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首曲子三种意识形态——来点无产阶级艺术鉴赏

广告 ☭马列毛主义与革命左翼大群☭ 上电报大群找真同志与真战友https://t.me/longlivemarxleninmaoist
加井冈山机器人 Chingkang (@maoistQAIIbot) 为电报(纸飞机)好友,可获得大群发言权。

编者按
1、一定的文化反映着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资产阶级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文艺作家,自然也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文化,无产阶级也是如此,而现实中两个阶级的斗争也会反映在文化上两条文艺路线的斗争,无论是在哪方面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胜利终将属于更进步的无产阶级
2、文艺作品反映和渗透了其创作者的思想因而具有阶级性。一首曲子能被资产阶级谱词并创作出符合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的内容,固然也能被无产阶级创作者所利用,使得其反映无产阶级的斗争生活、审美意识和政治倾向。而这最重要的就在于其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还是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文章具体举了些例子,清楚地说明了这些点。

近日,笔者在和几位同志们讨论的时候,对于如何对旧时代的文艺进行改造,以及所谓“无产阶级的艺术”究竟该是个什么样子之类的话题时常成为争论的对象。例如大家熟知的以动画、漫画、游戏等等艺术形式以及其延伸出的各种文化共同构成的“二次元”。究竟是一棍子全部打倒,还是扬长避短,对其进行改造呢?

鉴于之前已经有很多同志对其内部的乱象以及隐藏其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在此也不再赘述。就简简单单地举一个笔者自己认为比较成功的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文艺改造的例子吧。

《远东游击队之歌》(跨过高山,越过平原)相信这首歌同志们都不陌生。但是较少为人知的是这首歌的前身是由俄国内战期间的白军歌曲《 西伯利亚步枪手之歌》。同时除了白军和红军版本,这首歌同时也被无政府主义者的黑军甚至保皇派们以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歌词传唱着。不同版本的大概创作日期如下:

西伯利亚步枪手之歌(1915)马赫诺颂(1919)德罗兹多夫斯基军团进行曲(1919)远东游击队之歌(1920-1922)

虽然《远东游击队之歌》光从成文日期来看比其他版本的都晚了许多年,但是这不妨碍它成为被传唱最多的版本。

跨过高山,越过平原,游击兵团在前进,誓要攻克沿海地区, 彻底消灭白匪军。我们的旗帜染满了鲜血,红旗走在最前面,黑龙江畔游击队员,我们勇敢的骑兵连。

我们的威名传播到四方,永远不会被遗忘,我们立下汗马功劳,世世代代美名扬。 沃洛恰耶夫卡战争的白天,和那斯帕斯克进攻之夜,一切变成神话传说, 到处流传不磨灭。

我们消灭白匪的首领,还把总督赶出境,直到太平洋的岸边,完成我们的远征。

沃洛恰耶夫卡战役是俄国内战末期远东阵线的一场重要战役,1922年2月10日至12日发生于阿穆尔铁路的沃洛恰耶夫卡站(今属犹太自治州斯米多维奇区),地处哈巴罗夫斯克郊外。

值得注意的是,此战役由红军传奇名将布柳赫尔指挥,最终,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在哈巴罗夫斯克击败了由莫尔恰诺夫领导的反革命白军部队。

斯帕斯克突袭,是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对斯帕斯克地区白军的攻击。这次袭击发生在 1922 年 10 月 7 日至 9 日期间,这是俄罗斯内战的最后一次重大行动。在行动中,红军袭击了滨海边疆区的主要定居点之一和重要抵抗中心斯帕斯克,扫清了通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道路。至此远东地区基本解放。

可见这首歌成文较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已经处于战争后期,白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而红军畅通无阻,势不可挡。

可以想象年轻的红军们一边高声唱着这首歌,一边列队向着白军的堡垒符拉迪沃斯托克进军;而预示胜利即将到来的号角已经在战士耳边吹响。

再回过头来看白军版本的两首:

“自那茂密的针叶林而来,阿穆尔河浩浩汤汤;如不屈的从云一般静默,西伯利亚人奋战沙场”

“在泰加林的静谧严酷中长大,加上贝加尔湖的凛冽狂风,和西伯利亚的皑皑白雪”

“从未倦怠从未惊慌,日日夜夜奋战沙场;我们没有什么可以依靠,除了寒风中歪斜的羊绒帽”

“西伯利亚,请知晓啊:在这飞逝的岁月中,我们的旧日荣光,伟大国家的荣誉,由您的儿孙捍卫”

“自由的俄罗斯终将解放,凭借我们的悲伤信念,歌声传遍万里国疆,直达克里姆林宫墙。”

光荣的德罗兹多夫斯基军团,从罗马尼亚出发。为了人民的救赎,履行艰巨的义务。他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坚强的英雄德罗兹多夫斯基将军带着他的团勇敢地向前进。 英雄坚信自己能够拯救祖国! 他看到神圣的俄罗斯在枷锁下垂死 ,就像蜡烛一样融化。相信时机终将到来 ,人们终将觉醒,摆脱野蛮的负担 ,跟随我们投入战斗。 德罗兹多夫人迈着坚定的步伐, 敌人在压力下逃窜。 凭借俄罗斯三色旗, 军团获得了伟大荣耀!愿我们从血腥战场中,白发苍苍地归来, 俄罗斯,届时新的太阳将在你头顶升起 !这些天的荣耀不会沉寂,它永远不会褪色。

“旧日荣光”,“伟大荣誉”这里指的是什么呢?自法国大革命以来,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运动与革命便层出不穷。当时的资产阶级在历时舞台尚上有进步性与革命,正如列宁所说“当时,在欧洲资产阶级政党中还有真正的民主派,他们能够为自由斗争,而不像现在的一切资产阶级民主派那样,只会伪善地空谈自由。”

在1815年举行的维也纳会议之后,以俄普奥三国为主组成的“神圣同盟”有权干涉任何欧洲国家的事务,镇压其国内政治革命的影响,以恢复其发生革命前的政治制度。沙俄在这一点上做的尤为突出,例如1825-1826年镇压圣彼得堡和乌克兰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及切尔尼戈夫团起义、1830-1831年镇压波兰的十一月起义与1848-1849年镇压的匈牙利革命。脚踩着无数就义人民英勇的热血,沙俄可算是为自己捞到了个“欧洲宪兵”的名号,甚至称为“世界三分之一人民的狱卒”。

白军们口中的“光辉岁月”,恐怕指的就是沙俄作为欧洲宪兵的这一段历史吧

不过让他们失望的是,全世界梅特涅和基佐的反革命联合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沙俄对外派出军队镇压欧洲各地的革命群众,对内的压迫,不仅不会减轻反而会更加地肆无忌惮与疯狂。马克思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会在英,法,德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率先发生,但正恰恰是沙俄对外大肆侵略,对内恐怖镇压,再加上薄弱的工业基础使得其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终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俄国乃至于全世界送来了社会主义。

还有黑军的部分:

马赫诺起义,马赫诺起义,你的旗帜在空中飞舞。它们因为我们的苦难而变黑,他们因为我们的鲜血而变红,跨过高山,跨过平原,冒着狂风和暴雪,穿过广袤乌克兰,我们游击队向前进。列宁在春季条约中,将乌克兰交给了德国人。马赫诺在秋季起义,将他们都扔进狂风。邓尼金的白军,唱着歌进入乌克兰。但很快马赫诺起义,将它们撕碎在狂风中。我们黑军的游击队,在乌克兰英勇战斗,抗击红军和白军。我们黑军的游击队,誓要把所有暴君,都赶出乌克兰。

无政府主义者看起来比其它的左派更加的“革命”例如宣称要一步废除所有国家的形式,反对农业集体化等等。如果从这一点看的话,那么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后目标,或者说最终结果也是国家的逐渐消亡。以一些泛左翼共趣的想法:既然最终目标一致,那么安康联合啊!

首先,笔者要在这里明确一个观点:无政府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水火不容的。这一点无论是马克思与蒲鲁东,巴枯宁主义者的论战,还是列宁对克鲁泡特金的批判都不难看出。我们清楚国家是阶级压迫的产物,在资产阶级专政之下,无产阶级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放与自由,同时为了防止意外的反动分子试图复辟的行为,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无产阶级上升成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同时在历史上必然会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殊时期或特殊阶段。不存在一步从资本主义跨越到共产主义这一说法。至于这个过渡时期,有人称之为社会主义,也是有人称之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不过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为了避免定义混乱,就以“社会主义”来代指这一特殊阶段。

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夺得政权成为统治阶级,但是资产阶级法权仍是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原本应该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先锋队遭到其腐化之后非但不仅仅丧失了其革命性,甚至成为了官僚和资本家争权夺利的工具。赫鲁晓夫上台以后的苏联和春风之后的塞里斯便是绝佳的例子。

乍一看,这似乎正好印证了诸多无政府主义者对先锋队理论的诟病:高度集权的先锋队将成为官僚主义缠身的一具尸体。但是如果真按无政府主义者宣称的“自由村社的联合”与不排除地主富农的合作社的话,那么连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上升成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都达成不了,更别说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政府主义确实杜绝了红皮资本家和官僚的存在——因为它们连无产阶级革命最开始的第一步都做不到!

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提到:

“无政府主义往往是对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罪过的一种惩罚……其所表现出来的革命性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而是小资产阶级革命性”

正如《马赫诺颂》中“我们黑军的游击队,在乌克兰英勇战斗,抗击红军和白军。”无政府主义者大概是分不清资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区别的。“列宁在春季条约中,将乌克兰交给了德国人。马赫诺在秋季起义,将他们都扔进狂风。邓尼金的白军,唱着歌进入乌克兰。但很快马赫诺起义,将它们撕碎在狂风中。”退1万步来讲,乌克兰人民对抗白军和德国干涉军的正义斗争大概和无政府主义者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描述巴黎公社中管理委员会的一句话“凭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能才是社会主义者”罢了。

布列斯特条约的确是历史上最苛刻的条约之一,例如将波罗的海三国割让,并被迫承认乌克兰和芬兰的独立。但这也是为了保全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被迫之举,更何况列宁的预见是正确的——仅仅过去数个月德军便在一战中战败,不仅战争赔款被免除也收复了乌克兰,之前割让出的领土也成为了独立国家,并在斯大林时期被一一解放。

因此对于这样无视现状,而一次次提出看似更加“革命”更加激进的口号的人,我们只能认为他是在人民中潜藏已久的左倾机会主义者。

类似于《远东游击队之歌》这样子原先的歌曲含义是反动的,但是经过改造后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塞里斯在社会主义时期就以京剧为模板创作了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为工农兵服务,即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有利于对敌斗争的革命样板戏。还有曾经作为二战时日本军歌的《步兵的本领》,也通过改造后重新填词,成为了当时日共产党歌《听吧,万国的劳动者》。可见得我们对于资产阶级文艺的改造绝不是简简单单地将其砸碎,而是推陈出新,将其改造后为无产阶级服务。

不过,毕竟新时代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还没有诞生出来,那就先回味回味先辈们留给我们的那些吧。

巴黎公社时期:国际歌,马赛曲

俄国红白歌合战时期:工人马赛曲,哎小苹果,红军最强大,草原啊草原,同志们勇敢地前进,远东游击队之歌,搭枪卡,华沙曲,向斯拉夫人告别, 布琼尼骑兵进行曲,顿河哥萨克之歌

1917-1941: 共产国际之歌,飞得更高,到红旗舰队来,三个坦克手,听吧万国的劳动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啊朋友再见,跟着铁托元帅,前进国际纵队,到街垒去,斯大林炮兵进行曲,夜莺(春天来到我们的战场上),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者之歌,青年近卫军,苏军之歌,壮丁进行曲,八路军军歌

1945-1991: 出发,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士兵向前进,共青团员之歌,国际学联之歌,莫斯科北京,东京北京,我们走在大路上,献给你的进行曲,团结的人民永远不会被击溃,歌唱动荡的青春,光荣啊展望未来的人,最美好的前途,战斗仍将继续。

1 个赞