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浪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评析

广告 ☭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 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小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中从不是把改造世界,打破旧框架摆在第一位,在他们的思想中唯一可以与生命比肩的就是爱情,这是极其可笑而又狭隘的世界观,对于无产阶级而言爱情不是生活的意义,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才是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
2、可以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所阐明的观念,是与许多民主主义的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典型思潮,作为小市民的维特在当时还拥有封建残余的德国社会下,不满于当时的社会与环境,于是选择了一种方式,就是回到乡下寻找自己的“美好”,也表明其立场让他并不想也不会去把腐朽的社会、私有制当成一个推翻的对象,所以就维特的选择绝不会是无产阶级这种被压迫劳动者的前途,因为无产阶级与广大被压迫的劳动者可没有机会与条件去支持他们前往一个“安稳隐世的乡下”去过上自己的生活,因为如果不改变压迫他们的社会就没有办法。而小说的后期更是表现维特在无法找到“美好的”乡下与城市反复来回,一会企图在城市中发展事业,一会企图在乡下“安稳生活”都把符合其身份的决策表现了出来,以及维特以“爱”为最崇高的目标,更不禁让人想起费尔巴哈也是狭隘的把“爱”与“道德”填充上许多的社会关系层面,可以说这些都把维特作为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一份子的局限表达了出来。小说中对于私有制的社会并没有揭露,反而是对于“爱”与“道德”的格外的注重,所以面对当时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以小说的主张来看,最应该且普遍的做法是像维特这样,在社会中到处钻空子寻找发展自己的前途,要么就去责怪社会没有爱,对这种私有制的腐朽社会抱着一种修修补补的心态。

《少年维特之烦恼》毫无疑问是外国文学名著之一,在郭沫若译本还诞生出了“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的诗句。《少年维特之烦恼》不仅在问世的十八世纪引起了效仿的浪潮,更由于其描写了资本主义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而作为文学经典流传至今。

那么,《少年维特之烦恼》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概括下来就是,一个小市民家的少爷维特来到乡下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摒弃了那些被认为是和他同类的庸俗小市民和书呆子的小市民知识分子做朋友,感叹着自然与孩子们的美好。随后遇到了一位名为绿蒂的女性并对其一见钟情,两人迅速成为了精神共鸣的好友,但是绿蒂早已订婚,在绿蒂未婚夫阿尔伯特出现后,三人成为朋友,维特明白自己的爱恋注定没有结果,选择离开乡下前往城市追求事业。在城市里,维特很容易就找到了工作,并且因为自己的才华而崭露头角,但是却受到了秉持着等级观念的旧贵族的排挤。维特又逃回了乡下,将绿蒂视为最后的寄托,可这引起了阿尔伯特的不满,并要求绿蒂减少与维特的交往,维特最终抱着一种看似成全绿蒂的想法自杀。

本书的糟点非常多,首先是维特的形象是极为典型的情种,或者按照当今流行的简中互联网说法算“恋爱脑”?文章中多次用极为夸张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体现这点。如绿蒂寄给维特的信件,维特吻了又吻。如绿蒂亲完一只小鸟以后,维特在亲小鸟时遐想着绿蒂的亲吻以鸟喙为载体与他亲吻等等。

小说中还运用了寄情于景的手法,维特最初来到乡下时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天,而维特也是一种抱着自然的喜爱。在与绿蒂相逢后更是心情喜悦,将身边的一切景象都赋予了喜悦的情绪。在维特职场失意回归乡村后,季节已经转变为秋冬,而维特更是只能所有的景色中看出冷峻与悲苦的情绪来。

维特这种小市民知识分子将爱情地位捧的如此之高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他们脱离了实际生产劳动。小说中维特除了在城市追求事业的时间段内从事了脑力劳动以外,其他时候都处于一种衣食无忧脱离实际生活的状态,一天天不是读诗就是参加聚会。因此,按照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习惯将精神世界的爱情地位捧的如此之高也是顺理成章了。

而小市民的婚姻却是充满悖论的,这也造成了维特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小市民的婚姻中爱情占了极大占比,但是小市民的婚姻最终却是要依靠私有财产来确保的。小说中的绿蒂虽然和维特一样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但是由于母亲早早去世,因此早早地就认识到了现实生活。因此即使对于维特也抱有一点喜欢,却仍旧选择了在私有财产上更有保障,但缺少灵魂共鸣的阿尔伯特。而维特虽然与绿蒂灵魂共鸣,但是却情绪化又像孩子一样天真。因此,在小市民的爱情中,维特也是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的。

维特在爱情中遭遇失败后,接受了旁人的意见,选择直面现实生活,求得官职来追求阶级社会中的“上进”。但是在做官之后,他由于小市民的出身而受到了其他旧贵族的排挤,在聚会上被要求离席。而他产生好感、与绿蒂相似的姑娘也因为贵族出身的背景而被家里减少与维特往来。维特更换了追随的贵族,却发现对方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庸人,对方只是赏识他的才华,却不能理解他的内心。而他从军的想法,也被对方一眼就看出维特不适合军旅生活,而只是他将军旅生活浪漫化的心血来潮。

所以,这就是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者眼里的生活。小说中的维特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现在这个资本主义全面专政的时代也司空见惯,即用爱情将他们一劳永逸地从无聊的日常生活中拯救出来。他们的敏感让他们发觉了阶级社会中的日常生活是异化的,没有意义的。所以他们一方面回归自然,追求在小生产中重新找回自己的主体性与意义;一方面,他们又会将诸如爱情、民族等奉为至高无上的绝对客观化存在,来掩盖自己眼高手低,所做的一切都只是颅内高潮的自我感动的事实。他们没有意识到,不管是以爱还是别的东西来赋予生活意义都无所谓,因为重要的从来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

而维特的软弱就体现在即使是身为一个资产阶级,他也是软弱的。他在面对情场职场双失意后的想法是软弱地逃避现实,而不是如同19世纪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革命时“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力图将世界按照资产阶级世界观以改造。这是由于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维特所处的十八世纪德国虽然市场经济有所发展,小市民阶层以及资产阶级有所兴起,但是封建阶级仍然占据着德国的统治权,而资产阶级也没有在法国大革命中展现自己的力量,因此虽然资产阶级能过上不用从事劳动的剥削阶级生活,却仍然在剥削阶级中受到歧视。而维特所处的时代正处于这个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尚未大面积传播的时期。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在当时风靡一时,正是由于当时弱小的资产阶级们感受到了自己在封建专制下所受到的压抑,广大的资产阶级青年也在经历了现实中的挫折后,以效仿维特的自杀来作为自己对于时代最后一次跪着挥拳。

以维特为首的资产阶级虽然在当时具有先进性,但其实在小说中也早已表现出他的局限性了。维特虽然同情穷苦大众,在临死钱还多给了慈善机构几个月的捐款,并且也为了一个与他有着类似爱情故事的农民而感到共情。但是他始终是以一种青天大老爷式同情弱者的眼光来对待人民大众,他一方面对于封建制度对于资产阶级的压抑感到不满,另一方面又对于资产阶级压迫人民大众的做法视为顺理成章。他没有思考到,他的爱情悲剧正是因为他一直以来所仰赖的私有制。他虽然给慈善机构捐钱,却从来都没有思考过,正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合谋对于人民群众的压迫,才会有这样的系统性问题,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购买赎罪券的无用功罢了。

那么,为什么《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如今还具有盛名?因为书中所描写的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诞生的土壤,即小生产方式仍旧存在。不同的是当时的小资产阶级主要受到当时封建阶级的压抑,而如今却受到垄断阶级的压抑。而与此同时,资产阶级专政下的教育体系也致力于让无产阶级孩子接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因此他们从生产关系上让学生脱离实际生产,又给学生们阅读这些资产阶级的毒草,让学生觉得“天哪,这简直就是我!”从而无法对于广大的资产阶级专政体系产生质疑,即使质疑也只能落到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日子人泥潭中。

要改变这种趋势,只有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后,发动群众开展对于以《少年维特之烦恼》为首的资产阶级遗产进行批判吸收,意识到到改造世界的重要性,意识到爱情在资本主义下是对抗异化的一小环,在社会主义中更是让人重拾主体性的重要一环,才能让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世界以一种比他们敢设想的更完美的形式降临到现实世界。

1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