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修媒体所谓“变味”了的谢师宴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所谓的谢导师,不过是那套腐朽的封建思想,夹杂着资本主义无形的人情世故秩序,要谢师应该谢劳动人民,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师傅,他们用双手用劳动推动着社会的运转社会的进步,这才是先进的道德才是真正的谢师,而文中所提谢师正在历史垃圾堆的遗留产物。
2. 中修挂羊头卖狗肉的“特色”理论早已千疮百孔左支右绌,所以甚至往往要求助历史上旧统治阶级思想来维护统治,这也正是各种在新时代中打着“国学”“传统道德”等等旗号复兴的封建腐朽思想的奇葩景象的来源。 “谢师宴”便是其中一个例子,依靠在教育体系内旧的封建思想来压制愚弄学生群体,掩盖背后赤裸裸的资本主义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正如文中所说,这种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只会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进一步暴露资产阶级统治者及其附庸的无耻和腐朽,激发起更多学生进行反抗。

近日央视网发布了一则新闻,标题为“7名研究生毕业花上万元请导师吃饭,高校谢师宴为何“变味”了?”,其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上海某高校7名研究生毕业要请40多人吃饭,除了人均的餐费之外,还要准备师门礼物及鲜花酒水等,各项费用加起来几万块钱,这些钱都要这7名刚毕业还没开始工作的学生出。毕业“谢师宴”在一些院校是“师门传统”“每年都有”,给学生们造成了经济压力。

针对央视网新闻所说的高校谢师宴为何“变味”了,笔者想说,高校谢师宴不是“变味”了,而是“味”本来就不对。下面是笔者网上找到的关于谢师宴来源的说法:谢师宴在古时候有不同的称呼,最初起源于唐代,叫做“鹿鸣宴”,是地方官员为本地通过乡试的新科举人举行的一种宴请,时间一般在放榜次日。因宴会上演奏《诗经》中的《鹿鸣》助兴而得名。之所以有“鹿鸣宴”这个称呼,还因为古人常常以“鹿”来象征官场仕途上的“禄”,而“鸣”意为天赐。 到了宋代,以学子为主角的宴请同样盛行,聚会规格也更高,出现了相当于国宴的“琼林宴”。在礼部会试后,紧接着进行的便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后,皇帝宣布完登科进士的名次,各归其位,便设宴庆祝。因为一般都在皇家园林“琼林苑”设宴,故因此而得名。元明清三代,谢师宴又称作“恩荣宴”,但内容和形式与前代大同小异。

从上可以看出谢师宴这个“味”本意就是官方为了笼络考取功名的学者、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在当今中修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教育成了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一部分,由于资产阶级学阀控制了教育资源,形成了对知识、对学术的垄断,一方面学阀想通过谢师宴凝聚团队,进一步加大其垄断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脱产状态,受到资产阶级教育的毒化严重,很多学生幻想毕业后也能成为学阀团队的一员,通过资产阶级人情世故发展师生关系的谢师宴也是为了能实现这一目标。当下资本主义的谢师宴和古代封建社会的“鹿鸣宴”一样的落后,本质上都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丑恶行为,不存在央视网所谓的“变味”了之说,非要说“变味”,不过是形式上不同了,变得更加露骨了,甚至要学生自掏腰包了。

当今,不仅高校毕业生有谢师宴,甚至有的小学中学的学生毕业了也办谢师宴,与高校毕业生谢师宴不同的是,部分高中生的谢师宴是以谢师宴为名办的升学宴,但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人情世故。以“尊师重道”和继承“传统美德”为名,大搞这种流于形式、虚情假意的谢师宴,有的是为了增进所谓的师生感情,有的是为了宴请收红包敛财,同时商家也乘机为牟利在谢师宴上推波助澜,各种丑陋现象暴露出中修社会的各种陋习,其根本原因离不开滋生这些陋习的土壤——中修的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借助封建礼教宣传的师生感情是虚伪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比如高校老师掌握着生产资料,老师本质上成了学生的老板,学生为老师打工,他们是一种上下级关系,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何来感谢老师恩情一说?要是有,也是以利益为前提的,学生有求于老师,老师也有想加强对学生的控制扩大自己的团队,谢师宴本质就是为了维护这种利益诉求的人情往来。不过当下的谢师宴变得越来越虚伪,披上感谢恩师的“传统美德”外衣,学生甚至要花费大几万块钱,因此,也就出现了有的学生受不了而通过媒体进行反应。

在当下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环境下,高校毕业生的压力越来越大,自身在学阀那里得不到多少好处,反而还要维护学阀他们的人情世故,故而受压迫学生的醒悟是必然的。只有不在幻想能加入到学阀的团队,抛弃小资产阶级那样企图阶级跃迁的痴心妄想,学习马列毛的思想,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团结起来彻底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打破资产阶级学阀知识垄断,打破资产阶级人情世故,才能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