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毛泽东时代没有产生财富?——质疑茅予轼先生的演讲

上周六,闻名经济学家茅予轼先生在凤凰中文卫视《世纪大讲堂》发表关于贫富差距问题的演讲,说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大量财富,我们到马路上看看,那么多高楼大厦,那么多汽车、地铁、飞机场,而改革前三十年就没有创造什么财富,你看马路上有什么高楼大厦,没有,很少的财富创造。笔者除了惊奇于茅先生财富=高楼大厦的高论,还有许多疑问:<?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改革前三十年——毛泽东时代没有创造财富吗?叶剑英元帅在建国三十周年讲话中说,1979年,全国工业企业35万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固定资产3200亿元,相当于旧中国100年积累的固定资产的20倍,从1952年到1978年,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平均11.2%”这样的速度,比起以国民生产总值为衡量指标的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低。假如加上同时期农业、国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果,可以说成就辉煌。尤其可贵的是,它是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帝国主义严密封锁的情况下取得的;虽然没有高楼大厦之类,却不但是财富,而且是生产财富的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富的增长,绝不能忽略毛泽东时代打下的基础。首先是制度基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并在矛盾激烈的改革期间保证社会的稳定;其次是人才基础,由于开展群众性扫盲活动,大办教育事业,农村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队,高中不出社,文盲率由建国初的80%下降为1978年的20%,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90%,为此后三十年预备了大量有知识的劳动者;还有物质基础,除了上述工业方面,在农业方面,依靠集体的力量,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国修建水库八万多座,耕地浇灌面积由1949年的18%扩大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46%;更有和平环境,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人民军队,有节衣缩食,艰苦奋斗构筑的强大国防,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才得以顺利进行。

三十年创造的财富哪里去了?这是问题的核心,也是茅先生演讲的主题,他却没有明确地回答,笔者当然也无法给出精确的答案,只是举出两个数据说明大概。一是近年每年高达十几万亿元的gdp中,国家财政收入数万亿元,真正用到普通群众身上的并不多,不然就不会有教育、医疗和住房新三座大山的说法。二是灰色收入,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的王小鲁先生说,2005全国城镇居民中没有统计到的隐形收入总计约4.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26%”目前城镇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10%家庭的人均收入差距为31倍。他说,灰色收入的五个来源是公共资金的流失、金融腐败、行政许可和审批中的寻租行为、土地收益流失和垄断行业收入这都与普通群众无关。如此分配带来的结果是,中国内地拥有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家庭去年底达到31万个,他们只占中国家庭的0.1%,却把握了41.4%左右的财富。用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的财富,带来的不是和谐,而是鸿沟。

有一位学者说:看一个人是否老实,只要看他对毛泽东时代的态度。真诚地希望茅予轼先生在评价毛泽东时代时,保持一个学者应有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