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流行的现状及其原因(简述)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Chingkang(@maoistQAIIbot) 电报(纸飞机)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网络暴力也是资产阶级法权造成的影响,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网暴者的价值观也被扭曲了,只有推翻资产阶级专政,才能真正的解决相关问题。
2,网络作为一个工具,敌人可以利用,我们也可以利用。对于网络暴力问题,要抓住枪杆子是对准谁,网暴资本家,曝光他压榨工人的事情,好,攻击人民群众,用封建糟粕思想绑架他,不好,这里需要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站在哪个阶级的立场上说话。

自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诞生至今以来,因特网的出现也将人类社会推向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来在互联网发布或者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人们在享受不限距离不限文化之间沟通便利的同时,也有一种社会现象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相信只要是使用过现代电子产品的人多多少少都亲身经历过或者目睹过来自匿名网络用户的恶意攻击和人格侮辱——他们通常与你素不相识,仅仅是根据你所发表的言论或者其他信息从而对你进行各种的谩骂或者侮辱性的言论。这一般都使你感到摸不着头脑:“这些人为什么要攻击我?是我做错了还是这些人有问题?”而这种行为所造成的社会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暴力。在现如今全面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我们都有可能会被卷入一场独属于施暴者们的审判狂欢,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些现象的发生?又是什么导致受害者最终会走向轻生的悲惨结局?要想弄清楚这些,我们就得先清楚网络暴力具体包含哪些,才能透过表象逐一进行分析。

网络暴力是指一些人在互联网空间内的社交媒体平台,以攻击性的言论或信息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侮辱、威胁或造谣的行为。网络暴力伴随着互联网而生,与传统意义上的暴力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网络暴力一般指发生在虚拟空间的暴力行为,主要存在于互联网平台等公共领域,施暴者和受暴者并不发生面对面的互动和冲突,且施暴者常常都具有匿名性,施暴的过程完全公开,并有大规模传播的可能。除特殊情况下,传统的暴力基本发生于个体或少数人之间,但网络暴力的施暴者经常人数众多,且这些施暴者之间一般并无联系,他们与受暴者之间也并无恩怨和利益冲突。因为网络暴力发生在公共网络空间,因此有大量的与双方均无关联的围观者,这些围观者甚至也可能加入施暴者的行列。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包括散布谣言、人肉搜索、恶意评论和诽谤,以及滥用图片和视频等。网络暴力是一种精神暴力,会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层面上的消极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受害者产生自我否定、抑郁症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首先,网络冲突的非面对面互动消除了暴力的情境性,施暴者不会体会到紧张和恐惧,网络的匿名性更使得施暴者仿佛带上了传统暴力行动者所佩戴的面具,可以轻松逃避追责。相比之下,被施暴者彻底沦为弱者。其次,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很容易获得群体性支持,虽然并非是团结的,但暴力参与者的行动确实具有一致性,甚至是竞赛性地争相施恶。我们看到许多网络暴力场景都是一言不合“群起而攻之”,看到有众多助攻者,暴力行动者似乎有着“替天行道”的“使命感”。最后,网络中从来不缺乏围观者,任何言论、事件、人物都是会成为被评头论足的对象。网络暴力的攻击过程更能吸引所谓的“吃瓜群众”,这些围观者或者加入施暴者行列,或者在无形当中成为网络暴力的观众,成了网络暴力表演的欣赏者,起到了“助纣为虐”的效果。」——王俊秀&云庆 《条件与机制 :网络暴力的社会心态透视》

「常见的网络霸凌方法有:
1、重复并且不断地对其他网民使用言语暴力;
2、重复并且不断地对特定网民或网络群体进行杯葛、排挤;
3、模仿特定网民外表及行为特征,并且加以羞辱;
4、把受害人之个人资料(如真实姓名,容貌等)公开,俗称“起底”、“爆料”,但是有时受害者也会公布加害者之个人资料藉以自我保护,由于牵涉言论自由,犯罪加害者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5、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照片中,或在这些照片旁加上诽谤性文字,俗称“P图”;
6、重复并且不断地在论坛中以言语用发帖甚至以洗版等方式公开侮辱受害人;
7、重复并且不断地伤害跟受害人有关的人士与朋友藉以孤立受害者, 称为关系霸凌;
使用不同的账户及身份攻击同一名受害人,导致受害人误以为很多人讨厌及攻击他;
8、匿名诽谤。」——维基百科(中文)








当看完以上的资料以后,也许会有人惊呼道:“原来我曾有过遭遇网络暴力的经历吗?” 诚然,在这么一个信息化时代,我们不可能完全脱离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影响,但是,我们到头来都是生活在现实当中且有血有肉的人,不可能转变成彻底的虚拟代码接着再永世活跃在无尽的信息世界当中,于是乎,我们就清晰地看到哪怕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发生的现象都是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笔者从不相信会有无缘无故发生的社会现象,哪怕这个现象的第一眼看上去是多么地荒谬且没有多少逻辑可言。按照这样的思路继续分析,那我们就得思考网络暴力与其他常见形式的暴力行为(例如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究竟有着怎样的根本区别?问题就在于“网络”上。

「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即时交互性、信息海量性、非中心化、高度自由化以及群功能都是产生网络暴力的温床。首先,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导致网络发言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仅用虚拟的身份标志号码(网络ID)形式出现,这种公民责任与真实身份的断裂造成网民网络行为的放纵,导致网民可以用不负责任的娱乐心态去对待各种事件,40%的网民报告这么做单纯是觉得好玩,保持匿名使得人们相对更容易得伤害别人,也导致网民对网络暴力的目标会产生更少的共情和愧疚,从而更少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其次,由于网络发言的门槛低,信息鱼龙混杂且真假难辨等因素,加之网民素质良莠不齐,鲜有网民理性地对网络事件的真伪进行调查或批判性的思考,造成网民肆无忌惮的人身攻击。」——侯玉波&李昕琳《中国网民网络暴力的动机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息简化造成事实标签化: 与传统读书、读报等信息获取方式不同,互联网信息的获取者面对海量信息,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其不再是仔细阅读,而是快速浏览,即使是完整的事件或故事,经过信息获取者的主观提取也会成为点状或片状的认知结果。所谓点状的认知结果,可能就是一个符号、一个简单化的结论。面对面交流时,我们可以获知相对方的身份、地位、言谈举止等信息,而网络交流以被简化的符号和文字为基础,判断信息可信与否的参考因素单一,海量网络信息又加大了用户搜索事件真相的成本。符号化是人们面对复杂信息时所采取的一种简化手段,经过网络群体多重表征的信息,对事件或个体中的某一种特征进行强调,在简化其所有特征时将对方类别化,并将其视为异类或另类,贴上一个批判性的标签例如“渣男”“海王”“绿茶”等,就具备了攻击的合理性,也能煽动更多同类加入,进行群体攻击。信息被简化的后果就是事实被模糊,甚至被篡改。二、身份认同导致观点极化: 现实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也存在社会空间的差异,人们的身份、地位、受教育水平等社会空间特性将不同阶层的人群区隔开来,人们与自己社会空间特性相似的人互动,这也决定了其不太可能产生极端的观点冲突。而在互联网上,一些热点事件使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处于同一个网络场域中,区隔被隐去,阶层差异导致他们之间难以理解和沟通,甚至产生言论的分化和对立。三、流量误导使得真相远离: 互联网的信息缺乏系统性,许多事件的信息是碎片化的、片段的、分散的,这本身为公众了解事件真相带来困难,学者称我们身处“后真相”时代,人们传递的信息在被媒介多重表征之后,偏离了事实本身。网络中的信息生产较为复杂 :一是主体复杂。官方媒体与普通用户同属于信息生产者,权威信息的传播力量被削减 ;二是内容复杂。信息内容夹杂情绪表达,信息内容会偏离事实本身。流量是支撑网络平台商业模式的基础,信息生产者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人关注,会将原有故事情节打乱并剪辑以误导观众,或者对同一事件推出对立且极端的观点进行营销,蓄意引起“对骂”。在网络暴力事件中,普遍存在模糊事实与焦点的情况,施暴者基于片段化的信息产生观点,话语易走向极端。」——王俊秀&云庆 《条件与机制 :网络暴力的社会心态透视》



以上的分析材料都清晰地指出互联网的根本性质及其造成网络暴力出现的设备和传播因素,我们每天上网都要浏览和判断各种各样的信息来源,而且可以很轻易地看到在全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反抗资产阶级压迫的抵抗运动, 这就恰恰说明了网络暴力的出现并不仅仅只是施暴者的问题,而是与其所在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可赵国对此的处理办法就是将网络实名化,让每个人都将所有设备进行实名认证,在社交平台上显示IP地址,但很显然,这样的方式并没有根除或者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反倒是赵国国家机器对于信息管控的权力大大加强了。那么,大家可能就有疑惑了——既然网络实名化没有用,那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够制止网络暴力的发生呢?前文有说过我们虽然会通过互联网来交流,但在交流结束后仍然需要回到现实世界去处理现实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了,打下这几行文字的ID形象并不是一个虚拟的抽象符号,坐在电子屏幕背后的是一位活生生并且有血有肉的人! 能形成一个人日后参与霸凌的因素有很多,除去生理因素以外,就是社会因素,虚拟网络的社会因素在前文已经解答了,那么,现实世界的社会因素就值得好好探讨一下了。

同志们都清楚,我们正处在一个资本主义体系的阶级社会当中,施暴行为的产生不完全是施暴者个人的原因,如果没有统治阶级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以及长期高压的压迫和剥削,无产者完全就不需要通过自相残杀来博取谁的欢心进而保障自己的生存权益不受侵害,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无产阶级就处在这样一个只强调竞争与垄断的经济基础之上,每时每刻都在遭受来自资产阶级的剥夺和残害。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未受到高等素质教育的人呢?还不是因为资产阶级为了筛选出服从于自己的劳动力而强制推崇的考试制度嘛!要知道,社会当中的贫富差距不过是阶级社会分化与对立最浅显的表象,无产阶级长期所感受到窒息的压迫感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不满、抱怨、委屈、敏感和痛苦并非无中生有的。只是还有很多无产者都没有意识到一直骑在他们头上到底是谁,有的较为保守的无产者走向了自由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道路,而有的较为进步的无产者走向了社会民主主义或者其他的机会主义路线,真正的马列毛主义者反而处于弱势的状态(一方面是来自赵国国家机器年年严苛的信息打压及其封锁,另外一方面也是没有一个准确且统一的入门纲领,有很多新同志都是在左翼圈子里跌跌撞撞以后才慢慢成为一个合格的马列毛战士),加上赵国的统治阶级年复一年高度政治化却又高度去政治化(说白了就是不想让人民群众掌握政权)的宣传教育下,通过互联网来宣泄自己在现实生活当中所积累的不满情绪就成了很多人的不二之选,在“别人都伤害了我,为什么我不能再伤害别人?”的思想指导下,网络暴力就不再是偶然性质的社会现象了,而是一种在阶级压迫之下所必然导致的攻击现象

「对于社会心理学家来说,我们把攻击( aggression )定义为有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这一定义排除了车祸或人行道上的碰撞等无意伤害,也排除了帮助他人时不可避免带来疼痛的行为,如牙科治疗或者——更极端的——帮助他人进行自杀。但包括踢、打、威胁、侮辱,甚至散布流言或“冷嘲热讽”;研究者通常通过让人们决定伤害他人的程度,如施加多强的电刺激。攻击还包括了毁坏财产、撒谎等其他以伤害为目的的行为。
该定义涵盖了两种不同的攻击。当动物发怒时,它们在展示典型的社会性攻击行为;而当掠食者潜行在猎物之后时,它们表现的是静息的攻击行为。社会性和静息攻击行为分属不同的脑区。对于人类,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和"工具性"两种。敌意性攻击( hostile aggression ) 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工具性攻击( instrumental aggression ) 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以上就是资产阶级对于「攻击」这一概念的定义,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攻击会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消极情绪,所以推荐人们减少对彼此的攻击。不得不说资产阶级的喉舌们可真是想方设法地去模糊掉阶级的客观存在或者想要转移阶级矛盾啊!就因为遭受到了攻击而感到痛苦所以就不需要还击了吗?校园霸凌也是一种具有暴力性质的攻击呀,是不是我们也就不需要去反抗施暴者了呢?统治阶级特别喜欢叫嚷着遇到霸凌就求助于社会机构,殊不知这些社会机构也是具备暴力性质的(尤其像警察和法院这类暴力性质明显的国家机器),也就是说,有攻击性并不可耻,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统治阶级会运用暴力来镇压被统治阶级,受到剥削和压迫的被统治阶级自然会用同等的暴力来反击统治阶级!暴力是手段不是目的,既然统治阶级用暴力来镇压我们,那么我们就要用暴力来推翻他们!我们不要害怕针对资产阶级使用攻击,反抗也正是攻击方式的一种,但这并不代表反抗就是错的。为什么要害怕通过互联网来释放攻击呢?攻击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战争是攻击的最高形式),攻击也能起到保护自我和他人的作用,所以在人与人之间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当然可以不选择资产阶级所定义的「网络暴力」,但这不代表我们就不能对资产阶级进行暴力性质的攻击,这一点要区分清楚。

资产阶级是不敢谈社会因素的,或者就干脆把社会因素抛之脑后, 这导致人们通常在指责网络暴力的施暴者时只能责怪其个人的主观原因,却忽视其背后普遍且具有现象性的社会原因。统治阶级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被推翻,他们还是会想尽办法转移社会矛盾焦点的(例如降低其事件的热度或用另外一起事件来转移注意力),于是造就了一场又一场公开却并没有针对资产阶级的道德“审判”现场。没有其市场经济体制逻辑的运作,自媒体与官媒之间争夺流量从而忽视事件真相的现象也不会发生,资产阶级还会利用广大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朴素正义感来作为某些企业和公司中饱私囊的赚钱工具,制造一条又一条模糊不清的错误性信息。这样的社会还是我们所想要拥护的社会吗?可惜逝者不能复生,资产阶级始终都不愿意让人民群众将矛头指向自己!以往统治阶级教会我们使用暴力去对待所爱的人(例如家庭暴力),接着再教会我们用暴力去伤害陌生人(例如校园霸凌),甚至教会我们使用暴力来伤害自己(例如自残和自杀),现在我们声明,资产阶级终将会自食恶果,统治阶级曾给予我们的暴力迫害及其遗留下的伤疤,都将有一天会全数奉还回去。我们并不是简单地仇富、仇官,也不是纯粹地谩骂、讽刺,而是想要通过一种科学且理性的方式将无产阶级以往所承受的种种苦难和委屈化作一把红色的利剑,联合起来共同刺穿并捣碎这腐朽的社会体制!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当然,革命的准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口头说说就能像召唤风雨那般随叫随到,在革命成功之前,诸如家庭暴力、校园暴力和网络暴力等等这些社会问题仍然会伤害或折磨着我们,但我们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反抗,总之,没有任何一种的霸凌和虐待都是理所应当的,要学会呐喊,学会抗争,总有一天我们会走出阴影,直视阳光。

参考文献:
王俊秀&云庆 《条件与机制 :网络暴力的社会心态透视》
侯玉波&李昕琳《中国网民网络暴力的动机与影响因素分析》
歪脑 |WHYNOT
《中国大陆社交媒体青年用户
网络暴力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