不展开说了,总之大部分没有批判性,有者也多是指向对“亚洲文化”的片面批判,以一种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代替旧的意识形态。

笔者观点——影片中简化、焦虑,代表着中产阶级文化(改正:小资产阶级文化)

影片中的简化

影片里的情绪角色在一个模板下,代表着所有人的情绪,非常的简单,而电影制作者们又反悔,把每个情绪角色都做得像一个完整的人。结果导致观众看得并不欢快,会一直反思,尤其是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影片受众,在电影“奶头乐”效用上,甚至不如打枪电影来得轻松。标题里说的“极简快餐”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简化,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是清晰的,就像对小区、单位门卫做阶级分析一样。但是,作为文艺作品,当涉及所有人的时候,就变得举步维艰,不是所有作者都是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周立波……有时候越是简化越是复杂。就如同“主义主义”“意识形态光谱”这种现象学、谱系学的极端情况。

笔者之前和同志们讨论“划分阶级的运动中,是否要单独列出意识形态”这样一个问题,最终的结果是:意识形态从属于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在文艺作品中是主要呈现对象,在现实活动中作为认识事物的快捷手段和批判手段较有效。最终要实现对每个人划分阶级这样认识每个人的活动,只有在组织的情况下发扬“自报公议”等经验。

在韩丁《翻身》中,土改划分阶级也存在简化,但它是生产生活中相互熟识的人之间进行的概括。不是《头脑特工队》建立几个特殊人物的简化所能类比的,《头脑》这种认识方式,也就是意识形态为主的认识方式,通向类似未明子、MHYYYY或者“钢铁雄心TNO 各色派别结局”的玩梗大手子。

影片中的焦虑

关于焦虑,联系到现实就是“心理问题”。关于这一点,即,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氛围下,个人主义的竞争关系最为上等,健康问题也都是围绕生产生活转的。尤其是属于文化之一的实用心理学为资本主义逻辑背书,例如所谓的“MBTI”等。笔者相较之前没有增进认识,具体的论述在此文

中产阶级文化的形式和内核(改正:小资产阶级的文化形式和内核)

被称为“西马学者”的约翰斯梅尔在他的《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中,提到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下,新兴中产阶级(新分工带来的小生产者、小资产者、脑力劳动者),作为生产生活的团体,以行会、地区为中心,发展出适合他们城镇化、精英化、多元的文化状态。而至今,我们在城市中产身上还能体会到很多介于小资产阶级左右的意识形态。具体为“(不同于贵族文化的)获取成就和胜利的精神”,现在表现为“贩卖焦虑”。而影片就是在贩卖焦虑,向九年前曾经为它们电影票房买过账的消费者再次推销名为“快乐”的焦虑。在这个焦虑的过程中,问题都是情绪、心理的,快乐和兴趣会是永恒的理想,皮克斯、迪士尼的大资本家会说“什么?这不是奶头乐,这是引人向善。”

(笔者注:改正:“而至今,我们在城市中产身上还能体会到很多介于小资产阶级左右的意识形态。”应为: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文艺中的表现,就如本片一样,存在着直接和物质生产生活相关的缘起——女主人公升学、学校生活,而用唯心主义的方式去解决——片中所有人的行为都是由情绪决定;也就如《武训传》的情况,内有表现无产阶级受压迫的内容,却要幻想一个“青天大老爷”来为民请愿来改变人民的苦难;而更近一些的《隐入尘烟》也是如此逻辑,只不过没有提出一个新的客观存在来明确的指出,这部小资立场的作品所认为的人类发展方向而已。)

同时《头脑特工队2》片中包括一段情节:近百名“细胞”在格子间里面焦头烂额赶制图像,为发号施令的“焦焦”提供美术资源;在“乐乐”身体力行和几句话的鼓动下,细胞们罢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莫名其妙的一段情节,也许只是创作者们的一段不明不白的幻想,但明确的是,罢工的理由不是被压迫,而是要“做好事”,可以不为焦头烂额的“焦焦”工作,但是要为“开怀乐天”的“乐乐”工作。又是影片的一面反证,就像部分文学艺术市场的从业者,希望自己做得是“符合人类真善美的好事”。

最后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又来“霍霍”(祸害)小孩了,即使在课堂环境外也如此。《头脑特工队2》也许在看的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能让失去信心的孩子振作起来。就像一顿肯德基、华莱士的热量大餐,吃的时候爽快美味,甚至过程中会忘记它作为大工业流水线产物的属性。如果在没有揭露、批判的状态下将其当真且摄入过多,就如同一位学习成功学“入心入脑入魂”了的普通农民工,最终,无论是快餐还是文化快餐,都会直接地成为资本主义毒害人类个体的帮凶。必须“救救孩子!”


要根本上避免这种烂作品,只有建立摒弃资本主义市场逻辑,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有独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才可能实现。
认识文艺作品并批判,分析阶级属性是最根本的,其意识形态,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受到影响,亟待解决,*(改正:删去此句)*比如本文里的不足——认识作品的浅薄(比如文中的“旭亮”)只是资产阶级的文化批评,把它还原到生产生活的创作来源中,才是可堪一用的批评。
(笔者注:笔者没有明确概括、指明引用的观点观念,有疏忽,望读者批判阅读。)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