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1:品学兼优的人应当接受教育,品学不优的人更应该接受教育,,正是因社会各地区发展的不平等,教育资源的相对差距,更应该抛弃以分数定胜负的资产阶级教育,倘若不是如此教育便失去了其价值,文革时期的教育制度给予每一位无产阶级子女平等的教育机会,其目的不仅在于教育他人知识,更教育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并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但资产阶级则不同,资产阶级不需要平等,只需要生产机器。
编者按2:资本主义复辟后对“特色”对社会主义时期中国进行了疯狂的抹黑和污蔑,摒弃脱离实际的考试制度,采取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科学制度,竟然被说成是耽误了教育。 再一次说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是水火不容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资本主义为了理论,为了能获得大量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绝不会进行任何以无产阶级为主的教育改革,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推翻资产阶级,才能改变教育在内的一切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
在前一期的内容中,我们谈到了科举制废除后直到解放后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知道建国初期,虽然教育以及得到了极大的普及,但当时主要施行的仍然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1953年,北京一位平时成绩尚可的考生在高考中8门课程仅得178分,怀疑评分有误并上诉。尽管复查确认成绩无误,但此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可以说是引起高考制度变革的导火索,在考试制度下,尽管当时也推行了减负制度,但几乎没有效果,旧的教育和考试制度加剧了城乡和阶层不平等,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平,并威胁着政权性质。
在汇集了种种意见之后,教育部宣布:从1966年起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但随后由于运动形势的发展,教育部推迟招生工作的决定维持的不是半年,而是三年这也标志着高考被取消,我们不单单要砸碎一个旧世界,还要创造一个新世界,在高考取消后,应该何去何从?怎样的教育制度才能真正地为为民服务?才能发展社会主义,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工农兵推荐制逐渐诞生。不过在这之前笔者首先要反驳文化大革命荒废教育这一荒谬的言论。
驳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教育的荒谬言论
文化大革命时期,不仅仅没有荒废教育,反而是教育发展井喷的时期,抨击文化大革命耽误教育的人(特别是以自由派为主)反而暴露了自己和特色政府沆瀣一气的本质。
在文革前由于小学教育在城市已经普及,因此目标是在农村地区实行至少五年的小学教育。国家教 育基金被重新投资到农村,从1966年到1976年,农村地区的小学入学人数从1.16亿增加到1.5 亿。受过教育的当地村民被招募为“赤脚教师”,在村民自己建造的新学校教书。由于新建了 中学或小学增加了中学部,中学入学人数从1500万增加到5800万。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小学毕业生不得不参加入学考试,进入中学,这形成了整个教育轨道 系统,文化大革命废除了这一制度。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接受初中教育,每个中学都有不同能力和家庭背景的学生。后面会详细讲到的工农兵推荐制更是与旧制度进行了彻底的决裂,
文革中学生不上课?
首先学生历来是革命运动的一部分,如“五四”运动由学生发起,1935 年的“一 二•九”运动发出抗日救国的呼声等。以自由派为主的一批人对于文革时期停课闹革命的学生的批判其实与解放前的“学生只应该安心读书” 的说法别无二致,都是为平息学生运动所找的借口,当时说出这句话的一批人也是一群妄图依附权贵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些人实际是害怕进步力量的。
而且文革中学生不上课是暂时的,1967 年 3月27日毛主席就发出“复课闹革命”的指示;10 月 25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中小学都要复课闹革命》,一方面支持了学生的运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学业的重要性。
回归正题,如果要说工农兵推荐制的来源,可以追溯到1968年的机床厂,虽然早在1958年毛主席就提出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且对现阶段考试制度一直有批评,但正在让工农兵推荐制登上历史舞台的,就是上海机床厂的伟大探索。
七.二一指示上海机床厂的探索
上海机床厂的伟大探索的不仅展现了工人和技术人员关系的改变,更是展现了无产阶级对于工厂包括领导权,技术权等的全面夺权。
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载《上海机床厂的探索|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运动之后)这个厂的技术人员队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动技术“权威”被赶下了台,实践证明,从工人中提拔的技术人员比来源于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技术人员要强。由此,调查报告提出了“教育革命的方向”问题,强调学校教育一定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毛主席为这篇报道的编者按亲笔加写了一段说:“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
这段话加于刊文的前一天——7月21日。此后,各地相继仿效兴办这类学校,学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等,统称“七·二一大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先进之处在于:
首先,它帮助无产阶级实现了在工厂的进一步夺即——技术大权。 过去由资产阶级反动技术“权威”掌控的工厂技术领导权被取代,许多工人和革命青年技术人员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设计的主力。他们忠于毛主席的继续革命路线,迅速取得技术突破。以上海机床厂为例,仅1968上半年就成功试制了十种新型精密磨床,其中四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它深刻批判了修正主义技术路线。 资产阶级反动技术“权威”的伪装被揭露,青年技术人员的思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认识到名利思想是“修”字的根,资产阶级的头衔不能争。技术资料共享,研究人员主动与工人合作,老年技术人员也虚心向工人学习。
最后,它改变了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关系。 文化大革命中,工厂实行了工人、革命技术人员、革命干部的“三结合”。工人参与设计,技术人员参与实际操作,改善了双方关系,消除了旧有的隔阂和对立。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读者会问,不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吗,为什么会扯到工厂,技术人员什么的,因为教育最终是要落实到未来的生产上的,现在的教育却几乎与生产脱钩,甚至成为生产和社会发展的阻碍,所以对比文革时期上海机床厂的探索更能让我们全面思考教育问题。
随着721指示的推出,工农兵学员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下面笔者会结合具体案例为大家讲解工农兵推荐制。
工农兵推荐制的具体条件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中央决定实行十六字招生办法即——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收学生,其对象为“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明令废除高考文化课考试,全国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招收工农兵学员。
单从工农兵学员的招收标准就驳斥了毛泽东时代农民被困在土地上,不能流动到城市里来的谣言,毛主席时代农民可以通过上学、当兵、招工有序进入城市,大学生毕业拿 最低一级干部工资,当兵退役国家保分配工作。相比现在的农民,现在的农民种地无以养家糊口,完全是迫于生计背井离乡进城打工。
可能光是只谈具体招收要求件有些难以理解,所以下面笔者会从著名的”白卷英雄“张铁生的案例从而具体地谈工农兵推荐制度。
在详细介绍张铁生之前,这里解答一下读者可能会产生的疑问明明1971年明令取消了高考,为什么张铁生还需要参加考试,这是因为1973年邓小平复出后“经他努力”在4月”修订“了1971年开始实行的推荐和选拔工农兵上大学的规定,增加“文化考试”的内容。
what can i say?走资派也有自己的牢大
”白卷英雄”张铁生
首先张铁生交的并不是白卷,其次写在考卷上的理由也是正当的,后来张铁生的发展也完全能够证明张铁生的能力是不应该因 分数而被埋没的。
1973年6月,张铁生被枣山大队推荐考大学工农兵学员,他在公社招生组“考生登记表”中的“本人志愿”一栏填写了兽医、农田水利两个专业。作为生产队长,张铁生是生产队里出勤率最高的人,仅1972年就出勤340多天,也是因此,张铁生没时间复习功课。本来县里通知称,考前会组织考生统一复习3周,但后来又取消了复习计划,并且张铁生未得到通知。
6月27日,才接到通知的张铁生赶到县城,成为最后一个到达的考生。他被告知次日开卷考语文,再后天考数理化。他赶紧买了一支小钢笔,借来初中教材,紧急复习数学。
6月28日,张铁生匆忙上阵参加语文考试,作文题《谈学习〈为人民服务〉一文的体会》,张铁生在草稿纸上写完后没来得及把它抄到考卷上。
6月29日上午开卷考数学,当日中午,张铁生坐在公园长椅上,起草了一封给领导的信,解释自己没能好好复习功课的原因,希望领导酌情考虑,随后疲劳的张铁生在长椅上睡着。醒来时考试已开始20分钟,他跳窗进入教室,因是母校,监考教师认识他,让他参加考试。张铁生拿到物理化学考卷后,只会做前面几道小题,监考教师催他快答题。这时离考试结束时间还很长,张铁生便将中午起草的信抄到理化考卷背面。当时在考场上写信的不仅有张铁生,还有一位女知青。
6月30日,张铁生得知考试结果为: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6分,并非“白卷”。
所以张铁生交的并不是白卷,而是在答题的同时在试卷的背面清楚地写明了考试制度的不合理,
张铁生改开后出狱,在经商方面混的风生水起也能证明此人是非常有能力不应被考试埋没的。而且在当时,张铁生所指出考试制度对工农学生的不公平的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张铁生的“白卷”能考上大学是工农兵推举制公平的体现!从张铁生的志愿也可见他上大学不是想离开农村,而是想更好地建设农村。张铁生也的确没有离开农村,读大学后的张铁生和师生们一起到农村。为生产队治疗牲畜疾病,并为农村培训了一批赤脚兽医。
毛远新和白卷英雄张铁生
当然不仅仅是张铁生,许多优秀的青年工人,农民,军人都得到了学习的机会,他们背后有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每个省、区、市、工 厂和公社都收到了可填写的申请人名单。然后,大学录取委员会根据广泛的访谈做出最终选择。 这些工农兵学员更加成熟,更有动力,对中国社会的紧迫问题有更多的了解。所以,工农兵推荐制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入学的公平性上的,更是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科书等等各方面的改变。
在教科书上,各地区试图编写自己的教科书,将其与当地的问题和环境联系起来。 例如,南京的学龄儿童使用了一本关于最近完工的南京长江大桥的书。学校由学 生、教师、附近居民、工人宣传队队员和解放军成员组成的革命委员会代替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在教学方法上,比起过去的填鸭灌输式教育,各大学校开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给予学生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力。 记录了中国70年代的外国纪录片《愚公移山》中就记录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教学情景,在一所中学校里,一个同学同学因为足球和老师产生了小矛盾,因为当天早上上课铃响了之后,该位同学还在踢球,这位老师发现后提醒该同学别踢球了,但该同学比较满意听老师的话,反而将球踢向老师,差点砸到老师,于是老师将同学教到了办公室进行了批评教育并且没收了足球,但因为之前这位老师就和该同学有些矛盾,再加上这个球并不是这个同学而是班集体的,其他同学也认为就因为这件事而没收足球是不民主的,于是老师们与同学就因为这件事召开了大辩论,交换意见。根据一位教授的说法,旧的注入式方法——“我们认为我们 可以将知识注入学生,就像注射患者一样。”——被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所取代。一位学生评论说,虽然书籍很重要,但“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己思考,使用自己的大脑。 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理论的真正含义及其与实践的联系,我们将无法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在学校管理上,工人和解放军军人被分配到大学,以确保学生不会 孤立地学习并获得与中国人民的需求无关的知识。 学生们还与工人、士兵、教授和专业教育工 作者一起在革命委员会任职,共同管理大学。可以说工农兵推荐制史无前例的培养了大量出生于工人阶级或是贫下中农的子弟,使他们成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这些人又回到工农中,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实践,发展各行各业。
小学生上清华无法否认工农兵推荐制
不可否认,就算是在工农兵推荐制下,也存在走后门的情况,但与工农兵推举制相伴随的还有大鸣、大放的大字报,仅仅是“小学生”上清华的一些个别案例是无法否认工农兵推荐制的。”小学生“上清华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下长期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问题,并不是工农兵推荐制本身造成的就像高考恢复后,“小学生”仍然能够上清华,甚至还能读博士。
那些攻击工农兵推荐制,甚至将它与察举制相提并论的人,有一部分是收到蒙骗,但另一部分是那些因为工农兵推荐制而无法进行学术垄断的学阀,是那些自命不凡,妄图依附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小学清华博士”,只能说明自由派和特色政府的那一套唯学历论是极其可笑和反动的,也根本赛选不出人才,这一套制度本质是为资产阶级的蠢材子女服务的。
尾声
从1970年开始到1977年邓小平上台恢复高考,工农兵推荐制仅仅只存在了7年,如果资本主义没有复辟工农兵推荐制能够继续发展下去,到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教育发展不均很的问题早就可以彻底解决,人民群众可以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学费,知识付费垄断根本不会再存在,当大学的阶级分化和阶级再生产的属性被彻底砸碎后,社会主义的大学(包括义务高等教育学校、721工人大学、研究性的专门大学 等)就将是向一切劳动群众开放的,为劳动群众充分发展自身才能服务的机构。教育将真正成为劳动人民解放的工具。可是没有如果。
1977年,随着高考的恢复,恶性竞争,内卷等等问题卷土重来,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愈发严重,一位学者认为,在20世 纪80年代早期,一些省份极度强调不符合农村人口需求的中学“标准化”考试和课程,导致辍 学率超过80%。这些年来,大量初中和高中以“提高质量”的名义关闭了。
读书改变命运?
纵观工农兵推荐制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无产阶级专政是工农兵推荐制的必要条件,超阶级的考试制度与教育制度是不可能存在的,在官僚资产阶级全面专政的今天,指望上层的改良只能是痴人说梦,在资产阶级的专政下,只可能是底层教育愈发内卷,上次资产阶级子女早早出国享受生活。在资产阶级专政下,无产阶级子女也不可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实现阶级跃升,最多只会成为高级打工人。
实际上,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这句话本身对于读书就存在极其强大的功利主义,使许多青年不是为革命而学,是为考大学而钻书堆,资产阶级通过宣扬这种庸俗的个人奋斗思想,使得大部分青年变得不问政治只为“成名”、“成家”、从而可以稳固自己的走白专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