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他面对阶级斗争时是微缩的,他们恐惧一切的不稳定,无论是解放战争还是帝国主义的战争,他们无法从这些现象中总结社会的发展规律,无法认识到历史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作为受压迫的劳动者们并不恐惧战争,劳动者们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但支持国内的解放战争,因为只有将帝国主义战争转换为革命战争,无产阶级才能获得解放!
2、苏修的这一部电影,其世界观的塑造围绕着它的“核心主题”进行了许多夸张化的、幻想化的成分,所以这个“核心主题”展开的故事并没有、也不会把许多资产阶级的之间的军事措施、战略关系以及战后应对措施等等具体情况塑造出来。而整个电影的“核心主题”似乎表明了一个对于“安稳生活的渴望”对于“战争动荡”的恐惧。但是对于何为战争,为什么会发生战争,战争的背后是什么,帝国主义之间的帝国主义争霸关系,自始至终从没有一个有关的揭露,于是出现了一种“反战”但“不反帝”的手法。如果反战不反帝,那么根本反不了多少战,这也是许多“反战”作品的致命缺陷。甚至可以说,有的人对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与战争的关系没有半点想去改变与指责的,而是渴求在保留这种关系的情况下大家“和平竞争”可以说一种非常幼稚而可笑的口号,也正是以这种观念为基础,让我们看见这类作品并不会把军事、战争、战略的种种具体措施与关系塑造出来,因为无视了资产阶级之间利益关系、无视了资本主义的缺陷。
在苏联时期由于技术条件限制以及写实主义倡导,导致了苏联时期的灾难电影少之又少,而核战电影就更是少的可怜了。电影《死者来信》就是一部苏联末期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核战电影,导演罗普桑斯基在电影中通过对于主角的描写,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于核战争以及整个世界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则不外乎是人道主义的。
电影大力地描绘了核战争以及长期的避难所生活对于人的精神的摧残。开头的孤儿院中,孩子们在接受医生检查时目光呆滞不肯说话。主角的同事有的信奉起了自然主义,追求赤条条地生活;有的被长期以来的绝望所压倒自杀。而主角虽然精神显的极为正常,但是却一直在寻找和给他基本死定了的儿子写信,而被视为早就疯了。
与其他核战电影致力于描绘繁华的日常生活在一瞬间毁灭的震撼瞬间不同,《死者来信》开头就是核战后的避难所,画面单调空洞,且这种氛围风格一直延续到了几乎片尾,由此奠定了整部影片凄清悲苦的基调。电影通过大量的描写来渲染这种萧瑟的氛围,在避难所里昏黄的灯光下,主角的同事们长篇大论地论述人类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掌握科技的品德,间杂着主角妻子偶尔的咳嗽,而主角则在沉默地挖掘着为妻子的坟墓。在外界地表,污水横流死尸遍地,残缺的建筑仍处在火海之中人们仓皇逃窜,不时有人乞求一个防毒面具。而这些概述却不能真正表达电影画面带给人的压抑与悲哀的感受,导演罗普桑斯基在画面的构造上极富力量,无愧于其凭借美学批评获得的哲学博士学位。
在电影中,苏共始终没有出现,只有受到上级命令的士兵与医生作为现存秩序的象征。然而在人道主义的视野里,现存秩序却显得自私又恐怖。体检的医生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下了有病不能进入中央避难所的论断,无视了主角放孩子们进入中央避难所的恳求。而主角遇到这种情况则是大义凛然,怒斥医生贪生怕死,自己能进中央避难所却冷漠对待应该被捧在手心的孩子们。
士兵们在尽忠职守时也是生命的残害者。主角在宵禁时期偷偷带上同事们凑出来的肉罐头,想去黑市给病中的妻子买药,只可惜被突击检查的士兵们逮个正着,被迫孤身一人逃回避难所,不久妻子就病逝了。而唯有在不尽忠职守,时,士兵们才能成为保卫生命的好人。在核战后,主角向门卫要求到地表去找没有被允许放进来的儿子,虽然上级命令除了死人不允许有人出去,但是士兵还是帮助主角走葬礼通道逃了出去,只可惜主角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他的儿子。
这就是人道主义者眼里的世界!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无影无踪,或者在时代的悲剧中随波逐流。而在苏共领导下的社会秩序则是生命的扼杀者,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小人。只有当大搞什么“枪口抬高一厘米”,不服从上级命令时才是良心之光。主角去黑市购买药品的行为完全是为了拯救妻子的高尚之举,至于黑市中药品的来路是否合法,他们这种市场交换行为是否意味着小资产阶级小生产萌芽则是全然不顾。难道在核战争后的危急时期不应该强化有组织有计划的分配,反而应该交给看不见的大手吗!
只有主角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 俄罗斯的良心”,在残酷的现实中仍然坚持着对真善美的追求,至于他们在承受不了压力之后的自杀则是在面对这个黑暗现实的最后反击,是重于泰山的崇高之举。啊什么,你说改造世界,让世界真的充满爱?抱歉做不到。难道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最擅长的不就是无用的内耗,和眼高手低的抱怨吗?他们总是在解释世界的问题上转圈,却在最关键的改造世界上稍遇困难就裹足不前。
那么按照人道主义者的想法,在这样黑暗的时代里,希望的曙光在哪里呢?在孩子和信仰身上。在上级下达放弃其他避难所转入中央避难所的命令后,检查合格的人们可以进入中央避难所,余下的人们则被抛弃了。面对这种情况,眷恋着旧世界的好人们都选择了自杀,而看清现实的人们则强忍悲痛,抛弃一切进入了中央避难所。而主角虽然由于曾获诺贝尔奖可以破例进入中央避难所,却坚持留在博物馆避难所,顺便收养了孤儿院被抛弃的孩子们。最后在平安夜的烛光中,主角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而电影中对于核大战起因的描述更是令人忍俊不禁,电影将其叙述为核弹发射井的计算机程序出错,核弹误发。本来可以制止核危机的操控员结果因为喝咖啡的时候被噎着,最终导致了一场不可挽救的核战争和核灾难。
人道主义者的世界观就是这样混乱。一方面,他们毫无根据地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就和他的信仰一样毫无理由。为什么会有希望,为什么明天会更好?难道不是因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努力吗?他们只观察到了作为结果的表象,却不愿意思考背后的原因。因为他们的眼里根本就没有人民群众!
另一方面,他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总是感到害怕和不能理解。因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已经让他们习惯了忽视生活中的斗争了。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忽视了机器所蕴含的足以致人残疾的危险性一样,资本主义让他们对于房子里的大象熟视无睹。因此,他们只能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稳定性,而看不到这种资本主义的繁荣生活必定包含着毁灭其自身的不稳定性。
而这就是这些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对核战争只感到害怕,不能理解核战争发生的原因。他们根本就没有看到人民大众,也没有看到人民大众被资产阶级剥削的残酷,只看到了在无产阶级反抗过程中对于他们的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毁灭。因此他们惊慌失措,为过去美好生活的毁灭而感伤,却又将希望寄托在上帝与童真上。
最后引用一句话来作为文章的结尾:
如果迷信核武器,看不到也不信任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帝国主义的核讹诈面前仓皇失措,那就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就可能犯投降主义的错误。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共同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