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童话外衣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宣传——评《海的女儿》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
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1,在阶级社会中所产生的任何文艺作品都带有阶级性,文中的《海的女儿》便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作品,是用于麻痹人民群众的毒草。这样的作品在当今的资产阶级社会中数不胜数,马列毛主义者应时时警惕,并认清这些作品的反动面目,向人民揭露出来。在革命胜利后,便发动文化大革命,将文艺阵地彻底夺回到无产阶级的手中。
2,《海的女儿》同样作为资产阶级文艺商业化的成功案例,借由商业公司的“软推广”,将这种消极、颓废的价值观/爱情观散播到世界各地。对于这种流毒已久的反动作品,我们无产阶级必须予以批判,更要彻底消灭不断催生这种畸形三观的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海的女儿》作为一部经典童话是许多人童年时都读过的故事,即使没有读过,那么也大概率会看过由其改编的动画和电影。而当人们回忆起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时要么是为小美人鱼的爱而不得扼腕叹息,要么就被小美人鱼追求灵魂的执着而感动,觉得小美人鱼无比高尚和善良。可当我们放下“悬置的怀疑”,把这个故事放在现实的逻辑,放在阶级社会里去观察,这样一个浪漫、感人的故事也会露出它残忍、黑暗的一面。

这个故事的内核不是追寻爱情或是行善,而是为了追寻灵魂而受难。事实上,整个童话充满了基督教的隐喻,它要说教的也正是基督教传统中所宣扬的原罪论、信仰高于一切、受难得到拯救等极度落后、反动的思想。 而把这样的价值观放在童话中不仅使它看起来温情脉脉、人畜无害,可实际上不仅要错误地引导儿童的价值观,还要让一些没有察觉到这部作品反动本质的人的价值观被腐蚀。由于这个童话中的隐喻大多与基督教传统紧密相关,许多读者读完只有模糊的感性认识,所以通过这次分析让我们看看有什么究竟牛鬼蛇神躲在了它童话的外衣之下,彻底认清这种反动作品的内部逻辑。

海底世界和陆上世界的差别不是为了制造奇幻色彩而设计的,二者的差别体现的是没有信仰的人的原罪。这两个世界显然是不平等的,人鱼生来就没有灵魂,而人类生来就有灵魂。人鱼若是要得到灵魂就必须要像小美人鱼那样失去自己曾拥有的许多东西,并且踏上漫长的受难之旅。但人鱼为什么生来就有罪呢?因为他们不相信灵魂,不认为永恒的灵魂是崇高的、值得追求的。不仅如此,她们还要常常在风暴来临时浮出水面,用她们美妙的歌喉告诉水手们水下的世界多么美丽,要他们不要害怕来到水底。人鱼们是知道水手们沉入水底就意味着死亡,但是奈何人鱼们就不恐惧死亡:她们有三百年的寿命,还能享受水下美妙的生活,即使死后只会化成泡沫,连坟墓都没有,她们也不会为此感到遗憾。因为死亡对她们来说是一种解脱,就像化成泡沫一样轻松,不必执着于死后永恒的灵魂。而这就成了她们的罪,非但不追求灵魂,反而还要将那些有灵魂的人引诱到水下,为了那一瞬间的美而失去生命。

这就是她们的罪,即使我们认为这些人鱼和人除了外形上没有本质差别,这些没有信仰、没有灵魂的人鱼和那些兼具二者的人的差异在这个文本中就像陆上的人和水下生物一样。水这个意象也提示了这点,意识形态正是像鱼儿所畅游的水和人们习以为常的空气一样,尽管身处其中感受不到其存在,但会塑造身处其中的主体,并且把不同的主体区分开来。所以陆上世界和海底世界所影射的就是信徒的意识形态和世俗者的意识形态,他们的差别就像两个不同的物种一样大,而在这个童话的逻辑中,没有信仰的人就是没有灵魂的、有罪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不能被看作是人。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罪,小美人鱼必须要受难,这就是皈依的必由之路。她必须否定她曾经的一切,并狂热地去爱她正在皈依的。她的亲人、故乡、先前的信仰、声音都要抛弃,到了岸上之后要努力取悦王子,得到他的爱,以此得到不朽的灵魂。为了取悦王子,小美人鱼要忍受脚尖刀割一般的疼痛来给王子献上优美的舞姿。她也得到了王子的青睐,她可以像他的一个附属品一样每晚“睡在他门外的一个天鹅绒的垫子上面”。而最后当小美人鱼彻底意识到王子只是把她当作奴隶和玩物,转而迎娶了另一个王国的公主,还把那位公主看作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时,她也没有用她的姐妹们交给她的利刃刺死王子,重新变回人鱼。她在变为泡沫之前还吻了这位王子,表达他的爱与善。好,上天看在她这么虔诚也是开眼了,太阳升起后没有让她立即消失,而是让她化成了天空的女儿,行三百年的善便可得到一个永恒的灵魂。她就这样因为她的付出迎来了她的炼狱阶段。炼狱在基督教中便是那些有罪但不至于下地狱的人死后精炼的过程,将人身上的罪污加以净化,从而得以到达天堂。在这个意义上,这对小美人鱼来说已经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了,毕竟已经在得到灵魂,获得永恒的路上了。

但是,和那些生来就有不朽的灵魂的人们相比,这难道不是太不公平了吗?这一切不公都是预定的,对每一个主体而言没有选择可言。但这样的安排却又不是绝对的,这很明显是在基督教信仰的话语体系下生效的,对于不相信灵魂的个体来说,这样的预定的安排就是无稽之谈。可小美人鱼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并不是要自立自强,发掘自己的价值,这个故事维护的正是这样的一个腐朽的预定论,希望人们能像小美人鱼一样遵循那神圣的安排,并皈依属灵的生活,去受难、去为了看不见的永恒牺牲自己。

不过,又有人要说,小美人鱼对永恒的灵魂的追求是高尚的,也不必苛责嘛。但小美人鱼的出发点真的是高尚的吗?当小美人鱼在老祖母那里得知自己没有永恒的灵魂是她说:“那么我就只有死去,变成泡沫在水上漂浮了。我将再也听不见浪涛的音乐,看不见美丽的花朵和鲜红的太阳吗?难道我没有办法得到一个永恒的灵魂吗?”可见,她并不是太渴望死亡,而是对生命的执念太深,她希望能够在彼岸得到永恒,实现永恒的快乐。此时,她也不再是生命的主体,而是变成了生命的客体,被永恒的执念奴役着。 永恒自身也是一个幻想的谬论,因为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在运动中的。生与死,快乐与痛苦都是无法分开的矛盾体。小美人鱼自身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她认为她的受难是有意义的,所以她在受难中也能够得到一种类似于受虐的快乐。而如果存在永恒的快乐而没有痛苦的话,快乐本身就没有意义了,因为永恒本身就是对运动和变化的否定。永恒灵魂的美好根本还是小美人鱼这样的有信仰的人的愿望和幻想,它永远无法被体验,只能在信仰者的心中永远悬置。

既然如此,出于尊重,那不是应该充分尊重小美人鱼的信仰吗?但信仰从来都不是个人的癖好和偏爱,信仰是统治阶级为了控制被压迫阶级建构的意识形态,它是人民的鸦片。在这个童话中,虽然文中从来没有展现赤裸裸的压迫,但实际上建构起信仰的人就是陆地上的人们,那些生来就有灵魂的人。这样的一个意识形态的设计就是为了让人鱼们知道自己是更卑微的,甘于永远呆在海底、不见天日,并让皈依者来到了岸上之后即使感受到了压迫也不会杀死压迫者。因为此时被压迫者不愿意让压迫者的血液流在自己身上以让他们回到原来没有信仰的状态。更甚之,这样的意识形态还无形地要求这信仰者去爱那些压迫自己的人,让小美人鱼面对王子这个现实的压迫者不仅没有痛下杀手,还要给予他一个祝福的吻。这种把善给予压迫者,把苦痛留给被压迫者的信仰难道是应当被尊重的吗?这种意识形态造成的不是一个人的痛苦,它还使得海底的人鱼们陷于悲痛和压迫者的继续作威作福。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叙述就是在赞扬统治阶级的专政和被压迫阶级的卑躬屈膝,是要加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专政的。

但小美人鱼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她即使在陆地上被压迫,但在海底依旧是统治阶级。在海底世界中也是存在阶级的,人鱼们尾巴上带着的牡蛎都受严格的等级秩序约束,故事中出现的人鱼姐妹也都是公主。如果不是海底世界的公主,小美人鱼甚至都没有资格当主人公去做模范的“奴隶”了。小美人鱼作为人鱼公主也是看不上别的水手,偏偏迷恋上了英俊的王子。可惜她到了陆地上的社会地位和奴隶没有差别,王子自然是不会娶她为妻,必然是要娶一个陆地上的公主的。虽然王子没有娶小美人鱼是因为他不知道她就是其救命恩人,而且王子的父母也无法强迫安排他的婚姻,但在现实的逻辑中,即使小美人鱼能开口说话也无法改变身份不对等所带来的失败的爱情。而童话中的情节安排就是用这些奇幻的色彩和王子不切实际的诺言来粉饰现实中无处不在的阶级矛盾,把“神圣的爱情”装扮成阶级社会之外的净土。 即使是童话世界也必然是存在阶级的,作者试图把这些色彩淡化,但这只会使故事的逻辑脱离现实,变得可笑。当然,小资产阶级读者要是足够天真浪漫,可以无视阶级的存在,也是可以愉快地享受这部童话中的风花雪月和感动时刻的。

《海的女儿》这个童话故事可以说是完美地宣扬了基督教核心价值观,教导被压迫者自我奴化,热爱压迫者,以求得虚幻的永恒之乐。它借着童话和奇幻的外壳粉饰阶级矛盾,麻痹了一大批小资产阶级,并试图影响一部分无产阶级。这样的大毒草用童话、科幻等形式让读者放下警惕,不自觉地接受了其反动意识形态,实在是毒害了不少儿童和青少年。无产阶级对于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一定不要放松警惕,要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行专政,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塑造更坚定的无产阶级队伍。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