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看中修的反动性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中修所谓教育实际上就是利用教育作为进一步剥削人民剩余价值和对无产阶级进行精神控制的手段,无产阶级在教育上同其它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资源的极大不平衡和资产阶级的压迫,必须打破对这种教育的任何幻想,打碎万恶的资产阶级高考和教育制度。
2,资产阶级专政只能产生反动的教育路线,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让教育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

中修媒体一直鼓吹高考公平,高考的形式确实是公平的,但是这种“公平”却掩盖了很多东西——比如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你在省会。博士、特级教师是你的老师,如果在镇上或小县城本科和高中毕业的是你的老师,教育改变命运在现在的中国就是错误的说法,什么叫改变命运呢?高考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能有美好的生活,以后能找个赚钱的工作就叫改变命运吗,依然是在被资产阶级剥削.

上层直接到国外去上名校。高考实际上是不能拼爹的中产及以下家庭的分流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源的分配是基于资本和权力的强弱决定的,这意味着,在高考中,那些有钱有权的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而那些贫穷的家庭则根本无法承担这些费用也没有机会,这就直接导致了有钱有权家的孩子可以轻松的超越对手,而贫穷家的孩子只能通过大量的自学和自身的天赋来弥补学习差距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就比如985211学生大多都来自本省前几高中,这些高中的生源大多是本省市前几的初中,然后是当地最好的小学。小学很多的地方就近入学,学区房不就是赤裸裸的比谁有钱吗。以直辖市为代表的地区,在考试和招生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优惠政策”也是很典型的例子。更进一步地,城市与农村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也是不平等的。看这样一组数据,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在2000——2010年10年间,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六成;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学校减少速度远远高过农村人口城市化速度。同时,农村小学的平均家校距离为10.83里,农村初中的平均家校距离为34.94里。一个距家三十多里去上学的农村孩子,跟一个遍布重点高中的城市孩子相比,高考对于他们来说公平么?在中修鼓吹的市场经济下,优秀的老师基本上是不会留在这些落后的乡镇公立学校的就拿笔者的经历,笔者的老家是在一个小山村里面,我认识的同龄人大概10个人作用,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因为所谓的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中就进城打工了,完全没有进入大学的机会。就算有天赋搞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能考入好的大学,在填报志愿方面上面也会不如那些有钱有权人家的孩子。所以张雪峰这类人会火起来。

而且高考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什么样子的呢?分数对人的异化尤其严重。而且学生很多都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而努力学习,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之间的唯分数论,名额也是固定的,要上好学校意味着必须淘汰别人,自己要向上爬难免要黑化,要踩着别人上去,要把时刻警惕他人的竞争,这导致了无产阶级不会再团结起来而是竞争对手,这些学生再向前一步就变成 “乏走狗”了。另一方面,学生做题不是为了改变命运、不是为了成就自我,而是为了做“人上人”,为了能够压迫人、剥削人,为了能够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个例子很简单,同志们都或多或少在国内的互联网上看过,可能或多或少遇见过一些人在网络上对线就开始互相比学校起来了,这就是优越感的体现之一,一些高校的学生给自己学校起名大专也是优越感的体现。比如衡水中学张锡锋的演讲,这个演讲一半是励志、感动、逆天改命,另一半是争议。这个争议就来自于张锡峰同学所表达的“人上人之路”——“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大城市里的白菜”。这些都是中修反动的教育体制导致的。

而教员一直致力于改革应试教育体制,不认同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选拔学生,甚至在晚年废除了高考制度。实行的工农兵推荐制,就是从考试变成了推荐。是将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毛主席希望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交给地方工农兵,接受了教育的学生,要最终去为人民服务。所以毛主席就号召: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劳动人民中学习,为劳动人民服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能成为一个个新的革命者,给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要想迈向这样的未来,只能在无产阶级革命后的无产阶级专政中才能彻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