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1 无产阶级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在于培养他人完整的世界观,并将其所学知识理论投入到生产中,在各个环节开花绽放,但在资本主义中教育则并非如此,繁琐的学制,不平等的教育资源,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全方面发展的极大差异,另往往繁琐的教学知识最终并没能投入到生产中,从当今中修教育下,每年成百上千万的应届毕业生就业来看,能够着手于其专业的转业生屈指可数,而这就不得不提中修教育的本质,即通过大量就读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培育一批批的高素质生产机器以维持其统治。
编者按2 资本主义复辟四十余年,在各个领域都彻底颠覆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遗留,代之以彻底的资本主义体系,教育领域就是其中之一。 废除形式机械,内容脱离实际,排斥工农子弟的旧高考制度本就是社会主义教育革命理所应当。 而资本主义复辟后却颠倒黑白,把偏向于一小部分人的考试制度说成公平公正的代表,实质则是为了推动资本主义复辟拉拢小资产阶级和培养可供剥削压迫的奴隶。
教育,拆分解读的话可以是教书育人,这本应是一个伟大的词汇,但是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当今中国社会,教育制度所产生的问题已经愈发难以忽视,小到学生到凌晨也无法完成作业,大到学生因为承受不住考学的压力而选择轻生,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被一些知识分子捧上神坛的,恢复高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昙花一现的工农兵推荐制又究竟是怎样的?着一些疑问随一次又一次因为教育制度而导致的悲剧一直缠绕着我们。所以,笔者想结合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即——从科举制废除开始一直但高考制度恢复,浅谈当今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从这种变迁中寻找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为谁服务,以及未来应该何去何从这一类问题的答案。
解放前的教育
想要谈中国的教育制度的变迁,我们应该将时间拉长,从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开始讲起。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中国确立近代教育体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公平与普及。
极大的权力寻租空间
解放以前主要施行的是各个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校长作为学校的事实掌控者,在这之中权力寻租的空间就极大,任人唯亲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以清华大学为例,旧时的清华学校由于起初归外交部管辖,校内的许多职员原本是外交部的官僚,来头比一般教师要大,他们管控着学校的实权,在工资和生活待遇上往往高过教师,职员的地位高于教员,故当年校内称谓乃是‘职教员’。
巨大的地方差异
就算确立了统一招生,也是名不副实,仅仅是一张皮囊而已。 虽然在193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考试。但全国统考仅维持了四年,1941年后因抗日战争而中断。
统一招生也并未影响巨大的地方差异,单是在命题方面,就是由12个招生处各自负责,而不是全国统一命题,计分也是由各处负责。 12套不同的题目,12个宽严不同的计分方式,所以说录取标准也有12种。
《教与学》批评说,“一个学生在甲地考了60分,那么在乙地就可能考30分。”命题的方式不公平。
权力寻租也仍然存在,全国统招前会有高中会考,成绩前列15%的学生可以得到保送名额。他们还可以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根据考试情况,随便选学校。问题是,会考的题目是各教育局出的,对于有钱有势的人来说,提前得知考题轻而易举。
高昂的学费
民国时期的高昂的学费也是一般家庭难以承受的。 在民国时期,时值内忧外患,各级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举步维艰,直到1930年代,现代学校仍然堪称凤毛麟角。
安徽大学教授张德元说,"一般来说一个县里只有一所中学,小学有两所就不错了。“而在百业凋敝的农村,生活稍像样的农民,也只能把孩子送到私塾,念上两年"子曰诗云”。直到1949年,全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也仅20%。
学校只有富人家的孩子才上得起。张德元教授的父亲当时进了县立高级学校(相当于今天的初中),一年下来也要几十块大洋。农村的孩子就读于私塾,只要一年给先生交上三四斗米,中秋春节时上上贡即可。
而高校的学费就更是一般家庭无法支付的了,单是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每年的学费就是一百块大洋,而同济大学的学费则高达两百块大洋!然而民国时代普通百姓的收入实在是低得可怜。
1932年燕京大学的学生在北京颐和园附近的挂甲屯做调查,发现当地居民家庭年收入不到两百块大洋,基本的饮食开销就要花掉一百零五块大洋,剩下的钱刨去看病、买估衣(不舍得买新衣服)、走亲戚、随份子,一年到头最多只能攒下十几块大洋,碰上年成不好的时候还得欠债,供孩子读中学都读不起,何况读大学?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民国的教育并不是一些知识分子所谓的自由开放,他具有巨大的权力寻租空间,同时地方差异性极大,并且学费高昂。实则就是将工农子女拒之门外,民国时期极高的文盲率早就作了证明。
究其根本,当时的统治者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是资产阶级,其创办学校,教育服务的对象肯定是资产阶级子女,普通工农的子女受的教育也大都是儒家思想,论语等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
文革前的教育
1949年,建国之初新中国延续的是解放前的教育和高考制度。
义务教育的普及。
在新中国建国后,义务教育开始迅速普及。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49.2%,人民公社成立后,教育、卫生医疗到水利建设,全由公社包干,当时中小学教育收费低,公共保障好,由上级政府负责教育经费,村民象征性交点钱,即使交不起,中小学也有助学金可以申请。
1952年,为了促进公平,全国统一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建立而起,高等教育部规定自该年度起,全国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并成立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
但是这样的制度并未存在多久,其暴露出来的缺陷就引起了社会广泛的注视。
引起高考制度变革的导火索
1953年,北京一位参加高考的考生8门成绩只考了178分,该生平时成绩还可以,于是坚持认为试卷评分出了问题;问题反映上去之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尽管复查的结果显示,这位考生的考试成绩确实很糟糕,但也暴露出了高考的成绩并不能体现考生平时成绩这一问题,并引发了当时社会的大讨论
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份“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但是,在所谓的“现代考试制度”之下,考生的负担根本没办法减下去,城市学校比农村学校负担重,高年级比低年级负担重,一些高年级学校一周课时比规定超出5-10小时,多的高达24小时。
教育资源与城乡差别的问题
在人民群众的广泛讨论下,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人发现了旧的教育和考试制度加剧了城乡和阶层不平等,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平,并威胁着政权性质。
虽然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前30年时间,一直致力于缩小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脑差别)。但新中国毕竟建立于一穷二白基础上的,为了快速发展起来,必须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然后再工业反哺农业。即便到毛泽东时代结束,城乡差别依然显著存在,虽然不像今天这么大;新中国农业人口占据了90%以上,很多农村家庭的子弟依然希望通过高考进入城市,改变个人命运;而城市工人家庭子弟也希望通过高考进一步实现阶层跃升。
但是介于当时的情况,城乡,乃至各省教育资源分配也催在这巨大问题。 知识分子不愿意到农村去,不愿意与工农结合,农村出来的学子也不愿回到农村,其结果就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与城市的不断拉大。
这与社会主义公平的目标是严重背离的,旧的法权更是不断侵蚀着我们的党和新生人民政权。
建国初期,周总理就发现了“干部子弟学校”的问题,并向毛主席作出了汇报,毛主席愤怒地指出,“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
也是因此,毛主席对旧的考试制度深表质疑——
”学制可以缩短。”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
“书不一定读得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
工农兵推举制的形成
1966年4月,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很多人对考试制度提出了质疑,毛主席讲道:“高考把学生当作敌人,公开袭击,定期袭击。高考助长学生死记硬背,不是引导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高考按平均分数录取,要学生门门功课都好。高考超出中学课程范围,高考出难题,学生家长抱怨。学生紧张,高考每年总有人晕倒,把学生考焦了。家长紧张。老师紧张,全国考生集中在三天考试,如临大敌,气氛紧张。高考三天决定命运,偶然因素大。考生填那么多志愿,只从高校出发,不考虑考生的实际情况!”
这些论述即便放到今天,也完全是切中要害的。
同年6月,中央批转了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文件,随后,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的学生给毛主席公开写了一封信,指出现存的升学制度的问题:
使许多青年不是为革命而学,是为考大学而钻书堆,不问政治……、“成名”、“成家”、“个人奋斗”、“走白专道路”;使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造成许多“特殊”、“重点学校”、专收高材生……把大批优秀的工农、革命干部子女排斥在外;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在汇集了种种意见之后,教育部宣布:从1966年起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
这同时标志着工农兵推举制的逐渐确立。
取消高考的根本原因
综上,笔者总结出来取消高考的几项根本原因
- [[高考的成绩并不能体现考生平时成绩]],更与个人能力没多少关涉,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考学负担过重。
- 高考的升学制度导致许多青年不是为革命而学习,而是为考大学埋头书堆,不关心政治。很多同学存在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
- 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特殊”、“重点”学校只招收“高材生”,将大量优秀的工农和革命干部子女排斥在外。
- 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与青年的思想革命化
所以,对于那些妖魔化“取消高考的人,笔者想说。
第一,结合当时站90%的农民人口,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以及高达80%的文盲率,如果仍然施行高考制度,实则就是将工农子弟拒之门外,是与吃人的旧社会无异的。当时的人民政府取消高考,采用工农兵推举制是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取消高考”也绝不是毛泽东“独断”的结果;
第二,“取消高考”是一次积极而大胆的改革与尝试,它并不是要简单地给旧的考试制度画上休止符,而是要接着探索新的教育升学模式。
在最后笔者还想要强调,教育问题只是社会问题的一小部分,且仍是阶级矛盾的体现。当时的中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才有如工农兵推荐制一类,在当时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带领下,为解决教育问题的伟大探索。在目前在资产阶级专政的环境下,想要解决当今的教育问题,通过改良或是“减负”是永远行不通的。
以上就是工农兵推举制之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变迁,之后的文章,笔者会带大家一起详细了解工农兵推举制的制度详情,内核,以及他是否能培养出人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是古代察举制的变种,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