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角:《资本论》体系诸公式说明

本文旨在用最扼要的篇幅概括《资本论》的体系。我们切入的角度是对基本公式的说明。对每一个公式的背后,也尽量给出原文,以便查阅。

引文注解 《资本论1-1-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含义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4节及节标题。

一.资本的生产过程

准备知识

劳动的两重性: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对立统一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统一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
W(商品)-G(货币)-W(商品)

上述公式的副产品:
G(货币)-W(商品)

古代社会中的高利贷经营方式是“资本”生命的原始胚胎 (1) 。

资本流通的公式

G(货币)-W(商品)-G’(货币增殖)

G’=G+△G

假设资本家邓用货币500购买了400生产资料(比如机器装备、厂房、原材料),又用100支付工人工资,也即购买到了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力。经历了生产过程后,他把商品顺利售卖,获利100。

——————————————————————
(1) 真正的商业民族只存在于古代世界的空隙中,就象伊壁鸠鲁的神只存在于世界的空隙中,或者犹太人只存在于波兰社会的缝隙中一样。这些古老的社会生产机体比资产阶级的社会生产机体简单明了得多,但它们或者以个人尚未成熟,尚未脱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缘联系的脐带为基础,或者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为基础。——《资本论1-1-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上述流通公式演绎为:

1

我们用c来表示不变资本,即在生产过程不生产剩余价值,不发生量的增殖的那部分资本。
我们用v来表示可变资本,即投入了劳动力且能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
我们用m来表示剩余价值

则上述公式进一步改写为:

400c + 100v + 100m = 600

c/v=4:1 代表资本的有机构成

m’=m/v×100% 代表剩余价值率(剥削率),该资本家的剥削率是100%

资本家力图攫取更多剩余价值,则要增大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与不变资本的耗费成反比。这意味着加大剥削的两个途径:绝对剩余价值,即m变大、增大劳动强度或延长劳动时间,而v不变;或相对剩余价值,即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机器装备,这样在m不变的前提下,v减小也是提高m’的有效手段。

上述剥削手段的各种应用与创新,在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实际应用里有生动的展开 (2) 。资本主义社会的工资规律即:相对工资或实际工资呈下降趋势。

又资本家邓把100m全部用作个人消费,下述则为简单再生产模式。

2

——————————————————————

(2) 某厂,有工人一千余人,老板在深圳、东莞等多地建有分厂。厂年营业额超亿元;工人平均薪资一般在两千五百元以上,签有劳动合同,但合同约定为计时工资制,实际履行中则为“计时加计件”制,即工人每天工作十小时,十小时的产量则由厂方下达,若完不成规定产量则自行安排延长时间完成,此延长时段厂方不计发加班工资;工人反映2010年1月之前产能基本能完成,但在2010年7月后调整了一次产能,大家感觉压力很大,而9月份厂笔在半个月内连续三次调高产能,致工人普遍感觉已根本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量的生产必需靠延长时间补充方能完成。

又,资本家邓把100m的一部分追加到c和v,例如每年从m里留出50追加c和v,假设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剥削率不变,下述则为扩大再生产模式。

3

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来扩大积累的方式叫做资本积聚。但是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的途径是资本的集中 (3) 。

——————————————————————
(3) 社会总资本这样分散为许多单个资本,或它的各部分间的互相排斥,又遇到各部分间的互相吸引的反作用。这已不再是生产资料和对劳动的支配权的简单的、和积累等同的积聚。这是已经形成的各资本的积聚,是它们的个体独立性的消灭,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是许多小资本变成少数大资本。这一过程和前一过程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仅仅以已经存在的并且执行职能的资本在分配上的变化为前提,因而,它的作用范围不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资本所以能在这里,在一个人手中大量增长,是因为它在那里,在许多人手中丧失了。这是不同于积累和积聚的本来意义的集中。——《资本论1-23-2 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二.资本的流通过程

下面我们考虑一下资本是如何运动的。还是回到

Pm代表生产资料
A代表劳动力

详细公式是

上述公式体现了一个生产周期的资本运动,那么如何表示第n个生产周期的资本运动?

简单再生产:

G(500)-W(500)…P…W’(600)-G’(600)·G(500)-W(500)…P…W’(600)-G’(600)…

扩大再生产(假设m里留出50追加c和v,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并剥削率不变,下同):

G(500)-W(500)…P…W’(600)-G’(600)·G(550)-W(550)…P…W’(660)-G’(660)…

在这个公式里事实上存在着三种循环。

前面默认是第一种循环,即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二种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其公式为:

P … W’-G’-W … P

其简单再生产的公式是:

这个公式揭示出邓的G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的商品转化,邓再拿G去购买A和Pm,购买A的货币成为工人的工资,可见工资是工人自己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同时邓用于个人消费的g也是工人生产出来的。这个公式雄辩地说明了是工人养活了邓,而不是邓养活了工人,工人不光养活了这群寄生虫,也创造了再生产的条件(4)。

而生产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公式,假设邓把剩余价值全部积累起来,则

P … W’-G’-W … P’

此公式的P’>P与货币资本循环公式的G>G’不同,前者体现了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后者体现了价值增殖的结果。

——————————————————————
(4) G—W中那个同时又是G—A的部分,现在也不再表现为购买劳动力时的单纯的货币预付,而是表现为这样一种预付:把劳动力创造的商品价值中的一部分,价值50镑的1000磅纱,以货币形式预付给劳动力。这里预付给工人的货币,只是工人自己生产的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转化成的等价形式。因此,G—W行为,就它是G—A行为来说,已经不仅是用使用形式的商品代替货币形式的商品,而且包含其他一些与一般商品流通本身无关的因素。G’表现为W’的转化形式,W’本身又是P过去执行的职能即生产过程的产物;因此,货币总额G’是过去劳动的货币表现。……这个货币不仅是工人过去劳动的货币形式,同时还是取得正在实现的同时劳动或将来实现的未来劳动的凭证。工人可以用这个货币:购买一件要到下周才制成的上衣。一生产出来要马上消费才不致坏掉的大多数必要生活资料,特别是这样。因此,工人在作为工资付给他的货币上得到的,是他自己的或其他工人的未来劳动的转化形式。资本家用工人过去劳动的一部分,作为工人取得自己未来劳动的凭证付给工人。工人自己的同时劳动或未来劳动,形成还不存在的储备,对工人过去劳动就是用这种储备支付的。在这里,储备形成的概念完全消失了。——《资本论2-2-1 简单再生产》

第三种循环是商品资本的循环

W’(600)-G’(600)-W(500) [W’’(550)]…P…W’(600)[W’’(660)]

公式的结果是W’还是W’’视剩余价值如何参与循环,也即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

以上三个循环是“继起性”与“并存性”的连续统一。(5) 即邓把资本分成三部分,使之分别处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形态上。否则整个循环随时可能中断。

——————————————————————

(5) 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但是,它之所以能够成为这种统一,只是由于资本的每个不同部分能够依次经过相继进行的各个循环阶段,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从一种职能形式转到另一种职能形式,因而,只是由于产业资本作为这些部分的整体同时处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和职能中,从而同时经过所有这三个循环。在这里,每一部分的相继进行,是由各部分的并列存在即资本的分割所决定的。因此,在实行分工的工厂体系内,产品不断地处在它的形成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上,同时又不断地由一个生产阶段转到另一个生产阶段。因为单个产业资本代表着一定的量,而这个量又取决于资本家的资金,并且对每个产业部门来说都有一定的最低限量,所以单个产业资本的分割必须按一定的比例数字进行。现有资本的量决定生产过程的规模,而生产过程的规模又决定同生产过程并列执行职能的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量。但是,决定生产连续性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资本的各部分依次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运动。并列存在本身只是相继进行的结果。例如,如果对资本的一部分来说W’—G’停滞了,商品卖不出去,那末,这一部分的循环就会中断,它的生产资料的补偿就不能进行;作为W’继续从生产过程中出来的各部分,在职能变换中就会被它们的先行部分所阻止。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生产就会受到限制,整个过程就会停止。相继进行一停滞,就使并列存在陷于混乱。在一个阶段上的任何停滞,不仅会使这个停滞的资本部分的总循环,而且会使整个单个资本的总循环发生或大或小的停滞。过程采取的下一个形式,是各个阶段相继进行的形式,因而,资本过渡到一个新阶段,是由它离开另一个阶段所决定的。因此,每一个特殊循环都有资本的一种职能形式作为它的出发点和复归点。另一方面,总过程实际上又是三个循环的统一,这三个循环是过程的连续性借以表现的不同形式。总循环对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来说,都表现为它的特殊的循环,并且每一个这种循环都决定着总过程的连续性;一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决定着另一种职能形式的循环。总生产过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从而是总生产过程的每一个要素的循环——这对总生产过程来说,特别是对社会资本来说,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资本的各个不同部分依次经过各个不同的阶段和职能形式。因此,每一种职能形式虽然其中表现出来的总是资本的另一个部分,但都和其他职能形式同时经过它自己的循环。资本的一部分,一个不断变动、不断再生产出来的部分,作为要转化为货币的商品资本而存在;另一部分作为要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货币资本而存在;第三部分则作为要转化为商品资本的生产资本而存在。所有这三种形式的经常存在,正是由总资本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循环而引起的。因此,资本作为整体是同时地、在空间上并列地处在它的各个不同阶段上。但是,每一个部分都不断地依次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由一种职能形式过渡到另一种职能形式,从而依次在一切阶段和一切职能形式中执行职能。因此,这些形式都是流动的形式,它们的同时并列,是由于它们的相继进行而引起的。每一种形式都跟随在另一种形式之后,而又发生在它之前,因而,一个资本部分回到一种形式,是由另一个部分回到另一种形式而决定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断进行着它自己的循环,然而总是资本的另一个部分处在这种形式中,而这些特殊的循环只是形成总过程的各个同时存在而又依次进行的要素。只有在三个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过程的连续性,而不致发生上述的中断。社会总资本始终具有这种连续性,而它的过程始终是三个循环的统一。——《资本论2-4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我们在货币资本的循环详细公式里标注了流通时间与生产时间。

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时间)、仓储时间、生产资料不发挥作用的停工时间。工人罢工的主要威力就在于使资本循环中断。

流通时间主要包括G(500)- W(500) 与 W’(W + w)-G’(G + g) 两段时间。这两段时间是剩余价值的“发现”与“实现”的关键点。

资本完成一次循环,完整地通过了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我们把两者之和称为周转一次的实际时间。

用一年的时间除以这个实际时间,我们得到资本年周转次数。公式为:n=U(年)/u(实际时间)

若我们把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也即把资本周转过程中的c和v通盘考虑,又发现如下特点:

c里的机器装备周转的很慢,它们是一点点进入流通领域的,其每一次进入流通领域的价值大小相当于邓的每一次折旧费用。而c里的原材料,v则周转的很快,一下就消耗掉了,并由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所补充。根据周转的这种差异,我们把前者称为固定资本,后者称为流动资本。

如何算出邓的总资本的年平均周转次数呢?

首先算出邓的固定资本年周转额=固定资本×n
然后算出邓的流动资本年周转额=流动资本×n
上述两项除以总资本额,即为总资本的年平均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所占比重大的总资本周转慢于比重小的总资本。例如资本家邓与资本家江总资本一样,但是固定资本比重不同,他们的固定资本都是5年周转一次,而流动资本都是一年周转2次,则

由于邓和江都面临固定资本投资不断扩大的趋势,那么他们提高周转的主要方法就是放在流动资本的v里,v周转得越快,他们获得的剩余价值越多。故邓与江必须依靠更残酷地压榨工人达到加快总资本周转的目的。

由于资本周转是包含流通与生产两段时间的,在资本主义早期,邓独自完成整个周转,江亦如是竞争,然而当代资本主义处于晚期,流通与生产的矛盾特别尖锐,这其实体现了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故邓与江作了分工,邓专于生产领域,江专于流通领域。我们把生产剩余价值的地方成为工厂结构,把发现并实现剩余价值的地方称为办公室结构。流通领域也有工厂结构。

由于商品的两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商品在流通领域的运动也包含两重性:商品体使用价值的运动与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前者称为生产流通,后者称为纯粹流通。

生产流通主要指物流,在保管运输的过程中,工人加入了新价值,使得商品体的使用价值得到保存,事实上这一过程是生产过程的延续。故物流即流通领域内的工厂结构。

纯粹流通在晚期资本主义畸形发达,这里面发生的巨额的,天文数字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支出,既不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也不参与价值的形成,只服务于价值的形态变化。比如基于商品买卖的广告、通讯,基于簿记管理的财务、会计、法务等等。(6)

纯粹流通的费用只能从工厂结构里得到补偿,也就是说江从邓那里获得了剩余价值的补偿,参与整个瓜分而已。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搞清了个别资本是如何运动,此前我们在讲资本的集中时谈到了社会总资本,社会总资本是由无数个别资本的排斥与吸引而造就的合力,它又是如何运动的?也即社会总资本是如何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呢?

我们把社会总资本分为两大部类:I 生产资料; II 消费资料

简单再生产的假设条件是m全部被资本家个人消费掉,不进行资本积累,不把剩余价值资本化。且资本有机构成不变。

——————————————————————

(6) 娱乐公司的核心劳动者是艺人(未成名的艺人),但是艺人的劳动不是基础的生产劳动。例如艺人要开“个唱”,没有舞台灯光(指搭舞台,架灯光的基础劳动,非指舞台设计与灯光设计),“个唱”就开不成。例如艺人要发行唱片,没有制作唱片的工人,没有录音棚里的劳务人员(指各种杂务与后勤,非指录音师)唱片就出不来。所以艺人应划到中下层小资产阶级。隶属于办公室结构。艺人不生产剩余价值。艺人成名即上升为小资产阶级上层,如果其进一步的生活来源以投资为主,演艺为辅,那么则演变为资产阶级。然而这种可能性是很低的。

我们在分析医院时须略加说明:医院的劳动者有:医生,护士,后勤。我们不能把“医疗服务”这种劳动神秘化,诊断或手术这种技能就跟演艺,程序研发一样不是基础的生产劳动。诊断或手术的仪器是工人所造,术前术后的看护工作是护士在做,医院的大小杂务由后勤来打理。“医疗服务”的历史过程往往被掩盖,这其实是Matrix的诡计。

——摘自张角《论剩余价值的形式与内容——对<我们时代的阶级图景>的补充》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这样实现的:

I(v+m)=II(c)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第一部类生产资料诸如机器装备等,其中的I(c)可以通过内部交换而相互实现。比如资本家邓生产煤,资本家江生产机器,邓向江购买机器,江向邓购买煤,在这里通过货币倒手,就实现了内部交换。

但是第一部类工人的消费品I(v),第一部类资本家的消费品I(m),无法从内部实现。再生产发生困难。

同理第二部类工人的消费品II(v),第二部类资本家的消费品II(m),可以通过内部实现,但是第二部类II(c) 机器装备原材料却无法实现。再生产也发生困难。

解决的办法就是用第二部类II(c)的消费资料去换第一部类I(v+m)的生产资料。即拿消费品去换机器装备原材料。故有上述公式。

扩大再生产的假设条件是m中有一部分m/x被资本家个人消费掉,其余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分别追加到c和v,形成△c和△v ,且资本有机构成不变。

上述公式,等式两边加上I(c),也可推导出
I(c+v+m)= I(c)+II(c)
令等式两边加上II(v+m),也可推导出
II(c+v+m)= I(v+m)+ II(v+m)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这样实现的:
I(△v + m/x + v)=II(c +△c )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I(c+△c)如同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一样可通过内部交换而实现。追加到v的△v,资本家的个人消费m/x,工人的消费v 无法从部类本身实现。

同理,II(m/x + v +△v) 都可以从部类本身实现,但是II(c +△c ) 无法从部类本身实现。

解决的办法就是两大部类交换,故有上述公式。

上述公式,令x=1时,即代表资本家把剩余价值作为个人消费全部消费掉,即简单再生产,△v=0,△c=0,扩大再生产公式即变为简单再生产公式。逻辑十分自洽。

根据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公式,还可以有几个推导公式:

m= m/x+△v+△c 是在推导中要用到的重要等式

令I(△v + m/x + v) + I(c+△c)=II(c +△c ) + I(c+△c) ,则
I(c + v + m) = I(c+△c) + II(c +△c )

令I(△v + m/x + v) + II(v+△v+ m/x)=II(c +△c ) + II(v+△v+ m/x),则
II(c + v + m) = I(v+△v+ m/x) + II(v+△v+ m/x)

上述两个公式的含义是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的总价值等于追加后的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第二部类的总价值等于追加后的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可变资本之和加两部类资本家消费品之和。

扩大再生产的等式成立是结果而不是起点。前提是第一部类存在△c,△v,因为造成简单再生产的等式不能满足,由这个矛盾引发的两大部类追求平衡的运动过程。但是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描述这一不平衡的前提条件是:

I(v+m) > II(c) (指形成了△c,△v,造成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不能满足简单再生产的平衡条件,即相关生产资料多于生活资料),或

II(c+v+m)> I(v+ m/x)+ II(v+ m/x) (指生活资料多于生产资料,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工人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小于第二部类生活资料的总生产)

三.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现实生活中,邓和江并不区分c和v来计算资本的耗费,他们只关心生产成本即c+v,这是他们赚钱与亏本的标志。G(500)- W(500)这一过程中他们所垫付的货币资本,必须在W’(W + w)-G’(G + g)这一过程里收回来。生产成本是其商品售卖价格的最低界限。

我们把生产成本记为k,故商品价值也可记为:W=k + m

资本家以利润率p’(净利率)计算其盈利能力,即m÷k×100%,这个指标体现了总资本的增殖能力。

p’= m/(c+v) ,我们来分析下这个公式。

p’与m成正比,也即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剥削越重,利润率越高。
p’受资本有机构成变动(c/v)的影响
p’受年平均周转次数变动的影响,周转加快,利润率就会提升
p’受c的变动影响,通过规模效应,节约开支,废料循环利用等手段降低c,也能提升利润率。(7)

就个别资本而言,由于周转速度,有机构成的不同,其利润率是不同的。但是就总资本而言,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同与平均。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是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资本会涌入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这会导致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商品价格上涨,这种上涨的趋势最终止于利润率较高部门商品价格下跌的趋势。这就是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

(7) 详见《资本论3-3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相关数学推导。恩格斯同时指出在手稿中,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差数(m’-p’),还可以看到各种极为详细的计算。这种差数具有各式各样的有趣的特色,它的运动显示出这两个比率越来越远或越来越近的各种情况。这些运动还可以用曲线来表示。

在这个趋势有一组矛盾,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的商品要高于商品价值出售商品,而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的商品要低于商品价值出售商品。也就是邓和江是按照“生产成本+平均利润”来售卖商品的,其价格政策也是基于此波动的。我们把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合计为生产价格。这里所说的生产价格指符合社会平均水平的生产价格,当邓和江高于生产价格售卖,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就邓与江的个体资本而言,其生产价格可以完全不同,邓与江相比,谁的生产价格较低,谁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低于社会平均生产价格则能获得超额利润,反之,生产价格过高,甚至高于社会平均的生产价格,那么该资本家就无法获得平均利润。那么按照生产价格来售卖是否违反价值规律呢?完全没有。从波动趋势来统计,生产价格之和总是等于商品总价值的,总利润等于剩余价值总和。

我们分析了个别资本利润率的公式,而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也是这样计算的(总剩余价值/社会总资本),由于两大部类的资本家激烈地竞争不断提升机器装备,c在不断提高,而v和剥削率(m’)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但这一趋势并不排除绝对利润量的增长。 (8)

我们在分析生产价格时谈到了邓江通过“生产成本+平均利润”的价格策略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各部门获得了大致相同与平均的利润率。那么流通领域的利润率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资本主义晚期,流通与生产的矛盾特别尖锐,假设邓的资本运动轨迹如下:

400c + 100v + 100m = 600 (邓第一个生产周期)

在这个周期里,邓必须在W’(W + w)-G’(G + g)这个阶段收回货币资本600,才能进入第二的生产周期。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自己完成流通领域的飞跃,但这会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影响资本的积聚。另一种他以低于600的商品价值,以550的生产价格出售。当资本家江以550货币资本购得价值600的商品资本时,邓开始了第二的生产周期。

——————————————————————

(8) 当百分比构成为60c+40v时,剩余价值或利润为40,因而利润率为40%。假定在构成的这个阶段上总资本为100万,那末,总剩余价值,从而总利润,就是40万。当构成后来变为80c+20v时,剩余价值或利润,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时,每100就=20。但是,因为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尽管利润率下降了,资本每100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减少了,剩余价值或利润,就其绝对量来说,还是增加了,比如说由40万增加到44万,所以,这种情况之可能发生,只是由于和这种新的构成同时形成的总资本已经增加到220万。被推动的总资本的量增加到220%,而利润率下降了50%。如果资本只增加一倍,它在利润率为20%时所能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和利润量,和原有资本100万在利润率为40%时所生产的正好相等。如果资本增加不到一倍,它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就比原有资本100万所生产的要少,而这个资本在其构成和以前一样的时候,为了使它的剩余价值由40万增加到44万,只要由100万增加到110万就行了。这里又出现了以前已经阐述过的规律:随着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就是说,随着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推动同量的劳动力和吸收同量的剩余劳动,所需要的总资本量越来越大。因此,工人人口相对过剩的可能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同样地发展起来,这并不是因为社会劳动的生产力降低了,而是因为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提高了;就是说,不是由于劳动和生活资料或生产这种生活资料的资料之间的绝对的不协调,而是由于对劳动的资本主义剥削所引起的不协调,即资本的不断增加和它对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的相对减少之间的不协调。——《资本论3-13 规律本身》

440c + 110v + 110m = 660 (邓第二个生产周期)

对于江而言,邓让渡了50的剩余价值给江。江继续垫付25购买商业工人的劳动力,假设剥削率也是100%,则江获得剩余价值m为25。江通过商业工人的无偿劳动取的邓所让渡的剩余价值。

550c + 25v + 25m = 600 (江第一个流通周期)

在上述公式里,商业工人的劳动使得商品价值600得以实现,他们并没有对商品体加入新的价值及使用价值,只是帮助实现了剩余价值50。对于江而言,他所得到的剩余价值来自剥削商业工人实现的剩余价值。此时江的利润率是 25/575×100%=4.35%,而邓的利润率是10%。江不满于较低的利润率,在邓第二个生产周期,江要求邓以相对更低的生产价格584出售价值660的商品。这一定价是由市场博弈决定的,我们假设其是既成事实。那么江在第二个流通周期的运动公式是:

584c + 38v + 38m = 660 (江第二个流通周期)

经过第二轮市场博弈,此时江的利润率为6.1%,而邓的利润率为6.18%

上述就是平均利润率形成的详解。该分析既适用于商业资本,也适用于借贷资本。借贷资本凭借所掌握的货币资本从事放贷活动,其作用也是有助于剩余价值的“实现”。故,也从产业资本那里获得了让渡的剩余价值(利息)。

最后,我们来分析资本主义地租是如何参与瓜分剩余价值的。

资本主义社会有三种地产资本家(既包括农业耕地、林地也包括商业地产,住宅用地等等)。一种是地产所有权与地产经营权完全分离,完全依靠地产所有权来获得地租;一种是拥有地产所有权但要向借贷资本(银行或财团)贷款(以地产所有权为抵押)获得赖以经营的货币资本;还有一种是拥有地产所有权并自有经营资本,这一类资本家的剥削收入就既包括地租也包括利润。

在分析地租时,我们要分析地产资本家(拥有地产所有权的地主),经营地产的租佃资本家(农业生产或房地产开发等),雇佣工人。假设地产资本家邓拥有多块地产,该地产的利润率各不相同(造成的原因如肥沃程度、地理区位等等),地产资本家江拥有一块地产,这块地产上有连续不同的资本投入。租佃资本家胡向邓缴纳不同价格的地租,我们称之为级差地租I,而胡向江缴纳不同价格的地租,我们称之为级差地租II。同时我们还要分析,为什么邓与江为什么可以凭借地产所有权收取地租的根本原因,也即绝对地租的产生原因。

要理解级差地租I,我们先根据利润率,假设根据邓有优、中、劣三块地,这三块地究竟是用来开发地产,还是进行农业生产,我们均予以舍象,因为邓只关心利润率。对于这三块地是产出商业住宅还是农业作物,我们也予以舍象,我们只关心其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

为什么在这里社会平均的生产价格单价要由劣等地的单价来决定呢?因为如果以中等地来确定单价,劣等地的单价高于社会平均生产价格的单价,就会因无法售出而不能获得平均利润,故投资劣等地的资本就会因无利可图而退出,同时地产因所有权垄断,投资劣等地的资本不能再投向其它地产,所以就会造成商业住宅或农业作物因短缺而单价上涨,直到上涨到单价适宜于劣等地投资为止。故,最终社会平均的生产价格单价仍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来决定。

我们发现,级差地租I的产生是由于优等地与中等地的社会平均生产价格的总价与个别生产价格的总价存在差额。这个差额最终进了邓的腰包。同理可证江的同一块地产上不同的资本投入造成的产量或销量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上述差额,因而产生了级差地租II。

而地产所有权的垄断性,及其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农业或房地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一般低于工业),使其能获得超额利润,而这部分超额利润因为所有权的垄断而被截留在邓或江那里,使得胡不得不缴纳这种“绝对地租”。(9) 见下表。

综上所述,商业资本的利润,利息,地租都是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瓜分,都来自于产业资本的让渡,并由让渡而产生的二次乃至多次让渡,即平均利润与平均利润率的产生。这使得全世界资产阶级联合成一体。为此无产阶级必须统一成铁的拳头,彻底砸烂资本主义制度。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9) 生产上需用土地时,不论是用于农业上还是用于原料的开采上,土地所有权都会阻碍投在土地上面的各个资本之间的这种平均化过程,并攫取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否则这一部分剩余价值是会进入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的过程的。这样,地租就成了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更确切地说,成了商品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不过它不是落入从工人那里把它榨取出来的资本家阶级手中,而是落入从资本家那里把它榨取出来的土地所有者手中。 ——《资本论3-45 绝对地租》

列宁在卡·马克思《资本论》上作的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